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賞析_蘇軾

【作品介紹】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詞作品。這組詞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時求雨後到石潭謝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寫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感,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艷辭,不採僻典,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以詩的句法入詞,是其主要藝術特色。這組詞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它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

【原文】

浣溪沙

軟草平莎過雨新1,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2。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3。使君元是此中人4。

【註釋】

1.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耦耕(ǒu gēng):兩個人各拿一耜並肩耕作,此處泛指耕作。

3.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種香草。

4.使君:詞人自稱;元:原之意。

【創作背景】

這組詞是蘇軾43歲(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當年初夏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賞析】

詞寫雨後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後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雨過之後,空氣更加清爽新鮮,小草平莎更加柔軟嫩綠、搖曳生姿,道路之上佈滿一層輕沙,卻潔淨無塵,馬兒歡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詞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環境的清新、舒適便是詞人歡快、舒暢的情感反映,軟、輕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徵描寫,也是詞人舒爽、輕快的內心再現。“何時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這樣美妙的環境中,詞人不禁懷想,何時能夠耦耕田畝、歸隱田園,這其中既有詞人對於農村田園的熱愛之情,也暗含了詞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隱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太陽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著翠綠的光澤,動人眼目;微風從蒿艾中吹拂而過,蒿艾散發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這兩句對仗極為工整,描摹之景也極為美妙,“暖”字給人的心窩帶來無盡的溫馨,“光似潑”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盡致,氣如薰帶來襲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時收拾耦耕身?”相互照應,而意思則更進一層,上片只是說渴望歸來,而此句中詞人深深感歎,原來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雋永地收束全篇,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艷辭,不採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這些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蘇軾是第一個卓有成績的。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於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抒發此時此地的情。善於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

名家點評

周嘯天:作者並沒有把雨後的農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籬的觀察上,而是較深入地接觸到農民生活的實際情況,所以具有相當濃郁的生活氣息。作者把詞的題材擴大到農村,寫農民的勞動生活,對於詞境開拓有積極的影響。

周汝昌:在《全宋詞》中,月露風花,比比皆是,尋此奇境,唯有坡公,所以為千古獨絕。

王元明: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似平卻奇,出詩入畫,顯示出蘇軾農村詞清新開闊、含蓄雋永的藝術特色。

《蘇軾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