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銑十郎

(林銑十郎Hayashi Senjūrō 1876.2.23—1943.2.4)

出任第33屆(1937.2.2—1937.6.4)內閣首相

林銑十郎(1876—1943)是30年代陸軍上層統制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在日本實行軍部法西斯統治,而其本人卻缺乏駕馭政治的能力,他所組織的內閣,是日本戰前僅次於第三次桂內閣的短命內閣。

林銑十郎是金澤市人,畢業於陸軍大學,日俄戰爭時從軍,曾留學德國。歷任日本駐國際聯盟陸軍代表、東京灣要塞司令官、陸軍大學校長等職。1930年出任朝鮮軍司令官,卸任後連任齋籐、岡田內閣陸相。

當時的日本軍人普遍目空一切,自行其事而不聽上級調遣,林銑十郎就是開「下克上」風氣的始作俑者。1931年,關東軍發動了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 事變,時任朝鮮軍司令官的林銑十郎,不經軍部批准,便擅自下令駐朝日軍越過鴨綠江增援關東軍,「越境將軍」由此得名。事後,林居然安然無恙,未受到任何制裁。

林禿頂,平素留著長長的八字鬍,莊重威嚴且顯寬厚大度的神態,其實不然,林性情乖僻,剛愎自用,為了實行自己的主張,可以不念舊情,翻臉不認人。擔任岡田內閣陸相時,為「統一」陸軍,斷然撤掉軍內擁有很大勢力的皇道派領袖真崎甚三郎大將的教育總監職務,導致陸軍中統制派與皇道派公開決裂,是引發「二二六」 事件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二六」 事件後,林在陸軍「肅軍」中退出現役,似乎成了事件的殉葬品,然而廣田內閣辭職後,他卻被推上首相寶座。

林當上首相有一段插曲。本來,西園寺等已推薦宇垣一成組閣,宇垣也欣然從命,著手組閣工作。但石原莞爾等陸軍中堅將校認為宇垣上任不利於推進他們擬定的國家革新計劃,策動陸軍首腦部拒絕推舉陸相,運用軍部大臣現役制這一有力武器,迫使宇垣內閣流產。接著,石原等人策劃由林銑十郎組閣並獲得成功。

由於這一背景,林受命上任後立即把石原等「滿洲幫」作為智囊。但是,在陸相人選問題上,石原派與陸軍首腦部出現分歧,前者力舉板垣征四郎,後者堅持教育總監中村孝太郎不讓。在二者必擇其一的情況下,林基於自己的判斷選擇了後者,「滿洲幫」暴跳如雷。林就是這樣的人,後來對付議會時也是一樣的「獨斷」。

徹底排斥政黨成員加入內閣是新政府的特色,林身兼首相、外相、文相三職更是引人注目。

新政府成立後的2月15日,林在貴、眾兩院發表施政演說,聲稱新內閣的施政綱領由「敬神尊皇」與「祭政一致」、「發展獨特的立憲政治」、「舉國一致的對外政策」、「充實國防軍備」、綜合發展事業」等五方面組成,為此必須「斷然實行適合時宜的革新」。對這個字句微妙難懂、缺乏具體內容的政綱,連西園寺都感到「實在費解」。但有一點很清楚,林要徹底踢開現有政黨,建立一個親軍閥的法西斯黨,並依靠這個政黨來實行他所說的「獨特立憲政治」。

林上台時,新年度早已開始,林政府必須趕快通過新財年的政府預算。藏相結城豐太郎根據財界的要求,對前內閣制訂的30億日元預算草案做了壓縮,削減開支2.6億日元,被削減的部分主要是社會政策費和地方交付金,軍費數額未變,直接軍費額在總支出中所佔的比例,由上年度的46.4%提高到50.1%。這個以損害國民利益為前提而使軍部和財界都滿意的方案,被輿論斥為「軍財抱合」。第70次議會審議政府預算期間,林大獻慇勤,態度誠懇,政府方案順利通過。

但是,議會通過政府預算案後的第三天,林突然宣佈解散議會,理由是現議會「阻撓重要法案通過」,「對審議缺乏誠意」。這裡林所指的是前內閣遺留下來的其他待審法案。對這種「過河拆橋式的解散」,輿論抨擊林是「第二次越境」。林的如意算盤是,通過解散議會,重新建立一個完全由親軍閥政黨控制、對政府俯首聽命的議會。然而他所期待由近衛文縻組建大政黨的計劃尚無頭緒,如此倉促地解散議會實屬蠻幹,這也恰好暴露了其政治上的愚昧無知。

第20屆大選結果完全與林的意願相反。眾議院的466個席位中,民政、政友等在野黨議員數超過400人,政府與黨只獲得30個議席。林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按照常理,林應該承認失敗,引咎辭職。但是,林戀棧不走,抱緊權柄不放,還在地方官會議上大言不慚地說,「觀察議員有無反省是我的義務」。

林的狂妄態度終於激怒了一再屈讓的政黨。民政黨和政友會共同召開「打倒林內閣兩黨聯誼會」,在要求內閣辭職的聲明中,譴責「林根據主觀見解,肆意解釋欽定憲法,是對50年來憲政的蹂躪,罪不容赦」。一場聲勢浩大的倒閣運動由此展開。

倒閣運動使林成為眾矢之的,再也無法賴在首相寶座上不走。5月31日,林率內閣成員灰溜溜下台。自「政黨內閣」結束後,政黨勢力每況愈下,此次政黨勢力雖然聯合起來將林趕下台,但近代日本的「憲政」已成明日黃花。近衛上台和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日本無可挽回地進入軍部法西斯勢力主宰的黑暗時代。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