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努力有回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後漢書》

俗話說:頭三腳難踢。可是,這句話到了任正非這裡,就變成了「再難也要踢」。

科研設備簡陋,努力克服;員工工資發不出,咬牙挺住;沒有研製經費了,借高利貸,繼續研發。這就是華為當初創業時的真實寫照。華為的老員工還清晰記得,大家加班到半夜,任正非就會讓廚師給員工們熬一大鍋熱烘烘的豬尾巴湯,讓大家補身子。吃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喝慣了豬尾巴湯,則研發可成!

那座組裝小型用戶程控交換機的簡易倉庫,已經不適合華為現在的發展需要了。1991年9月,任正非領著五十多名年輕的員工,來到新租的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別看這裡依然破舊簡陋,但有句話說得好:能孵化出鳳凰的窩,也不是用金子做成的。這座大廈的三樓,就將是華為打響自主品牌戰的主戰場。這裡雖然沒有硝煙,沒有廝殺,但華為人研發所面臨的風險,卻比任何戰局的變化更不確定,更無法預測。

成功和失敗是親兄弟。失敗卻經常光顧人間,成功只喜歡和頭腦敏銳、目光高遠、有膽有識的人做朋友。

當時跟著任正非創業的年輕人,大多是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他們往往經過老員工短暫的培訓後便成了華為獨當一面的技術人才。

那時,國家電信局下面的幾家企業已經在生產34口和49口的小型程控交換機,任正非就從一些國營單位買來散件,開始組裝華為品牌的24口小型單位用的程控交換機。

這種小型單位用的程控交換機屬於成熟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只需按照電路圖,將買來的散件用電烙鐵一一焊在電路板上就可。這種小型交換機被裝配出來後,任正非又讓工人們印製了說明書,並打上了屬於華為自己的BH01商標。之所以要打上01字樣,用意非常明顯,那就表示BH系列還有功能更完善的後續產品。

西方經典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裡有一句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

BH01小型交換機就是華為通向成功的第一個台階,BH01還是華為開始向國內電信進軍吹響的號角。BH01將是引領華為研發方向的一盞明燈。

華為自己生產的BH01小型交換機由於電話接口少,功能簡單,故此銷量群體很是受限,只能將它賣到醫院、礦山和一些通話量不多的小型單位。

BH01小型交換機推向市場後,市場反應不錯,那些國際電信巨頭們對利潤不大的單位用的小型交換機市場根本就不屑一顧。華為生產的產品價格比國內其他廠家生產的交換機產品便宜了很多,故此,一經推出便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華為品牌,一炮打響。因為銷售量大,一個讓任正非感覺頭痛的事情又出現了——國內散件也開始供不上貨了。

由於當時國內小型用戶交換機市場緊俏,電信局即使是有一台500門的用戶機開通,省級領導都要來現場剪綵祝賀。單位用戶要訂這種小型交換機,需要提前下訂金給華為,但由於產品供不應求,散件出現了斷貨,使華為公司在生產發貨的時候顯得非常被動。

任正非為了早日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他一方面讓員工們繼續組裝產品,一邊放手讓手下的技術人員開始搞交換機的研發。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會模仿,又加以創造,不是更好嗎?模仿絕對不是抄襲,而是兼收並蓄,然後加以創造性的發揮,最後才能追趕和超越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華為的技術人員經過對BH01小型交換機的消化和吸收,開始逐步設計出具有華為知識產權的電路,並編寫了只屬於華為自己的軟件產品。

而華為公司的裝配、研發和生產工作都在工業大廈三樓的廠房和研發室中進行。當時華為剛剛步入正軌,所謂的廠房和研發室都很簡陋,而且都緊挨著。研發室一旦設計出了產品,可以立刻送到生產車間進行試驗生產,以加快成品的上市的步伐。

為了鼓舞士氣,有一次,任正非對技術人員和裝配工人說:「大家以後買房子時,一定要選陽台大的朝南的房子,可以用來曬分到的錢,不然就發霉了!」

華為的員工聽到任總關於曬錢的憧憬,無不備受鼓舞。當時華為的工業大廈三樓被分為單板、電源、總測和準備四個車間。剩下的就是倉庫、廚房和擺滿單人床的宿舍了。

華為技術人員在簡陋的研發室中忘我地工作,累了就趴在研發台上休息一下,一覺醒來,接著再干。夏天的時候,深圳的天氣悶熱,沒有空調,大家只有靠頭頂上「呼呼」轉動的老吊扇祛除燥熱。

晚上睡覺時因為沒有防蚊設施,華為員工們就發明了一種土辦法,取來覆在散件貨箱子上的塑料袋,然後裹在自己的腦袋和身子上,只在鼻子和嘴巴的位置上掏出兩個窟窿,面對這兩個不停有空氣流通過的塑料洞,蚊蟲自然無處下嘴,但華為員工一覺醒來,發現被塑料袋包裹之處,往往會起很多痱子……

看到當時華為人辛苦創業、白手起家的情形,任何人都會信心恢復,備受鼓舞。

任正非為了更快出成果,他更是每天吃住都在廠房裡。晚上為了犒勞大家,他還經常提議:「今天改善伙食,咱們熬點豬尾巴湯啊!」

華為員工們的日子雖然過得很難,但晚上的時候,他們蹲在一鍋香噴噴的豬尾巴湯前,端著湯碗,一邊啃著豬尾巴,一邊喝湯,每個人都吃得挺開心,每個人都不覺得累。華為公司有任正非這樣能和大家同甘共苦的領導,他們都覺得華為將來一定有發展,未來一定有錢賺,明天一定有好日子過。

研發絕對是個無底洞。創立華為品牌,這一步確實走得很難。華為投入巨資開始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小型交換機,研發工作進行了六個多月,華為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卻好幾個月都沒有給員工們發工資了。

任正非現在不僅將客戶打過來的定金全部花在了研發上,他還一咬牙借了年息24%的高利貸,繼續維持著華為研發的正常運轉。面對客戶催發交換機的電話和傳真,任正非當時的壓力真的是太大了。

華為的小型交換機開發項目組一開始的時候只有6個人,當時軟硬件都在一起做。新產品被設計成功後,測試產品性能時,卻遇到了難題。當時的華為根本就沒有專業的測試設備,沒有設備,如何進行測試操作?華為的工程師們都非常聰明,他們舉著擴大鏡,對近萬個焊點,一點點地清查,確定沒有一點虛焊、沒有一點焊錯之後,他們就改用萬用表,一條條地測試電路。電路合格後,接著就要進行最後一項檢查,即大話務量測試。

當時,華為所有員工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他們每人手裡都握著兩部電話,喊1、2、3同時摘機撥號,接通,然後再同時掛機,以測試交換機的大話務量處理能力。經過大家測試,華為的這款新式交換機完全合格。

時隔不久,華為裝備部就開發了大話務量測試設備,這種人工大話務量測試的方法也就再也沒用過了。

任正非給這種新產品命名為BH03型新交換機,這款承載著華為人過多希望的交換機能否迅速地打開市場?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