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 天赋的启示 >

天赋的启示

在平日的生活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自我实现”“发掘自己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本应该成为的自己”之类的话。这些话常常被我们用来进行自我激励,不过它们的作用似乎也就只停留在激励这个层面,很难给予我们更多指导。这是因为其中那些关键词汇的含义十分模糊,什么叫作自我?本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潜能又是什么?自我又要如何实现呢?只有解答了这些疑惑,这些话才具备真正的意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励志名言。

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些疑惑的程度,不过这需要依赖于另一个重要问题的回答,即一个人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基因还是后天环境所决定?

关于先天与后天的讨论是一场长达百年的争论。以高尔顿为代表的先天论认为,遗传禀赋是影响儿童的决定因素,一旦先天特征确定下来,儿童生活环境的类型对其发展绝少能发生作用。而以华生为代表的后天论者则相信,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一个婴儿可以被塑造成任何一种类型的成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事实上,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特别是对于某些基因的破解,已经确认了遗传的重要性,例如一个人的乐观程度、胖瘦、智商、语言能力都与基因有关,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天生的差异,然而研究同样证明了后天环境的作用决定了先天基因能否得到表达或者以何种方式进行表达,因此环境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马特·里德利在他的《先天后天》一书中对这场百年之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最终的结论是,人类个体发育既不是完全由先天基因决定,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环境或经验决定,而是先天和后天的协同作用,因为基因是由条件引导的,就好像它们有种内在的“如果——就”逻辑:如果给定一个特定的环境,就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发展,也就是说基因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式。

如果某人拥有一个“坏”的基因,它必须在相应的“坏”的环境中才会最终表现出来,同样,如果一个人天生就具有某种才华,他也必须拥有可以使它得以发展的环境才能最终展现这种才华。莫扎特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音乐家,首先是因为他出生于音乐之家,父亲本身就是有名的音乐家,其次是因为他从4岁起就开始刻苦训练,若没有后天的勤奋与努力,莫扎特绝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知道了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潜能和天赋,也可以对发掘潜能以及自我实现做出科学的解释。

每个人天生就拥有一套固定的基因,这套基因便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你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会比别人做得更出色,而在某些事情上可能会不如别人。所谓的原本的自己就是指我们所拥有的这套基因,而天赋和潜能便是我们在基因上的优势。然而,拥有某种优势的基因并不意味着这种优势就能体现出来,它还需要给予能够让它得以发展的外在条件,因此发掘潜能指的就是发现自己天生的优势,而自我实现则是指让这些天生的优势最终呈现出来。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基因上的优势呢?事实上,一个人所拥有的这套固定基因,将预先设定他倾向于经历某种环境,因为基因会使你产生某种有利于它表达的环境的渴望。很多学者曾经认为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塑造有很大作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实际的情况是孩子影响了父母,因为父母会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倾向而提供相应的环境。比如说,某些人确实天生就具备智力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以求知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孩子会更喜欢读书,父母便会因此给他们买更多的书。

其实,基因影响的仅仅是欲望,而不是能力,这种欲望会让你愿意在某件事上花时间,花的时间多了,能力也就更强了,就如马特·里德利在书中所说:“那些渴望练习无数小时的人,正是那些对某方面有天赋并渴望练习的人。”因此,我认为发现自己基因优势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聆听内心真实的渴望,这也许就是基因想要表达自己的冲动的体现。先天优势又会使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比其他人更擅长,这将加强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偏好,于是便愿意花更多时间,并最终把这种先天优势变成我们独特的才华。

天赋一般都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现:第一种就是因为你有某种特定倾向与渴望,这种方式一般会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第二种是因为你接触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比别人更加擅长。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创作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4岁的时候就喜欢拿着铅笔在纸上涂涂画画,并且一个人能长时间安安静静地看绘画书或者童话书,为此,父母给我买了更多相关书籍,并送我去培训班。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在一些大赛中获奖,并自己创作了几本童话故事。我在英语上的天赋则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能够模仿得非常地道,于是我便疯狂地爱上了英语,并主动寻找模仿素材,每天花大量时间进行模仿和朗读,口语也就从此成了我最突出的一项能力。

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和弊端就是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先天的差异,把每个人都置于相同的环境,以智力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人在智力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那些在智力上不具备优势的人很可能存在其他的潜能与天赋,然而它们却因为没有环境而无法得到发挥,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可能会因为在成绩上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样地,现代社会这种以金钱、地位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单一价值观,以及类似“一个人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的观念,会让很多人忽视自己的天赋与独特之处。

在我看来,拥有某种天赋和潜能却最终无法得以体现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基因给了我们很多潜能与可能性,但最终我们能够成为谁则取决于环境,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却可以主动选择外在的环境。

马特·里德利的《先天后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我们无须和他人进行比较,我们也无须按照外在的标准来发展自己,因为人与人本身就存在差异。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我们不应该尝试去塑造孩子的个性,而是对他们的天生个性做出回应,努力给孩子创造能够让基因自由表达的环境;而作为成年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内心真实的渴望,给它们自我表达的机会,或者主动去尝试和探索,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让它成为你个性和身份的一部分。

理解了天赋与潜能,我们就能更明智地区分别人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因为最美好的人生绝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即便那样做会获得所谓的“成功”,而是懂得欣赏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然后成为那个原本就应该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或者别人想要你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