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3 > 入rù泮pàn >

入rù泮pàn

【释 义】

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

【名家解读】

“泮”本是古代天子与诸侯举行宴会时的宫殿,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一半有水,一半无水,故写为“泮”。西周将其作为王室学宫,所以泮宫就成了最高学府的代言。儒家崇尚周礼,所以古代的学校门前都有个半圆形的泮池。据《礼记》记载,“入泮”是古代学生入学前正衣冠、拜笔、过泮池等一系列礼仪的代称。(郦波)

【辨 析】

“泮”读pàn,不要读成bàn。在字形方面要与“畔”字加以区分。“畔”是田地的界限,因此是田字旁。

你知道吗?

与学习相关的还有开笔礼。在仪式前一天,学童要沐浴更衣,并在仪式当天早起,在家中向神灵供奉祭品。到学堂后,要对着孔子的牌位进行跪拜,然后拜老师。老师会授予学童《三字经》《千字文》等。接着,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学童临摹字。

【字里字外】

在我国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须进行称为“入泮”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中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周朝时诸侯的学校前多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到了明清两朝,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此人们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入学满六十年称“重游泮水”。

我国古代“入泮礼”的主要内容有:

“正衣冠”是整个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不仅意味着遮羞,更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这是我国古人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恭敬敬地站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泮池,便会进行拜师礼。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且在拜先生时,学生要向先生赠送六礼。什么是六礼?六礼是学生们的拜师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榜上有名;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束脩,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互爱互帮。这一环节可以概括为“一拜至圣先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拜老师,胸怀理想刻苦学习;三拜同学,岁月同窗,互爱互帮”。

“入泮礼”中还有“盥洗净手”环节。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寓意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此外,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学生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有须还是无须”等,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入泮礼”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例 句】

文秀带病去赴试,便得入泮。

冯梦龙《醒世恒言》

王悦子曰儒珍,七岁能诗,与同窗陈秋麟皆十三四入泮,尝借寓埋剑园,邀友赏花赋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