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 > 人人须是出家人 >

人人须是出家人

“此生不负为人愿,悲作航船智作帆。若人识得心中宝,千年险路一日还。”网上报道一个毕业于青岛大学的,1988年生的济南姑娘马滢2012年剃度出家,法号“才真旺姆”。她说:“借由出身体的家,达到出烦恼的家。以前在家时觉得在家也可以修好,出家之后才知道差别天地之大。经论里说,只有登地菩萨才能做到在家修行而不被境转。凡夫须择静地而安之。”“我很佩服在家修行的居士们。因为要面对这么多生活的琐事和外境的干扰,他们明显需要格外强大的心力。”

关于出家,现在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老板、明星出家的新闻都有,我有个学生就跟我说过其出家的打算,不过似乎没听说过教授出家。以前上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时候,我就讲过2010年来自武汉的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柳智宇,放弃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到北京千年古刹龙泉寺出家。据新闻报道,根据居士和义工们介绍,龙泉寺内隐居的“真龙”不少,既有北大的也有清华的研究生。目前寺内排队等候剃度的净人众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专门来这里寻找优秀人才。其中有位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寺里当了三年多义工,一手建起“龙泉之声”网站,2013年正式剃度。还有一位名校高才生,离婚后把百万家产留给了妻儿,孑然一身来此剃度。

当时网上对此现象有很多声音。一是,理解。人各有志,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二是,遗憾。高级人才应该进行科学研究。三是,质疑。他们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他们想淘金镀金,另辟蹊径发财,如果他们有钱,有机会不会如此。

我认为,一是,不必惊奇。以前出家的名人多的是,如李叔同、苏曼殊等出家,如废名、任继愈、许地山等居士在家修行,只是现在这个拜金的传媒社会把消息传播得快罢了。二是,这些人加入宗教,会使得宗教纯净一些。我曾看过凤凰卫视的节目,台湾星云大师只说他是寺院的主持,中国大陆的做佛教协会副会长的大和尚,却列了什么什么一大堆头衔。两者一比较就见出境界高低上下。我想,看破红尘、绝望出家是以前的说法;现在这些人出家是追求另一种人生与境界,追求个人内心的圆满,以信仰来面对缺乏信仰的世界,以个人的内心圆满面对残缺的世界,以精神的追求放弃物质的成功的追求。“人生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从知识上看如此,从精神上看也是如此。只不过如果境界够高,在残缺的世界寻找叩问圆满的内心之后,依然会把世界看成残缺而圆满。因为真实,所以完美;因为虚空,所以安静。

出家毕竟是一种个人自由、个人信仰与个人修行,说到底,无论出家与否,人生都是一场修行,是为了遇见最真实的最好的自己。这就看你是否修成正果罢了。即使你没有修成正果,你也“行”过了,只是你没有“修”,或者“修”为不够罢了,或者你的心蒙上了尘埃罢了。人人须是出家人,才能心静乃至心净,进而让你更加真实安静,让世界充满爱与安心。

我高中时候曾做过隐居的梦,准备到天山隐居。我曾经回答学生的问题,忘记答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复:“然后就成佛了吗?”换言之,我在她眼里是有佛性的。写《一个人的山长水远——做别人情感的倾听者与思考者》时我的心很静很静,像在跟自己的灵魂对话,因为我感觉我以往的所思与那时所读的佛经有相通之处,故此有了人心如水、人生如树的领悟。我虽不信佛,但无意识中做了不争有为、宁静清越、仁爱谦逊、上善若水的居士。或许我的尘缘未了,或许我本身就适宜以教师的身份去做法师和牧师的事情,以入世的身份做出世的事业,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罢了。

我忽得一偈:“不求物来不求人,菩提须向此心求。若是尘缘能静了,出家在家岂两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