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 策略性思维的开始 >

策略性思维的开始

现在,我们考虑一些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提供这些原则中隐含的策略性思维的例子。在每个情况下,我们都从一个核心的观点开始,然后根据这个观点探索发展思维的策略。我们将通过这种正规方式来解释策略性思维。

核心理念#1:思维、感受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如前所述,头脑包括三个功能:思维、感受和需求。这三种功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感受和需求,我们的感受影响我们的思维和需求,同样,我们的需求也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感受。

我们不能够立刻改变我们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只与思维有直接联系。有些人会要求你去感受你没有感受过的东西,或去追求你不需要的事物,但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会通过其他感受替代的方法而改变感受,也不会通过其他需求替代的方法而改变需求。不过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代替原有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从一个对立的角度进行思考是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思考我们的逻辑和推理来改变我们的思维。当思维发生改变时,我们的感受和需求也随之做出改变。

策略性理念

只有对思维、感受和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基本的理解,我们才可以注意并评价我们的感受。比如,如果我体验到自己的愤怒情绪,我就要确定这种愤怒是否符合理性。我应该通过评价产生它的思维来评价愤怒是否合理。

真的有人冤枉我了吗?或者是我误读情境了吗?

这种冤枉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还有其他的角度看待这个情境吗?

我是否公平地聆听了其他信息?

通过追溯思考这些问题,我能够更加理性地理解该情境。

即使我对情境的理解是合理的,我的愤怒是合理的,但考虑到情境的各个方面,我的行为不一定是合理的。愤怒是合理的,但不能因此就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该策略简要概述如下:

(1)识别一种你体验过的非理性情绪感受(诸如非理性、怨恨、自大或抑郁的感受)。

(2)该情绪感受是由什么思维导致的?如果不止一种,弄清楚哪个思维的可能性最大。

(3)确定该思维的理性程度。密切关注你用以证明该思维合理的理由。这些理由会不会并不是实际原因?你能想到其他可能的动机吗?考虑其他的解释。

(4)如果你认为该感受是非理性的,那么,请准确地表达你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5)建构该情境中的理性思维。

主动地用理性思维来取代非理性思维,反复演练理性思维。

比如,假设我阅读了一篇关于绝症的文章,通过文章对症状的描述,我认为我很有可能患有绝症,这个结论让我十分沮丧。晚上,想着自己即将死亡,我越来越沮丧。很明显,沮丧就是个非理性感受,它的非理性在于,除非医生给我做了检查,确诊我患有绝症,否则我没有理由相信自己确实患有该疾病。我的非理性思维就像这样:

我有这篇文章描述的所有症状,所以我肯定患了这个病。我很快就要死了,我的生命没有意义。这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是我?

在相同的情境中,理性的思维会是这样:

是的,考虑到我似乎具有这些症状,我有可能患有这种疾病,但是很多时候,健康的身体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既然如此,有可能我并没有患上这种罕见的疾病,而且这样仓促地下结论对我来说是没有好处的。还有,出于谨慎考虑,为了内心的宁静,我应该尽快去看医生,得到医生的专业诊断。在我拿到诊断之前,我应该去想其他事情,去想比未经证实的病症更加值得思考的事情。

当我发现自己因为文章内容感到沮丧时,我会在脑海反复进行理性思维,并且强烈地批评自己:

嘿,不要走极端。记住,星期一你就会去看医生。不要让自己经历不必要的痛苦,有许多原因能解释你的症状,回到现实中来。记住:“并不是世上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有,那就去把它找出来;如果没有,那就也不要介意。不要沉迷在痛苦中了,因为那只会降低你生活质量,百害无一益。

现在,想想下午打一场网球,晚上看一场好电影,怎么样?

通过改变非理性的需求和动机来改变非理性行为:

(1)识别问题行为(让你陷入困境、给你或者给别人带来问题的行为)。

(2)识别产生该行为的思维。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的思维是什么?

(3)分析思维合理的程度,不要遗漏任何重要的相关信息。

(4)如果思维是非理性的,发展理性思维。

(5)主动地用理性思维去代替非理性思维。

有许多例子可以用来阐述上述观点。这里让我们思考一个十分普遍的非理性行为的例子。思考这个情景,人们因为不愿意克服习惯改变过程中产生的痛苦情绪而放弃改变自身的非理性行为:

(1)人们意识到自身已经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并且理性地认识到必须改变这些行为。如:抽烟、酗酒、吃垃圾食品、运动不足、花太多时间看电视、浪费钱和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等都是需要改变的习惯。

(2)下定决心改变坏习惯。

(3)在短时间内,人们确实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在此期间,人们体验到了痛苦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使人们气馁,所以人们选择放弃。

非理性的情绪感受带来痛苦和不舒服,这让人感到气馁,最终放弃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负面的情绪感受是非理性思维的结果(可能是潜意识的),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做出这样的思考:

我希望改变习惯的过程并不伴随痛苦的感受,这种坏习惯已经有好多年了,改变它产生的痛苦太强烈了,我不能忍受这种强烈的痛苦。另外,我真的没有看到改变后的行为对我有多大的帮助。虽然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我并没有看到很大的进展。算了,不要去改了,不值得付出这么大的牺牲。

这种思维是不合理的,改变习惯的过程势必会有体验到痛苦和不舒服的情绪。在这种情景下,理性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我想改变一个习惯,我就必须做好忍受痛苦的准备。改变原有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易的。但是,改变不良习惯、做出理性行动必须要忍受伴随而来的痛苦情绪。如果我不愿意忍受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我就不是真正地改变。与其期待没有痛苦,我不如把这种痛苦当作真正改变的信号,去欢迎它、拥抱它。不要去想:“我为什么不得不忍受它?”要想:“忍受这些痛苦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要记住: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