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這兩句話,很有味道。能謙遜地甘居人下,能容忍別人的不平,乃至挑釁,是中國傳統美德。當然,在王陽明這裡,卻有智慧的味道。

我們從兩個故事開始,來立體地理解這兩句話。

秦王朝末年,有個叫韓信的人,整日腰間佩帶一把劍,四處遊走。有個無賴就挑釁他:「你小子整日挎著把劍,能殺人嗎?」

韓信說:「不能。」

無賴就說:「你今天必須要殺個人,要麼殺了我,要麼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

韓信考慮了一下,就從無賴褲襠底下鑽過去了。史稱「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後來成為中國人忍辱負重的標桿,和「勾踐吃屎」並駕齊驅。

有弟子問王陽明:「古聖曾說,真君子要殺身以成仁,別求生以害仁,如何理解?」

王陽明回答:「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

這意思已很明顯,遇到不公時,要聽良知的命令。如果這件事符合天理,那你為其獻出生命也無妨;如果這件事不符合天理,你最好就忍了。

符合天理就是符合良知的命令。韓信在鑽人家褲襠之前,良知告訴他的是,這種混賬,你沒必要跟他一般見識。你若真宰了他,就會去坐牢。由此,你的志向就無法實現了。利害權衡,還是鑽了吧。

「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能下人,是有志」的案例解讀,能在良知命令下「下人」,因為我有做人上人的志向。此志向堅定不移,雷打不動,區區一個褲襠算什麼?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唐朝,主角是郭子儀。

郭子儀是平叛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可謂功高蓋主,但他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巧妙地處理著他和其他人的關係。當時的權宦魚朝恩因嫉妒他的風光,把郭家的祖墳挖了。郭子儀從前線回來後,人們都準備看他怎麼收拾魚朝恩,結果,郭子儀卻在皇帝面前說:「我帶兵打仗,常有士兵挖人祖墳的事情發生,現在天老爺降罪到我自己身上了,這是我的過錯啊!」

魚朝恩驚駭萬分,從此再也沒和郭子儀作對過。郭子儀後來把「容人」當成家訓,傳給下一代,代代相傳。郭家人丁興旺,富貴盡有。

「能容人,是大器」和「能下人,是有志」,都是教人朝既定的方向前進,不要被方向之外的人和物干擾。走正確的路,一定要把路走正確,這才是知行合一。如果不能容人,不能謙遜居於人下,這條路走起來就會很難。

王陽明只是想告訴家人,千萬別忘了致良知這目標,除了這個目標之外,其他都是閒扯。要能培養這種毅力,非能下人、能容人不可。

不能下人,又不能容人,就會心高氣傲、指手畫腳,這種人,不但被別人反感,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這方面的例子多如牛毛,我們只說說三國時的禰衡,就可感悟到這條家訓的威力。

禰衡這人才華橫溢,堪稱人中龍鳳。但他的缺點和優點一樣出類拔萃,那就是心高氣傲,不肯下人。

開始,禰衡的好友孔融將其推薦給曹操。曹操真心實意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禰衡鼻孔朝天,說:「曹操他也配!」

曹操聞聽禰衡鼻孔朝天的言論後,就對孔融說:「禰衡只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若真要殺他,就如同殺掉一隻老鼠一樣簡單,但是我不殺他,這個人在外還有點名氣,我不能讓人說我沒有容人之量。」

孔融把曹操的話告訴了禰衡,禰衡「呸」了一口:「他曹操也就能殺人而已。」

曹操的確不殺他,而是把他推薦給了荊州的劉表。禰衡不願意去,曹操就備了三匹馬,派兩個人挾持著他走。

禰衡只好上路,臨行前他說:「老子我還會回來的。」

到了劉表那裡之後,禰衡依然故我,時常出言諷刺劉表的左右親信。很快,劉表手下的人就成了他的死對頭。

這些人向劉表打小報告說:「禰衡那傢伙看不起您,老說您像個娘們兒,最後會失敗。這種人,幹掉他算了。」

劉表搖頭道:「禰衡折辱過曹操,但曹操都沒有殺他,不過是怕背上度量小的惡名,希望能夠借我的手殺掉禰衡,我也不是傻子,聽說黃祖那個人脾氣十分暴躁,把禰衡讓給他吧。」

就這樣,禰衡又被送到了黃祖那裡。禰衡依然舊習難改。某次,二人喝酒,黃祖問他:「你在曹操處都結交了哪些傑出人物?」

禰衡隨意回答說:「在許都,真正稱得上人物的也就孔融和楊修兩個罷了。」

黃祖問:「比起我來怎麼樣?」

禰衡瞅了黃祖一樣,不屑地說:「你?不過就是個廟裡受人祭祀的泥木菩薩,而且還是不太靈驗的那種!」

黃祖暴怒,把禰衡捆綁得像豬一樣拖出去宰了,並把他的人頭送給了曹操。這真應了他從曹操處走時說的那句話:「老子還會回來的。」

若用陽明心學分析禰衡這個人,就該是這樣的:覺得自己永遠高人一等,不知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平等。無法容人、無法謙遜居於人下,倚仗外在的知識或才能而不可一世,終會倒霉栽倒。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