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情若連環》賞析_蘇軾

【作品介紹】

《沁園春·情若連環》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早年時期作品。描繪了女主人公從自身的相思,設想對方的相思,道出相戀雙方的共同心病。為詞人真切體驗之作。這首詞以鋪敘手法說相思,婉轉言情卻不單調乏味。

【原文】

沁園春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甚時是休1。也不須驚怪,沈郎易瘦,也不須驚怪,潘鬢先愁2。總是難禁,許多魔難,奈好事教人不自由3。空追想,念前歡杳杳,後會悠悠4。

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5。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書郵6。料到伊行,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7。須知道,口這般病染,兩處心頭。

【註釋】

1連環:連結成串的玉環,比喻連續不斷。流水:流動的水,形容流逝的歲月。

2驚怪:感到驚異奇怪。沈郎:指南朝梁沉約,亦借指腰肢瘦損之義。潘鬢( bìn):晉潘岳《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鬢”謂中年鬢髮初白。

3好事:特指男女歡會或婚配。

4追想:猶回想。杳杳(yǎo):指渺茫。悠悠:指思念貌;憂思貌。

5凝眸:注視;目不轉睛地看。惹起:引起。新愁:新添的憂愁。

6相思:彼此想念。後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7伊行:她那裡。

【白話譯文】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嚴重時是休。不必詫異,沈郎易瘦;也不必大驚小怪,白髮先愁。總是很難禁止,許多魔難,你喜歡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想想前歡杳杳,後來悠悠。

目不轉睛的凝望。後悔上層樓。只是引起惆悵,新愁壓住舊愁。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書信。考慮到他走,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眼淚收。要知道,這般的心病,兩人心頭。

【創作背景】

這首詞選自明朝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傳》卷八十三,《全宋詞》未錄。是北宋詞人蘇軾於早期所作,為描寫古代女子思戀情人的閨情詞。

【賞析】

整首詞善於鋪敘,在有條理、有層次的鋪敘之後,突然插入一筆,由一方設想另一方,構成“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妙境。

上片首句“情若連環,恨如流水”,起調是一組並列對句,以連環、流水為比,說此“情”、此“恨”不斷無休。接著以一組扇面對句,說相思的具體情狀。依律,這組扇面對句,當以一領格字提起,此處連用兩個“也”字,用以鋪排敘說,一曰瘦,有如宛約一般,腰圍減損,再曰鬢髮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見二毛而發愁。“總是”二句,卻以散句入詞,接下句,均為直說,點明上文所說“瘦”與“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當指男女間歡會等情事。因為時時刻刻惦記著這許多情事,無法自主,所以才有這無窮無盡的“情”與“恨”。最後,詞進一步點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歡”與“後會”,前歡已是杳無蹤跡,不可追尋,而後會又遙遙無期,難以預卜。“杳杳”、“悠悠”,與“連環”、“流水”相呼應,將所謂“情”與“恨”更加具體化。上片說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況。

下片變換了角度與方位,既寫主人公一方,又寫對方,並將雙方合一起寫。“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是過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說相思情景,謂怕上層樓,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舊愁”;一方面啟下,轉說當前的相思情景,新愁與舊愁交織一起。詞作說當前的相思情景,先說主人公一方,說主人公如何寫情書,寫好情書如何密封,封好以後如何秘密投寄“重重”,謂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數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時,詞人說相思,還兼顧對方,料想對方接到情書,當如何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料”字明謂假設。至此詞戛然而止,言已盡而味有餘。

這首詞以鋪敘手法說相思,反反覆覆地說,雖只是“相思”二字,卻並不單調乏味。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除了真切體驗之外,還在於善鋪敘。作者善鋪敘,就是在有條理、有層次的鋪敘之後,突然插入一筆,由一方設想另一方,構成“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妙境。這種作法是從柳永詞中學得來的。

名家點評

著名宋代文學學者孔凡禮《蘇軾詩詞選》:“這首詞托男女之情恨,抒極不平的心曲。”

著名學者、作家周汝昌《千秋一寸心》:“相思風花,唯有坡公,余而情至。”

《蘇軾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