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资治通鉴直解 > 安 帝 >

安 帝

孝安皇帝,名祜,是章帝孙,清河王庆之子。在位十九年。

原文 尚书郎樊准以儒风浸衰,上疏曰:“人君不可以不学。光武皇帝受命中兴,东西诛战,不遑启处,然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孝明皇帝庶政万几,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又多征名儒,布在廊庙,每宴会则论难衎衎,共求政化。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化自圣躬,流及蛮荒。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今学者益少,远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竞论浮丽,忘謇謇之忠,习之辞。臣愚以为宜下明诏,博求幽隐,宠进儒雅,以俟圣上讲习之期。”太后深纳其言。

直解 衎衎,是和乐的意思。謇謇,是直言。,是巧言。安帝之初,尚书郎樊准见当时儒风渐衰,欲朝廷加意振作,乃上疏说道:“为人君者,必亲近儒臣,讲明经典,庶几有益身心,有裨政治。若不知学问,则义理无所发明,兴亡无所鉴戒,如何做得明君圣主?所以人君不可以不学,先朝光武皇帝,承王莽篡汉之后,受天命而中兴。那时群雄四起,光武东征西战,连岁只在兵间,虽坐止之安,亦有不暇,这是何等扰攘的时节。然犹好学不倦,才投下干戈,就去讲解文艺,才歇下鞍马,就去谈论治道,而况于从容暇豫之时乎?孝明皇帝具英睿过人之资,庶政万几,无不亲自听断,一一简择于帝心,这是何等勤劳。然且留情于古人之训典,加意于六经之文艺,每次行飨老、大射礼毕,辄正坐自讲经书,诸儒辈皆环侍而拱听之。四方之人,传闻朝廷这等好学,都欣欣喜悦,有慕学之志。明帝又多征聘名儒,不次擢用,布列在廊庙之上。那时群贤满朝,便是遇着饮宴聚会,只相与论难讲习,衎衎然情意款洽,以共求治化之术。下至期门羽林介胄的武士,也都能通知《孝经》大义。惟其化导之本,倡自圣躬,故其风教所流,不但中国从化,而且远及于蛮夷荒服之外,至使匈奴遣子就学。所以论者,每称盛时,都说永平年代,我祖宗列圣崇儒,劝学之效如此。近年以来,稍稍衰废。如今学者渐少,在远方尤甚。博士之官,本以讲授为职,今则空倚着讲席,全无生徒听讲。纵是号为儒者的,亦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只去工些文字,雕章琢句,争论浮华,忘謇謇正直之忠言,而习巧好之虚辞,是何益于身心?何裨于政治?今圣上讲学有期,须用名儒为之辅导。臣愚以为宜早下明诏,广求山林幽隐之贤,宠进儒学博雅之士,置诸朝廷,以待圣上讲习之期。如此,则圣学既有所资,而儒风亦有所劝矣。”此时安帝尚幼,邓太后览疏,深加听纳。于是海内名儒稍稍响用矣。大抵光武、明帝之时,人多务实,学为有用;其后士皆习尚浮华,徒务口耳,无益于身心。故樊准此疏,谓儒风浸衰,非为学者之寡也,乃实用者之寡也。人主欲得贤以图治者,宜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