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态度:吴军家书 > //第20封信//我的金钱观 >

//第20封信//我的金钱观

这是我在梦华21岁生日的几个月前和她的一次谈话,以便她以后能够管好、用好自己的钱。


梦华:

你很快就21岁了。在美国,从法律上讲,你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钱财了。你问过我如何理财,这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不着急讲。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如何看待钱,即金钱观。

对于钱的态度,我比较赞同中国文豪鲁迅先生观点,那就是人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鲁迅先生这样解释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所谓生存,并不是勉强度日,也就是说要过得体面些;所谓温饱,并不需要奢侈,做到衣食无忧即可;所谓发展,也不是像很多富豪那样放纵,而是说在物质上能够做到适当享受。作为一个有机会上最好的学校的人,我希望你能正确理解钱的用途和意义。在这方面,很多亚裔年轻人的理解有点儿肤浅,我希望你能超越那些人。

去年我到哈佛做讲座,讲座后和那里的一些华裔学生做了一些交流。我发现他们确实很优秀,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也发现他们的很多见识会限制他们未来的发展,让我有点儿失望。我问他们将来打算学什么、做什么,大多数人给我的答案只有两个——计算机和医学院预科,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文、从政,或者做一些为大众服务的事。我问他们原因,主要是因为学这两个专业将来就业有保障,收入也不错。听到这里,我不禁叹息,这是白白浪费了进哈佛的名额。每年能进哈佛的华裔学生非常少,很多高中一年也不会有一名华裔学生被该校录取,因此这些学生其实承载着一个族裔未来的希望。他们应该从政,成为未来美国的领袖,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简单,影响力却有限的道路。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去上卡内基–梅隆大学,至少被录取比哈佛容易得多,而将来进入谷歌之类的公司也比哈佛毕业生容易。

我和哈佛、耶鲁的一些教授,以及后来比较有成就的毕业生聊过,上这样的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给我的比较一致的回答是,能做一些对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事,而不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换句话说,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这个道理对于那些每月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的中低层大众来讲,有点儿空泛。这就如同和他们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一样可笑。但是,对于温饱不是问题的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懂得把钱看得淡一点儿,是有必要的。总的来讲,华裔的个人主义基因比较强,相比之下,欧美人甚至印度人,反而非常讲求团队合作。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在美国的大学,华裔教授下海捞钱的多,愿意为学校管理做贡献的少,进入大学管理层的人不增反减。我问一个学术精英为什么去做生意,他说在大学里,要尽太多的学术义务,浪费时间。事实上,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各种专业机构,比如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要想增加影响力,就需要尽很多义务。对钱的执着让很多华裔学者走不到学术金字塔的顶尖,更不用说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了。在这方面,我不希望你也被钱绑架,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

钱这个东西,从本质上讲是物质的媒介,而不是物质本身。美国很多富豪会把大量的钱捐出去,相比之下,中国人和美国华裔在这方面做得就差了很多。我分析了一下,美国人愿意捐钱有三个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过去基督教一直有奉献的传统,比如洛克菲勒在没有发财前一直把自己收入的大约5%捐出去,甚至在他还是一个小学徒时就开始了。今天的摩门教依然严格遵循十一奉献的规矩。二是不希望钱成为后代不工作、不上进的理由。美国富人大量捐钱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反垄断和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的。那一代美国人,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富裕起来的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富豪,他们有良好的事业追求和生活习惯。但是,他们的第二代和今天中国的富二代差不多,很多成为社会的废人。这些富豪,比如洛克菲勒、卡内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钱是为了让孩子做喜欢的事,而不是为了炫富和无所事事,因此,他们将大部分财富捐了出去,这给所有人带了一个好头。美国有一大批慈善基金会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三是希望钱能够作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今天一些人捐款,其实是有附加条件的,甚至有一些政治性附加条件。这些条件通常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种理想,或者为了一个族裔、群体的利益。比如很多人在大学里设立一些奖学金,就是希望能够保障一些族裔达到录取要求,让没有钱上学的人实现上学的愿望。

因此,我觉得上哈佛、耶鲁或者MIT这样学校的目的,首先不是学习赚钱技能,而是学习如何成为精英,以便将来有钱了反哺社会。事实上,中国过去很多士绅也是如此,懂得要自己掏钱给家乡修桥铺路,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在名牌大学学习,眼界不在于看不看钱,挣不挣钱,而在于能否看透钱,认清钱仅仅是媒介这种性质,这比挣钱本身更重要。不少华裔学生从哈佛毕业,满足于做一个电脑工程师、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或者一个家庭医生,挣的钱或许不少,但是从社会影响力来讲,依然没有摆脱穷人的心态。美国不少私立名校并不情愿招华裔学生,因为那些人毕业,对学校的声誉和利益没有太多帮助。

懂得钱的用途,当然还需要有挣钱的本领,否则上面讲的理想都是空谈。能挣到大钱的关键在于要捡西瓜,不要捡芝麻,一个西瓜的重量抵得上200万粒芝麻。因此,做一万件小事,时间花得不少,效果未必抵得上一件大事。雅虎公司在它规模最大的时候,几乎涉足了互联网所有的领域,提供的服务多得不得了,数都数不过来,但是没有一个是世界第一,很多服务流量和赢利能力非常有限,都是一些小芝麻。最后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广告产品的收入高。在中国,有不少类似综合体的公司,看到别人在哪个行业赚了钱,自己也要涉足,最后分到芝麻大一点儿的市场份额,得不偿失。这些公司,人数是腾讯或者阿里巴巴的几十倍,市值却只有它们的几分之一。

我常常和你讲,人要大气,就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为一些蝇头小利动脑筋。我经常看到身边一些人有如下行为,都属于捡芝麻,比如:

  •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打破头;
  • 为了省一两元的打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
  •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三五分钟一直盯着微信;
  •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 为了在黑色星期五抢东西不睡觉;
  • 为了一点儿折扣跑5家店,或者在网上比价两个小时。

有这样行为的人不大气。

怎样才能捡到西瓜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一块百达翡丽手表能卖10万美元,还经常缺货,而中国生产的一块石英表只需要几十美元。同样为了看时间,为什么前者比后者贵几千倍呢?因为它做到了极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把物理学家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最高,第五级最低,每一级之间能力和贡献相差10倍。在第一级中,朗道列出了当时几个世界级的大师,包括玻尔、狄拉克等人。在第二级中,全世界只有十几位。在所有的物理学家中,朗道给出了一个零级大师,就是爱因斯坦。朗道所列等级的最核心思想是,人和人的差距,能力和能力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差别,而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差一点点。

其实,任何专业人士,根据能力贡献,都可以仿照朗道的方法分成5个等级,比如对于工程师,我是这么分的:

  •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 第四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地位很难被取代;
  •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业。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能力水平上晋升一级,不仅贡献多10倍,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力,包括自己的收入也常常多10倍。做5件5级的事,花的时间可能比做一件三级的事要多,但是收益和影响只有后者的5%。因此,捡西瓜的关键在于能够让自己承担高级别的任务。

在MIT这样的学校里,仅仅学到谋生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学习具备超过同龄人的能力,做更有影响力的事。如果你有幸有多余的钱,要懂得将它们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真正理解了钱的作用,理财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的父亲2018年3月


注 释

〔1〕 写信的时候,通用电气依然是道琼斯指数的成分股,今天它已经不在道琼斯指数中了。

〔2〕 百度上市时,每股的价格是27美元,后来做过1∶10的分拆,因此今天的一股当时的成本只相当于2.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