第444章 五郎和七郎,哪個更穩妥?(1)

夏侯渝不見慌亂:「是,臣有話要說。渤州天高皇帝遠,素來由當地望族把持,便是朝廷委任的官員去了,也只能選擇入鄉隨俗,與當地望族打成一片,否則別說施政惠民,則根本寸步難行,這原本就是不合常理的。」

「七郎的法子,與當地官員無異,春風化雨,徐徐圖之,這不能說他們錯了,但依臣看,收效甚微。我們去渤州,固然可以仗著皇子的身份,令當地士族對我們假以顏色,上演一齣好戲,給我們製造海盜賊寇已除的假象,然而只要我們一走,這些寇匪又都會死灰復燃。究其根由,只因當地望族早已樹大根深,枝葉繁茂,非狂風雷霆無以掃之!」

皇帝玩味:「這麼說,你還覺得自己做對了?」

當時夏侯渝和夏侯洵離京之前,他就授予兩個兒子可以事急從權,調撥府兵的權力,印信同樣是一人一半,也就是說,必須兩人都同意調兵,才能調得動。想也知道,夏侯洵主穩,夏侯渝要動刀槍,他肯定不同意,兩人在渤州必然發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以致於夏侯洵先回京面稟的時候,就在皇帝面前不動聲色狠狠告了一狀。

得虧皇帝不是那等偏聽偏信的人,不然現在等待夏侯渝的,也許就是一紙治罪的詔書了。

幸而結果並不算差,夏侯渝殺雞儆猴的效果是達到了,賊匪一網打盡,與之勾結的那兩戶望族也悉數落網,族長直接殺了,族人則押送至京城問罪,其他人都被嚇壞了,紛紛坦白從寬,連帶先前那些態度曖昧不清的官員,同樣也不敢再左右搖擺。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一封接一封彈劾的奏疏,自渤州發來,擺在皇帝案前,狀告夏侯渝草菅人命,危害百姓。

老實說,就連皇帝也沒料到夏侯渝會如此膽大妄為,拿著自己的那一半印信,不知怎麼就忽悠了當地府兵都尉出兵,真不知該說他敢作敢為,還是魯莽衝動。

夏侯渝叩首:「若臣能在渤州待上幾年,或許會選擇七郎的法子,但我們這次去,至多不過一兩個月,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剿滅賊匪,一絕後患,便只能用雷霆手段,臣在渤州時聽聞京城有變,不由擔心陛下安危,心中惶急,故而行事也多了幾分莽撞,差事辦得不算好,還請陛下恕罪。」

皇帝哦了一聲:「既然你也覺得自己有罪,那便給你兩年時間,讓你回去將殘局收拾好再回來,如何?」

夏侯渝沒想到皇帝會這樣說,一時竟愣住了。

見他難得露出吃癟的表情,皇帝終於暢快一些,手指點點他:「現在知道怕了?朕讓你去渤州收拾爛攤子,你卻給朕弄出一個更大的爛攤子,這份罪過要如何彌補?」

夏侯渝委屈道:「臣辦砸了差事,陛下想怎麼罰,臣都無二話。」

實際上夏侯渝並非當真莽撞,他在渤州的時候,就已經摸清皇帝的思路,如果皇帝想要用夏侯洵的法子,那也不必特地派他們兩個過去了,士族與賊匪勾結,竟連官員也不敢管,還要反過來討好他們,這本身就是目無王法的表現,說白了,這些人仗著自己是土皇帝,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更不把皇帝當回事。

這些年來,皇帝一直致力於扶持寒門,打壓士族,自然不肯放過這個發作的由頭,所以夏侯渝的做法,看似蠻橫,其實反倒合了皇帝的意,這件事傳到京城之後,當即便有不少士族出身的官員兔死狐悲,為那些渤州士族求情,但皇帝一概不理,因為他很明白,如果不藉著這個機會將這股士族的勢力打壓下去,以後只會更難收拾。

包括併吞吳越和南平之後,皇帝下令將當地士族遷至京城,又選拔一些人入朝為官,同時在吳越、南平等地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將這些地方納入科舉的範圍,甚至是顧香生提議建藏書樓的事情,也被他活學活用,分別在原先的吳越和南平京城各建兩座書樓,以供當地學子讀書進學之用,尋常進去閱覽書籍的,需交一定費用,但若是在鄉學、縣學等表現優異,或者身具功名者,則可免費進入,甚至還可以被書樓邀請題名留字,供後人瞻仰。

讀書人求的無非是個名,這樣一來,無疑大大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順帶激勵那些寒門子弟上進求學,這些人沒有背景根基,考上功名之後,能依靠效忠的自然就只有皇帝,正所謂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皇帝要與士族抗衡,靠的自然也是這些人。

皇帝的這些用心,非但孔道周看出來了,夏侯渝也看出來了,所以他才會在渤州放手施為,而不必擔心被皇帝怪罪,只要有皇帝給他撐腰,其餘那些彈劾,其實也不足為慮。反過來,如果皇帝覺得不好,那有再多人幫忙說好話,又有什麼用呢?

換作以往,如果有人被訓斥了還敢擺出這麼一副委屈的面孔,不說旁人,就像剛剛的夏侯淳,皇帝也絕不會給什麼好臉色。

不過此刻對著夏侯渝,他雖然同樣是罵,卻透著一股親暱勁兒,一股父親對兒子,長輩對晚輩的親暱,夏侯渝若還不趁機打蛇隨棍上,那他就不叫夏侯渝了。

果不其然,皇帝聽見他這副委委屈屈的面孔,非但沒有大發雷霆,反而笑了起來:「你還委屈了不成?朕問你,你聽見宮裡出事,怎麼沒像你七弟那樣趕緊回京來,反倒還要堅持把差事辦完?莫不是在你心裡,朕的安危還比差事重要?」

當時的情況下,夏侯渝那些兄弟們,除了老三有賊心沒賊膽,老八見機得快懸崖勒馬之外,但凡有點膽量算計的,聽見宮裡出事,個個都往裡頭趕,就算夏侯洵這種身在外地的,也都匆匆回京,生怕錯過時機,被人拋在後頭。

《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