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悟一子曰:太白真人歌曰:「龍從婊火裡出,虎向水中生。」就一身之坎離而言,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顛倒之義也。心為離,屬陽,為龍,離中之陰,則虎也;腎為坎,屬陰,為虎,坎中之陽,則龍也。惟能伏虎,則離中之真水下降而從龍;惟能降龍,則坎中之真火上蒸而就虎。此謂水火既濟而坎離交姤,內煉工夫,首先下手之要著也。

前回伏虎工程,己在山中收得,此回降龍作用,自須水裡尋來。「蛇盤山」,狀內臟之盤結;「鷹愁澗」,喻易溺之險津。「孽龍忽出吞馬,忽潛無蹤」,見潛躍之難測,而未降之猙獰;「老孫忍不住燥暴,嗔師父膿包」,見制服之有方,而畏阻之無益。「奉觀音,遣金神暗佑」,明靜觀默察,見保守之宜先;「撩虎皮,叫泥鰍還馬」,須持躬蝘視,宜駕御之毋弛。「兩個一場賭鬥」之形,子午二時交會之候。

「三藏道:『你前日打虎時,曾說有降龍伏虎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此處明提降龍一節,與前回伏虎緊緊對照。「行者到澗邊,翻江倒海,攪得似九曲黃河泛漲。那孽龍在深澗,坐臥不寧。」蓋欲降而靜之,必先激而動之,即道訣中所謂「脅腹腰曲綠,黃河水逆流」。乃擊運之法,正降龍之要著也。否則,任其潛躍,則龍從水出,不從意轉而聽吾令,何以能助助吾之道耶!惟乾乾不息,常動常靜,方能降得真龍。倘鑽入草中,全無影響,便是腳跟歇息,不能前進矣。故必得一番誠心根究,尋其蹤跡下落,不容順其所之,戕害真機。此猴王所以急得唸咒,而土地說出澗中利害也。

稱「鴉雀不敢飛過,因水清照見自己形影,便認做同群之鳥,往往誤投於水內。」明人不識水中有真龍而降之,乃反視水為無礙而溺之,正猶鴉雀無知,況影為群,而誤投喪命也。天設陡澗,插翅難飛、中有驪珠,急宜探齲如何下手?運之以意,緊攀龍角,重任遠致。吞白馬,則意化為龍;變白馬,則龍化為意。隨意為變化,而龍性馴服,從心所欲矣。故見弼馬溫而控縱自如。然則伏虎必先伏凡虎,而真虎現。真虎無形,就猿為形。前回之殺虎,而剝虎皮為衣服是也。降龍必先降如龍,而真龍出。真龍無相,因馬為相。此回之吞馬,而變原馬之毛片是也。特此龍虎在一身之內,築基煉已而已。若欲配外五行而成大道,則必以申猴為虎,以亥豬為龍。不可泥文執象,錯認龍虎,而盲修瞎煉也。

行者何以未能降龍,而借揭諦往請菩薩?蓋龍為剛健之物,必以柔道臨之。稍涉燥迫,其性愈張,非觀音自在之道,不能馭也。即如前之伏虎,賴有自在之花帽以範圍之也。故行者一見菩薩,便提花帽之法為制我之魔頭,孽龍亦指行者為魔頭,而總不能出自在之範圍也。然降伏猖狂,由於自在;而嚮往靈山,必須作為。菩薩說出「須是得這個龍馬,方才去得」。見自此,方才為健行之起腳也。叫出小龍來,道:「我曾問你何曾說出半個『唐』字?」意妙哉!不識取經之來歷,到此田地,即為止境,識得取經之本旨。過此涯岸,都是前程。

菩薩道:「那猴頭專倚自強,那肯稱讚別人。」說者謂不能虛已,為學道之魔頭;或謂行者倚自己急燥之勇,何肯讚他人自在之智,俱非也。此一段,乃仙師示人大道之秘要,為金針暗渡之妙法也。《道藏》萬卷,止言玄關牝戶。老子曰:「玄牝之門,是謂造化根。」明陰陽往來開斗之機也。交合綿續,根底出入,非天地之根而何?或以口鼻心腎為玄牝者,是涉形相,不可以云「若存」也。董思靖曰:「神,氣之要會。」曹道沖曰:「玄者,杳冥而藏神;牝者,沖和而藏氣。」俞玉吾謂:「坎離兩穴,妙合二土。混融神氣,不落名相。」斯近是矣。噫!內練之妙,已盡於此。然皆就一身而言也。正如鴉雀過澗,見影為群,未免誤投畢命。深為可惜!故真人曰:「莫執此身雲是道」,此「猴頭專倚自強」之誤也。又曰「認取他鄉不死方」,此「那肯稱讚別人」之是也。

下文云:「今番前去,還有歸順的。先提起『取經』的字來,不用勞心,自然拱服。」深明勞心之非可言道,歸順之方可取經也。勞心為獨修一物,歸順為攢簇五行。非懸空思想而得,是真實集義而生也。「菩薩摘下小龍明珠,吩咐用心,『功成然後超凡,還你金身正果。』」言自今以後,弗得自用其明,而努力加功,方才成就,切莫退悔之意。

最妙者,又在「行者扯住菩薩不放」,道四個「我不去了」,何也?降龍伏虎,止是一身坎離。算得築基煉己,仍國凡人,何能了命出世?故曰:「西方這等崎嶇,保這個凡僧,幾時得到?我不去!我不去!」正逼起下文三家相見入共去之妙也。菩薩一篇勸勵之語,句句都是正言,並無譬喻。「又贈一般本事,摘下柳葉,變三根救命毫毛。」甚深微妙!了性謂之前三,乾之內爻也;了命謂之後三,乾之外象也。前三後三,總是一般,直到六爻純乾,成就真金不壞,方為了當。然行者又以後三為了性,真變化莫測而循環無端者矣。此才是大慈大悲度世釋厄之本旨也。

行者同唐僧行到澗邊,見上溜漁翁撐筏而渡。此一有底船渡凡僧,而超凡了性;末後凌雲渡接引佛撐船以渡,方是無底船渡聖僧,而大聖了命。故曰:「廣大真如如登彼岸,誠心了性上靈山。」是了性之彼岸,非了命之彼崖。到裡社門投宿,受護法之馬鞍,送虎筋穿結一稍。所乘者龍,所策者虎,正當上路時候,故曰:「菩薩送鞍轡與你的,可努力西行,切莫怠誤。」說者謂心猴歸正,意馬收韁,此事便有七八分了。乃僅窺心意之障礙,而未跡性命之堂奧者矣!便是「肉眼凡胎,叩謝不了,誤了多少前程,活活笑倒大聖」也!此等藏頭露尾情節,最易誤人,故曰:「本該打他一頓子。」今分明解說,在亂堆中揀出寶貝,請諸人共拾取,料不吃老孫金箍棒。

《西遊真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