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憤青」宋神宗 屢遭臣子頂嘴鬱悶不已

宋神宗(1048~1085)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被譽為「一代憤青」。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很牛氣的皇帝,卻屢遭臣子們頂嘴,弄得心情鬱悶,牢騷連連。熙寧年間,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綜合體制改革,但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激烈反對。神宗執意要把改革進行下去,為此,他充分發揚民主,親自主持了一場改革可行性論證會。

熙寧四年(1071)三月,論證會如期召開。會上兩派的觀點水火不容。「力挺派」的總代表自然是宋神宗,而「拍磚派」的核心人物是比神宗年長40多歲的元老級人物文彥博。這文老頭是歷史上有名的壽星宰相,曾伺候過神宗的爺爺宋仁宗和爸爸宋英宗。仗著這點資本,老文底氣十足,根本沒把20歲出頭的神宗放在眼裡。

辯論中,文彥博放出狠話:「祖宗(指宋太祖)法制俱在,根本用不著變哪門子法,硬整,只會喪失人心。」這話顯然是沖王安石說的。不料神宗忍不住了,說出一句很能代表群眾利益的話:「這場改革,對士大夫來說固然不爽,然而對百姓來說卻沒什麼不好。」這話說到了文老頭的痛處,他憤然沖神宗頂道:「陛下請別忘了,您是在同士大夫治天下,而不是與百姓治天下!」嘿,文老頭夠牛,跟皇上頂嘴眼都不帶眨的。也是,人家牛有牛的道理——三朝元老,五十載將相,誰人比得了?所以倚老賣老有資格。然而,還有比文老頭更牛的,資格不夠,照樣敢跟天子頂嘴。宋人侯延慶的《退齋筆錄》為我們披露了這則鮮為人知的「新聞」。

元豐年間,陝西方面對西夏用兵失利,神宗非常惱火,打算抓個典型殺一儆百,內定的這個替罪羊是一名漕運官員。神宗把這事交給宰相蔡確去辦。次日上朝,神宗一見面就問蔡確:「蔡卿,昨日之事可辦好了?」「臣正要向您說說這事。」蔡確臉上堆著笑答道。神宗一聽這口氣,知道事情辦得不爽快,遂不高興地說:「這麼明確的事叫你辦你就辦好了,難道還有什麼疑問?」「有啊,皇上。」蔡確不緊不慢地回答,「祖宗以來,未嘗殺過士人,您這麼做是要開先例嘍!」

聞聽此言,神宗心裡咯登一下:可不是嘛,怎麼就沒想到這茬呢?殺個人事小,壞了名聲事大。看來這惡例還真是開不得。但這廝貽誤大事實在可恨,必須治罪。於是指示蔡確:「既然如此,不殺也罷。但你聽好了,給我刺上字,發配到窮山惡水的偏遠之地。」蔡確心想,執行吧,老大已經做了大大的讓步。說來也怪,這神宗朝的大臣跟受了傳染似的,個個敢和皇上頂嘴。蔡確剛老實下來,在場的門下侍郎章?緊跟著就跳出來「練功」了。這門下侍郎一般人不很熟知,其實在當時卻是炙手可熱的大人物,跟宰相一個級別,也是宰相的一個別稱。章?更是身懷絕技,不僅有頂嘴的膽,而且有冒犯的謀,屬於「智勇雙全」的那類精英。只聽他冷不丁冒出一句打有埋伏的話:「這麼辦,倒不如殺了他。」

神宗一愣:「什麼意思嘛,給朕玩彎彎繞,你倒是痛快點!」「常言說得好,士可殺,不可辱!」章?回答得很精彩,很經典。一句話把神宗噎得夠嗆,他有點惱羞成怒:「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得,天子惱了,擱識趣的一定會就此打住。可姓章的就是與眾不同,不僅沒收斂,反而頂上一句更有份量的:「如此快意事,不做也好!」面對如此牛氣的臣子,神宗默然無語。

《宋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