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千家诗 > 清明 >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行人:在路上走的人。断魂:销魂,形容迷惘、惆怅的心情。借问:即请问,是客气的口吻。遥指:指着远处。杏花村:开满了杏花的村子。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这首诗写清明节,家家户户在雨中为祖先扫墓,来抒发、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和敬意。

【释义】

清明时节到了,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散。路上的行人心中凄苦,向人打听什么地方有可以歇脚的酒店,放牛儿指着远处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典故】

周恩来妙策拒礼

我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一向是拒收礼物的,然而有时别人好意馈赠又不好推脱,对此,他自有一套奇思妙计。如果是外国友人送来的礼物,周恩来不好推辞,因为这样的礼物往往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但他会把礼物转交给有关部门保管;如果是亲朋好友送来的礼物,实在推托不掉的话他就要实施自己的妙计了。

有一次,一位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后来调到了某军区做副司令员,由于他对周恩来的感谢甚笃,于是就托人给周恩来送了一筐新鲜的橘子。

周恩来一见这礼物就要退还,很多人劝他:“既然送来了也就算了。”周恩来一想也是,这新鲜的水果是经不起折腾的,再送回去就失去了它原来的可口味道。于是周恩来让秘书去打听一下一筐橘子的价格。秘书询问后报告给周总理说是25元,周恩来吩咐秘书给送礼物的人寄去50元。秘书不解,忙问为何多寄,周恩来解释说: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好意思再寄来了。果然,以高出一倍的价钱“卖”给周恩来一筐橘子,那位军区副司令再也不敢给周恩来送东西了。

周恩来很喜欢吃家乡淮安的特产“茶馓”。有一年,淮安的基层干部到北京探望他,带了不少茶馓。周恩来不好拒绝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但又不想让家乡的同志形成送礼的习惯,于是他就安排秘书送去了一箱外国的白兰地、威士忌和红、白葡萄酒,按价格计算,高出茶馓十多倍。

淮安的同志不好意思收总理的东西,再三推辞,秘书就劝他们不要跟总理“过不去”,以免伤害总理的感情,因为总理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

淮安的同志只好把珍贵的外国酒带回淮安。从那以后,淮安乡亲再来看望周恩来,就不好多带礼物了,谁也不好意思再让周恩来回赠那么贵重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