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变现:你的社群价值百万 > 第1章 社群电商红利:人货合一 >

第1章 社群电商红利:人货合一

当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时,交情也就开始了。

——(美国作家)爱默生

移 动互联网的爆发让人们实时在线,上网时间变长,这直接推动了社群的发展,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结成社群,通过沟通交流,彼此信任,实现价值转换 。从此,通过媒体广告做购买决策不再是唯一路径,人们会更倾向于听从意见领袖、社群的意见,以及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社群电商通过构建社群、生产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利用口碑传播实现商品变现。移动社群电商可充分利用社交的品牌力量,帮助创业者和企业达到品效融合,大大提高客户的转化率。在社群电商中,基于社交关系链,企业能够达到提高品牌营销力和销售转化的双重效果。

与此同时,社群的便捷性和社交的普遍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群的价值,社群的功能更加多元,对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商业规律、品牌营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社群电商进化论

如果有朋友请你吃美味的小龙虾,你去吗?答案是去。

我就去了,而这一餐饭吃了我8 000元,当然这8 000元不是埋单的钱。

而就是因为我吃了这顿小龙虾,我朋友却收入40万元,另外一个朋友成交了3个100多万元的客户。这让我很惊讶。我在想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系列的成交。后来,我才想明白,这就是社群变现或者社群电商。

事情发生在国庆节后的某一天,我们有一个企业家群,群里说现在流行吃小龙虾。于是我就去了。我原本以为是简单的吃饭,没想到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请我们吃饭的那位朋友侃侃而谈,说要在社群里卖龙虾,每个人付8 000元,就可以获得100份价值80元的龙虾,而且包邮。于是我们去聚餐的50个人纷纷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转账给这位朋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支持他的这个创业项目。

与此同时,我又介绍我身边一个做明星经纪人的朋友给大家认识。意外的是第二天,其中有3个朋友竟然直接和他们公司签约了。这餐饭吃完之后,我突然发现,社群的力量是如此神奇与伟大。这继而引发了我对社群研究的兴趣。

一个月后,朋友要买房子,问我买不买。我说你买哪里,我就买哪里。

因为我明白,买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做邻居。

以上是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案例。

这是一个与消费者关联的时代,社群的意义从原来以地域为中心而聚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以使用某产品、关注某品牌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开始习惯性地每天打开微信或者微博,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各个群里。我们发现,所有的信息借由个体与个体间的传播,逐渐在群体内扩散开来,最后甚至影响了群体和个体的决策过程。

认识社群电商

我们经常在朋友圈晒工作、晒生活、晒个性、晒兴趣爱好,让朋友们能了解我们的动态,拉近彼此的关系。

“来自西岭雪山最新的三文鱼出货啦,需要的速速订购……”2016年8月15日晚9时,“康梅社群成都水产吃货”微信群又热闹起来。在群管理员发布供应信息后,各种咨询、订购信息响个不停。家住成都的王海也在群内向管理员下了单,在告诉管理员收货地址,并通过微信转账后,仅过一天他吃上了新鲜的三文鱼。

王海是三文鱼爱好者,以前是到饭店食用,不仅价格贵,而且质量没保证。今年初在朋友推荐下,他加入了这个微信群,并参加了线下品鉴活动。王海说,该社群销售的新鲜三文鱼,35元/斤,而其他平台销售的同等品质三文鱼,平均售价90元/斤。在社群购买物美价廉,还能交朋友,王海很快成了社群的忠实粉丝。

“通过社群营销,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水产销售模式,减少了流通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社群负责人康梅说。

目前,康梅所创建的社群已达30个,群友超过3 000人。利用社群平台,她除了销售自家产品外,还帮群友代购其他水产品。一年下来,社群的水产销售额达到1 000万元,三文鱼的销量占到了基地养殖总量的15%。

这个成功的社群销售经验,我们总结分析有3点值得学习。

(1)消费者变粉丝

“微信群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我们更多的是以社群平台为媒介,开展线下活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由此把普通的消费者变成忠实的粉丝,实现单一的买卖关系向友谊关系的转变。”康梅说。当前农产品销售面临中间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消费关系不稳固等瓶颈,而常规的电商模式需要巨大的人力技术投入和流量营销开支,社群营销的出现恰好破解了以上问题。

(2)运营团队

具体而言,线上的聊天群主要负责客户的联络和产品的购买,线下的活动侧重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对产品和品牌文化进行延伸推广。康梅说,目前线上平台由8名兼职人员负责日常信息发布和维系。线下活动则必须依托固定场所,为此她将西岭镇养殖基地办公室的楼顶建成了一个可容纳上百人的活动场所。

(3)话题内容

“我们围绕水产品鉴、养生保健等大家关心的话题不定期举办活动,仅限群友参与。”康梅说。今年以来,她已举办了10余次群友体验活动,每次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群友参加。他们通过到现场体验和参观,加深了对养殖场的印象,回到家乡再口碑相传。

社群电商萌芽于2014年。社群电商指将内容、社群、电商组合在一起,提升用户发现、购买体验的一种基于社群经济生态衍生的新型商业模式。它以共同的兴趣、行业、价值观为导向形成内在强关系,以微信、微博、自媒体等移动载体为工具,将客户进行社群化改造,充分激活沉淀客户,通过调动社群成员的活跃度和传播力,最终实现产品和服务变现。几乎稍微有点影响力的媒体人或手艺人,想的最多的变现方式就是社群电商。因为它可以快速地将一群兴趣和爱好相同的人聚集起来,消费者很快就可以在这个圈子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群电商,简单来说是以优质的内容吸引粉丝关注,用社群思维运营用户,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用户传播和商业转化。

对于社群电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下6点。

(1)社群电商不是社群和电商的总和。

对于社群电商来说,最怕的就是自以为社群电商是电子商务与社群的简单相加。毋庸置疑,社群电商中很重要的功能是电子商务和社群,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总和就是社群电商。社群商务核心的爆发点是从原生口碑发动、无缝接轨到电子商务的模式。

(2)产品价值决定转化率。

社群电商的本质是电商,不是社交;而社交最大的作用是触达,而不是转化。因此,社群电商的用户比较看重的是社群电商发布的产品,产品价值几乎决定了最终社群成员向商品用户转化率的高低。因此,社群电商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粉丝后,也需要用优质的商品留住用户。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用户口碑传播的基础,社群才能持续运营、发展。

(3)社群电商不是新产物。

社群电商不是现在才有的,之前就有,只是在微信时代变得更加高效,与用户更加亲近。比如,淘宝电商时代,淘宝客其实就是一种社群电商,站长将好的产品展示在自己的网站,吸引顾客进行购买,只不过,站长没有将吸引来的人都保留下来。微博时代,明星或者微博大V(拥有众多粉丝的用户)也是一种社群,在这个时代,微博有了社交属性,能够留住用户,甚至与用户私聊互动。但是,鉴于微博的媒体属性强过社交以及时代的不确定性(比如,微博时代,我们还没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微博也未能在社群电商领域做出好成绩。或许,在传统电商时代,蘑菇街和美丽说算是最早的将社群电商做得比较好的网站。模式其实和淘宝客类似,只不过平台方是让一些达人来分享宝贝,积累人气。最终,依靠达人,蘑菇街和美丽说变成了独立的电商平台。

(4)价值兑现。

通过一些场景交互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先建立起中关系 、消费者到企业(团购、众筹等)、网红经济(直播、秒拍、小咖秀)等。

在社群电商平台上通过用户经验传达和用户关系的叠加形成社群电商交易入口的独特优势。社群经济是人与人的连接,必须以人的创造力为本,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聚在一起,共同成长。如果你是制造商或服务商的话,你要和你的用户共同成长,一块变得更聪明,一块做更大的事,可能下一个要开发的产品不一定是今天你所能想象得到的东西。

关于社群经济与社群电商,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信任经济。社群经济是以内容为中心,以服务为基础,以口碑为传播媒介的一种信任经济 。它能够打破传统电商长久形成的贸易壁垒,让消费更透明、用户体验更佳。社群经济与社群电商是一个归属关系,社群电商是社群经济线上的一个落地表现。或者可以理解为:社群经济是基于信任和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产生胡蜂效应;社群电商是社群经济在线上的衍生产物,是意识形态的电商化表现,通俗来说,社群电商就是先聚集某一类群体,通过社群内容来维护和服务于他们,找到他们的刚需,然后把产品以刚需的方式卖给他们。

(2)兼容。社群电商是社群经济在线上的一个衍生品,也是传统电商和移动电商的一个深化延伸。它是社群经济一个落地表现,没有传统电商所谓的B2B(企业到企业)、B2C(企业到消费者)或者C2C(消费者到消费者)等的划分,它是可以三者兼容的。随着社群电商概念的逐渐火爆,尤其是罗辑思维等自媒体社群电商的走红,社群电商的概念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社群电商三大核心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用户24小时在线,这大幅提高了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而社交平台的介入,让更多购物信息渗透到碎片化社交场景中。翻翻朋友圈、聊聊微信群就可以看到好友分享的购物信息,并直接下单;完成购买后,还可以将商品分享在朋友圈或者购物圈,直接通过评论点赞的方式实现互动。购物成为社交的一种手段,微盟、有赞、点点客们就是在不断强化这种“在shopping(购物)”的状态,而替换掉“去shopping”的状态。

搜索:被人格化替代

提到电商,我们不得不提淘宝搜索,我们知道淘宝搜索是基于购物需求驱动的搜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淘宝网推出了个性化搜索。淘宝网会根据你注册账号时留下的信息,以及平时浏览习惯、购物记录等维度,给每个顾客打上不同的标签,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千人千面搜索。

随着商业化规则日趋透明,靠信息差价赚钱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而在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熟人之间的推荐和口碑效应。在搜索和推荐之间,人们更愿意相信后者。

众所周知,熟人电商经营的是一种信任经济,在熟人关系信用背书的保障下,消费者在意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在意闺密或亲戚朋友的推荐。这种由熟人社交关系裂变成的强黏性电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发展方式。

对于社群电商来说,搜索的功能被大量的人格甄选所替代。比如说天猫平台有上亿个单品,我要找出一个我熟悉的产品,这太难了。但是我信任我关注的某个熟人,她用的产品我就会信任,她听的音乐我会去听,她看的文章我会去看,所以这个人格背书就会替代过去的搜索功能。

社群电商的搜索其实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搜索,也是人格化连接后的搜索形态。当搜索完成人格化连接的时候,搜索将不仅仅是搜索,更是我们的贴身助理,因为搜索互动从信息层面变成了人的层面。比如,你看到你的好友在朋友圈发了某个美食的图,你可以一边跟他聊天,一边询问饭馆地址,省去了过去搜索的步骤。

(1)搜索引发成交 。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查看好友的动态,并由此制订营销计划。比如你在微信里搜索减肥,就能看到谁在减肥,此时,你就可以与之互动,可以交流减肥的心得,甚至可以向他销售产品。

(2)搜索引发信任 。一旦一群人聚集起来,他们就会产生“占便宜”的能力,这就是商业利益的来源。很多人不信任品牌,媒体捧出来的品牌毫无意义,但会信任朋友的推荐。推荐和信任将构成未来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因为交流的成本越来越低。

(3)稀缺性搜索 。基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架构的社群电商,不仅具备传统电商和媒体属性平台,也具备传统电商和媒体属性平台所具备的流量和价格这两个商业密码,还独具信用和经验这两个当下乃至未来会成为主导的商业密码。社群中的用户信任是不可复制的,用户的经验也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复制性直接促成了其本身的稀缺性,天然具有价值的张力;而媒体的载体是资讯,资讯是最容易被复制的,容易被复制的东西也就不具备稀缺性,所以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单一的内容为王已经不再是社群时代的商业基础。

流量:转换为关系

我们知道过去的传统电商是一个中心式的流量平台,平台方掌握着绝对的流量分配权,而社群电商的目的则是将流量的分配权还给商家,由商家自己来构建大量的次级流量中心。大家切记一点:次级流量中心并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卖家自己去打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打造一个分布式的流量中心。

与传统电商相比,社群电商的流量具有以下特点。

(1)流量获取方式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群电商是针对传统电商的一次流量革命,然而这种流量的获取并非从天而降,而要卖家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打造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内容来吸引其他用户的关注,并将这些关注自己发布内容的用户进行社群化改造,成为自己的忠实粉丝。

(2)流量资产积累取代流量竞争。以阿里旗下的淘宝、天猫平台为例,在这里开店的淘品牌,要想获得用户青睐,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流量,常见的“引流”方式包括直通车、钻展、站外广告位、第三方软件辅助等。而社群则是独立流量来源。在过去,我们从电商平台买流量,这只是短期做法,而且会形成严重的依赖。流量是一次性的,谁付费,流量就导向谁。所以,平台的引流是靠不住的。电商能够长期依凭的是什么呢?什么才能成为电商可以依靠的资源?我们认为是独立流量,即电商自身能够掌握、把控的流量,这是与电商平台博弈的资本。

(3)信息流的意义不同。传统营销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架构中,渠道既是物流,也是信息流,促销也是信息流。电商虽然砍掉了渠道,传播也去中心化了,但本质仍在,即信息传播的本质仍在。

在传统电商中,流量就是信息引流。而在社群电商中,流量来源则是信息流本身。

社群电商的优点在于少了流量成本,可以增加利润。无论是铁血网,还是知名情感女性作家Ayawawa开的淘宝店娃娃美颜铺,都因为流量获取成本为零,而粉丝忠诚度高,有着一般电商无法企及的高人气。

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向人,商业的驱动力也从“流量”转换为关系。传统电商的用户和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消费升级趋势及社群生态兴起,社群成为新的流量突破口。随着购买流量的商家越来越多,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企业或个人在传统电商平台通过宣传推广和广告促销来增加流量的固有方法,远不如自己主动建立社群,准确定位成员并吸纳进群、以内容体验来驱动、用群内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吸引关注、建立可以灵活满足社群用户需求的系统、提供全面的产品资讯,从而构建以社群用户需求为基础的服务。

(4)用户流量价值不同。对传统电商而言,企业所缺乏的是流量沉淀。对过去而言,用户的流量价值是一次性的;而对社群而言,流量则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其主要区别有以下3点。

①资源匹配。普通用户的价值在于,每个人身后有一个小群体: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等。对用户来说,他们只是一群朋友,但对商家来说,他们就是资源,因为事实证明,信息在这个小群体内传播的可信度,要远大于盲目传递的大群体。在社会化媒体、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终端。所以如果你的品牌能让每个人都将其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到自己的微博,这个广告效应是巨大的。当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你,愿意议论你的时候,就代表着你有流量了,在这个基础上一定会有变现率。所以今天我们会发现最大的变化是大家的沟通方式变了,过去大家主要靠新闻、电视、平面媒体,而今天更多的靠手机。所以只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手机端或者移动端,就会抓住更多的用户。

②陌生关系与强关系。强关系相互介绍更紧密。“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三度影响力理论”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到周围的3个人。社群要保障活跃度,就要从三度影响力着手,主抓强连接。

③高频需求。每个人的关系链和好友圈子就是一个个社群,会随时随地就某些需求展开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利用强关系进入社群,更能引发讨论行为。

社群一旦形成,成员之间会互相介绍、推荐好友加入,由此带来社群的自然生长和增值,一个大社群会变成多个小社群,这些小群也会再度扩展成更大的群。

转化率:信任购买

运营过淘宝的卖家都知道做淘宝的核心是变现率。淘宝规则是只要转化率高,就能获得更多的淘宝推荐,销售排名靠前,直通车的费用降低。淘宝的转化率又和这五方面相关:流量的精准度、价格的针对性、好评的数量、可观的销量、详情页的描述的攻心性。

对于社群电商来说,社群是通过产品、运营等能力或工具,获得巨大订单转化、销售转化的地方之一。

亲人和朋友之间的口碑传播拥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当亲人、朋友或同事在聊天时透露出某个品牌很棒时,你会很容易相信他。这也是拥有质量过硬的产品在口碑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原因。

通常社群的转化率十分诱人。《连线》杂志统计显示,消费者72%的购物决定受到家人或好友的影响。如果有两到三个家人或好友同时推荐同一款商品,消费者的购买决心会大为增强。举例来说,有一次,朋友想要买一条裙子,但是怎么都挑不出来,后来,她在去看电影的路上突然冲动地选择了一款ZARA(飒拉)的裙子,并且到附近的专卖店下了单。原来,她在购物的过程中征求了朋友的意见,正是朋友的推荐,让她下定了决心。

社群电商是让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消费行为的经验分享形成价值链,进而转化为交易入口。简单来说,就是让消费者或其他个体具有价值和消费指导作用的消费行为的经验分享发挥作用,成为其他用户的消费指南或消费线索的聚合。这种模式可以双向反射到用户本身,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人脉关系不仅可以变现,还可以在价值变现中增进关系,从而也可以增加更多的人脉和其对平台本身的黏性。在社群的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紧密,也互相影响彼此的生活与行为。许多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会采纳朋友的意见,社群朋友的意见对于消费者最终购买商品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社群电商的转化率主要体现在下面4个方面。

(1)信任效应:最好的介绍 。当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信任关系,产品就只是互动时的一个媒介而已。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焦虑的心态,想学英语却不知道课程好不好,想参加旅游会想知道去过的人怎么说。而建一个微信群把体验过的人和未体验过的人聚到一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体验过的人会成为最好的介绍者!社交是通过粉丝对于你人格的认可,转化来信赖你的产品的,只要他认可你这个人,对产品又有需求,即使为零销量的产品,也一样会选择购买。所以,如果淘宝卖家们能够通过社交建立客户群体,且有一定的信任程度,就能够轻松地销售产品。互联网时代,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连接,消费者开始在意附着在产品功能之上的诸如口碑、文化、格调、魅力、人格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

(2)个性化购买 。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为“趣味”。想象一下,当你进入商场的时候,看到的是陈列着同样商品的货架,而毫不了解你的售货员向你推荐你根本不喜欢的产品,你是不是会感到有点沮丧。

(3)自然转化 。社群经济的本质就是对需求的满足。社群经济可以对拥有相同认知和价值观的用户进行深度需求挖掘,并基于现有平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以产品为导向的产业思维。在这其中,完善的用户体验是实现社群价值反哺的核心环节,可以说只要把基于用户需求的体验做好,基于社群流量的用户销量和增量转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以人为核心。 我们知道社群是以人为核心,获取的流量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资产,粉丝的增加会转化成良好的口碑。以人为核心的社群电商中,最好的状态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分享与信任基础之上实现价值转化,使得好友、粉丝、推客、用户的界定不再那么明确。譬如,你的好友可能会变成商品的粉丝形成口碑,你的消费者可能会变成你的推客促进销售。在这种新形势下,电商模式或许能够完成从“以商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直至彻底颠覆传统商品电商模式。

社群电商的五大商业模式

《创业家》杂志,正在从一个媒体平台转型为创业服务平台,形成“一本杂志 + 黑马营 + 黑马大赛 + i黑马网站”四位一体的完整循环体系。其赢利模式再清晰不过:通过杂志和网站的媒体(网站目前免费,未来可能向会员收费的方向发展);聚合创业者和相关群体,建立黑马营的社群组织,再通过举办黑马大赛收取门票;黑马营的学员出一定的学费;同时,以办黑马大赛向投资人收取中介费等方式进行商业转化营收。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是内容 + 广告的营收模式;新媒体商业模式定义为内容 + 用户 + 关系的营收模式,就是用内容将兴趣相同的人圈在一起,然后经常制造群体活动,进行商业转化,从而产生营收。

未来的商业,是基于人而非基于产品,是基于社群而非基于厂商。社群商业本质就是用户主导、数据驱动的C2B(消费者到企业)商业形态,而这种形态才刚刚开始。

社群商业是用户主导、数据驱动、定制化C2B商业形态。社群商业的目的,首先是流量导入,然后是流量沉淀和流量变现。社群需要用商业的手段进行转化,现在的移动生态下,这样的模式会越来越多。最后再重复一下关键词,用户主导、数据驱动、定制化C2B商业形态,内容、社群和商业。

第一是内容,这个内容不仅仅指文字,也不一定是视频和音频。比如说小米,手机就是它的内容。内容是吸引流量的入口。社群实际上是用来沉淀用户的,比如说我们同时也知道一些咨询公司,其咨询或者培训可能是内容,最后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变现,最后商业属性产生变化,就是通常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

一切产业皆媒体,一切关系皆渠道,一切环节皆体验,这三句话挺有道理。目光所到之处,金钱必然追随。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愿意花时间在手机上看你的东西,这就已经产生价值了,很多自媒体能够通过移动端产生盈利。我们说在整个生产链当中,包括研发、生产、物流运输,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媒体的属性去自由传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米的所有产品都是媒体,对可口可乐来讲,每一瓶包装也是媒体。要告诉消费者你是对谁宣传。媒体要产品化,原来说的“我好、我好、我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最关键的一环是让客户主动说好。

第二是场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建的社群下,一切增强用户体验、迎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行为构建即是场景。场景是社群经济运行的自然驱动力,以社群成员需求为核心,为了提升社群成员体验而构建场景成为社群的必然选择。以场景驱动社群成员之间的交际和沟通,活跃社群,驱动社群的商业价值实现已成为常态,势不可当。

以场景构建无数社群,聚焦用户以服务于用户成为无数社群爆发的原始驱动力。以微商卖货为目的而构建的微商培训社群、以成为网红为目的而盛行的网红交流社群都是以场景构建的社群。这类社群目标和价值观明确,商业变现也显而易见,但是随着场景的变化,社群的生命周期会缩短。

第三是互动。互动是维持社群和社群经济生命力的最基本条件,是衡量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以社群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连接关系为条件,线上福利,线下派对……是保持社群活跃度的基本手段,成为增强社群成员感情的另一种方式。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不仅以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构建了以吴晓波思想为内容和场景的社群,而且组织全国81个城市做了书友会,各自组织各自的活动,方便在创业、理财、户外、旅行、阅读等方面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成员互动交流,增强了社群的落地能力,也进一步延长了社群的生命周期。

第四是传播。社群的本质是将相同价值观和目标的用户聚集到一起,实现思维的碰撞和能力、影响力的放大,进一步传播社群的价值观和思维观念,将个体思想进行融合和交流,促进提升。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传递思想、传播价值观以增强社群的口碑和影响力。仔细观察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社群,你会发现罗振宇和吴晓波仅仅是社群的组织者,将社群成员组织和连接起来,凭借高价值的内容和变动的场景等来聚合社群成员,而其依靠社群成员将社群口碑一步步传播开来,不断扩大影响力,是一种由社群内部向外逐渐扩散的自发传播,使得社群在互联网上声名鹊起。

第五是交易。社群经济的最后一环还是要回到交易上来。内容引爆社群,场景驱动社群成员之间的连接,互动保持社群的活跃度,社群成员的口碑传播社群的价值观,社群经济的最后一步是交易。

所谓的社群电商指的是在某种行业里有着专业的技能和超强的影响力的人如何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聚集粉丝来为自己的产品宣传和扩大交易,以达到商业上的变现。在社群电商里,内容是媒体属性,用作流量入口;社群是关系属性,用作流量沉淀;商业是交易属性,实现流量价值。

简单理解社群电商即内容+产品+服务+变现。内容是连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载体;产品是社群得以长久存在的核心;而服务则为目的,把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合起来,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掏钱。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想干的一件事。

社群电商的三大要点

在社群电商中,有三大要点,内容、产品、商业。

我们从运营角度上来诠释以上三点。

(1)在内容上,既要专业又要动人。除了痛点、槽点、热点上的引导,更需要深度(观点)、浓度(见识)、温度(故事)协调统合的步步为营,从而不断占领用户们的心智思维。

(2)在产品上,寻找更好的切入角度。毕竟,互联网时代,产品的结构与属性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承载具体功能,更承载趣味与情感——它变成了连接的中介,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用户、粉丝,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3)在商业上,做好交易体验和分利,即快乐消费。它不仅支持各种大众化的支付方式,也能给予各级分销者佣金奖励,由此,达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所说的:一件事能让所有人得利,它就会成功且持久。

举一个比较容易懂的例子:我们以前居住只要有个房子就行了,但是开发商为了竞争想了一个妙招,卖房子之外还送你读小学,社区里还有各类的商铺,有会所供你平时休闲娱乐,出远门还有保姆帮你看房。通过这些增加买房和住房的附加值,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生活和商业业态的闭环。

这样的生态模式逐渐发展完善,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就变成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当下十分热门的“智慧社区”,就是基于这样的商业逻辑建立的。万科、龙湖、远洋等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都在利用互联网的玩法改造传统物业,建立以住宅区居民为核心的商业生态,从而颠覆传统的物业管理商业模式,其本质,也是一种社群商业模式。社群商业是一个具有增量思维的“微生态”,生态系统天然多赢。

社群电商的五大商业价值

社群电商是移动互联网+社群经济背景下的创新产物。社群电商一是进入门槛低,二是营销成本低。我们可以用产品吸引用户,用用户吸引用户,建立起社群,通过社群运营,将营销寓于产品之中,如小米一样减少库存、渠道费、营销费,在生产制造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用户的有效性和黏性,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自动营销

社群就像一个核聚变反应堆,通过用户消费行为经验的分享形成病毒化的传播。有一些群成员基于深入了解后可以实现资源对接、技能互补,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运营者通过内容或者产品功能吸引用户,当用户积累到足够数量之后,用户会和与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相同的人聚合到一起,形成社群。他们之间有情感连接、有利益连接、有共同消费需求。这样在社群或产品中基于用户需求融入商业化入口,再加上用户会在社群中对产品或者品牌的评论、分享,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口碑传播,加之朋友间的品牌背书,更能传递品牌价值,从而形成自动营销。

基于社群有信任的存在,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胡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相互感染。社会化媒体评论、分享等行为,会产生三度影响力,加上社交媒体的强关系性,品牌背书的作用巨大,会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形成闭环的自动营销。

场景化替代价格战

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都是在价格上大做文章,价格战此起彼伏,因为服务质量趋于接近,价格就“逆袭”成为最敏感的影响因子。同时传统电商充当着分销渠道的角色,解决的是去哪买的问题。而专注于“工具+服务”模式的平台则是帮助用户解决买什么以及买了后怎么用等问题,是在设计虚拟的消费场景。这个场景下熟人和分享是关键点,信任货币是流通工具,“红人”/KOL(关键意见领袖)/明星是传播节点,转化在半熟泛社交下完成(想想微商和罗辑思维的卖月饼)。它们塑造的是情境化社交,基于不同的场景先有社交行为再有交易行为。这个场景可以是基于时间、地点、对象、职业等,所以母婴、女装、校园、聚餐、旅游等都被它们赋予新的职能。

但它们又不直接参与交易,就如罗辑思维背靠的有赞,浪莎、万达集团入驻的点点客、人人电商,它们提供的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微商城工具,以及如人人电商学院这样的平台。它们“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不参与也就意味着交易自由,自身风险降低,而在价格战问题上,它们用个性化、场景化替代价格战。

场景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用户接触到某件东西、某个故事的时候就触动内心,就会想到我们的社群,想想现在微信群那么多,姑且不说是不是社群,这些微信群已经把你的“用户时间”抢夺得差不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得清楚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的,一周哪一天最适合和这些用户连接,记住是要用户自己能参与的时间,不是发红包、刷表情、闲聊!我们和用户一起做点什么才是延长社群寿命的良药。

双向沟通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内容生产者重要信息、资讯等可以快速、精准地触达粉丝。反过来粉丝也能够通过社群的形式,给自媒体、偶像以直接的支持。

互联网让“去中心化”变成了现实,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用户碎片”的间隙。此时,企业的主要任务变成在连接中创造价值,而社群则成为连接用户最短和最有效的路径。社群不仅仅是目标用户圈层的聚集,也是传递品牌理念和产品内容的最佳载体。

社群电商是基于网络的双向沟通模式,同时由于传统商业的渠道消失,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距离变得更短,加上双方网络的互动,使得企业和产品被长期关注,并通过网络和关注者群体长期发生交易。这种社群电商模式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社交媒体发展而不断崛起,使得社群电商望文生义被理解为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的结合。

(1)社群建立需要双方的互动沟通和认知,定向发布符合社群成员需要的产品资讯,是基于协作和社交关系的好友群。

(2)双向价值协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降低,转而关注产品所带来的体验以及口碑、文化、人格魅力等情感因素。这就促使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的价值传递变成双向的价值协同,联系更加紧密,用户的社群性、社群意识变得更强,而基于共同的需求或共同的价值观的社群正成为企业应对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托。

(3)社群媒体不是单向的电视广告。社群媒体除了作为品牌对外的沟通桥梁外,还必须与粉丝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很多品牌似乎都忘了这最基本的目的,而把平台经营成类似电视广告般单向传递信息——偶尔抛出一两个问题——再单项传递信息。这样的话,就算有机会将讯息传送给粉丝,也没有机会开启粉丝与品牌之间双向的对话。

(4)用户倾向于在在线品牌社群中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与单向的信息流动不同,用户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活跃的,面对有着相似需求或爱好的群体,用户更易产生信赖感,品牌社群中聚集了大量的忠诚用户。因此,用户在在线品牌社群中形成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紧密联系了消费群体,更是零售企业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渠道。品牌社群面对激烈的品牌竞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群环境,提高社群中UGC的互动性来吸引用户,提升用户认同感越来越被商业企业所重视。

重度消费

今天所有的商业逻辑是沟通下游,遵循消费者逻辑。过去的销售者叫“受众”,是被动接受,它的第一重属性是购买者,第二重是体验者,第三重是传播者。消费者过去有这三重属性,核心角色是购买者,所有商家的同一个思路都是为了让你买这个东西,你买之后商家就成功了。今天的消费者是主动方,不看电视看电脑,他的角色也变了,虽然还是三重属性,但是核心属性是体验者和传播者,不再是消费者。每个人除了购买产品还是传播节点,直接把电视过去的传播功能分解掉了。今天销售只是开端,看下小米就知道了,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商家希望和消费者产生连接,希望有更多后续的商业价值,小米的手机不赚钱,只是发生连接的开始。消费者的角色变了,传播方式变了。

所谓社群电商的重度消费,是指社群成员既是埋单者也是销售者,因为产品的价值是社群内部产生的内容留存后生成的,所以更容易让参与者从不同层面获得收益,也让社群的价值得以体现,参与者也能够拥有参与感、存在感、荣誉感、使命感。重度消费的主要特征如下。

(1)消费者亦是生产者。托夫勒 中关系指介于亲戚、朋友等强关系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弱关系之间的一种关系。

[2] 托米勒(1928——2016),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