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讀後感關於山海經的胡扯

從小就聽說過女媧補天的神話,在很多地方。共工(水)與祝融(火)相鬥,怒觸不周山。山崩,天裂,乃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中國神話的考據,大多並不翔實。比如這一段,在很多史料上都明明白白寫著:引自山海經。然而事實上,找遍了山海經,壓根就沒有這種說法。女媧這個名字唯一出現之處,是在大荒西經裡,“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

女媧是母神,也是生殖之神。古人對於人體構造不甚清晰,所謂女媧之腸,其實是生殖崇拜的一種。以生命的力量對抗蒼天,這本身就令人為之動容。在山海經的設定裡,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的重孫。如果說共工是我們的先民,則女媧本人,早已是先民之神,兩者固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關於共工譜系,詳見於此: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非常簡短,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祝融生共工,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火生水;二是共工生后土,即水生土。后土者,地母也。土葬的老墳頭,多半立一塊“后土”牌,后土神兼管陰司。水火共生,水土生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樸素的相生相剋觀念由來。地水風火,是原始唯物主義的依據。

按山海經中,關於治水或水患的記載不勝枚舉。比如說:“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先疏通主要水道,再開挖旁支溝瀆以供分流),是相當先進的治水方法。說明在先民的生活中,與水患的搏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鯀是個偉大的犧牲者,竊息壤救人世的行動,不亞於西方竊火的普羅米修斯,卻因為“不待帝命”被天帝殺害,這一點證明至少在成書之日,原始的皇權思想已經形成。而禹則是個隨時而化的智者,並因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是否可以做這樣的推想:在遠古洪荒,人類在和一場大洪水搏鬥。有人築壩(息壤?)以阻擋洪水,卻被無情的洪水吞沒。後世的承繼者卻以卓越的治水經驗,改變了生存環境。當然,也可能是自然環境(天帝)自行的好轉。

以上是關於山海經中女媧及共工這兩個人物的考證。然而使我真正動容的,還是另一段記述:

“共工臣名曰相繇(亦稱為相柳),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鳥欠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相柳這個人物,實際上就是後世傳說中的九頭蛇。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為共工之臣,主人既死,本可以做個安安分分的順民,然而卻不惜與禹相抗,甚至連死,也要令所處之地“不可生谷”,以至於“湮之,三仞三沮”。翻譯過來就是,連著無數次試圖填平它(古代“三”一般是虛數,言其多,而不是真正的實數),卻都失敗了。最後不得已,“乃以為池”。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寧為玉碎的決絕;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韌性,即便在死後,也讓敵人驚歎不已吧?

由此可以看到,在山海經中隱伏的,除了治水這條線索之外,還有一條線,那就是戰爭,一場在先民之間發生的,極其慘烈的戰爭。可以斷定的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必然是禹。那麼失敗者呢?文字沒有給出答案,關於共工以及相柳族人最後的下落,我們已經無法得知。

既然史料已盡於此,接下來只能作天馬行空的想像。有沒有可能這兩條線本就是一條線,這場戰爭,正是在水族之民與陸地之民之間進行的呢?

科學已經證明了進化的線路不止一條。生命原本就來自海洋,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以外,或許還有另一個過程,一個已經被殺戮湮滅了的種族。這個種族生於水、依賴於大澤,最終卻被陸地的種族消滅。神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時候溺海而死,於是身化為精衛,日夜投石於海。這是否從另一個側面記述了戰爭的由來?補天與填海,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內在的關聯?

如果是這樣,祝融與共工的爭鬥完全可以看作是水族部落和陸地部落的戰爭。這場戰爭失敗了,共工觸倒了不周山,而他的後人則或戰死或自殺,從此水族部落消失了蹤影。

這個想法確實很荒誕,但確實有些不解之謎和水有關,比如說曾有資料顯示大西洋底有建造精密的水下城市遺跡。再如,中國風俗裡延續下來的,對水上人的歧視:江浙的傳統,水上人世代為漁,不能和岸上居民通婚;如要踏上陸地,必須赤足不穿鞋,以示和陸地居民的區別。這種歧視並無明確理由,只是世代相傳,是否正是當年戰後對殘存水中部落的懲罰之延續?

寫到這裡,似乎與補天的故事相距甚遠了。在補天最初的設定裡,是想寫那一場戰後水族的殘部所作的努力。水族與人族,一個為夢想中的太虛幻境而戰,一個為現實中的大同世界而戰,但最終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不過目前這個,和當初構思相差太遠,估計是填不了的坑吧。

系昆之山,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讀到此句時,突然血沸。

《山海經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