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田均

(蘆田均Ashida Hitoshi 1887.11.15—1959.6.20)

出任第47屆(1948.3.10—1948.10.15)內閣首相

蘆田均(1887—1959)是日本戰後第五屆內閣首相,繼片山哲後組織第二次民主、社會、國民協同三黨聯合政權,執政僅7個月,結束了片山內閣以來實行的所謂「中間道路」政治。

1887年11月15日,蘆田均出生在京都府南部一個山村六部莊,其祖先是信州佐久都蘆田村的豪門,輾轉遷至丹波後,在六部莊統治過60多個村莊。其父蘆田鹿之助,因在明治初期隨板垣退助從事自由民權運動而出名,日俄戰爭期間當選為眾議院議員。

蘆田自幼聰敏好學,先以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於柏原中學,後入東京第一高中、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成績常列榜首。蘆田文章華麗,能言善辯,在土耳其使館任職期間撰寫論文《關於君士坦丁堡通航的研究》,是1929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成名作。晚年撰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外交史》,均被視為名作。

蘆田均在戰前的社會經歷,可分為政府外交官和政黨政治活動家兩個階段。1912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到外務省任職,先是被派往駐俄使館,其間與「絕代佳人」、東京大呢絨批發商之女壽美子結為良緣。後屢經調轉,任駐法使館官員、外務省情報課課長、土耳其使館參贊、比利時使館代理大使等職。親身經歷了俄國十月革命,參加過巴黎和會,對國際局勢有清醒認識。

蘆田棄官從政的動機是在擔任比利時使館代理大使時萌發的。當時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招致歐美各國一片譴責聲。當時日本政府為軍部勢力所左右,對駐外使館的指示朝令夕改,破綻百出,蘆田與駐在國的溝通無所適從。比利時外長伊曼斯拍著他的肩膀說:「我不是以外長,而是想以朋友的身份說句話。我看得出你的苦衷。日本政府的態度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如果日本政府做出比現在更有損於國際聯盟威信的行動,恐怕不單是比利時,全歐洲以及全世界的國家,都將不得不重新考慮對策。」這番話,刺到了蘆田心靈痛處,由此他「幡然悔悟」,「當一個政治家」,喚起民眾。遂決定辭掉現職,制止軍部的獨斷專行。

1932年7月,蘆田均辭職回國後毛遂自薦,參加即將舉行的眾議院大選。在競選演說中,他主張國際正義,反對軍部專橫,博得選民同情,加上中學同學及其父舊有勢力的支持,一舉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並加入政友會。

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政治急轉直下,軍部法西斯獨裁的逆流無法阻擋。各無產政黨或被殘酷鎮壓,或分化瓦解。資產階級政黨則急劇右轉,與軍部合流,蘆田所屬的政友會尤其如此。但是,在國會外交質詢會議上,蘆田均還是做了影射抨擊軍部的演講,表現出難能的勇氣。由於在政治上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東條英機當政期間,蘆田與鳩山一郎等一起脫離政界,隻身躲到鐮倉消磨時光,靜觀時局變化。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蘆田均立即活躍起來,與鳩山一郎等一起,組建了以鳩山為總裁的日本自由黨。同年10月,他不顧黨內強烈反對,加入幣原內閣,擔任厚生相,從此與自由黨分道揚鑣。1947年3月,組建日本民主黨,任該黨總裁。第一次吉田內閣下台後,率民主黨與社會、國民協同黨合作,組成以片山哲為首相的三黨聯合內閣,擔任副首相及外相。

以政府追加預算案被否決為直接契機,片山內閣於1948年2月20日宣佈辭職。繼任首相人選的爭奪戰,焦點集中在兩個人身上。一是民主、社會、國民協同三黨推舉的蘆田均,一是自由黨總裁吉由茂。眾、參兩院的表決結果是,眾議院:蘆田216票,吉田180票,蘆田獲勝。參議院:蘆田102票,吉田104票,吉田險勝。根據憲法第67條眾議院優先的規定,最後確定由蘆田均組閣。

與片山內閣成立時情況不同,蘆田內閣雖然維持了三黨聯合政權形式,但三黨之間及各黨內部的矛盾加劇,昔日的戰鬥力和影響力不再,民意測驗表明,國民對這屆政府並不看好。

蘆田內閣於3月10日成立,根據各黨勢力大小所做的安排是,內閣成員中社會黨8人,民主黨7人,國民協同黨2人,民主黨總裁蘆田均和社會黨領袖西尾末廣分別擔任首相、副首相。

第一次吉田內閣以來,政府推行的「傾斜生產方式」,把恢復生產放在了第一位,結果通貨膨脹蔓延,國民生活苦不堪言。蘆田內閣成立時,日本工運史上有名的「三月鬥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以國營企業工人為主體,要求政府提高工資,改善生活待遇。郵電工會決定在3月31日實行全國規模的行業總罷工。蘆田內閣無視工人的合理要求,借助佔領當局的「指令」取締了這次罷工。7月31日,蘆田政府又借助「指令」頒布第201號政令,公然取消公務員的爭議權和團體交涉權,從而使戰後以來以國營工人為主體的工人運動由此沉寂。這種壓制民主、一味屈從佔領當局的做法,使蘆田內閣獲得了「媚外內閣」的惡名。

同片山哲一樣,蘆田均在預算問題上傷透腦筋。在制訂1948年度財政預算時,由於財源不足,只能步前政府後塵,提高鐵路運費和通訊費,使剛剛平息的黨內爭吵再次爆發。經三黨首腦反覆協商,費時三個月時間完成協調,國會才勉強通過政府方案。結果是鐵路貨運費增加了3.5倍,客運費增加了2.5倍。黑田壽男等16名社會黨左派議員反對這一方案,憤而脫黨,組成「社會黨正統派議員團」,成為執政黨中的反對黨。

疲於奔命的蘆田均是因「昭電事件」下台的。事件起因是,經營肥料業的昭和電工公司經理日野原節三,通過7000萬日元賄賂,買通政府官員,從復興金融金庫中獲得30億日元非法貸款。事情敗露後,於6月被檢查當局逮捕。受此牽連,大藏省主計局長福田赳夫、內閣經濟安定本部總務長官栗棲赳夫、辭職不久的內閣副總理西尾末廣等人,先後以受賄嫌疑被捕。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激怒了社會輿論,也根本瓦解了三黨聯合政權的基礎。社會、國民協同兩黨各自通過決議,敦促蘆田均內閣引咎辭職。

1948年10月7日,即西尾被捕的第二天,蘆田均正式宣佈內閣辭職,他在講話中說:「此次昭和電工事件,發展到現內閣成員被傳喚的事態,實在感到遺憾。作為內閣首席,我深感道義上的責任,值此決定辭掉首相之職。」

但是,「昭電事件」調查並未結束,11月,蘆田本人也涉嫌被捕受審,直到1958年才被宣判無罪。

蘆田內閣所以成為短命內閣,除了自身的原因外,還與美國對日政策轉變及民主自由黨倒閣運動密切相關。佔領初期,美國的對日政策重點是推行非軍事化、民主化改革,因此能夠容忍片山、蘆田這樣的「中間道路」政權存在。但是,從1947年起,隨著美蘇關係惡化、冷戰開始以及日本民主改革任務的大體完成,美國的對日政策開始由「民主化」向扶植「經濟自立」的方向轉變,美國要把日本變成防止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防波堤。到蘆田內閣成立時,這種政策的轉變已很明顯。在對日政策轉變的過程中,美國希望日本能建立一個更聽命且強有力的政府,而這個政府顯然不是蘆田內閣。從這個意義上說,蘆田均是「被美國遠東戰略捉弄了的短命宰相」。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