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誰的眼淚

奉軍大撤退,張作霖和吳俊升身死,處於危境中的東北受到了各方勢力的覬覦,幸虧老將張作相以其資歷和聲望鎮住了人心惶惶的東北諸將。張作相力排眾議,堅決按照張作霖的意思擁戴秘密返回奉天的張學良。

其實,張作霖死時只說了句:「我受傷太重,恐怕不行了……叫小六子快回奉天。」這應該算是他的最終遺言,從他的最終遺言裡,應不難推測出來張作霖是要子承父業了。其實即便沒有這句話,僅從張學良年紀輕輕就擔任了奉軍最精銳的部隊第三軍團軍團長一職,也可以看得出來張作霖對張學良的苦心栽培了。1928年6月18日,奉天各法團會議公推張學良繼任奉天軍務督辦,張學良於6月19日就職,通告各國領事,並於6月20日公佈了施政綱領5條,6月21日才宣佈了張作霖的死訊,等到外界包括日本人等知道時,奉天局面已經穩固,軍政大權已經順利移交給了張學良,日本人失去了借張作霖之死出兵奉天的好時機。

然而可能是出於對張學良掌控東北的擔心,在東北保安總司令這一統率東北三省的職務上,楊宇霆及諸將初期擁護的不是張學良而是張作相,但張作相堅辭不受,極力擁戴張學良,諸將在張作相的苦心勸說下最後才接受了張學良的子承父業。應該說楊宇霆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繼承張作霖遺志這方面張學良確實不是合適人選。後來張學良的改旗易職以及放棄東三省等舉動,如果張作霖在世那肯定是不會同意的。張作霖死後,楊宇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按照張作霖的路子在走,從而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1928年7月2日,東三省議會聯合會會議一致公推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至此,東北地區平穩地實現了政權交接。

值得一提的是,張作霖死後,被張作霖兩度逼得走投無路的秀才吳佩孚居然送來了一篇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祭文,其內容摘錄如下:「嗚呼,天下滔滔,亂民接踵。東北義旗,一隅猶重。公之一身,國之梁棟。聞公之亡,臨江長慟。非公之惜,惟國是痛。軹裡無名,博浪竟中。始聞而疑,今騰於眾。嗚呼哀哉。自與公交,寒暑兩經。以事變之紛擾,致肝膽以莫傾。恐瞑目而長往,或遺恨於九京……」。吳佩孚是性情中人,他的祭文應是他真實意思的表示。張作霖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因為此時的吳佩孚已經被逼得幾無立椎之地。當初被張作霖拆台趕出河南後,如今又被蔣介石四處追捕,只得寄身於四川軍閥楊森之下。有意思的是,剛剛還與張作霖打得不可開交的國民革命軍李宗仁、白崇禧等也送來了輓聯。李宗仁的輓聯實事求是,著重於從張作霖與孫中山的交往以及守護東北的貢獻來表述,其文曰:「與總理生前為友述志有人能令欃槍化日月,當中原多事之秋捍邊最力每從遼海想旌旗。」由此可知,儘管張、吳、李在戰場上拼得你死我活甚至於到了有你無我的敵對狀態,然而在個人品性上卻很是投緣,大約是英雄惜英雄吧。拋開各自所代表的利益而言,實際上打心裡還是非常認可對方的。

張作霖被炸死了,在各方都還沒有做好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很突然地離開了奉系大集團,奉系內部的軍政大權可以由張學良在很短的時間內接替,但各方盤根錯節的利益卻因這次意外事件而要重新組合,有些人更是損失慘重甚至於連命都搭進去了。

《關東梟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