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譯序

雲渚

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出生於愛爾蘭,是戲劇家、小說家、童話家和詩人,英國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為藝術而藝術」的倡導者之一。他寫出了維多利亞時期最好的英國舞台劇,如《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一個理想的丈夫》等。他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則是一部探討美與心靈之間關係的重要作品。他創作的童話雖然數量不多,卻使他躋身於世界最優秀童話家之列。他的詩充滿隱喻,形象豐富,音律優美,堪稱最美的英語作品。王爾德的作品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洗禮,反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讓更多的人為之歎服,為之沉醉。

王爾德的私生活同樣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他以放蕩不羈、奇裝異服聞名,而他的性取向更為人所津津樂道。他蔑視倫理道德、藝術至上的主張不可避免地激怒了正統的上流社會,終於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與同性密友道格拉斯的父親—昆斯伯裡侯爵對簿公堂,儘管他為自己的辯護感動了許多人,但他還是沒能逃脫被審判的命運,鋃鐺入獄。兩年監獄生活之後,他避人耳目,悄悄來到巴黎,在貧病交加中度過自己最後的歲月,辭世時年僅46歲。《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奧斯卡·王爾德別傳》正是用王爾德一生最後三個月的日記的方式,再現了他人生最後的不為人知的階段。

本書擬為王爾德自1900年8月9日到1900年11月30日之間的日記,以王爾德自己的口吻,描繪了他最後的生活,回顧他跌宕起伏、毀譽參半的一生。在這三個月的「偽日記」中,作者彼得·阿克羅伊德以罕見的精巧方式,串起了王爾德的一生——少年時代、全盛時期、巨大成就和道德深淵,彷彿他成為奧斯卡·王爾德,揮灑天才,享受榮耀,又涉足險惡、遭世人唾棄,然後在貧病中冷靜地回顧自己的一生;又時而跳出那個時代,站在後人的角度評價這個才子。

無疑,這是一個絕妙的構思。每一個喜歡王爾德的人,恐怕都想知道他在最後的歲月裡到底在幹什麼,在想什麼;都希望能夠親身體驗他唯美的危險的生活,用某種方式表達對他的機智、對他才華的敬仰。然而這個題材不僅需要傳記作家的嚴謹,還需要有王爾德式的淵博和機智。仿作如果沒有自己的靈魂,就只能成為空洞的回音。

英國評論界高度讚揚本書取得的成就。有批評家甚至讚道:「王爾德如果在世,一定希望本書是他寫的。」在追隨王爾德的道路上,彼得·阿克羅伊德確實比其他人走得更遠,也許也更加成功:

「這些英國人要是沒話可說,就擺出不屑一顧的樣子,要是沒什麼可想,就會裝出若有所思的神態。」(對英國「正人君子」的嘲諷)

「他有『直抒胸臆』的習慣,卻渾然不知根本無胸臆可抒。」(對昆斯伯裡侯爵的評價)

「聖方濟各那樣的藝術作風對我毫無吸引力:他們的童貞是太監的童貞,他們的孤獨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獨。」(對所謂「正統文學」的嘲弄)

在書中,這種王爾德式的妙語隨處可見,令人驚訝。但作者並不是停留在模仿層面,而是將自己的評價融入其中,如他借王爾德之口總評王爾德的藝術成就:

「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我對此毫不懷疑,正如我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劇。在歐洲和美國,我都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在英國,我的作品總是巨大的商業成功—我對此並不感到羞恥……我掌握了各種文學體裁。我把喜劇帶回英國舞台,我用我們自己的語言開創了象徵戲劇,我為現代讀者創造了散文詩。我把批評從實踐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學問,我還寫出了唯一一部現代意義上的英語小說。還有,儘管我把自己的戲劇作為一種本質上屬於私人化表達的形式,但我的理想是把戲劇變成生活和藝術交匯的地方,我一直鍥而不捨地追尋著這一理想。」

在國內以前出版的關於王爾德的書中,王爾德的私生活遭到了某種刻意的迴避。而彼得·阿克羅伊德還他以真實面目,把一個走鋼絲的王爾德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王爾德更加真實、豐滿,也更能引起我們的思考。

本書作者彼得·阿克羅伊德,1949年生於倫敦,先後就讀於劍橋和耶魯。他曾為《旁觀者》擔任多年文學編輯,現為《泰晤士報》首席書評家、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奧斯卡·王爾德別傳》獲1984年毛姆獎。作者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小說 《倫敦大火》、《霍克斯默》、《第一道光》,傳記《艾略特傳》、《狄更斯傳》,戲劇《狄更斯的秘密》,史學作品《倫敦:傳記》、《阿爾比恩:英國想像的起源》等。2003年,他因對英國文學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英國爵士頭銜。

《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奧斯卡·王爾德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