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

[1]貝拉斯克斯(1599—1660),西班牙寫實派宮廷畫師。——譯者注,本書中的註解均為譯者所加。

[2]塞墨勒,希臘神話裡宙斯的愛人,是一個凡人,在目睹宙斯以神的形象出現時,被閃電擊為灰燼。

[3]所羅門,《聖經·舊約》中記載的以色列人的王,以富有著稱。

[4]約伯,《聖經·舊約·約伯記》中的人物,是受苦受難的典範。

[5]華倫夫人,蕭伯納的著名戲劇作品《華倫夫人的職業》中的女主人公。

[6]美墨斯是查爾斯·羅伯特·馬圖林(1782—1824,王爾德母親的舅公)小說《流浪者美墨斯》中的主人公。他把靈魂出賣給魔鬼換取長壽,後來出於後悔,不斷尋找替身以求解脫,但是這些人都不願意出賣靈魂。以美墨斯為名,是指「王爾德在自己過往的經歷與美墨斯出賣靈魂之舉中看到相似之處」,「以美墨斯為名,說明善惡知識不能補救人的缺點。」(引自中國文學出版社2000年9月版《王爾德全集》第一卷,17—18頁。)關於美墨斯,8月14日日記中還有進一步描述。

[7]於伯爾·喬治·威爾斯(1866—1946),英國作家,作品有科幻小說《時間機器》、《世界之戰》,社會問題小說《基普斯》等。

[8]喬治·穆爾(1852—1933),愛爾蘭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埃斯特·沃特斯》、《歡呼與告別》三部曲等。

[9]托馬斯·德·昆西(1785—1859),英國散文家和評論家,吸鴉片成癮,以《一個鴉片服用者的自白》聞名。

[10]約翰·亨利·紐曼(1801—1890),英國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牛津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後改信天主教。著作有《論教會的先知職責》、《大學宣道集》等。

[11]聖奧古斯丁(354—430),著有《上帝之城》、《見證集》等,神學家,中世紀基督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12]保羅·魏爾蘭(1844—1896),法國詩人,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之一。重要作品有《感傷集》、《無題浪漫曲》、《智慧集》等。

[13]華格納根據德國吟遊詩人湯豪澤被誘至維也納宮廷作樂,後又被教皇赦罪的傳說所寫的歌劇。

[14]坎貝爾夫人(1788—1866),英國女演員,曾經扮演莎士比亞、蕭伯納、易卜生等劇中角色。

[15]典出自《舊約·創世記》:該隱是亞當和夏娃之子,嫉妒弟弟亞伯受上帝寵愛,將其殺害,並對上帝撒謊,受到了上帝的詛咒。

[16]溫克爾曼(1717—1768),德國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藝術上新古典主義的奠基人,著有《古代藝術史》等。

[17]莎士比亞《暴風雨》中被剝奪爵位的普羅斯佩羅之女,父女二人同時被放逐。

[18]德雷福斯(1859—1935),法國軍官,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的當事人,因被軍事法庭以叛國罪判處終身監禁,而激起救援的風波,最後經過重審得以昭雪。

[19]柏勒羅豐,騎飛馬畢格斯殺死吐火女怪開美拉的英雄。

[20]普勞托斯(前254—前184),古羅馬喜劇作家,主要作品有《一罐金子》、《驢子的喜劇》、《吹牛軍人》等。

[21]詹姆斯·庫克(1728—1779),英國海軍上校、航海家。

[22]巴爾扎克代表作《幻滅》的主人公。

[23]弗朗索瓦·維庸(1431—1463?),法國詩人,狂放不羈,曾多次入獄,後被逐出巴黎,行蹤不明。詩名與品行不端的惡名同為世人所知,主要作品有《小遺言集》、《大遺言集》等。

[24]耶洗別,以色列王亞哈之妻,以邪惡淫蕩著名,參見《舊約·列王紀》。

[25]耶戶,公元前9世紀以色列國王,以驍勇擅戰著稱,參見《舊約·列王紀下》。

[26]瓦爾特·司各特(1771—1832),蘇格蘭小說家、詩人、歷史小說首創者,主要作品有長詩《瑪密恩》、《湖上夫人》,小說《威弗利》、《艾凡赫》等。

[27]坦塔羅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因洩露天機,被宙斯責罰,立於齊下巴深的水中,頭頂有果樹,口渴欲飲時,水即退去,腹饑欲食時,果子就被風吹去。

[28]西勒諾斯,希臘神話中的森林之神。

[29]馬修·阿諾德(1822—1888),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和評論家,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多佛灘》、《邵萊布和馬斯托》,論著《文化和無政府狀態》等。

[30]克呂泰墨斯特拉,希臘神話中的阿伽門農之妻。荷馬把她寫為高貴的女性,而在希臘劇作家(尤其是埃斯庫羅斯)筆下,她是凶狠惡毒、刻意復仇之人。她在阿伽門農從特洛伊戰爭中回來後與人串通,將其謀殺,後遭阿伽門農之子俄瑞斯忒斯復仇,被殺死。俄瑞斯忒斯死後被命運諸神追殺,下文即用此典。

[31]威廉·羅特斯坦(1872—1945),英國畫家、作家,以畫名人肖像著稱。

[32]這裡是用希臘神話中的三女妖之典,這些女妖中為首的一個是美杜莎。女妖們頭上長的不是頭髮,而是有多條蛇披掛而下,誰見了她們就會變成石頭。

[33]惠斯勒(1834—1903),美國畫家,長期僑居英國,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以肖像畫、夜景畫、版畫而聞名,代表作有《惠斯勒的母親》、《威尼斯風景》、《白衣少女》。

[34]克萊納赫(1472—1553),德國畫家、雕刻家,作品多為肖像畫和宗教題材畫,在作品中反映了朋友馬丁·路德的一些神學觀點。此處的聖母像應指他於1537年所畫的《聖母和聖嬰》。

[35]比亞茲萊(1872—1898),英國插圖畫家,代表作有王爾德《莎樂美》的插圖。

[36]拉撒路,《聖經》中馬利亞和馬大的兄弟,死後耶穌基督使他復活。

[37]王爾德的兒子改姓霍蘭。

[38]阿瑟·威恩·皮納羅(1855—1934)的戲劇作品。

[39]弗蘭克·哈里斯(1856—1931),英國新聞記者、作家,曾為王爾德、莎士比亞等作傳。代表作為自傳《我的生活與愛情》。和王爾德本人在戲劇創作和版權轉讓上有過並不愉快的合作。

[40]基爾·貝洛,1899年就合作寫劇本事宜和王爾德有過通信。

[41]卡利俄鉑,希臘神話中司辯論、史詩的女神,此處泛指藝術之神。

[42]語出《聖經·創世記》,以掃在飢渴難耐之下,為了換取兄弟雅各的一碗羹湯,竟放棄了自己的長子繼承權。

[43]英諾森十一世(1611—1689),意大利籍教皇。

[44]俄狄浦斯,希臘神話中弒父娶母的國王,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一說即由此而來。

[45]克洛德·阿德·裡安·愛爾維修(1715—1771),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論者,主張教育萬能,主要作品有《論人的精神》、《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等。

[46]約翰·埃弗裡特·密萊斯(1829—1896),英國畫家、插圖畫家,拉斐爾前派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盲女》、《釋放令》等。

[47]聖珀特裡克,愛爾蘭守護神。

[48]即英國著名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曾任聖珀特裡克教堂主持牧師。

[49]赫耳墨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和掌管疆界、道路、商業、科學發明、辯才、幸運、靈巧之神。

[50]伊索拉1867年夭亡,王爾德作詩《安魂曲》紀念。

[51]王爾德出生於都柏林的威士特蘭街21號。

[52]原文為 "that Wilde man from Borneo",Wilde為雙關語,既為王爾德本名,亦近 "wild",有「瘋狂」之意。

[53]《箴言》1:26。

[54]本傑明·迪斯累裡(1804—1881),英國政治家、作家,英國現代保守黨創始人,曾任英國首相(1868,1874—1880),下文所說的《薇薇安·格雷》是他於1826年創作的第一部小說。

[55]童貞女和木匠分別指耶穌基督在人世的母親馬利亞和父親約瑟夫。

[56]韋達(1839—1908),英國女小說家,原名瑪麗·路易絲·德·拉·拉美,以寫上流社會生活的傳奇式作品聞名,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奴隸生活》、《飛蛾》,動物故事《弗蘭德的狗》等。

[57]托馬斯·洛夫·皮科克(1785—1866),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小說《噩夢隱修院》,評論《詩歌的四個時期》等。

[58]史文朋(1837—1909),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作品有詩劇《阿塔蘭忒在卡呂冬》,長詩《日出前的歌》,評論《論莎士比亞》和《論雨果》等。

[59]盧修斯·阿普列烏斯,公元2世紀羅馬作家和哲學家,著有長篇小說《金驢》和哲學著作《論柏拉圖及其學說》等。

[60]埃拉蓋布盧斯,羅馬國王(218—222)。

[61]德爾圖良(160?—220?),迦太基基督教神學家,用拉丁語寫作,使得拉丁語成為教會語言,著有《護教篇》、《論基督的肉體復活》等。

[62]佩特羅尼烏斯(?—66),古羅馬作家,作有歐洲第一部喜劇式傳奇小說《薩蒂利孔》,描寫當時羅馬社會的享樂生活和習俗。

[63]歐墨尼得斯,希臘和羅馬神話裡的復仇三女神。

[64]在希臘神話中,雅典娜是從宙斯頭中出生的。

[65]托馬斯·阿·肯皮斯(1379?—1471),德意志天主教修士,終生從事抄寫書稿和輔導新教士工作,可能為《傚法基督》的作者。

[66]低加波利,《聖經》中的地名,耶穌基督曾在此傳道。

[67]薩拉·西多斯(1755—1831),英國悲劇女演員,尤以扮演莎劇《麥克白》中的麥克白夫人而出名。歐文是指演員亨利·伊寧(1838—1905),英國演員,曾表演過三百多部戲中的四百多個角色,後被封爵。

[68]原文為法文:Oui,Monsieur Melmoth qui parle.下面出現的法文均以楷體標記。

[69]這個大廳是倫敦著名的大音樂廳,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丈夫命名。

[70]原文為tiara,本為女性出席正式活動戴的冕狀頭飾,顯然此處為詼諧用法。

[71]沃爾特·佩特(1839—1894),英國散文家、批評家,維多利亞美學的代表人物,倡導「為藝術而藝術」。

[72]It had been assumed heaven.下一句話是You assume too much.(直譯為「你假設太多了」)。中文中似無妥當方法再現Assume一詞的雙重意義產生的滑稽效果。

[73]托馬斯·奧特韋(1652—1685),英國劇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劇《孤兒》、《被救的威尼斯》,喜劇《士兵的幸運》等。

[74]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西班牙畫家,作品多為諷刺之作,對歐洲19世紀繪畫有很大影響,作品有銅版組畫《狂想曲》、版畫集《戰爭的災難》等。

[75]I'm feeling awfully queer.此處queer為雙關語,意為「不舒服」和「同性戀」。

[76]指1808—1814年間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拿破侖戰爭。

[77]海倫娜·莫迪耶斯卡(1844—1909),波蘭女演員,曾在美國和歐洲多地巡迴演出,是當時被認為最有激情的女演員之一。本文所述的《茶花女》改編自小仲馬的同名作品,1880年5月在宮廷劇院演出,易名為《心如止水》,她憑此劇在倫敦迅速走紅。

[78]喬治·梅瑞狄斯(1828—1909),英國小說家、詩人,擅長心理刻畫,意識流的先驅者之一,其主要作品為小說《利己主義者》,詩歌《現代愛情》等。

[79]威廉·施文克·吉爾伯特(1836—1911),英國劇作家、詩人,寫過富於幽默感的打油詩,以和下文所說的作曲家沙利文合寫的喜歌劇而聞名,開創了諷刺時弊的先河。

[80]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後,曾向人展示釘十字架時留在手上的釘孔和身上的傷口,說明自己真是死裡復活的基督。

[81]該肥皂的廣告曾登載在《麥克柯魯爾》1899年10月號上,廣告詞「減輕白人的負擔」和「白人給全世界帶來文明」等說法曾引起廣泛爭議。

[82]普魯士國王腓德烈二世(1712—1786),在世時毀譽參半,當時有人稱其為「世界奇跡」,也有人稱其為「反基督」。

[83]可能指老普林尼(23—79),古羅馬作家,共著作品七部,現僅存百科全書式著作《博物誌》37卷。也可能指小普林尼(61—112?),即老普林尼的養子。小普林尼也是羅馬作家,曾任執政官(100),比希尼亞總督(111—112),以其9卷信札而著名,信中描述了羅馬帝國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

[84]聖·澤菲利努斯(?—217),教皇(199—217),治理教會無能,受制於助祭。

[85]包迪西亞(?—62),古不列顛愛西尼亞人王后,夫死後,領導反羅馬人的起義,戰敗後服毒自殺。

[86]裡查德·道伊利·卡特(1844—1901),英國歌劇團經理,建立薩沃伊劇院和英國皇家歌劇院。

[87]切薩雷·龍勃羅梭(1836—1909),意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刑事人類學派的創始人,主要著作《犯罪人》。

[88]狄多,希臘神話中迦太基的建國者和女王,拉丁史詩中說她愛上了埃涅阿斯,因埃涅阿斯與其分手而自殺。

[89]塞米勒米斯,古代傳說中的亞述女王,以聰明、美麗、淫蕩而出名,傳說是巴比倫的創立者。

[90]伊菲革尼亞,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的女兒,諸神命令阿伽門農在出征特洛伊前殺死她獻祭。

[91]莫裡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法語詩人和劇作家,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還是象徵派戲劇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普萊雅斯和梅麗桑梅》、《青鳥》等。

[92]巴多克爾(1801—1859),德國出版家,巴多克爾旅遊指南叢書的創辦人。叢書以多種語言出版,書中有大量歷史背景的介紹。

[93]諾裡斯·於斯曼斯(1848—1907),法國小說家,早期擁護自然主義,後期轉向現代派,帶有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主要作品有《逆流》、《上路》、《大教堂》等。

[94]泰奧菲勒·戈蒂埃(1811—1872),法國詩人、小說家、評論家,由浪漫主義轉向唯美主義,首倡「為藝術而藝術」一說,作品有《琺琅與玉雕》、《木乃伊故事》等。

[95]涅瑞伊得斯,希臘神話中的海中仙女。

[96]巴比·德·奧厄維利(1808—1889),法國作家和批評家。

[97]原文為cafe Cenacle, "Cenacle"是指耶穌基督進行最後晚餐的地方,也指文學社團。

[98]西勒諾斯,希臘神話中的森林之神。

[99]凱列班,莎士比亞劇《暴風雨》中半人半獸形怪物。

[100]羅伯特·布朗寧(1812—1889)創作的一首詩。安德烈(1486—1531)是意大利畫家,創作了很多教堂壁畫,有「沒有錯誤的畫家」之譽。

[101]薩拉·伯恩哈特(1844—1923),法國女演員,音色優美,感情充沛,曾扮演過《李爾王》、《費德爾》等劇中的角色。

[102]於連·索萊爾,司湯達小說《紅與黑》的主人公。

[103]托馬斯·查特頓(1752—1770),英國哥特文藝復興運動詩人,10歲就開始作詩,偽托其作品為15世紀T. Rowley牧師所作,後窮困潦倒,以自殺而終。

[104]亞歷山大·蒲柏(1688—1744),英國著名詩人,體弱多病。

[105]內瓦爾(1808—1855),法國作家,早期浪漫派。真名為傑拉爾·拉布涅尼。作品包括《浮士德》等德國作品的譯文,還有多篇短篇小說、遊記和詩歌。

[106]莫裡斯·羅利納(1846—1903),法國詩人。

[107]文中故意以先令為單位形容論文,以示對這些論文的輕薄之意。

[108]帕西法厄,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和一頭公牛生下了半人半牛的怪物。

[109]帕那索斯,希臘神話中的繆斯居住之山。

[110]薩福,古希臘女詩人,同性戀者。

[111]落拓棗,希臘神話中的一種棗子,據說吃後即做極樂的夢,忘卻人世痛苦。

[112](貶)生活在北非的法國人。

[113]羅伯特之暱稱。

[114]雷古盧斯(?—前294),羅馬將軍,執政官,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被迦太基人俘獲,並折磨至死。

[115]見8月18日日記。

[116]菲利普斯·奧雷盧斯·帕拉切爾蘇斯(1493—1541),瑞士醫師、煉金師,發現並使用多種化學新藥,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展,對現代醫學做出了貢獻,著有《外科大全》和關於梅毒的論文。

[117]是指天主教堂中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傷口,據稱到了受難日便有血從傷口處流出。

[118]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說《時間機器》和《星際戰爭》,社會問題小說《基普斯》、《托諾—邦蓋》及歷史著作《世界史綱》等。

[119]瑪塞亞斯,希臘神話中的森林神,擅長演奏笛子,後和彈豎琴的阿波羅比賽,輸者任由勝者處置。裁判繆斯判瑪塞亞斯敗,勝者阿波羅將他剝皮。

[120]1874年10月王爾德獲三一學院希臘文優等成績泊克利金質獎章,此獎章在王爾德落魄時反覆多次當贖。

[121]西裡爾和維維安分別為王爾德長子、次子。

[122]帕遼斯,亞瑟王神話中的騎士之一。

[123]海倫娜·彼得羅夫娜·布拉瓦茨基(1831—1891),俄國女通神學者、作家。

[124]珀那忒斯,羅馬神話中的儲藏室諸守護神,家神之一。

[125]普萊克西提爾斯(約公元前370—330年),著名雕刻家。

[126]托馬斯·卡萊爾(1795—1881),英國作家。

[127]尼俄柏,希臘神話中的底比斯王后,為自己被殺的子女們哭泣不止,最後化作石頭,化成石頭後仍不停流淚。

[128]得墨忒爾,希臘神話中的農事和豐產女神,婚姻和女性的庇護者。因孩子被冥君所擄,每至冬季便入地府尋親,以至冬日大地一片蕭瑟。

[129]希臘神話中的月神所愛的牧羊青年。

[130]亨利·雷德·哈格德爵士(1856—1925),英國小說家,曾在南非居住,代表作品有非洲探險小說《所羅門王的寶藏》和《她》等。

[131]本名瑪麗·麥凱(1855—1924),英國小說家。她的作品道德說教性強,語言誇張矯飾。是維多利亞女皇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132]皮可·德拉·米蘭杜拉(1463—1494),意大利哲學家和人文主義者,在文藝復興時期,他被人們看成是完美的人。

[133]模仿鳥是嘲鶇科幾種善模仿的鳴禽的統稱,產於北美南部及西印度群島。

[134]斯坦霍普(1753—1816),英國政治家、發明家。

[135]西德尼·柯爾文爵士(1845—1927),英國文人,劍橋大學美術教授。

[136]雙關。「Earnest」既是「歐內斯特」這一人名,也有「認真」的意思。《認真的重要性》是王爾德的著名戲劇作品。

[137]耶穌蒙難地。

[138]維裡埃·德·裡斯勒·亞當(1838—1889),法國小說家,作品多半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情節詭異曲折,充滿神秘和恐懼。

[139]達爾杜福,莫裡哀同名喜劇中的人物。

[140]華特·薩維奇·蘭道爾(1775—1864),英國詩人、散文家,精通希臘羅馬文學,多卷本《想像的對話》是其代表作。

[141]裡查德·波爾森(1759—1808),英國古典學者,曾任劍橋大學希臘語教授。以其編訂的埃斯庫羅斯和歐裡庇得斯的劇本著稱。

[142]羅伯特·騷塞(1774—1843),英國詩人、散文家,早期浪漫派代表之一,作品有《納爾遜傳》、《英國來信》,史詩《撒拉巴》、《克哈馬的詛咒》等。

[143]原文為拉丁文:factus sum mihi regio egestatis.

[144]裡查德·布林斯基·謝裡丹(1751—1816),英國戲劇家,著有《造謠學校》、《情敵》等喜劇作品。

[145]托馬斯·鮑爾·奧康納(1848—1929),愛爾蘭新聞記者、民族主義運動領袖,創辦過《星》、《太陽》,在這些雜誌上支持愛爾蘭自治運動。

[146]查理·斯圖爾特·巴涅爾(1846—1891),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愛爾蘭自治運動領袖。

[147]阿里阿德涅,希臘神話中的國王米諾斯之女,曾給情人忒修斯一個線團,幫助他走出迷宮。

[148]歐內斯特·道森(1867—1900),英國頹廢派詩人,一生窮愁潦倒,作品抒情而優美,代表作有《西納拉》。

[149]費邊主義,英國社會主義的主流,1883—1884年冬,一群倫敦知識分子抱重建社會的雄心,以羅馬大將費邊為名組建社團,成員有愛德華·披士、蕭伯納、韋伯等。

[150]以「油漆」為喻並無特別的意義,只是它(paint)和前文的「痛苦」(pain)諧音。

[151]安提諾斯(約110—130),羅馬皇帝哈德良的寵臣,以長相俊美而著稱。

[152]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法國小說家,評論家,關心社會問題,後傾向社會主義,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希爾維特·波納爾的罪行》、《現代史話》等。

[153]赫拉克利特(前530?—4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辯證法奠基人之一。

[154]弗拉·安吉利科(1387—1455),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著名畫家、修士,創造了中世紀細密畫的傳統,作品主要為祭壇畫和教堂壁畫。

[155]亞西比德(前450?—前404),古希臘政客和軍事將領。

[156]吉勒·德·雷斯(1404—1440),法國元帥,後從事撒旦崇拜,被指控誘拐和殺害兒童,被宗教法庭認為是異端,後被世俗法庭處死。

[157]倫敦東部一區名。

[158]薩丹納帕路斯,傳說中的亞述末代國王,以窮奢極欲而著稱。此處的「哲學家」說法為諷刺。

[159]拉撒路,《聖經》中的患大麻風者。

[160]《笨拙週刊》即《Punch》,是一本迎合中產階級趣味的幽默雜誌。

[161]約翰·阿丁頓·西蒙茲(1840—1893),英國作家,意大利文藝復興史作家。

[162]俄南,《聖經》中的猶大之子,喻性自慰者,因不肯為兄留後,遵父囑與嫂同房時「遺於地」,耶和華見之不悅,殺之。詳見《創世記》38章9—10節。

[163]希羅底,《聖經》人物,希律王的第二個妻子,置施洗約翰於死地的罪魁禍首。

[164]愛德華·卡彭特(1844—1929),英國作家,費邊主義者。著有《邁向民主》、《英國理想》、《愛的來臨》等,本文所述的「文字」可能是指《愛的來臨》這部描寫兩性關係的著作中的文字。

[165]文字遊戲:「顛倒黑白」(inverted)和「盡情享受」(perted)壓韻。

[166]即達芬奇。

[167]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1717—1768),德國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藝術上新古典主義的奠基人。

[168]豪爾·凱恩(1853—1931),英國小說家。

[169]卡捨爾·霍伊夫人(1830—1908),愛爾蘭小說家、翻譯家。

[170]卡拉瓦喬(1573—1610),意大利早期巴羅克畫家,初期作品多風俗畫,後轉入宗教畫。

[171]抹大拉的馬利亞,《聖經·路加福音》7章37—50節記載的妓女,見耶穌後用頭髮擦淨他的腳,並以香料膏之,因其悔改,得到耶穌寬恕,後泛指改邪歸正的婦女。

[172]可能是指羅伯特·希琴斯創作的戲劇《綠色康乃馨》的演出,該劇發表於1894年9月,劇中諷刺了王爾德和道格拉斯。

[173]傑納斯,羅馬神話中的天門神,頭部前後各有一張面孔。

[174]菲德烈,法國劇作家讓·拉辛(1639—1699)同名劇本中的主人公,另外,王爾德也曾寫過一首以菲德烈為題的詩歌。

[175]福斯塔夫,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上下集和《溫莎的風流娘們》等劇中的喜劇人物。

[176]哈菲茲(1325?—1390?),波斯詩人,創作了近五百首充滿哲理和浪漫色彩的詩歌,集為《詩頌集》,被譽為「詩人的詩人」。

[177]阿特拉斯,希臘神話中以肩舉天的巨神,現比喻身負重擔之人。

[178]瑟賽蒂茲,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一名最醜陋、最會罵人的希臘士兵。

[179]阿特洛波斯,希臘神話中的命運三女神之一。

[180]提比略(前42—37),古羅馬皇帝,以多疑、暴虐著稱,後被近衛軍軍官所殺。

[181]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爾德(1831—1881),美國第二十任總統,就任總統僅四個月即遇刺。

[182]梅爾伯格山谷,但丁《神曲(煉獄篇)》中所記載的煉獄中的地方。

[183]西蒙,《聖經·使徒行傳》中行邪術的人,後假裝跟從耶穌,曾想花錢從使徒處購買聖靈,被使徒彼得嚴詞拒絕。見《使徒行傳》8:8:9—11,18—20。

[184]伯特蘭·德·波恩(1140—1214),法國詩人,由於詩中表現的好戰特徵,在但丁的《神曲(煉獄篇)》中被稱為「分裂的傳播者」。

[185]亨利·德·圖盧茲·勞特雷克(1864—1901),法國畫家,以人物畫見長,作品有《面對面的晚餐》、《她們》、《紅色磨坊—貪食者》等。

[186]莫扎特歌劇《唐·喬凡尼》主人公,該劇開場後有他追逐女子失敗,易裝逃跑,並被人追逐一幕。

[187]坦尼絲,福樓拜作品中的女神,其面紗有強大魔力。

[188]「湯米」是「托馬斯」的暱稱。

[189]幾尼,英國的舊金幣,值一鎊一先令。

[190]農場街,羅馬天主教一靜修院所在地。

[191]尼莫船長,凡爾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的主人公,製造了潛水艇環遊世界。

[192]如前文所述,王爾德囚衣上印有箭頭,另見《雷丁監獄之歌》。

[193]阿芙洛狄忒,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

[194]赫拉克勒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大力神,以完成十二項英雄事跡而著稱。

[195]奧古斯丁·歐仁尼·斯克裡布(1791—1861),法國戲劇家,主要劇作有鬧劇《熊和巴夏》,歷史劇《貝爾特朗和拉東》、《一杯水》等。

[196]俄耳甫斯,希臘神話中的歌手,善彈豎琴。

[197]詳見9月4日日記的註釋。

[198]聖方濟各(1182—1226),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及方濟各女修會創始人,意大利主保聖人,規定修士必須苦修,步行各地傳播福音。

[199]繪畫技法。

[200]布萊茲·帕斯卡(1623—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著有哲學作品《致外省人書》、《思想錄》等。

[201]提曼西斯,古希臘畫家,其作品《伊菲吉尼的犧牲》被認為是世界古代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202]格倫迪夫人,源自英國劇作家托馬斯·莫頓(1764—1838)的《披荊斬棘》一劇,現指拘泥世俗常規、愛管閒事、以風化監督者自居之人。

[203]斯普拉斯,古羅馬人物,本為男性,暴君尼祿欲將其變為女性,故閹割了他,並將他「娶」為「妻」。

[204]克勞狄,原文為Claudian,疑為Claudiu之誤,Claudius I(前10—54),羅馬皇帝,歷史學家,著有《伊特魯裡亞史》、《迦太基史》等。

[205]魯夫留斯,意大利本篤會主教。

[206]聖卜尼法斯,羅馬教皇。

[207]聖奧德海姆,英國早期拉丁作家,也曾用英語寫作,臨終前為捨伯恩主教。

[208]聖普羅科匹厄斯(490?—562?),拜占庭歷史學家,著有《戰爭》(8卷)、《建築》(6卷)、《秘史》,均為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期的歷史。

[209]《聖經·士師記》記載,被剜去雙眼的力士參孫求童子將他引到托著房子的柱子邊,抱柱屈身,房子倒塌,和屋裡的非利士人同歸於盡。

[210]用以安眠。

《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奧斯卡·王爾德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