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節


這時候的秦震他們已經隨著羽東和夜北遊進了以及內部,在秦震看來,他們的角度好像是在一直向下,再向下。水中的大片文明遺跡,他們之前不曾見過。所謂「遺跡」二字,在大多數人眼睛裡,應該就是圓明園那個樣子。
可如今,他們游曳於斷瓦殘垣之間,觸碰著歷史殘存的痕跡,感受著盛世唐朝時期的附屬強國。想想挺有意思的,這片海底,有著中國顯耀的兩個朝代遺跡,大唐和大秦。從統一華夏到貞觀長歌,游曳在這片海底,彷彿能看到了中國最鼎盛時期的全貌。
不多時,他們就看到了第一件「文物」---那是一個鼎。
不得不說,當看到這個鼎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為之驚訝了一下。明知道這不可能是禹王鼎,但是大家還是都情不自禁的游到了大鼎的旁邊。
這個鼎有兩米來高,質地不清楚,秦震只看到了鼎身上有一個巨大的「震」字。
老顧這時候沒正經的說道:「誒誒,我本來還挺興奮的,認為咱們早早的就找到了禹王鼎,然後就可以打道回府,各回各家了。可是一看見鼎身上這個俗不可耐的字,我的希望瞬間破滅了……」
「你大爺!你他媽才俗不可耐了!你什麼意思?!」秦震也不客氣的還擊著老顧那張招欠的嘴。
老顧嘿嘿一笑,還沒說話,羽東就在一旁看了看那個鼎說道:「武則天當初冊封渤海國的時候,最初的名字就是震。就是說,後來的渤海國,其實最初是叫做震國。」
「……這、這什麼破名字起的!太沒有文化內涵了!」老顧成心的說著這樣的話。
而羽東這時卻仔細的辨認著九鼎上的自己說道:「這個鼎應該是初定國名為震國的時候,紀念烈王所鑄。」
老顧一聽羽東這麼說,不太高興的挑理道:「我說東少,你能不能別總替他找面子啊?我就是說這個震國不好聽,你怎麼還給扯出了一堆挺深奧的玩意兒呢?烈王又是誰啊?」
俊天這時候也看著大鼎,緩緩接道:「烈王是渤海國第四任君主,本名乞乞仲象。由他開始才稱王的,不過大部分都是認為高王大祚榮才是渤海國的始祖。這鼎身上雕刻了烈王的名諱功績,確實像是為了紀念他而鑄造的。」
老顧聽的頭腦發脹,這會兒一個勁兒的擺著手說道:「好了好了,精通歷史的少爺們,這個什麼王我一點兒都不關心。咱們又不是盜墓竊寶來的,這地方有幾個王咱也什麼都帶不走。瞭解了之後只能平添煩心和鬱悶……所以,趕緊走吧。一會兒那臭流氓該追來了……」老顧指的是那發情中的人魚。
羽東他們又仔細的看了一遍大鼎,這才繼續往深處走去。
一路走來,除了殘垣斷壁,什麼發現都沒有。秦震很詫異羽東所說的那個可以供他們呼吸的地方到底在哪裡!現在已經又過去十多分鐘了,再繼續這樣下去的話,就算人魚不來,他們也會因為缺氧而死了。
而且走到現在還沒有找到青木重明等人的蹤跡,這實在不是個好現象。要按理說,他們已經死了那麼多人了,應該是降低了效率和行進速度才是。可為什麼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呢??那青木難道真的是那麼厲害的人?經過幾次皺鰓鯊和人魚的輪番攻擊,卻依舊速度不減的直搗黃龍?
秦震不願意相信事實是這樣,可是目前的跡象,又實在不是特別樂觀。
也許是所有人都想到了這個問題,也許,是羽東難得善解人意的準備給大家一個解釋。
只聽他淡淡的說道:「那夥人當中,有熟識道法的,還有身手極高的,剩下的人即便沒有特殊才能,武器火力也絕對不差。所以他們能走到現在,應該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第一百六十三章那個國家的歷史
「那要照你那麼說,他們豈不是快到了太子扶蘇那個位置上了?」秦震十分緊張的問道。
羽東在前面沒有轉身,只是伸手指了指四周說道:「聽,這些東西只要還都在,他們就沒那麼容易輕易下去。更何況,找到下下一層的通路,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剛那個『回』字形水潭,他們已經是衝動行事了。我想他現在一定很後悔用人去試探安全與否,因為以他們現在的人數來說,那個青木重明已經沒有人力再去做趟雷的了。這才是他們的速度會越來越慢的關鍵。」
聽羽東這麼一說,秦震覺得倒是也有道理。畢竟,青木那夥人已經從浩浩蕩蕩的兩位數,直降了百分之五十。現在除了他自己和那個日本女人是主力以外,可供為他賣命的嘍囉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在他除了開動腦經想辦法尋找下一條路以外,別無他法。
老顧這時候厭惡的說了句:「咱也不知道那孫子到底是什麼來頭兒,我都納悶兒了,那個國家的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怎麼總是幹這些偷雞摸狗,雞鳴狗盜的事情呢?」
關於老顧問起的這個歷史,其實知道的人還真都想給他普及一下知識。而且他們現在處於要一直尋找出口的期間,所以大家跟著羽東的方向行進,俊天和夜北還是給老顧大概的解釋了一下他剛剛所問的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大家還是都推測了一番那個青木重明的身份。
歷史不重要,那個國家的歷史說實話,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主要是這個青木重明,他是代表國家?還是代表個人?又或者……是代表某一股特殊的勢力?
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和中國一樣。從秦始皇開始就奠定了法家的基礎,以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統治國家。「不別親疏,不疏貴賤,一斷於法」。將法治作為統治社會的最高強制性工具。時至今日,當代的法律也是根據法家的影響而制定的。
有利有弊,在文化、道德、制度的高度約束之下。中央集權的政治方式推崇「政令皆出於上」,一個國家整個的政令完全由君主獨裁,這利於統一,但是無疑也形成了秦始皇「暴政」的基礎。
可以這麼說,在當初那個時期,除了法家治國的中國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君王是能掌控如此大權的。青木那個國家,更是如此。
日本,大概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外國了。不管崇不崇洋、媚不媚外。不知道比梵蒂岡還小的米洛斯帝國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不知道日本的中國人,基本沒有。且不提那些階級仇、民族恨,就說自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個中國人就都潛移默化的瞭解了一段不得不知道的歷史。
想推測青木重明的身份,就不得不提起他們的歷史。這就好像,要提起禹王九鼎或者秦始皇,就不得不提起洪荒時期、大禹時期和秦朝一樣。
在隋唐盛世之前。這個島國上還都是一些不開化的小矮人。當然,這不是指環王。他們也不是霍比特人。落後就落後,對於那個記事全靠打結,長臉全靠修墳的時期,也就不必再多說什麼了。
島上無數小部落裡的一個部落開始發達,位於如今京都、大阪、奈良之間,那個地方叫做大和平原。從部落開始發展成國家。就成為了後來的大和民族。
這個很小很落後的國家既然已經成為了國家,好歹也得給自己弄個來歷。就好比華夏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一樣,他們將自己的領導者視為天照大神的後代,於是,稱為天皇。
這個「皇」字。真的毋庸置疑,是從中國學到的。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在知道皇字之前,他們都是猶如看到了西遊記中獅駝嶺那個大型貓科動物一樣,稱呼「大王」。
在這樣的時期,恰巧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中國人,過著天堂一樣的生活。沒錯,就是隋唐盛世。
於是就有了一群人來到中國「進修學習」,從國家政治、到泡茶下棋,從建築風格,到宗教信仰,車工瓦工、廚子木匠……能研究的,都研究了個透。這也是為什麼,最初得知青木重明精通道術的時候,羽東並沒有太多的驚訝和不可思議。因為這很正常,隋唐開始就有了這樣的例子,現在說蹦出來幾個精通中國某種學術的外國人,真的是沒有什麼可驚訝的。至於那一撥「進修學徒」,就是赫赫有名的遣唐使。
後來天皇遇到了點兒麻煩,遇到了一個趕不走的親戚,明顯有要篡黨奪權的架勢,所以天皇無奈之下培養了一群打手,這群打手就是後來的武士。最後親戚是趕跑了,武士卻又賴下了……
武士中有兩家最為出色,一個姓平,一個姓源,這就引發了之後的源平之爭。最後源氏勝出,被天皇封為征夷大將軍。可惜,這也意味著下一個時代的來臨---幕府時期。
從這之後,所謂的天皇就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了。他就好像是中國歷史上被權臣掌控的各個皇帝一樣,失去了大權。而源氏這時也在東京旁邊的鐮倉建起了幕府,這就是為什麼第一個幕府的名字為鐮倉幕府。
這個時期正是蒙古大軍的鐵蹄踏遍歐亞大陸的時候,但是由於氣候的原因,兩次被大風刮了回來,日本這才倖免於難。當然,這兩場風救了日本,也奠定了中國後來那段悲慘的歷史。
說起這兩場神奇的大風,日本人銘感於心。於是,二戰時期日本自殺式的「神風特攻隊」名字自此由來。
到了中國明朝時期,幕府已經有些掌控不了局勢了。草民們也有一群「梁山好漢」準備造反,於是日本進入了戰國時期。
是的,沒錯。連這個名字都是一字不差……
到了十九世紀,在中國和英國交戰的時期,日本也被美國轟懵了。可是和中國的狀態不同,日本覺得感激美國這一炮,他們覺得自己的覺醒全部要歸功於此。
這個時候的天皇叫做明治天皇,他的個性就是---「誰打我,我服誰」。於是他就搞了明治維新,學習西方。
這樣一來,日本很快就甩了懦弱混亂的大清朝好幾條街。接下來,就是甲午戰爭,使得這個國家一下子成為了世界強國之列。說實話,想到此,回想一千七百年的歷史,恐怕箇中滋味,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都一段不同的衡量。
再之後的戰爭已經不需要多提,而夜北和羽東他們所推測青木的背景,就是那段幕府時期。
可能這樣說來有些不可思議,畢竟那段時期已經很久遠了。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某一代傳承下來了一種精神。之所以懷疑他和幕府時期有關,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青木重明做的一切,從沒有提到過一句國家或者上級。他始終都是以「我」如何如何,「我」怎樣怎樣來自居。這也就是說,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或者說,是為了他的家族。總而言之,在那個國家來說,不為國、不為民,只能將他歸為某一種勢力。
當老顧瞭解到了這一切之後,他先是沉默了片刻。對講裡傳來的聲音,是他沉重的呼吸聲。他似乎也在為某一段歷史而叫屈,也為某些如今的轉變而感到無能為力。
《大漠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