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变现:你的社群价值百万 > 第2章 社群,是设计出来的 >

第2章 社群,是设计出来的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或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请记住这个原则:真诚地关心别人。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

要 做好社群,就必须把社群当成产品经营,而与此同时就需要系统地设计社群。好的社群是设计出来的。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小明,咱们公司有10个用户微信群,你顺带着一起运营,一定让他们活跃起来。”

“小王,我们准备建一个社群,你这两天拉一个500人的微信群。”

这是社群吗?不是,这是用户维护群!

真正的社群应该是什么样子?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4个群体——亲友群、小米粉丝群、英语学习俱乐部、老乡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社群?

我给大家逐一分析,一个群体到底具备哪几个要素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群。

首先排除老乡会和亲友群,因为这两个群体虽然有相同的标签属性,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统一的群规则。

小米粉丝群和英语学习俱乐部都有统一的规则目标,可以通过有效的社群运营手段达到特定目标,所以这两个算是真正的社群。

社群是什么?社群就是通过社交平台聚集在一起的一个群体,有相同的属性,有统一的目标。

当这个社群的相同属性越强烈,目标越精准,产生的裂变价值就越大。所以说一个社群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社群的用户群体一定有相同的属性标签;

社群的用户必须有相同的目标;

社群必须有它自己的运营制度。

对于玩社群的人来说,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

·你想要建一个什么样的群?

·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

·我们在一起做些什么?

当你思考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便可以开始设计你的社群了。

建群的目的

我们几乎活在社群当中。

比如,我们可能身处在公司群、商会群、兴趣爱好群,甚至校友群、同学群等。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人天然具有社交的需求。人们会以血缘、地缘、趣缘、志缘为纽带结合成同类群体,构成所谓的社群。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加便利了人与人的沟通和连接,进而加速了各类社群的形成。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想减肥,他就组建了一个减肥群。在这个群里他坚持每天截图晒体重,一边和别人交流减肥心得一边学习减肥的食谱。后来,他发现这个减肥社群多达1000人的时候,就开始分享减肥技巧,或者减肥食品,进而变现。

只要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便可以建立一个社群。比如,你爱好摄影,就可以建立一个摄影群,每天讨论一个摄影技巧。比如,你对衣服搭配有讲究,就可以建个群分享衣着搭配经验,甚至可以在群里面销售衣服或者其他产品。

总之,只要你维护好你的产品,做好群成员的服务,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提升新老用户的满意度和购买率。

当然,如果你喜欢分享一些知识,尤其是进行某个行业的知识答疑或者干货分享、案例分享等,一样可以赚钱。

只要你想通过社群变现,或者通过社群卖货,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点,这里的“货”泛指产品、服务、会员、知识等。

作为社群发言人,首先要明确构建社群的目的,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群,实现什么目标: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某个产品,提供某种爱好的交流机会,还是为大家共同学习成长,还是为提升品牌影响力,还是纯粹的公益组织或兴趣团体,还是聚集某个圈子的精英,影响更多人,还是让某区域的人更好地交流,做某个群体的情感聚集地,情感型或者使命价值观型。建群的目的会影响受众目标,及后期的运营策略。

其次要想清楚建社群目的是什么:是做一个散群完成分享,还是做一个临时群完成聚会的要求?有的人建群是为了交友,有的人是为了带团队,有的人是为了赚钱,每一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但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社群化。

举个实际例子:酣客公社汇集了来自中年企业家群体的白酒极客,以酒文化和粉丝经济研讨为主,辅以全国各地举办的酣客活动,引领中年企业家回归制造业本质,打造酣客粉丝们的心灵家园。

社群,一定要能够带来某种价值。没有价值的社群,没有存在的意义。

(1)卖货。比如,对衣着搭配很有研究,就可以建个群,分享衣着搭配经验,分享完了就可以推销淘宝小店对应的商品。比如我一个朋友搞十字绣,也建个群,分享绣花经验,分享完了就可以推销淘宝小店。这种基于经济目标维护的群反而有更大的可能生存下去,因为做好群员的服务,就可以源源不断赢得老用户的满意度和追加购买。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线教育培训会组织大量的学员群进行答疑、分享干货,本质上也是销售产品和提供客户服务。

(2)人脉。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为了交友,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构建自己的人脉圈。这是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会努力维护的关系。比如正和岛,是定位于企业家群体、围绕创业者社群建立的生态链,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组织。

(3)成长。这种群主是想吸引一批人共同学习和分享,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小圈子。学习是需要同伴效应的,没有这个同伴圈,很多人就难以坚持学习,他们需要在一起相互打气、相互激励,比如很多考研群就是这样的。

(4)品牌。品牌打造社群旨在和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交易关系,而是实现在交易之外的情感链接。

(5)影响力。有的群主希望借助这种方式利用群的模式快速裂变复制,更快构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因为在网络上缺乏真实接触,往往使新入群的成员相信甚至夸大群主的能量,形成对群主的某种崇拜,然后群主通过激励、分享干货、组织一些有新意的挑战活动,鼓励大家认同某种群体身份,最终借助群员规模和影响力获得商业回报。

(6)用户沉淀。做社群的目的就是与客户持续发生关系,让客户持续购买或者购买增值服务。除此之外,通过情感连接,可以和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交易关系,而是实现在交易之外的情感连接。社群是基于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它有社交关系链,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这样说来,社群就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而是早已有之。比如民间的各种俱乐部、商会、兴趣爱好团体、校友会、同学会、老乡会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人天然具有社交的需求,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加便利了人与人的沟通和连接,进而加速了各类社群的形成。

参与社群的五种动机

人们之所以参与社群是因为社群能带来分享的乐趣、帮助他人享受美好、能感知到自我价值。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群员而言,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因为人类是趋利的,要计算自己的付出(比如时间成本)与回报是否平衡。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少,既不能收获人脉,也不能学到干货,干脆退出。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和付出相抵,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也要忍受很多刷屏骚扰,分散工作注意力。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大,这种收获有的是一下点破思维的局限,有的是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有的是通过持续分享获得了成长,特别是收获成长的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感。

为什么会加入群?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加群动机。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什么样的人会加入群,或者加入群的会是什么样的人,社群的载体是什么。

提及社群的定位,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满足。加群的动机是需求(索取)。社群的定位是满足。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社群电商的本质是个体孤独和自我实现的客观表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是高层次的三个需求,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从以上的需求层次出发,将人类的需求抽取出来重新编排,搭配场景实现一个具有核心价值并且目的明确的社群,每个产品、某个功能的实现或者深层次的精神追求都是基于以上人们的本能欲望,并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衍生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功能及社群来。

因此,社群的原动力来自人们内心本质的需求。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发现人们参与到各种社群中的需求,可以分为8个方面。

在这些需求中,基于关系比如家长、同事、同学老乡等的社群往往是最稳定的,但是并不活跃;交友和学习需求下产生的社群往往是活跃度最高的。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多次强调,一定要多看产品,你可以没有产品经理那么专业,但是你一定得通过看产品弄明白它的用户和需求的逻辑,因为产品一定要会说话。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社群的参与动机。社群的参与动机分为两类——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其中个人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社会动机则包括社会认同、互惠、归属感等。如下表所示:

外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激发的行为倾向。外在因素有奖励、声望和形象等,用户的参与行为是由预期结果激发的。通常获得想要的信息是参与社群的重要外在动机。除此之外,维护人际关系、发现自我、实现目标价值等也是人们参与社群的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则与外在动机相对。内在动机主要是一种感觉,包括美好的感觉和享受。例如:社群价值、自我价值、自我效能、学习、帮助他人的愉悦感。

总之,在这些需求中,我们认为本质的需求一定符合人的基本欲望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越是基本的欲望越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对于参与到社群中的需求,其中孤独感是非常核心的原动力。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单独存在,尤其是精神上。消除孤独感是所有人一生挥之不去的、永远的需求。而在孤独感中,寂寞和无聊又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远离人群会寂寞,但是人群的价值观、爱好、文化等和自己不一致会无聊。寂寞和无聊需要同时解决,所以人们需要建立一个一个的社群,用来聚集“和自己相同的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找到存在感。

只有深刻洞悉社群参与动机才能更好地引导、规范、激励人们的社群参与活动,从而产生更大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等。

社群群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群规就是明确社群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你可以简单理解为群规就是让你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社群第一步就是群规,群规很重要,你得在每个人进群之前就告知;这个人认可你的群规、认可你的文化,你才能让他加入。有一个门槛会让大家更加珍惜这个社群,而且在成员违背了群规的时候大家也好沟通,大家也都接受、认可群规。

建社群时,一定要确立明确的社群规则。早期规则的制定对于社群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合适的规则能形成良好的社群氛围和文化、提高社群行为的效率以及给社群带来更多趣味。

通过规范和制度,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对会员进行引导和行为的约束。比如群内禁止发广告、人身攻击和政治言论,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规范,群内成员会按照规定自发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自发地监督和惩罚发广告等违反群规的行为。而群规的制定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群能有什么样的环境。

一般的群都有群规,主要内容是关于群成员言行的规范标准,对群聊话题和主题、交流准则及相处方式、成员的增减条件、广告与垃圾信息的处理等方面做出规范。而群规的约束力体现在群规的执行上,群主的管理水平好才能有良好的群聊环境。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规矩,很多江湖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社群规则也是如此,对于社群来说,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有助于成员自律,不会歪楼,让群变质。靠人管人,累死人;靠愿景和制度管人,无为而治。有新人入群时,或者有行为触犯群规时,群主可以把群规发出来,作为提醒。

社群运营的核心在于:借助这一平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原则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组织有序地开展一个个主题运营,而对于破坏整体组织与集体团队的行为则要及时纠正或惩罚。

简单来说,在每个人入群之前,需要他认可社群的契约,契约精神的实质是:每个加入社群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放弃部分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实现共同目标又是为了每个人自己的利益。

有人担心群规执行太严格,群里静悄悄的,会死掉。这是非常多余的担心。宁可让社群安静得像一块墓地,也不要嘈杂得像菜市场。没有活动的时候,没有闲聊的必要,每个人都有很多群,时间精力都非常宝贵;但是有活动的时候,就应该活跃起来。社群的活动,要像节日一样。

我们经常遇到的对群有害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群太乱:缺少共同的目的和需求,别有用心的害群之马,频繁的广告链接。没群规(没有进群规则):信息太少,自然消亡。没人管(没有管理团队或者管理者):负面信息的管控不力,信息太多不堪其扰。进群没有审核门槛:影响会员体验的行为。

不尊重群的游戏规则:加了群不修改昵称、不主动介绍自己,给群主和群员添堵;无论群友干什么,都管人家要红包;有人在群里问个问题求个助,都向人家要红包;还有抢完红包连谢谢都不说一声,也很讨人嫌。

关于群规的制定有几点要求。

(1)简单明了。社群简介和社群规则融合成3句简单的话,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哪里,是干什么的,社群里都是些什么人。一方面,让用户知道群是干什么的,可以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让用户开始逐步形成社群是某某公司的可信资讯获得地的印象。

(2)主次分明。群规的作用就是梳理需求,将主要需求突显出来,次要需求规避掉,同时还要严格执行,不严格执行的群规形同虚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群都需要群规,高度自觉的群就不需要群规。

(3)人性化。群规人性执行,社群不像严格的组织,其规则是相对简单且核心的。这里需要再陈述一遍:微信群≠社群。群规的目的是防止社群的混乱,增强用户之间的连接便利性和真实性。

(4)不断完善。建立一个社群,必须有一套明确的群规,并不断完善它。再多的群总有一天会推完,“一群”推的不仅是精品群,还有这些好的群规。当粉丝基数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群规召集一个群,并通过运营不断明确完善群规,这时候群规就能反向地在账号里建立一个优质群。一个好的群规,能高效快速建立质量比较高的群,还能更好地长期维护发展这个群。群规则很重要,这是一个群中的“宪法”,所有人不能违背。不管你是收费群还是免费群,都要有自己的群规。而且以笔者的经验,群规越严,群的质量就越好。比如,现在收费群的质量普遍比免费群好,就是因为收费本身就是一种群规!还有些群不光交钱,还要做作业,大家进去后就更加珍惜了。当然群规则也可以不断迭代,和企业操作手册一样。

群规是一个社群成功与否的核心,一个完整的群规包括以下内容。

(1)硬性指标。规范群昵称、入群自我介绍、进群修改昵称:昵称+城市+爱好或特长,姓名+公司+职位,姓名+地区+职位,公司+行业+姓名。

(2)令行禁止。明确群里鼓励行为、不提倡行为、禁止行为。禁止发广告,需要发广告的先发100元红包,或者按字数每个字1元。

(3)踢人方案。严禁拉人和发广告。建立一个微信群相当容易,把一个微信群搞死更容易,比如拉人、广告和炸群。一个没营养的硬广告会直接损失一大批人。家长群里发广告会直接降低家长对此群的重视程度。禁止一切广告,不管什么广告都要禁止,给大家一个健康的聊天环境。

(4)任务方案。群成员分工协作、帮助传播群信息等行为要给予不同的奖励;如果没完成任务,一周没完成,可以请假,两周没完成,就给予警告,三周没完成,需要暂时移除微信群,给一周的复活机会,如果这周还没完成,就彻底被淘汰了。

(5)红包方案。新人红包、群主红包、传播分享红包。在群里发红包的原则如下:小群大红包,中群不发红包,大群小红包。

(6)福利方案。加入社群能够获得的资源、邀请大咖名人分享、内部群员分享、群主分享。

(7)活动方案。定期策划活动、讲座分享等。

对社群规则而言,最重要的是共识,只有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才有可能被遵守和执行。社群是一个被设计好的组织形态,社群发起人不一定把所有规章制度列出来,但一定做好了“宪法”的框架,然后有一定的留白,让参与者有发挥空间。社群一开始就要有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群角色分布

社群要想健康持续运行,就必须对社群的成员进行分工。分工意味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如同原始部落一样,里边有采集的,狩猎的,打铁的,做饭的……这些人相互了解、深度连接,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分工,使得原始部落丰衣足食,繁衍壮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也一样,群员之间必须建立深度连接、分工协作。要制定几个角色,分工协作管理一个群,一定是团队作战。如果一开始,人手不够,一定是一个人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来管理社群。

很多群看似活跃,实则就那么几个人在讨论交流,大部分都是在围观,因此就出现了群活跃假象,也就是说一般只要一个群有4~5人参与讨论这个群就会显得活跃起来。而在群运营过程中就需要找到这4~5个的关键人,并以这几个关键人来激发大量的围观者。

那么社群都有那些角色呢?一个合格社群里的角色通常有以下几类人,仅供大家参考。

(1)社群建构师是起带头作用的,是社群的领头人,能带动社群内其他成员去完成一些社群任务。一般带头的大哥,是事件发起者,他未必是运营的人员,像罗友会的罗永浩,猎掌门的王静静等。

(2)社群决策人做出选择,影响社群结构与功能。他们监督管理整个社群,和商店的总经理有点像。

(3)故事大王在人群中传播内容。这些人或定时或不定时地生产一些比较有用的内容,而且主要依赖社群氛围,比如说他输出的内容比较受欢迎,那么他的内容会比较具有持续性。

他们能及时完成社群留的作业,也是思想和观点的传播者,能激发社区活跃度;真正喜欢参与活动,自愿整理社区相关资料,而且会得到认可,有利于实现自己想要的利益。

(4)迎宾员欢迎新成员加入。在一个社群里,总会有一些非常活跃的,且比较能带动氛围的人,他们喜欢获取和分享资源。

(5)星探发掘吸收新成员,是捍卫群体价值的忠实粉丝和参与者。

(6)推动者介绍新人和新理念给成员,自发贡献资源,帮助大家链接社群相关人和事。比如说,有时候社群要举办一个活动,需要一些外部资源,这时会有一些热心的用户自荐资源,帮助社群共同完成活动。

(7)形象大使向外界宣传推广社群,其影响力很大,有能力构建地方/分级社区,分裂输出价值,是社区的核心。也可以理解成社群的忠实粉丝,他们对社群的价值和意义非常认可,在社群受到攻击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维护这个社群。

(8)会计师记录人们的参与情况。

(9)从众者。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平时可能也没有输出内容,或者其他资源输出,不过当群体有活动的时候,会表示支持。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从众追随者,一般会随波逐流,无意识去做社群建设,虽从众但也表示支持和理解活动;沉默者,在群内默默享受,不签到不输出,可以清理。

社群文化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讲,企业文化是第一生产力。优秀的群文化是一个群能够长期活跃的保证,一旦群文化形成,管理将会变得更加简单。

文化是社群的灵魂,可以产生比发起人更聪明的群体智慧。个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社群必须要遵循互联网的“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如一提到素朴、简约,就能想到无印良品这样深入人心的印象。通过这套文化体系起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品牌的功能。这套文化体系的核心就回答了三个问题:社群的存在为了什么?社群要实现什么目标?社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秉持什么理念?基因相当于一个企业的文化,特别重要。群文化是社群运营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是比较难的,在开始的时候没人提有价值的问题就要自己提,没人回答问题则需要管理员去回答。多数的内容型论坛初期也是这样子成长起来的,公司内部人先制造一批种子用户创造出优质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人注册论坛、入驻论坛,没有价值的内容不会引起关注,成员加群以后就默默潜水,之后更是难以引起成员的注意,社群前三个月至关重要,第一批成员会对群文化有较大的影响。

文化是社群的灵魂,文化体系回答了构建社群的目的是什么,社群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社群文化体系至少包括社群目标、价值观、社群公约。

社群成员必须要一起做一些事才能加深和固化彼此的感情。优秀社群的基础在于:让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这里 “对的事” 就是共同的目标,或者说共同的任务 。有了共同的任务、持续的活动,社群才有活力,也才可持续。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让弱关系升级为强关系。社群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也是吸引新成员加入的关键要素。

社群文化是因为讨论的主题自发产生的群氛围。

(1)贴近原则。群文化和群本身的主题越接近越好,例如骑行俱乐部社群,群文化就是经常讨论骑行相关的话题甚至组织线下活动。如果有人在骑行俱乐部大谈十二星座、情感经历就会让群文化不稳定,没有独立的特色,最后偏离到灌水群的位置,渐渐成为死群。

(2)交集原则。尤其是第一批招募进来的成员要尽量纯粹,和群主题有共鸣及交集。

(3)利他原则。对文化的认同是一切关系的开始,创造共同的语言和价值后,追随只是必然的行为。社群只有能源源不断地带给群成员温度感、存在感、优越感,成员才会长期留下来,并传播社群文化,成为社群的代言人。

(4)匹配原则。有些群主只追求群成员的数量,像传销一样到处拉人,可能很快就可以有500人的大群,但是完全没有作用,因为这样的群没有基因,没有文化,不能长久运营。群主在群的初期,需要利用自己的关系找到质量尽可能高,同时符合这个群的格调的用户进入群中。而且你能连接什么人,也就决定了你的群可以提供哪种内容形式的分享。很多群的第一场分享都是从种子用户开始。或者有些群有持续的优惠活动,这些都和群主的资源或者种子用户的资源有很大关系。

社群文化包括三个内容,分别是社群目标、社群价值观及社群公约。

(1)社群目标。一个成功的社群必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可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作为组织,必须拥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群目标和目的要分层次,也须为广大成员所认同。这些才是微信群存在的根本理由。建群一定要有目的,运营群则一定要有主张、有观点、有态度、有价值。

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让弱关系升级为强关系。社群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也是吸引新成员加入的关键要素。

社群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尤其当目标具有挑战性,渴望最充分表现自身价值时,这种吸引作用就更大。个体在群体目标感召下,会全力以赴冲破重重障碍,形成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个体的成熟与进步,促进了群体的共同进步与提高,所以社群目标的确立是个体与群体相互激励的结果。

对于社群目标而言,最重要的是可量化。例如大家因为要减肥健身这个目标而聚在一起,你会发现这是个伪命题。每个人健身的内容是不同的,目标是无法用统一数值衡量的。因此,目标必须可以量化,例如我们可以把减肥的目标圈定在三点:体重、体脂率、三围。同时设定“我的减脂周”。每人以周为行动时间表,这保证了用户的动机和活跃欲望。

这种成果有很多的模式,各种模式也都有成功案例。比如:点将招聘作为一个中介平台,分发资源;罗辑思维打造大V,推出一个代言人;馒头微课在群里打造或聚拢一批各领域讲师。

(2)社群价值观。社群价值观就是认可,社群价值观就是格调。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空局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价值和价值观输出,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基于共同利益建立自己的社群阵地。社群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格调,不时地对外传播自己的理念、态度和价值主张,才能吸引更多的新人加入社群。

社群最重要的是起步时的内核,也就是这个社群倡导什么、反对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第一批进入者必须保持高度的纯洁,就是说他们必须高度认可社群发起人,高度认可群文化,某种程度上用金钱来投票是一个甄别是否为同行者很有效的方法。金钱既是一定的门槛,同时愿意为一个社群付出金钱的人,也愿意付出时间,而这才是社群最早期的核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社群都要用金钱来投票,但是加入必须有门槛,无门槛的社群,一味地拉人头追求数量,只是一个群而已,跟牛群、羊群没任何区别!

吴晓波在首届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上表示,社群运营者首先要确定一个社群的价值观,乌合之众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对”的人聚在一起,才能获得“对”的信息。什么用户都接收,只会降低社群成员的用户体验。社群最关键的是通过价值吸引、价值观的筛选达到关系连接,关系的质量决定社群的质量。

价值与价值观是决定社群能否持久的核心,兴趣爱好是社群是否活跃的核心。吴晓波围绕90多万粉丝打造了一个社群,并形成了该社群的价值观。他认为,“一个社群里都是乌合之众,大家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彼此是谁,你有怎么样的价值观,你认同怎么样的人和怎么样的事情”是很可怕的。一个社群的价值在于社群里面所有的成员,在于社群成员的自治。自治的前提是基于一个共同价值观的相互连接,然后才可能统一行动。

(3)社群公约。社群公约就是必须有组织纪律。社群是一群不同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统一行动,这就需要把互相之间最优势的能力整合在一起,但整合的前提是,必须有组织有纪律。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越多,就越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而管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规则就越复杂。为什么要强调一致的行动呢?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当我们以同步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例如,一起划船或一起跳舞)时,身体会释放内啡肽,它是一种能产生令人愉快的感觉的天然麻醉剂。

任何社群要稳定下来,持续下去,它的形态要稳定,必须要有规则,需要管理者把控入口的共性,不会随着新人的加入而随意变化形态。

社群成员大多是基于某种兴趣爱好、精神追求聚在一起,所有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参差不齐,诉求千差万别。因此,社群管理通常相对比较松散。但是这极易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化让社群四分五裂。可是如果社群管理太严,又容易让部分成员离群出走或者望而却步,毕竟社群管理不同于员工管理。总之,社群必须要有一套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行为纲领来约束和规范成员,否则就容易成为乌合之众。

《大连接》的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群体内部想法流的同步和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压倒性的多数成员都准备采纳一个新想法,甚至可以说服怀疑者跟随。

一方面,我们要搞清楚这个社群的使命,即塑造社群使命。首先,既然是社群,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所以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来确定使命,收集用户意见,最后获取信息;其次,很多规则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果一开始不确定这个社群的规则,那么也可以等这个社群组织形成一定体系后,再根据社群现状和发展方向制定一些规则;再次,可以用KOL核心价值观来确定社群初步的使命,比如大多数用户对社群使命不是强烈认同的时候,会有一个中心人物表达他的价值观和主张,这时可以采取这个人的价值观和主张。

另一方面,在确定了社群使命以后,就要寻找种子用户。种子用户的获取有很多方式,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资源去寻找,然后与他们沟通、交流和互动。

三分钟快速建群

建群是为了让群成员参与、交互、产生内容,通过交流和互动实现个人目标或者群体共享目标,最终建立关系、实现心理情感变化,获得重要的信息及实现目标。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要知道社群的4个核心要素,如表所示。

那么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建设一个完美的精品群呢?

建群的规划

社群可以理解为一个组织,一个组织必然会涉及建立的条件:愿景、使命、价值观。你要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社群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提到建立社群不得不提到靶心理论。靶心理论是指以一个确定目标为核心,围绕该目标核心采取多种方法,以逐渐接近目标,最终命中目标。

所以我们需要认清自己是谁?能为别人提供什么?我又需要什么?设立群的目的是什么?定位在哪?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变现?

人与人的连接形成社群。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可能做成大事,但是方向不明确的话,也可能成了乌合之众。

在你准备开始建立一个社群的时候,就要想好,你建这个社群有什么愿景?你是希望通过这个社群来满足同事之间的工作交流沟通,还是希望通过社群连接同样兴趣的人?又或者说,你是希望通过这个社群来实现赢利创收?

不同的社群愿景决定了不一样的运营策略,也决定了不一样的社群主题命名。例如,如果你的社群仅仅是用于工作沟通交流,那可以是很正式的“××部工作交流群”,也可以是很欢乐幽默的名字,例如什么疯人院之类的都没问题。不一样的名字,决定了不一样的氛围:正式的群名,意味着群内是那种少说废话的高效沟通类型;而如果是很幽默的群名呢,里面除了正常沟通之外也会有各种闲聊灌水。有的公司文化严肃,有的公司文化活泼轻松,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并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

目前市面上所见的,大多是先有成功的人、成功的产品,然后围绕着人和产品的粉丝组成社群。而先因兴趣结成社群,然后由社群打造出成功的人、成功的产品,目前还极少见,也很难。

(1)在建群之前大家必须明确一点,不要为了建群而建群,那样的群无法生存。

理想的社群应该是大家在群里既能玩得开心,学到东西,还能赚到或帮助别人赚到钱。从这个角度看,一般的群就是聊天小组,而理想的群则像一个公司般运作。

(2)我的社群能够提供什么价值?不能提供价值的社群,没有存在的意义。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创建的社群,会有定期免费的彩妆课的培训,社群成员之间也可互相交流心得。这个社群能给群员提供的价值就是:让自己更美。而入群的成员也是为了让自己更美丽,为了实现共同价值而聚集在一起。

(3)兴趣不长久,愿景与使命才长久。社群如果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活跃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所以说只靠兴趣爱好是无法支撑社群长期走下去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愿景与使命。所谓愿景和使命,简单地说就是我们需要一起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一起做出哪些让自己自豪的事情。

建立社群的工具

对于社群运营来说,如果要快速建立社群,微信群和QQ群都是很好的载体。微信群最大的好处是用户在线时间长、活跃度高;QQ群最大的好处是比微信群容易管理,QQ群有非常多功能是微信群没有的,比如可以设置管理员、新人要通过验证才能入群、能设置公告、能传文件、很容易踢掉发广告的人等。然而微信群和QQ群都有各自的局限,比如:用户很难跨群沟通、语音分享功能远没有YY(一个全民娱乐直播平台)好用、很难发起和沉淀话题讨论。因此,对于社群运营者来说,必须明白一件事: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应用,各位在选择建群工具时一定要量体裁衣。

(1)微信群与QQ群。QQ群和微信群只是运营工作中的两种常用工具。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社群,QQ群会更适合社群的运营管理。为了能进一步对社群进行运营,需要快速地把微信群中成员进行划分转移,可根据微信群中群员的兴趣爱好、活跃度以及是否是核心群员组建新的QQ群,让他们自动加入,便于后期的管理以及内容分享。

(2)微信群与支付宝群。从建群这方面来看,两个平台建群是极为相似的,比如群聊、@群成员、撤回发出的消息都是一致的,但仔细观察却存在着一些细微的不同。

(3)其他社群工具。比如微博群、脉脉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