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 第三章 情绪 Emotion >

第三章 情绪 Emotion

◆ 最热门邮件列表及共享的重要性

◆ 对最热门邮件链接的系统分析

◆ 敬畏的力量

◆ 任何情感都能激发共享行为吗

◆ 圣火燃剂:生理唤醒的科学

◆ 聚焦于情感

◆ 点燃高唤醒的情绪之火

◆ 婴儿背带,抵制并抑制不良口碑

◆ 运动让人们共享

截至2008年10月27日,丹尼斯·格雷迪已经为《纽约时代》的科学专栏供稿超过10年了。他凭借新奇的话题和灵敏熟练的叙事手法,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并包揽了圈内几乎所有的新闻奖项。

有一天,格雷迪的一篇文章几乎轰动了所有新闻媒体的电子邮件专栏。在他的文章发表后的数小时内,数以百计的读者在读过他的文章后,立即向他们的朋友、亲人和同事强烈推荐了这篇文章。那一刻,格雷迪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什么样的话题能够引起如此的轰动效应?这种震撼堪比将液体和气体动力学理论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轰动效应。

实际上,格雷迪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纹影摄影术。纹影摄影术可以拍到平时肉眼看不到的气流形态。这个过程需要明亮的光源、放置精确的镜片、一块弯曲的镜子、用来挡住部分光线的刀片,还有其他一些用来观测空气的波动并将其拍摄成像的设备。

听起来非常玄妙,让人们不知所措。想搞清这是怎么回事吗?请加入这个俱乐部吧!我们曾经试图让读者按多个评价标准去给格雷迪的这篇文章打分,结果得分却是非常低的。这篇文章会赢得很多的社交货币吗?不,当然不能。那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有价值的实用信息吗?(下一章我们将讨论实用性)当然也不能。

事实上,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建立流行趋势的必要条件都有哪些时,再与格雷迪的文章相对照,你就会发现,格雷迪的名为“神秘的咳嗽——胶片印象”的文章并不具备任何成为流行文章的条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众多的读者忍不住自己的好奇,硬要点开这个新闻邮件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有吸引力呢?

格雷迪从高中时代就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她坐在化学课堂上时,她就阅读了著名的测定电子电荷的密利根油滴实验。不管是实验的过程,还是实验的结果,都非常复杂并晦涩难懂。格雷迪无数次地阅读这个实验,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让她明白了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她顿悟的那一刻,是如此的灵光一闪,是如此的让人兴奋,是如此的如释重负。她感觉全身轻盈,活力四射,一切都如此的神奇,好像从此可以解决任何困难一样,她彻底地陷入了科学的魅力之中。

在格雷迪毕业之后,她来到《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杂志社工作。后来,她转到了《发现与时代》(Discover and Time)杂志社,最终她选择了在《纽约时报》做一名健康栏目的编辑。她写文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给读者们一种数年前她解读化学实验的兴奋感,一种魔幻般的科学发现之乐。

在10月的某一天,格雷迪清晰地描写了工程教授是如何使用纹影技术捕捉微小细节的,比如一个常人平时无法注意的人体咳嗽过程。其实,航天领域和军事领域的专家已经研究纹影摄影术多年了,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拍摄高速飞行器形成外围冲击波的过程。不过工程专家掌握了这种技术的新用途:用来研究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或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毕竟,他们并不是流体力学的专家,也不能像工程专家那样用此项技术去观测更复杂的现象。不过,人们知道格雷迪是那里最优秀的科学专栏作家,所以基于这种考虑,大部分读者还是会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多的兴趣,并视其写作的内容为科学界的新时尚。最终,咳嗽作为人们最常见的诱因,诱导了人们对这篇文章的传播。特别是在文章发表后的第四个月,即次年2月,感冒和流行性病毒的传播使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像流行性感冒一样盛行,被人们所传播,甚至让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格雷迪本人都备感惊讶和兴奋。正如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和微博博主一样,格雷迪也非常想知道她写的某些文章能够如此流行的原因,而有些文章却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的某些内容也会比其他的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虽然她的文章融入了一些启发性猜想,但她的同行和她本人都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因素让这些特殊的文章能够像流行感冒一样盛行于世呢?

经过多年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对《纽约时报》多年来的热点文章进行了分析,当然也分析了包括格雷迪写于2008年的热点文章,以找到某些在线内容能够被广泛流传的原因,我和我的同事终于找到了文章能够流行的部分原因。

格雷迪文章中的一张图片细节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明确的线索。10月初,她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浏览到了名为“咳嗽与气溶胶”的图片。只要看到这张图片,你就会认为她在《纽约时报》上登出的相关文章是非常完美的。随着人们对感染性气溶胶和高速图像的讨论,图片中的某些细节变得异常有趣。不过,这张图片却是格雷迪从众多图片中挑选出的比较简单的一张,虽然简单,但效果惊人。说到底,人们关注并传播格雷迪文章的理由是情绪共鸣。因为人们关心它,所以共享它。

最热门邮件列表及共享的重要性

人是有社会性的,需要与同伴共享与交流。正如我们在“社交货币”那一章所讨论的那样,人们喜欢与他人共享自己的观点和信息。那么我们的闲聊,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形成自己与朋友、同事之间的关联。

互联网的设计从技术上更加促进了人们的这种本能需要。假如一位博主在博客上共享了一个新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或者共享了一段教学视频,为小孩们解决了令他们困惑的代数问题。这些都会加速人们对“共享”按钮的单击,或者将共享链接粘贴到电子邮件中,以传递给更多的朋友。

大部分主体新闻和娱乐网站中都会提供“共享”按钮,以供人们频繁地转载和共享,并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信息。只要是过去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内显示过的内容,不管是文章、视频还是其他内容,都有现成的转载链接,让你可以直接与朋友共享。

人们经常会使用链接作为获取信息的捷径。我们每天会看到海量的网站消息、博客消息和视频消息,如此多的内容让人们不堪重负,甚至无法承受,但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使用朋友的链接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挑选出近期的热点消息。单就新闻量而言,口碑好的消息网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篇文章被发表,但很少人会把全部的文章浏览一遍,然后筛选出其中最为优秀的文章内容以供阅读。人们只是简单地浏览朋友们推荐的信息。

结果,拥有最高点击率消息的邮件列表就成为最有效的公共传播平台。假如列表中显示的文章是关于公司财务改革的,为什么与之相似的环境变革却没有成为转载的焦点呢?原因是一次次的转载放大了财务改革与环境变革的细微差异,当人们看到并共享了财务改革的文章时,即使财务改革其实是不温不火的,而环境改革才是头等大事,公民也确信他们的政府更加关注的是财务改革问题,而不是环境改革问题。

为什么某些内容能够成为最热门的电子邮件链接,而有些却石沉大海?为了让事物变得像病毒入侵一样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得不传递着几乎相同的内容。为什么人们一时间会关注同样的事情,并大量地转载与评论它?你可能会非常享受丹尼斯·格雷迪所写的有关咳嗽的文章,并将此文章与自己的朋友共享,仅仅因为它是当今最热门的、被广为转载的消息。大部分人也都会与你做出相同的转载行为,并与他们各自的朋友共享同一个信息。

这种共享是随机的吗?或许有某种统一的规律隐藏在这种病毒式的流行趋势之中。

对最热门邮件链接的系统分析

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极其朴素的。我勉强可以把我学习和工作的地方叫作办公室,它实际上仅仅是几面高墙下的一个小隔间,充斥着20世纪60年代的无窗阁楼风格,我们经常将其戏称为野兽派阁楼。用厚实的钢筋混凝土铸成的粗壮结构,甚至能直接抵挡从微型榴弹发射器中射出的子弹。我和60个学生挤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面,享用着昏暗的台灯,而且,那种拥挤程度远远超越了常人。

我们的上方就是电梯。由于白天和晚上都有人在不停地学习和工作,所以校方决定给我们每个人一张出入磁卡,以便每天24小时都能使用专用电梯。它可以将我们带到无窗的办公室,甚至当图书馆关闭后,我们也能自由进入。虽然没有舒适的环境,但它是非常实用的。

其实只要我们每天回顾一下在线信息的分布,就会发现它们的分布规律并不复杂。网上张贴有最热门在线电子邮件链接,但是其中的某些内容在以前已被很多热门媒体报道过。《华尔街日报》每天都会从以前的日报新闻中筛选出五个最热门的文章,以及五个最热门的邮件转发链接。在浏览了数个链接后,我对此着迷了。这似乎预示着一项完美的数据研究即将问世,可以去解释为什么某些事情能够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与共享。

像集邮爱好者收集邮票一样,我开始收集日报上的最热门邮件链接。每天,我都可以使用这个24小时开放的专用电梯收集大量此类信息。我挖掘了一大堆日报中的热点信息,并仔细地筛选出最热门邮件链接。

几周之后,我的收集有了起色。我收集了很多新闻裁剪信息,并准备做进一步的分析。我进入了流行榜列表,并开始找寻流行榜的规律。某天,“与爱人谈话太累”和“迪斯尼外套是为大女孩准备的”成为了当天最流行的电子邮件链接。几天后,“经济学家需要研究孤独症吗?”和“为什么观鸟者现在开始使用多媒体播放器了?”又成为了热点链接。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头条链接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特征。与爱人的辛苦谈话跟迪斯尼外套有什么关系?迪斯尼外套又跟经济学家研究孤独症有什么关系?这些联系看起来是子虚乌有的。并且,即便是通读上面的一篇或者数篇文章也无从揣摩出其中的任何联系,所以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更快、更有效地鉴别出其中的联系。

幸运的是,我的同事凯瑟琳·米克曼推荐了一个极好的改进方法。与其用手剪切下报纸的相关信息,为什么不让这个传播过程自动完成呢?

借助计算机编程者的帮助,我开创了一个网络爬虫网站。就像不知疲倦的读者一样,程序在15分钟之内就能自动扫描一次《纽约时报》网站的主页,并完整地记录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将每篇文章的内容和标题记录下来,而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显示的特征区域也能够被记录(比如,有些文章是在主屏幕上显示的,有些文章是在尾部链接显示的)。这个网络爬虫网站同样记录了文章的专业领域(如健康或商业)和文章的具体页码(比如,是首页还是后面的第三部分)。

经过6个月的数据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组合,包含《纽约时报》各个时期的每篇文章,总数达到7000篇。从世界新闻与体育新闻到健康知识与科学技术,只要是6个月内最流行的电子邮件显示链接,都能被搜索出来。这样做不仅能检测到私人共享的内容,而且所有的读者,无论年龄、财富或其他背景如何,只要他共享过的内容,都能被搜索出来。

现在可以正式开始我们的数据分析了。

首先,我们检查每篇文章的通用标题。像健康、运动、教育或者政治这些领域很容易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结果显示,教育类文章比运动类文章受到了更多的转载和关注,健康类的新闻比政治领域的新闻更加流行,适合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

这种结果是很好的,但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要搞清到底是什么因素驱动人们的共享行为,而不是仅仅简单地记录和描述共享内容的特征。是的,运动新闻不如餐饮文章流行,这是为什么呢?就像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共享小猫图或者彩弹球,而不是乒乓球一样。除了猫素材和以p字母开头的运动等少量信息外,确实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共享行为。

两个理由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共享信息,那就是兴趣和实用性。正如在“社交货币”那一章所讨论的那样,有趣的事情可以使大众愉悦,并且可以增加人们的共享意愿。类似的,在“实用价值”那一章也可以看到,共享有用的信息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让共享者在此过程中显得高尚。

为了检验这个理论,我们雇用了一些研究助手,专门为《纽约时报》的文章实用性和趣味性打分。文章如果被谷歌搜索的点击次数达到了流感的传播状态,那么我们就视之为有趣;如果文章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像描述百老汇剧本一样枯燥,我们就视之为无趣;如果文章是关于怎样管理你的信用积分的,我们视为有用的;如果像一个歌剧歌手的死亡讣告一样晦涩难懂,我们视为无用的。我们将这些处理过的得分进行统计汇总,以便于在流行电子邮件链接上比较。

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两种特征都影响了人们的共享行为;更加有趣的文章比无趣的文章在流行电子邮件链接上的显示次数多25%;相对有用的文章比无用的文章多出了30%的流行点击率。

这样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文章更容易被共享。健康领域的文章话题一般都是很实用的,大多是关于教你怎样活得更长寿或更轻松,而教育领域的文章话题一般都是小孩的优教话题,所以比较受欢迎。

不过有一种文章,它的流行原因却不在此列当中,那就是科学文章。大部分科学论文在它的主体部分都没有社交货币功能,更没有什么短期实用价值。然而,像丹尼斯·格雷迪这样的“咳嗽主题”,竟然在电子邮件流行链接上的点击率超过了政治、时尚甚至商务类的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表明了科学文章的渐进性创新或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之旅能够激发出读者某种特殊情绪。这是什么样的情绪呢?这就是敬畏之情。

敬畏的力量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大峡谷的边缘地带。放眼望去,红色峡谷浩大无边,任何方向都可以伸展。峡谷非常险峻,一旦失足,恐怕就会万劫不复。站在上面,只会让你眩晕害怕,不自觉地退缩不前。在这个贫瘠到一毛不拔的岩石裂缝中行走,能体会到月球上的荒凉与孤寂。你会感到很惊讶,也会感觉很渺小,就好像被拉到了太空外,这种感觉就是敬畏。

根据心理学家达契尔·克特纳和乔纳森·海特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当某些人领略了伟大的知识、瑰丽的风景、庄严的盛况或者雄壮的力量后,敬畏是一种发自他们内心的惊奇与震撼,这种意识体现为自我超越的伟大体验。敬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让人实现自我超越。正如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音乐或宗教变革给你带来的敬仰与灵感一样,从自然界鬼斧神工般的震撼到人类勇往直前的探索和前行,都能给你带来这种仰慕与激情。

敬畏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系,它经常包含着惊讶、出乎预料或神秘的意识。的确如此,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自己的告诫一样,“最美丽的情绪无异于体验神秘的快感。它是所有写真艺术与科学的精髓。就像一个陌生人体验了这种敬畏情绪后就不想体验其他情绪一样,人们会不断地渴望这种情绪,至死方休。”

敬畏能够清晰地解释为何成千上万的读者会被《纽约时报》的科学片断所吸引,因为敬畏的力量远远胜过其他任何情绪。请看一下那张“神秘的咳嗽——胶片印象”的图片吧。咳嗽的图片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在思想上也更加令人震撼与惊叹。多年以来,在大众眼里俗不可耐的感冒竟然能产生如此的画面和神秘的影像,这的确让这个古老的医学问题变得神圣异常,令人神往。

因此,我们决定去验证敬畏之情能否驱动人们的共享行为。我们因此召回了之前的研究助理,并要求他们对所看到的一系列文章进行敬畏程度打分。文章本身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丰富,有关于艾滋病新疗法的,也有讲述一个身患脑癌的曲棍球守门员在球场上拼搏与奋斗的,更有关于平时超市购物这种毫无新意的日常琐事。然后,我们统计并比较每篇高敬畏得分的文章是否曾被高度共享。

我们的直觉判断是准确的:敬畏之情的确能够增加人们的共享行为。让人敬畏的文章转载率比一般的文章高出30%。以前被判断为既缺乏社交货币功能,也缺少实用价值的文章——格雷迪的咳嗽片断,还有大猩猩像人类一样在失去同伴后不断地哀嚎,这些文章在邮件链接上积极转载的确可以用敬畏来解释,这些文章的内容确实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所以人们愿意共享它。

某些网站的众多流行视频也能激发人们的敬畏之情。它们之所以受人关注,并被多方共享,是因为它们激活了人们的敬畏之情。

一些网站最流行的视频同样是因为它激起了人们的敬畏之情。有这样一段视频:一个丰满的像家庭主妇一样的女人,走上了台阶,让人们感到窃喜。她看起来像个正准备吃午餐的主妇,而不是一个参赛歌手。首先,她作为《英国达人秀》(Britain's Got Talent)这个节目中的参赛选手,确实显得太老了点。她47岁的年龄甚至是其他参赛选手的两倍多。

不过更重要的是,她看起来非常俗气和老土。因为这次试唱机会对其他选手来说无比重要,相比之下,他们都穿着华美,正准备着即将来临的试唱表演。他们或者性感,或者优雅,或者时尚,或者大方庄重,围着丝巾,穿着定做的背心和优雅的连衣裙。相对来说,这个女人的穿着太过黯然。她的衣服更像是一个陈旧的窗帘,或是复活节上的装饰物。

她非常紧张。当裁判询问她问题时,她哽咽了一下。当被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时她轻声低语。当她在众人面前答出想做一名伟大职业歌手的愿望时,引起了全场观众捧腹大笑,这个愿望的确让所有观众大跌眼镜。这个富态的女人,你?职业歌手?甚至连裁判都被逗乐了。他们甚至希望能尽早将这位大妈清扫出场,以免污染舞台形象。所有迹象都显示,她的表现将非常糟糕,并会很快被其他选手所淘汰。

不过正当我们认为她将出洋相,甚至下不了台时,她开始歌唱了。

时间顿时好像停滞了。

她的歌声如此惊人,并且动人心魄。

以《悲惨世界》中“我想有个梦想”这段管弦乐伴奏作为开场白,苏珊·波伊尔开始了她的演唱。她美妙的歌声如灯塔一样闪耀全场。如此美妙的歌声,伴着她脖子后飘逸的头发,好像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裁判为之动容,敬畏之情突升,观众惊声尖叫。全场各个角落都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掌声。观众听得撕心裂肺,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苏珊·波伊尔首次出现在《英国达人秀》节目上的表演视频随即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视频之一。就在此后的九天之内,该段视频的网络点播数就已经超过1亿次。

如果你看了这个视频,很难不为她的活力与心声所感动。绝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是会更多地让人感到敬畏与佩服。这个视频的内容的确是令人敬畏的,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人们会心甘情愿地不断传播与转载。

任何情感都能激发共享行为吗

我们最初在《纽约时报》上的发现给了我们启发,让我们意识到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探索。敬畏情绪是如何促进人们的共享行为的?此外的其他情绪是否有类似的共享激励效果呢?

我们确实有理由相信,经过任何情绪体验的朋友都可能增加自己的信息共享行为,也会经常将信息转告给其他朋友以释放自己的情绪体验。假如我获得了一份促销优惠,我会告诉我的朋友,以便和他们一起分享我的喜悦与兴奋之情。如果我被炒鱿鱼了,我也会将此消息告诉给其他朋友,以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共享性情绪也能帮助人们加强彼此间的联络。比方说,我会向朋友介绍一些我看过的经典视频,比如苏珊大妈那段令人敬畏的卓越表演。倘若我与朋友共享了这段经典视频,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敬畏与触动,而这种相似的触动与敬畏情绪可能会加强我们之间的社交联系。因为这些视频放大了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并时刻提醒着我们,其实大家本来就是一类人。情绪共享的确也和流行感冒一样,具备很强的社会传播性,能够帮助人们维持并加强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使我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可能遥不可及,但我们之间的情绪感知却近在咫尺。

不过这些共享的情绪并不是敬畏情绪特有的,有很多其他的情绪也可以共享。人们可以因为很多种情绪的传播而备感愉悦。如果你讲了一个笑话让同事们都捧腹大笑,这是否增进了你们之间的友谊?假如你把令你愤恨的事情告诉了你的表哥,他是否会与你有同样的感受,并向他认识的人再一次转述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是不是存在着更易被转载和共享的某种情绪内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记录一下相关的情绪内容,比如我们要测量悲伤这种情绪,首先应该把它量化,转化成数据。我们也要求我们的研究助理给我们看到过的每篇文章都进行悲伤指数打分。如果文章涉及对自己已故祖母的称赞,为已故祖母进行打分自然是受到了人们悲伤情绪的影响,因为人们此时的悲伤情绪是很高的。然而,一篇关于高尔夫球手是如何赢得比赛的报道,在悲伤情绪指数上就不会有太大的体现。像敬畏之情一样,任何形式的人类情绪,比如悲伤、高兴,都能激发人们的共享行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悲伤的情绪却产生了与预想相悖的效应。反映悲伤情绪的文章事实上比最热门电子邮件共享链接还要低16%的关注度。人们不愿把悲伤的事情与他人共享,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不同的情绪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快乐与积极性。敬畏之情相对来说更加受到大众欢迎,而悲伤的情绪往往令人难堪。那么积极的情绪就一定能够加速人们的共享行为吗?悲伤情绪就一定能够降低人们的共享活动吗?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谈话和共享内容的呢?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探索了很久,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传统观点认为消极的内容更具有传播性。不妨看看这则古老的谚语:“一旦流血,将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这则谚语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原理之上的,即坏消息能够比好消息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夜间新闻的开篇都充斥着这样的报道:“大量的健康危机实际上正潜伏于你身体之中,让我们进一步去仔细寻找它们吧!”策划总监和生产商都相信消极的故事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他们更加重视,保持注意,并最终购买商家的产品。

你可能也已经找到了不符合这些原理的反例,毕竟大部分人都会尽量让自己的朋友感到高兴或快乐。你见过哪位仁兄经常向朋友抱怨并传递坏消息,并故意破坏朋友的好心情吗?类似的,正如我们在第一章“社交货币”中讨论过的一样,人们是不是要共享这条信息,主要是看这条信息能不能给他们带来面子和别人的尊重。我们之所以去共享更多的积极信息,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共享能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显得更加积极、更加阳光并富有活力。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朋友小看。如果真想这样,那么你就共享这些阴暗而糟糕的信息吧。

所以,现在就出现了这种困惑:到底是积极的信息更易被共享,还是消极的信息更引人注目呢?

让我们分析一下过去收集的数据,并且测量一下每篇文章的积极性。这一次,我们使用了由杰米·彭尼贝克所创的文本分析法来检测我们的文本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大量计算了文章中的消极性和积极性程度,然后汇总,并量化处理。举个例子,“我喜欢她送我的这张卡片,她真是太好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情绪可以判定为是相对积极的,因为句子里面包含“喜欢”和“好”这样的积极词语。“她真可恶,因为她的确破坏了我的情绪。”这句话与上句话所要表达的情绪基调恰恰相反,这一句话表达的是相对消极的情绪,因为句子中存在一些像“可恶”、“破坏”这样的消极词语。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给每篇文章进行了消极性与积极性打分,然后检测这些文章的消极性或积极性分数与成为最热门电子邮件链接的关系。

答案非常明确:积极的文章比消极的文章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共享次数也更高。像“纽约城坠入爱河的新人们”这样积极的新闻就比像“明星动物管理员之死”这种消极的新闻更受欢迎,也更多地占据了流行新闻排行榜的前列位置。

最终,我们非常有信心地理解了情绪的传播原理,即成功地探明了情绪与传播间的关系。似乎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人们更加偏爱传播积极的信息,而回避共享消极的信息。

不过,现在仅能确定的一点是,消极的情绪会降低人们的共享行为。为此,我们给自己的研究助理一个终极任务,要求他们对每篇文章进行另外两种消极情绪打分。这两种消极情绪是生气和担忧。

像华尔街的金融高管如何在经济萧条时期大捞年终奖金的消息,当然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愤怒情绪;但像夏天的问候这样的话题自然也无法令人生气;像股票市场崩盘这样的消息当然能让民众感到担忧;而像艾美奖提名这样的轻松话题自然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假如人们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会共享积极的信息,回避消极的信息的话,那么像一些令人悲伤的话题也一样可以被当成消极的话题而被人们所回避。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研究结果完全出乎预料。令人担忧和生气的文章完全占据了公众新闻点击率的前列,越是让人生气和担忧的话题,越能引起公众的注意。

所以,现在我们的确为此感到困惑了。很明显,文章是否带有积极或者消极情绪并不能完全决定流行趋势。那么,怎样的信息能够被广泛流传,流传过程中还有哪些驱动因素呢?这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圣火燃剂:生理唤醒的科学

数百年来,情绪一般能够被分为两种类别,即积极、高兴的情绪和消极、不高兴的情绪。甚至连一个小孩子都能清楚地说出他的这两种情绪体验。高兴或者兴奋的情绪往往让人感到舒心,担忧或者悲伤的情绪却会让人难过。

然而,最近心理学家们将情绪维度进行了二维细分,除了原来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维度划分外,还加上了激励程度或者生理唤醒维度的划分。

何谓生理唤醒?回想一下上一次你在一大群观众面前高声演讲的画面吧,或者当你的团队正要战胜一个百年难胜的竞争对手时,你的脉搏可能会加速,手心可能在冒汗,心脏像触电一样跳动加快,心情惴惴不安。这种感觉还可能出现在你看恐怖电影时,也可能在你露营时,突然听见帐篷外传来诡异的声音,虽然你在心里默念着没有任何危险,让自己淡定下来,但你的身体却不听使唤,仍旧微微地颤抖着。接着,你的每一种细微的感受都可能被这种情绪放大。你的肌肉会变得紧张,并且你会对每一个细微的声音、每一种淡淡的气味甚至每一丝微妙的变化感到警觉。这就是生理唤醒。

唤醒是被激活并准备随时待命的状态。此时,你的心脏跳动加速,血流加快。生理唤醒可以帮助大脑激活人类的生理功能,调动自己的各个器官,并在遇到危险时及时反应。这种激活唤醒功能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事情,只要能激活我们,形成生理唤醒状态,我们的行为就会被触动。比如我们背着双手踱来踱去,或对着空气挥拳,在卧室里跑来跑去。总之,只要我们在生理上被唤醒和激活,行为之火就会被点燃。

像生气与担忧这样的情绪就具备较高的唤醒性。当我们非常生气的时候,会大声地对客户服务代表吼叫,以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担心自己的付款是否准确时,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检查自己的账单。当然,积极的情绪也具备唤醒性。比如,兴奋的情绪就有这样的效果。当某件事情让人们感到兴奋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抢着去完成。敬畏的情绪同样有类似的效果。当我们为苏珊大妈惊人的天籁之音所震撼时,我们会急切地想与任何人共享自己的快乐与惊讶。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有唤醒效果,有些情绪甚至有抑制行为的反效果。悲伤的情绪就是这么一种反效果情绪。当你正在处理一件让你痛心疾首的生意时,或者正面对挚爱宠物的离别时,忧伤的你如何还有心情和精力去做其他事,哀莫大于心死,悲伤的情绪更多地让你泄气和沮丧,并无法投入精力去工作。当你穿着厚厚的保暖衣,蜷曲着身体,安逸地躺在沙发上,并安心自在地吃着那碗冰淇淋时,这种安逸与满足的确让人丧失斗志。当人们感到极大的满足时,人们确实会非常放松,并安于现状,人们心跳会变缓,血压降低。此时,人们的确会感觉到无比快乐,但是正是这样特殊的快乐会让你无所适从。不妨感受一下,当你洗了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后走出浴室时的放松状态吧。恐怕当时你会感觉格外地放松和安逸,不会去思考任何尚待完成的事情,好像自己除去了所有烦恼,任何杂事都抛之脑后了。

高唤醒 低唤醒 积极 敬畏 消遣 兴奋 (幽默) 满足 消极 生气 担忧 悲伤

一旦认识到了情绪唤醒的重要作用,我们回头重新分析一下数据。如果重新统计一下,我们就可以轻松得出这样的结论:敬畏增进共享行为,而悲伤抑制共享行为;积极情绪增进共享行为,而消极情绪抑制共享行为。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发现像生气和担忧这样的消极情绪实际上也可以增进共享行为。生理唤醒原理真能解释这样的结论吗?

的确如此,只要理解了唤醒原理,我们就可以重新整合以前研究过的情绪维度。像敬畏的情绪一样,生气和担忧的情绪会增加人们的共享行为,而这正是因为它们能高度唤醒人们的情绪,它们能点燃并激活人们行为的情绪之火,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传播与之相关的信息。

唤醒原理也可以解释滑稽的事物为什么能够被传开。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视频:一个孩子被牙科医生注入了一针麻醉剂之后的反应(“看完牙医后的戴维”);一个婴儿咬了他哥哥的手指(“查理再次咬了我的手指”);一只独角兽翻过了坎蒂山,却弄丢了自己的肾脏(“独角兽查理”)。这些视频最近流行于视频网站,它们的总点击和转载次数超过了6亿次。这些视频之所以会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是因为这些视频的内容都很滑稽,让人感觉有趣。正是这种流行的基本元素在起作用。仔细思考一下上次你听到的滑稽故事,或者被提到过的幽默段子,你会非常不自觉地将它们分享给其他朋友。与让人敬畏和生气的事情一样,滑稽的内容之所以被人们共享是因为娱乐也是一种高唤醒情绪。

然而,像悲伤这些低唤醒性的情绪会抑制人们的共享行为,满足感也作为这种情绪之一,具有同样的抑制效果。满足感虽然不是消极的情感,但它让人感到过分的安逸,以至于人们不太可能去谈论或者共享与之相关的事情,因为满足感降低了人们的情绪唤醒程度。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恰恰学习到了这种原理的精髓,并用这种情绪唤醒的方式来激活人们的共享行为。戴夫·卡罗尔是一位有名的加拿大歌手,他的乐队是Sons of Maxwell,虽然他们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也没有人把戴夫的名字文在身上,但他们从音乐专辑和巡回专场音乐会上收获颇丰。

当戴夫飞往内布拉斯加州时,他在芝加哥做中转,正好乘坐的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高架行李仓太满了,没有多少空间供戴夫放置行李,仅有一小块地方可以使用。戴夫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吉他受到折磨,所以他将多余的行李以托运的方式运走。

不过正当他在瓯海尔机场下机时,一个妇女大声叫道,“我的上帝,那些人正在那边扔吉他!”戴夫用惊恐的眼神望向窗外,看到了行李搬运员粗鲁地向空中扔着他的宝贝吉他。他暴跳如雷,并请求空乘人员协助解决,不过最终无果。一位空姐告诉他应该和机场领导理论,不过这位领导却说行李托运不在他职责范围之内。另外一个空姐找了一个借口,告诉他,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最好不要与登机门服务员纠缠,等下机后再说。

当戴夫到达奥马哈时,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机场凋零而荒凉,放眼望去,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戴夫来到行李认领处寻找自己的行李,并仔细地打开吉他箱。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心爱的3500美元的吉他被摔得粉碎。

不过,这仅仅是戴夫故事的开始。他花了近9个月的时间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谈判,希望能在吉他的索赔问题上得到满意的答复。不过,他的愿望落空了。经过长时间的仲裁程序,戴夫最终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他已经错过了24小时的窗口索赔期,并且索赔期规则在他的机票上有显示。

戴夫受到了如此粗鲁的对待,他发泄这些愤怒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音乐。他为此写了一首歌曲。他仔细地将自己的这份经历融入了MTV中,并取名为“美航损了我的吉他”,在视频网站上广为流传。

在歌曲上传后仅仅24小时,他就收到了近500条网友评论,并且大多数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进行了此类评论,以发泄对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不满。在不到四天的时间内,此视频的点击次数就超过了130万次。十天以内,就达到了300万次,并获得了14000条评论。在2009年12月,时代杂志把“美航毁了我的吉他”列为2009年流行乐坛十大金曲之一。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也立刻察觉到了此事件给公司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此视频张贴了仅仅四天之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股价就跌了10%,给公司带来的直接损失高达1.8亿美元。尽管美航公司最终迫于媒体压力,为蒙克爵士学院捐赠了3000美元,以表明对音乐人的友好姿态,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迫于巨大负面压力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聚焦于情感

市场消息倾向于关注信息的内容。公共健康部门清晰地给人们传达着这种健康意识,年轻人只要不抽烟,多吃蔬菜和水果,他们将变得非常健康。人们认为这种意识的表达需要相关部门设计出清晰明了的宣传方案。合理的表达会放大信息传播的规模,并且能够吸引人们更多的关注,使人们认真地权衡信息并据此付诸行动。

不过仅仅靠重复信息的发布量是远远达不到如此效果的。大部分年轻人不抽烟是因为这样做对他们的身体比较有益。而大部分人喜欢吃麦当劳的巨无霸或者肯德基的大炸鸡,并用大罐可乐配餐,却并不能让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隐患。因此,附加信息并不一定能改变人们的行为,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才能有效果。

所以商家不应该喋喋不休地去宣传产品和相关内容,而应该更多地想办法引起消费者的情感投入。我们更需要关心消费者的感觉——一种潜在的、能够影响行为的情感。

某些产品和思想让人感到合适,而不是被别人引发情绪。比如,一则建立新时尚休息厅的消息总比后勤管理的消息更令人兴奋。类似的,宠物和小孩看起来总比政府和银行财务报告更加引人注目,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不过,即使有些内容并不具备明显的情感元素,任何产品和服务仍能最终聚焦于人的情感世界。

不妨让我们浏览一下在线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如此枯燥,很难将它与情感联系起来。人们对它的评价仅局限在这样的认识上: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搜索到最精确的信息。搜索的过程混杂着很多复杂的技术元素:链接权重、索引和网页层级参数。这些都很难让人热血沸腾,更不可能产生潸然泪下的感觉。

谷歌却以“巴黎人之恋”(Parisian Love)运动为搜索引擎的示范样例,让这个冷冰冰的搜索引擎变得火爆起来。

当安东尼·卡法罗于2009年从美国视觉艺术学校毕业后,他本并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谷歌人。以前从来没有人认为谷歌需要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因为谷歌公司是被公认的技术公司,而并非艺术设计公司。不过,卡法罗偶然看到了谷歌也在招聘视觉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所以他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应聘了。面试过程确实很让人惊讶。从始至终,面试官都表现得非常和蔼,诚然没有一副面试官的威严,与他交谈时,面试官更像是自己的朋友。因此,卡法罗拒绝了大量的其他工作机会,甚至放弃了很多传统广告代理商的邀请,毅然地加入了谷歌的设计团队——创造力实验室(Creative Lab)。

尽管几个月过去了,卡法罗认识到了创造力实验室的工作方法跟公司总体的企业精神不尽相同,大量的图片设计是发自内心的,像艺术的本质一样,它激发的是一种人们内心深处的感觉。不过谷歌公司本身是具有分析眼光的,而不是情绪化的。

这里讲述一个故事可以证明这点。一个设计师有一次建议用蓝色阴影作为工具栏的显示颜色,因为这样会显得比较有吸引力。不过,产品经理却极力反对使用这种颜色,因为使用这种颜色的依据不足,没有进行严格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所以设计师提出的建议没有得到公司任何的支持。在谷歌公司,颜色不仅仅代表颜色,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数学决策。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卡法罗的首个设计项目中。总部要求创造力实验室设计一项内容,以突出显示谷歌新的搜索界面功能,比如搜索航班、自动纠错和语言翻译功能。一种可选择的办法是通过一些相关视频,去演示这些与以前不同的新搜索功能;另外一种办法就是使用“A Google a Day”这种在线小游戏,以帮助玩家使用搜索功能解决复杂的难题。

卡法罗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所缺失,那就是缺少了情绪。谷歌的确有庞大的搜索界面,也能提供很多有用的搜索结果,但它不能让你开怀大笑,更不能让你号啕大哭。演示视频的确能够给人们展示界面的搜索功能,但它却无法触动你。卡法罗想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界面,让它不仅能显示搜索的特色,也能撼动人们的情绪,并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一定的情感互动。

卡法罗与创造力实验室团队成员一起,开发了一个名为“巴黎人之恋”的视频。这段剪辑主要讲述了一个正在发生的爱情故事,只要使用谷歌搜索就能一步一步地看到这个爱情故事的发展历程。这个爱情故事,没有人物,甚至没有声音,仅仅凭借搜索栏的搜索,就能将想知道的一切展现出来。

在这个视频开始时,一个小伙子在谷歌搜索栏中搜索“在法国巴黎留学”,点击了这个搜索结果的首条链接,并从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留学的知识。随后他搜索了“卢浮宫附近的咖啡馆”,并搜索到了一个他喜欢的咖啡馆。当他搜索的是“翻译tu es très mignon”时,背景音乐里出现了女性的笑声,因为这个词在法语的意思是“你真可爱”。他很快便搜索了“怎样吸引法国女孩”,并仔细地阅读着这些链接上的策略,继而寻找到了法国巴黎的巧克力店。

搜索栏的背景音乐跟随着搜索的情节展开。我们随着搜索者从寻找远距离关系的建议到在巴黎找工作。我可以看见他搜索飞机着陆的时间,并且随后搜索了巴黎教堂,这时背景音乐出现了教堂铃声。最后,伴随着音乐节奏逐渐增快,我们看到了如何组装婴儿床的搜索内容。在视频的最后,一个简短的词语出现了——“搜索”。

如果没有内心的共鸣,你不太可能观看这段视频。你会发现它同时具备了浪漫、愉悦与鼓舞人心的情感元素。我一看到这段视频,就情不自禁地看了又看,循环往复。

当创造力实验室向谷歌市场团队展现这段视频剪辑时,每个人都爱不释手。谷歌首席执行官的夫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段视频。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转载。事实上,谷歌内部的这种轰动效应激发了公司决策者向公众推广这个视频的决心。通过视频对情感的聚焦炒作,谷歌把它的常规广告转变成当下的流行趋势。

没有花太大的代价找广告代理商帮忙宣传,也没有花巨额成本跟踪目标群体,以激活人们的情感。卡法罗与从国外项目组调派回来的这四个学生,一起创造了这段宣传视频。与仅仅调动人们的好奇心不同,卡法罗强调的是人们对搜索栏的喜爱程度,并时刻提醒着人们对谷歌搜索引擎的热爱之情。创造力实验室所推崇的最佳搜索口号是:“最佳的结果并非显示在搜索栏之中,它们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在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合著的一本名为《粘住》的书中,提到了怎样用三个“为什么”去找寻某一思想中最向往的东西。具体步骤为:首先写明为什么人们会做某些事情,然后问自己为什么此事如此重要,并重复此过程三次。每次在你写下答案时,你会注意到你不仅会越来越接近某一思想的本质,而且能感受到思想背后的情绪。

让我们再看一看在线搜索吧。为什么搜索如此重要?因为人们通过搜索能更快地找到相关信息。为什么他们想这么做?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搜索的内容得到相应的答案。为什么他们想要答案?因为他们能够与他人保持联系,完成他们的目标,并且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些行为都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情绪。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谈论全球变暖的问题,并想聚集起来,一起改变这个趋势?我们不仅应体现问题的重要性或者更多的关键数据,而且更应该指出这些问题是怎样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关心的。只有这样做,谈论北极熊之死或怎样让他们小孩变得健康才能煽动人们的情绪。

点燃高唤醒的情绪之火

不过当寻找具体的聚焦情绪时,我们应该慎重考虑,以保证这种情绪能够起到高度的唤醒作用,从而点燃人们的情绪之火。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通过向人们展示他们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情绪能够极大地鼓舞人心。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这种情绪能够让人们疯狂,而不是莫名的悲伤与颓废。这样就可以确保北极熊的故事能够激活人们的情绪。

只要简单地把一些有唤醒作用的情绪元素加入到故事或广告中,就能激发人们的共享意愿。在一项实验中,我们将生气的情绪元素融入某个故事中。在另一项实验中,我们将一些娱乐的元素融入一则广告中。两个实验的结果却是相同的。更多的生气元素或更多的幽默元素融入的确能够增加人们的共享次数。将这些高唤醒的情绪融入故事或者广告中,也确实能够激活相关信息的传递过程。

消极的情绪也能够激发人们的谈论和共享行为。市场信息经常会把相关的产品和思想包装得非常积极与光鲜。很显然,从剃须刀到冰箱,无论广告讲述的是什么产品,广告内容是想显示顾客对产品的赞美与评价,以体现出他们从产品中获益良多,并尽量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市场专家因为害怕消极的情绪会破坏品牌形象而努力地回避。

然而,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利用消极情绪,它实际上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口碑传播行为。

在2001年的市场宣传活动中,宝马就用这样的消极情绪成功地点燃了人们的传播之火。这个德国汽车公司拍摄了众多像“The Hire”(《宝马汽车广告精选》)这样的网络宣传短片。很多汽车公司都积极地宣传着人们驾车行驶在广阔的康庄大道上,宝马公司却另辟蹊径,在宣传短片中加入了绑架的故事情节、联邦调查局的突袭,以及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体验等高危险因素。然而,这种让人害怕与担忧的场景却为宝马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这远胜于任何直接宣传带来的效果。这段宣传视频具备如此高的唤醒性,也是如此鼓舞人心,以至于在短短四个月内被人们点击了1100多万次。宝马的销量也同步增长了12%。

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公共健康信息的传播规律。当你想让人们普遍地意识到“吸烟易患肺癌”和“吸烟人的寿命平均会减少三年”的规律,那么你会感觉积极地宣传此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某种形式的消极情绪却更加有吸引力,它可以自动地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帮你做宣传。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在“诱因”那一章中所提到的“男人喝脂肪”的公益广告吧。正因为向观众呈现了让人恶心的脂肪,广告才具备如此高的唤醒性,以致人们不断地谈论与转载。设计让人恶心和担忧的信息的确比让人悲伤的信息更易受人关注,因为这种恶心和担忧的情绪是具备高唤醒性的,而悲伤的情绪则是低唤醒性的。我们只要能合理地利用消极的情绪,一样可以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

让我们再来看看有关婴儿背带的故事。

婴儿背带,抵制并抑制不良口碑

2008年的确是新的一页。中国首次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美利坚合众国首次由非洲裔的美国人当选美国总统。你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然而,我们也更应该为国际婴儿背带周的开辟而庆祝。

婴儿背带可让你用一个背带携带你的小孩,这样的方法已经流行了几个世纪。某些专家认为人们用这样的背带活动加强了亲子关系,提升了母子的健康水平。不过正当婴儿车和其他相关用品流行之时,人们逐渐遗忘了这种传统的婴儿护理方式。所以在2008年,婴儿背带的重新回归也在全世界唤醒了人们的护理意识,让他们重新审视这种护理的好处。

止痛药的制造者、麦克尼尔消费者保健中心的布洛芬,看到了这个正在发展的商业机会。此时他推崇的广告语是:“我们感觉到了你的痛。”布洛芬设计的广告重在强调母亲们用吊索背着婴儿的艰辛与痛苦,这样做试图笼络这些母亲。广告也同时注意到了背带对于婴儿的便利,因为它可以承受妈妈脖子、背后或者肩膀上的巨大压力。

公司非常支持布洛芬的想法。他们想极力地想显示布洛芬对母亲痛苦的了解,并可以帮助她们。有一位妈妈博主对此颇有微词,她认为背带广告的弦外之音是“背带总体上让我像一个官方妈妈,因此,如果我看起来非常疲惫和疯狂,人们会理解其中的原因。”

这在两个方面对母亲们进行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暗示一个母亲把带孩子作为时尚的描述;第二,暗示着母亲们非常疯狂。这些母亲借助博客和微博上疯狂地表达着这种气氛,不久这种气氛的情绪得以蔓延开来。

不一会儿,成千上万的人都卷入了这样的话题。一位母亲哭诉道:“婴儿们绝不会这么时尚地讲话。他们怎么会如此愤怒?这的确令人深思!”成千上万的人转载和张贴了相关的报道。转载此相关消息的人大多是抵制布洛芬公司的。这个话题在网络上不断地被转发,也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广告时代》和一系列媒体的关注。不久,谷歌的使用者十之八九都会搜索“布洛芬”和“疼痛”这两个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最后,在长时间的等待后,针对这则热点广告,布洛芬在各大网站上向广大消费者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由于人们通过媒体可以快速、便捷地联络,因此社交媒体很容易让有同一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人集结起来。社交媒体使得有共同价值观的个体互相识别,共享各自的信息,并随时协调他们的共同行动计划。这样的技术手段特别适用于相互之间住得很远或者正在全球各地处理各项公事的政客与社会名流。但有专家指出,社交媒体也只能作为某些社会运动的催化剂,比如,帮助“阿拉伯之春”造势。

有些迅速壮大的社会运动也具备积极意义。比如,授权给公民反对独裁的权力或帮助青少年合理地面对性骚扰,像这些例子都能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逐渐优化。

当然,在这些运动和评论中也有些消极的案例。误传一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小道消息的传播和构建会引爆新闻界吗?看到这些消息的人会只保持淡定的评论,还是会像滚雪球一样,一传十,十传百?

我们至少可以从生理唤醒原理中得到部分答案。某种具备高唤醒色彩的消极情绪可以激发人们的口碑传播行为,甚至让与这些情绪相关的消息流传于世。由令人愤慨的劣质顾客服务编制而成的长篇故事,或者与公共健康息息相关的揪心谣传,都能从此原理中找到答案。而悲伤或者让人失望的内容表达由于不具备前者的高唤醒性,所以会在口碑传播世界中消失殆尽。

学校教师和校长尤其应当小心翼翼地处理好这些有攻击性的谣言,因为这些谣言具备高唤醒性,随时可能快速而普遍地传播开来。类似的,布洛芬用广告语有力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联合抵制情绪。在人们的情绪被唤醒前,布洛芬早应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当人们已经开始了激烈的抵制行为后,一切弥补措施都显得为时已晚。

运动让人们共享

我们的情绪探索之旅还有最后一站。

在沃顿商学院,我们拥有一个行为实验室,通过支付给被试者一些酬劳来完成相关的心理与市场实验。实验的任务通常包括网络在线调查或者纸质问卷调查。

在数年前的一个11月,我们做了一项非同寻常的实验。有一半的被试者被要求静坐在椅子上一分钟,并试图放松一下,仅此而已。

然而,另外一半人则被要求到另外一个实验室中原地慢跑一分钟,不管他们穿的是胶底运动鞋还是高跟鞋、牛仔裤或者宽松的长裤。

好的。确实和我猜想的一样。某些被试者在完成我们的任务要求时露出了非常困惑的表情,但是所有人还是遵照要求执行了。

完成任务后,我们给同样的这些人做了一个与此实验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个实验。他们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检测人们与他人的共享行为,并且给他们看了学校近日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读过之后,他们可以选择是否将此消息用电子邮件传递出去,并且可以随意传递给他想传递的任何人。

实际上,这个看似不相干的研究是我们实验的初步过程。我们想检验一个简单而又非常有趣的假设。我们知道被情绪唤醒的内容或经验将更多地被共享,不过我还想知道这种唤醒效果是否能变得更加广泛。假设唤醒驱动共享,那么任何生理方面的唤醒经验都能激发人们共享故事或信息的欲望吗?

原地慢跑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的完美效应。原地慢跑本身并不能激活情绪,不过它仅是一种生理唤醒。它会让你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在此假设任何形式的唤醒都能激发人们的共享行为,即使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为何要谈论这些事情,即使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高唤醒性的刺激,那么只要恰当地运转这些高唤醒性的事件的确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共享行为。

事实也的确如此。参与原地慢跑实验的学生共享率达到了惊人的75%,是放松组学生共享率的两倍之多。所以不管唤醒的形式如何,生理唤醒也好,情绪唤醒也罢,甚至只是形式上的唤醒,都可以激发人们的共享行为。

理解了唤醒的形势,就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共享相关的信息,从而避免过度宣传,解决人们时常困惑的过度表达问题。在飞机上,你也许会碰到某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跟你讲述他的私生活;或者在一段长时间的对话后,你会发现自己说了很多本不该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况发生呢?

的确,我们会偶然发现与某人的相处比预想中要融洽,正像我们品尝的玛格丽特鸡尾酒一样,会不时地体验出新的味道和感觉来。然而,这里还有第三个理由可以解释这一切。假如形势上不能给人们带来生理唤醒,我们可能会减少自己所预期的共享行为,甚至缄默不语。

当你经历了脚踏车失足、撞车、飞机失事等惨剧后,你就会被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情绪唤醒。所以在事故发生后,你很可能会与人们过多地共享这些信息。

这些思想也体现了另一种规律,让人们大肆口碑传播的方式是找到他们的情绪激活点。像《一掷千金》(Deal or No Deal)这样能给人们带来极度兴奋的游戏,或像CSI(美剧《犯罪现场调查》)这样能给人们带来忧虑的犯罪剧集,都能激发人们的高唤醒情绪,这远远比纪录片和历史片来得生动。生动的画面确实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谈论,然而,能催人心动的高唤醒画面会有更多的溢出效益,使得人们在茶余饭后,不间断地谈起并讨论。

同样的原理可以运用到在线传播上。某些网站新闻、主题文章或者视频网站剪辑都能比其他媒体更具备唤醒性。关于金融市场的博客文章,用人唯亲似的政治报道和欢乐的视频都有可能点燃人们的情绪,以致增加相关的广告传播频率或者网页的曝光次数。

广告的时机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尽管某些画面具备一定的唤醒性,但与之适用的情境和时机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举个例子,在播放犯罪调查视频时,忧虑的情绪占了主流。当案件侦破之后,所有的疑虑都会释放。再比如网络游戏,虽然游戏本身就具备让人兴奋的唤醒特质,但当玩家发现自己在游戏中取得了辉煌战果时,这种唤醒性才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当然也会对缺乏兴奋点的广告不闻不问。

情绪驱动人们的行为。它能让人欢笑,也能让人哭泣和呐喊,更能让我们不经意地谈论和分享,也能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去购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所以除了统计数据和信息容量外,我们更应该关注人们的情绪。正像安东尼·卡法罗一样,为谷歌设计出了“巴黎人之恋”,记录如下:

无论是谷歌这样的数码产品,还是橡胶底运动鞋这样的实体产品,它们的设计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地让他们的产品触动人们的情绪。不要让人们感觉像是被灌输了一些产品的信息,而要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欢乐和触动,并从中体验到真实的情绪共鸣。

某些情绪的确比其他情绪更易点燃了人们的传递之火。正如像之前我们讨论的那样,激活情绪是传播的关键。生理学唤醒或者诱因让人们谈论和共享。我们需要让人们兴奋和欢乐,让人们的愤怒多于悲伤。情绪所引发的情境更能让他们传播相关的产品和信息。

流体动力学和在线搜索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然而,如果将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情绪共鸣。丹尼斯·格雷迪和安东尼·卡法罗就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实施了这一策略,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