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深度思维 > 第三章 可视化思维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好思维 >

第三章 可视化思维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好思维

由于大脑“内存小”的弱点,我们需要图像来辅助才能达到深度思维的效果。图像的加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可视化,思考更加直观、宏观与快速,犹如低配电脑新加了一根内存条。

第一节 不可不知的大脑原理

损害思考效率,大脑的最大弱点在哪里

对各种思维方法研究得久了,我常常心生感叹:人类的大脑真是太奇特了。

大脑是一个极端复杂而奇妙的东西,很多人——科学家、诗人等——都赞美过它的奥妙。可是我的感叹并不是赞美,而是悲叹,是可惜。人的大脑虽然精妙,但却有一个地方设计得太不合理了,有巨大的缺陷。

大脑的弱点

让我们以计算机来做个类比。虽然最近几十年的医学和脑科学发现人脑和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有较大差别,但是在一些基础的功能模块上依然有很强的参照性。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性能好不好受到几个核心组件的影响:CPU、内存、显卡、硬盘等。那么,请看看下面这台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你觉得它的性能好吗?

某计算机配置:

CPU:i7-7920HQ(3.1G主频)

内存:8K

硬盘:1G

……

如果你对计算机的硬件较为熟悉,则会立刻反应过来,这种配置方法是非常奇特的,总体性能很差,不可能有正常人按照这样的方式去配置计算机。如果你对计算机硬件不熟悉,不知道上面的信息表示的是什么也没关系,我也可以略作解释:CPU、硬盘等组件都是最近一两年的高端机配置,而内存则是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刚研发出来时的水平。

在上述的配置中,尽管CPU和硬盘的性能都很好,但是内存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其性能的低下将会拖累其他优质组件,让它们的效能无法体现出来。我们认为,上述配置方法是非常不合理的。

很不幸的,如果把人的大脑类比成一台计算机,那么它的配置差不多就是上面案例中的情况。大脑的反应速度、记忆能力都还不错,但是内存却非常低下!内存低的一个表现是人类的短期记忆能力,我们都知道它有多么糟糕,一个普通的11位数的手机号很多人都无法迅速记下来,要重复多次才行。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信息,只能暂时储存4个左右的信息单位。

用短期记忆来定义人脑的内存尚不精确,更精确的定义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指的是,大脑在思考的过程中暂时性储存部分信息的能力。比如你计算一道较为复杂的数学题,不可能一次性心算完,需要打草稿、在草稿纸上记录一些中间数据,这张草稿纸的大小就相当于你的大脑内存和工作记忆宽度。

如果题目比较复杂,一张草稿纸已经写满了草稿,但是题目才算了一半,那会发生什么?很悲剧,你就无法计算下去了——除非再去拿一张额外的草稿纸。但是大脑并不是草稿纸,想要多少有多少,最常见的情况是,大脑就是被卡住了,这件事做不下去了。你可以想象那种悲哀的心情:这道题我真的会做,但是我没有草稿纸了!

人类的大脑就时常面临这样的窘境,由于人的工作记忆空间非常狭小,很多复杂事物都无法处理,大概就像下图3-1描述的那样。

图3-1

比如某道数学题,已知条件A、B、C,要求结论G,其推理的路径为A推论出D,B推论出E,C推论出F,然后D、E、F三个条件推论出G。

当你从A推导出D,从B推导出E的时候,你必须暂时把D、E两个中间条件记下来,然后再去用C推导出F,这样才能同时使用D、E、F三个条件推导出最终结论G。如果你没有暂时记住D和E,那么后续的计算就无法进行了,这就是工作记忆对我们的限制。工作记忆较强的人,能够暂时记住D、E以待未来的使用,而工作记忆较弱的人,则记不住D、E,并导致最终无法做出这道题。

图3-2

“2分钟之前,我已经从条件A推导出结论D了,嗯,现在又从B推导出了E。啊,又多了一个中间结论。那么D、E和C是什么关系?”

思考了3分钟之后……

“啊,原来C可以推论出F,现在又怎样呢?等下,D是什么东西?E又是哪来的?怎么感觉思路乱七八糟的?唉,烦死了,从头开始重新算一次吧。”

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的人会遗忘之前的临时信息,无法顺利解决这个题。

上面的题相对简单,只有D、E、F三个临时信息需要存储,更复杂的问题和任务,往往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存储。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一般人的工作记忆上限是三四个信息单位,即你顶多暂时存储三四个信息单位,再多就记不住了。可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常常非常复杂,远远超过三四个信息单位。公司老总要做一个商业决策,需要同时考虑现金流、库存数量、商品质量、人员成本、能力匹配、时间成本、发展前景等多个要素;高中生做一道略有难度的数学题,往往有六到八个条件,压轴题可能会更多;毕业生决定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也要同时考虑薪资、工作地点、加班强度、福利保障、行业发展空间、内部成长空间、文化氛围、能力匹配、喜好等多个问题……

总之,我们日常需要处理的问题,其复杂程度经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力范围,该怎么办?

电脑内存不够了,我们可以把电脑拆开,然后加个内存条;大脑的内存不够用,我们没法把大脑打开,但我们可以加一个外部缓存——可视化思维方法。

什么是可视化思维

当大脑的硬件不足以支撑复杂的思考时,我们要用软件——思维方法来补充。既然内部的工作记忆不够用,那就用外部的补充来替代。可视化思维方法能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自然是更大、更稳定的外部缓存。大脑自带的内存只能储存三四个单位的信息,而你在草稿纸储存的信息则可以大幅扩展,十个八个不在话下,还可以更多。同时,外部储存的信息也更加稳定。大脑内部的临时记忆,不仅时有遗忘,而且容易发生错误记忆,比如把A大于B记成A小于B,然后让随后的推理过程全部错乱。而纸上写下的数字和图形则既不会遗忘也不会发生错误。

图3-3

第二个好处是,可视化思维能带给我们更全局、更宏观的视角。假设有一个很宏观的问题,需要从A、B、C、D、E、F、G、H这八个条件推论出结论I,这八个条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工作记忆的极限了,你还没有理解条件E,前面的条件A、B、C、D就已经忘记了,理论上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将八个条件以及它们与I的关系用一张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你一眼看过去,所有条件与内在关系同时进入你的视野,就会有一种更宏观、更全局的感觉,也更容易完成任务了。

可视化思维工具的数量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开拓自己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只要符合人脑的思维规律,能够提供外部缓存、促进全局思考就可以。

不过,也有一些典型的、被公认的比较好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直接推荐给大家。在本章后续几节中我们将了解到这些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

第二节 矩阵分析法

可视化思维的典型,多维度分析的利器

世界上有很多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其中有一部分灵巧易用,传播广泛。你是否见过、听说过下面这些可视化思维工具?

精彩的矩阵分析工具

艾森豪威尔矩阵

手头有众多任务,应该先做哪些、后做哪些?一般人没有什么规划,随机选择,或者哪项任务已经火烧眉毛了就赶紧处理哪项。

美国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创造了一个时间管理理念,他认为事情应该按照是否紧急、是否重要两个维度分为四大类:重要且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不紧急不重要的。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当然需要优先去做。但艾森豪威尔认为,重要事情一般不紧急,紧急的事情一般不重要,所以大部分时间应该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做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并尽量减少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或交由他人去做。把你手头的所有任务放入上面的四个象限中,你就知道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了。

图3-4

安索夫矩阵

安索夫矩阵是应用最广泛的战略分析工具之一,它由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提出。

安索夫认为,企业发展时,要考虑以下两个维度的因素:你要生产什么产品以及你要进入什么市场。由此分化出四种发展战略:

使用单一产品,进入单一市场,称为市场渗透;

使用单一产品,进入多个市场,称为市场开发;

使用多个产品,服务一个市场,称为产品延伸;

使用多个产品,服务多个市场,称为多元经营。

安索夫指出,企业发展的合理战略规划应该是按如下顺序依次进行:

图3-5

考虑是否能以一个强有力的产品,进入和巩固一个市场(市场渗透战略);

考虑是否能为现有产品开发一些新市场(市场开发战略);

考虑是否能为现有市场开发有力的新产品(产品延伸战略);

考虑是否能开发新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多元经营战略)。

安索夫认为,正确的战略规划应该如图3-6:

其中,多元经营,由于企业的既有专业知识能力可能派不上用场,所以是一个最危险的战略。而一个企业常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不经历市场开发、产品延伸等环节,甚至没做好市场渗透,直接就进入多元化。比如,顶级营销大师史玉柱的巨人集团,曾经以计算机产品“汉卡”红遍中国,然而巨人集团跳过产品延伸阶段,贸然进入多元经营——开辟了生物医药、房地产两个新的行业,结果轰然倒下。

图3-6

当然,安索夫矩阵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也可以用于个人发展路径规划,具体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展开,大家可以在公众号“人生策略师”中回复“100种思维方法”获取完整的讲解。

除去艾森豪威尔矩阵和安索夫矩阵之外,还有波士顿矩阵等多种思维工具。这里的重点并不是介绍这些思维方法本身,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思维分析工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通过对艾森豪威尔矩阵和安索夫矩阵的大致观察(你也可以在网络上继续搜索波士顿矩阵、SWOT矩阵等更多内容),你很容易看出来它们都具有一个外观上的典型特征:

它们看上去都是某种矩阵或坐标系的样子。

矩阵的奥义

为什么很多思维工具看上去像是某种矩阵或者表格?

安索夫矩阵、波士顿矩阵和艾森豪威尔矩阵都是2×2的矩阵或表格。丰田公司曾经推出一款艾森豪威尔矩阵的扩展版,从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扩散/不扩散3个维度来考量事情的排序。

如此多的分析工具都使用了矩阵的形态,那么矩阵形态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优点?它的奥义是什么?

矩阵的奥义有两点。一是它扩展了思考的维度,从一维变为二维了,因此思维的角度更多,内容更丰富;二是它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将信息稳固下来了,不会遗忘错乱。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条不紊地依次思考众多内容了。

创造自己的矩阵类思维工具

当我们明白了可视化思维与矩阵类思维的原理,就可以自行创造很多的矩阵类思维工具了。这些工具简单易用,可让你瞬间变身深度思维的高手。

策略师时间矩阵

让我们再次回到之前提到过的艾森豪威尔矩阵。该矩阵所蕴含的紧急/重要原则虽然有意义,但在这个信息爆炸、杂乱的信息流不断冲击我们的时代,很多人发现艾森豪威尔矩阵没那么好用了。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事情是否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是模糊的;第二,在杂乱的信息流带来的碎片化生活节奏下,拖延症成为我们执行艾森豪威尔矩阵的障碍。即便我们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依然常常会拖着不去做。

这不仅是两个理论问题,也是我在应用艾森豪威尔矩阵进行时间管理时面临的两个实践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开发了自己的时间管理矩阵。如同天文学家为自己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一样,我以自己的称号来命名自己开发的这个时间管理矩阵。由于我自号是一位策略师,不妨就叫策略师时间矩阵吧……

图3-7

与艾森豪威尔矩阵不同,策略师时间矩阵的指导思想是:越重要的事情越先做,越简单的事情越先做。

把“容易”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添加进去,正是瞄准了拖延症这个时代新病。

拖延症的成因繁杂,解决方法也很多。但其中不容忽视的有几点。第一是开始困难,很多人发现一旦开始真正做事情了,拖延自然就解决了,但是开始的第一步很难迈出去。第二是畏难,一想到有很难、很麻烦的任务在等着我们,拖延自然就形成了。正如沃尔夫在《专注力》中提到的,拖延的一个原因是错误的选项在当下显得很有吸引力,比正确的选项更有吸引力。一想到下一分钟需要做的任务非常困难,它就更有可能把你推向拖延。

因此,容易的事情先做,这个原则应当成为被拖延症困扰的人的重要时间管理原则。有两个经过大量实践、被证明有广泛效果的方法可以看作是这个原则的应用。一个是戴维·艾伦在他著名的《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中提到的两分钟原则——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在两分钟内做完,那就立刻去做而不要搁置起来(一旦搁置起来会让你堆积的事情越来越多,并因此更容易形成拖延)。另一个是五分钟原则,当你感到很难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对自己说,我只做五分钟就好了——一个很容易的工作。在这样的暗示下,你就比较容易着手去做了。

当然,“容易”这个原则还可以细分。我用两个维度来衡量容易:耗时度,技术难度。耗时越短的事情越容易,技术难度越低的事情越容易。

接着思考,如何评价是否重要呢?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所有事情都挺重要,这种模糊的感觉并不能帮助我们去安排时间,我们需要更精细的评价方式。我将重要度分为三个方面:损益程度、影响广度、扩散度。

损益程度代表这件事情做了有多大好处;影响广度代表这件事情能够影响多少人事物;扩散度代表这件事情后续会造成多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带效应。扩散度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原艾森豪威尔矩阵的紧急度——显然,紧急的事情没做,后续就可能产生负面的连带效应。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按重要/容易原则来进行日常事务的时间安排。如果对于重要和容易两个维度感到模糊、无法定夺,则辅以损益程度、影响广度、扩散度来衡量重要度;辅以耗时度、技术难度来衡量容易度。在特别精细的情况下,甚至还可以用打分制。对每个细分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汇总来进行量化评价和定夺。

第三节 工作仪表盘

最复杂的任务也能梳理清楚

我们日常面临的工作和任务多而复杂,一团杂乱、效率低下已然成了常态。很多年以前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哪些人面临的工作是最多最复杂的?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在常年观察和思考中,我发现,仪表盘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比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会用到各种商业仪表盘;金融投资者会用到复杂的操盘版面(类似于仪表盘);而汽车、飞机、火车等的驾驶舱里也有相应的仪表盘。

一般企业职员的工作相对简单,不需要用到仪表盘,而高管就会用到;普通行业的简单工作不需要用到仪表盘,而金融投资这种复杂的工作就会用到——而且版面极为复杂;交通工具中,自行车这样的简单工具不需要用到仪表盘,而相对复杂的汽车就会用到,特别复杂的火车、飞机更是有大范围的应用。

显然,仪表盘是为解决复杂问题而设计、制造的。虽然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各类仪表盘,不过能够应用它们的还是少数人。但在这个焦躁的时代,很多普通人的工作也变得无比复杂忙乱了,为什么我们不试着用一下仪表盘这个工具呢?

图3-8

一个疑问是,该如何应用呢?那些做项目策划或者后勤工作的人,既不操盘投资,也不驾驶汽车,又如何用得上仪表盘呢?显然,我们需要对一般的仪表盘进行改装,让它从驾驶员和操盘手的专项工具,变成每个人都能用的工作仪表盘。

仪表盘的运作原理

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仪表盘能够帮助人们处理复杂的问题。以开车为例,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情,要注意路面情况、前方与两侧的行人、后面是否有超车、前面是否是红灯等。这些外部的情况已经很复杂了,但是司机还需要进一步注意汽车本身的状态:

车速是多少?还剩多少油?水温有没有过高?电瓶里还有没有电?刚才进隧道开的车灯后来关了没有?制动系统是否正常?排气温度是否过高?……

总之,司机需要注意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问一名司机,白天开车出了隧道以后要不要关灯?排气温度过高了该怎么办?一名合格的司机当然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当司机忙着去观察路边的行人和对面驶来的汽车时,他根本就不会想起来要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的汽车排气温度是否过高?制动系统是否正常?车灯是开的还是关的?我现在是否超速了?……

这就像我们电脑中存了大量的资料一样,它们都在硬盘里老实待着,并没有被计算机加工,没有进入内存。这些关于汽车安全的知识也都在司机的大脑里待着,但并没有进入工作记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重要的信息都汇集到汽车仪表盘上。这样司机就不用时时刻刻问自己一大堆不同的问题了,他只需要养成一个习惯——没事就瞟下仪表盘,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由于所有重要信息都汇集到仪表盘上了,所以不论哪一个地方出了问题,你都可以通过看仪表盘而得知信息。

现在我们清楚仪表盘的运作原理了。尽管有很多事项我们知道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依然无法时时刻刻留意所有重要的事项,我们的大脑总是会忽略和遗漏几个要点。为了让这些重要事项能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我们需要一个外部的提醒——这就是仪表盘的运作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制作自己的工作仪表盘,而不仅局限于照搬汽车仪表盘的形式。只要符合上述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它就是一个大有裨益的工作仪表盘。

图3-9

图3-10

如何制作自己的工作仪表盘

我曾制作过多种工作仪表盘,这里介绍的是我最近在使用的一种。这种工作仪表盘的特点是清晰、简单、易用,能够帮助我处理日常工作。当然,这绝不是工作仪表盘的标准或者唯一形式(毕竟我自己就制作了好几种形式),你的日常应用也不必局限于此。但这个仪表盘可以作为你在自制仪表盘之前的参考,也可以为你理解这款工具提供案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