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六:毋說謊

在人犯的諸多錯誤中,說謊是最不能原諒的錯誤。因為它歪曲了事實,用遁詞掩飾著自己的過失。以陽明心學語境講則是,說謊的人自我創造了一個虛空世界,這個世界裡的一切都是假的。倘若對其放縱下去,他們終會沉淪在這個世界,永難再見真實光明的世界。

不說謊就是誠。王陽明說:「惟天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按今天的解釋,這裡的「誠」是真心實意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也就是不撒謊、不欺瞞。

朱熹說,「誠」就是不自欺不妄,王陽明按這一思路繼續發揮道:誠,就是「誠意」,真誠惻怛地對待自己的念頭;只要不自欺,自然不會妄言,也就遠離了說謊。

王陽明訓導家人「毋說謊」,因為說謊意味著欺騙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說「是」,你偏說「非」,良知說「非」,你偏說「是」。長此以往,形成慣性,你就成了個口是心非的人,成了個虛偽的人。不但別人鄙視你,縱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對,也會受到良知的譴責。如此,有何修身養性可談?

所以,王陽明要你「毋說謊」,只是要你依良知而行,要誠意。

陽明心學認為,良知無善無惡,但良知所發出的「意」卻有善惡,這個「意」就是念頭,我們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正我們的念頭,這就是誠意。

有弟子恍然大悟道:「這個嘛,我明白了。比如我要去西天,這是件事,我在這件事上正我的念頭。念頭就是『不辭險阻,決意向前』,這就是誠意了吧。」

王陽明搖頭:「不對!」

弟子蒙了:「對啊,怎麼不對?您說的要在事上正念頭啊。」

王陽明道:「南轅北轍的那位,也是不辭險阻,決意向前,你覺得他能到目的地嗎?」

「不能。」

「這就對了,你說的『不辭險阻,決意向前』只是『意』,是念頭。但前面還有個『誠』字,我理解的『誠』就是正。所謂『正』就是為這件事做好充足的準備。這裡有『智』的層面。比如你要去西天,首先該知道西天在哪裡,你要準備饅頭和盤纏,還要準備交通工具,然後再『不辭險阻,決意向前』,這才是真的誠意。」

我們由此可知,「誠意」的內涵竟然如此曲折,但明白後,卻又如此簡易明快。

由此邏輯轉進「說謊」來,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屢屢告誡自己,不要說謊,要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勇敢說「不」,卻在平時沒有準備,一遇事時重蹈覆轍,仍然說謊,仍然無法拒絕別人,違心地說著謊言。

缺少了「誠」這一環節,縱然意(念頭)無比正確,又有何用?

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必有事焉(心上無時無刻不存天理、去人欲),正是因為很多人缺少「誠」這一環節。倘若缺少了「誠」,「誠意」這一重大的心學概念也就無存在的必要。

所以「毋說謊」,只是個具體要求,王陽明希望家人真正做到的是「誠意」!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