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落難公子

145 落難公子 

這一老一少兩個人的行動激起了齊國人。逃散了的那些大臣也前前後後跑到莒城來了。王孫賈做了領袖,可是齊國還沒有君王。這怎麼行吶?他們想盡法子,到處去找那個失了蹤的太子法章。

法章本來跟齊王在一塊兒.他一聽說父親被殺的信兒,就打扮成一個窮苦的老百姓跑了。淖齒派了好些個士兵各處去逮他。當天晚上淖齒又派人打著燈籠各處搜查,十逼十得法章沒處藏、沒處躲。末了,他摸十著黑爬進一個花園,在假山的石頭洞裡躲了一十夜。第二天早晨,他瞧見一個年老的使喚人來打掃花園,就跪在他跟前,說:「老大爺,您行個好吧。我是逃難的老百姓,叫王立,父母在兵慌馬亂之中都死了。如今我沒處投奔。求您老人家行個好跟東家說一聲,讓我在這兒當個十奴十僕,我決忘不了您的大恩。」那個年老的使喚人是太史嬓家裡的老管家,瞧見這位眉清目秀的難民,怪可憐的,就在太史嬓跟前替王立說了幾句好話。太史嬓也不在乎多一個十奴十僕,挺痛快地答應了。王立就這麼在太史府裡做些個澆花、掃地的零散活兒。雖說累一點,倒挺清靜,還保全了十性十命。他就安心地住下去了。

有一天,太史的女兒來逛花園,一見這個新來的底下人,就挺留心。他的面貌長得這麼端莊可十愛十,舉止行動又這麼大方、文雅。她想:「這麼樣兒的一個年輕的人怎麼會上這兒來當十奴十僕吶?別是個『落難公子』吧。」她越瞧越想,越想越起疑,就叫丫頭過去問他的來歷。太子怕再遇到禍患,說什麼也不露出自己的底細來。太史的女兒挺有點見識,她越是問不出王立的來歷,越猜疑他是個落難的闊公子。打這兒起,她時常打發丫頭背地裡去幫助他。有時候送他幾件衣裳,有時候給他送點吃的。王立挺感激她。

日子長了,彼此有了說話的機會,一來二去地越來越熟,就你十愛十我憐地私自訂了終身。太子法章不好意思再瞞著她,就兜根實底地把自己的身世倒了出來。她一知道王立原來就是太子法章,更願意把自己的心全給了他。

王立在太史嬓的家裡早就聽說聚在莒城的大臣們派人正在各處找太子,可是他還不大放心,不敢輕易出去。過了幾個月,他們還是到處打聽太子的下落。他這才知道他們是真心實意地找他,就對太史嬓說明了。太史嬓慌了,立刻報告了王孫賈。莒城的大臣們連忙派來車馬,用挺隆重的儀式來迎接他,立他為齊王。齊國有了君王,大夥兒就有了發揮忠義的對象。這一來莒城變成了恢復齊國的大本營。他們通知即墨的將士,叫他們守住城,彼此通消息,共同抵抗燕國的軍隊。

樂毅圍困著莒城和即墨整整三年,壓根兒就沒法打下來。他既然採用王道,就下令退兵,大軍紮在離城十來里的地方。又下了一道命令,說:「城裡的老百姓出來打柴,就讓他們隨便來往,不准留難。瞧見挨餓的,給他們吃;瞧見受凍的,給他們穿。」要是燕國的君臣能夠相信樂毅到底,實行收服人心的辦法,那麼莒城和即墨的抵抗也許長久不了。可是有人從中破壞,辜負了樂毅的一番苦心。

評:這一節可以說是插播了一段風十流韻事,裡面值得回味的東西其實蠻多的。

先說說這個「私通」。要知道那個年代子女的婚事一定要父母說了算,像太史嬓的女兒這樣私定終身的事在當時是絕對為人所詬病的。不過,從時代進步的角度講,齊太子和太史嬓女兒的這段往事確實是推動婚姻自十由的一個極好的例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遊走於法律和道德邊緣的事件往往會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契機,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沒必要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別人,因為別人的所作所為很肯能會使他成為引領時代的弄潮兒。

再說說這個「落難公子」。我以為太史嬓的女兒看上「王立」絕不簡簡單單是一種偶然,它裡面有著很多的必然成分。首先,齊太子和太史嬓女兒所受到的教育相近而與一般的窮苦百姓絕不一樣,這使得兩人的禮儀十習十慣、生活十習十俗極為相似,兩人的相互吸引也就變得自然而然。作者說太史嬓的女兒「有見識」,能夠隱隱約約察覺出齊太子的身份,大半的原因其實就在這裡。其次,太史嬓的女兒肯定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家閨秀,平素見個男人都難,見到齊太子這樣儀態端莊、舉止文雅的男子肯定就更難。美十女十愛十帥哥,人之常情,兩人私定終身,大家也都很容易理解。這裡多說一句,就是不幸的婚姻乃至婚姻詐騙也正是由此而來,所以「十愛十情是盲目的」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各位尤其是年輕的女十性十同志們面對婚姻還是需要深思熟慮的,由於涉世未深而屢屢出現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了。最後,患難見真情,兩人一拍即合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試想,如果不是戰亂,太史嬓的女兒也是有機會通過選進王宮而成為王后的,但那樣的感情肯定是不如故事中兩人結成的感情這樣真摯而牢固。當然,從某種角度講,我們由此失去了這樣一個十愛十情故事才是更為可惜的一件事。

最後說說兩人的結局。群眾喜聞樂見的結果,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過,這裡我想說的是另外一點,先看一下《史記》的記載:「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為王后,是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嬓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污吾氏。』終身不睹君王后。君王后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太史嬓真是因循守舊的國人代表,而他女兒的作為也真能體現出國人的變通之智。法律條規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在這個「死」和「活」之間取捨絕對是一門大學問。一味地「死」,本來其樂融融的結局就會被破壞。一味地「活」,法律條規的嚴肅十性十可能會被破壞得蕩然無存。那麼如何把握呢?我以為其關鍵還是要保證根本十性十的原則,比如公平公正、人人平等,比如誠信友十愛十、懲惡揚善。為什麼我們會為影視作品或是小說中的英雄的不那麼合法的懲治惡人的手段而拍手稱快呢?我想也就是這個根本原則的問題。至於如何保證原則的認定和實現,那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