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武夫

(三木武夫Miki Takeo 1907.3.17—1988.11.14)

出任第66屆(1974.12.9—1976.12.24)內閣首相

三木武夫(1907—1988)是當代日本政界元老,有「議會之子」和「巴爾幹政治家」之名,在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繼田中角榮之後出任首相,當政兩年。

1907年3月17日,三木出生在德島縣板野郡御所村一個農業兼營肥料業家庭,是家裡獨生子。三木從小是個有正義感、勇於追求真理的少年。在御所小學的六年中,除圖畫、手工課外,其他各門功課均屬上等,操行得分出眾。

小學畢業後,三木考入德島商業學校,在校時參與校棒球部管理,為籌措活動資金,組織過義賣會。由於校方扣留了義賣的多數收入,引起學生不滿,三木作為學生代表與校方交涉,遭到校長訓斥。為此,三木號召全校同學舉行了該校成立以來第一次罷課。為期一周的學潮,導致校長降級、三木等三名學生被開除。

三木離開德島商業學校後,轉學到私立中外商業學校學習,並成為該校「鶴立雞群」的優秀生。後考入明治大學商學系,在學校辯論部以能言善辯出名。

1929年,三木從明治大學畢業,拿著父親給他的5000日元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1935年畢業回國時,繞道歐洲,在日內瓦旁聽了國際聯盟大會。這一切對他畢生從事政治活動很有影響。

三木回國後,重返母校明治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的政治家中,像三木這樣長時間投入學習的實不多見。

1937年,三木剛從明大法律系畢業,便聽到林銑十郎首相「過河拆橋」、蠻橫解散國會的消息,他氣憤填膺,決定參加議員大選。同年4月在家鄉德島縣一舉當選時才30週歲,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眾議院議員之一。

就在這年7月,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國內則建立起法西斯專政體制。隨著戰局的發展,頭腦發漲的擴張主義者又發出對美英開戰的狂妄叫囂。三木在美國留學多年,深知美國力量的強大,為阻止這場冒險的「大東亞戰爭」,他與賀川豐彥等人組織起日美和平同志會,召開日美親善國民大會,在會上發表了「日美不可開戰」的演說。由於與軍部控制的政府唱對台戲,在1942年的翼贊議員選舉中,沒有成為大政翼贊會的推薦議員。雖然如此,由於反戰勢力的支持,他仍以非推選議員身份,再次當選為眾議院議員。

日本戰敗投降後,三木一度靜觀事態發展。1945年底加入日本協同黨,後任該黨委員長。1947年3月,協同黨與國民黨合併,組成國民協同黨,三木任該黨書記長。片山哲組織社會、民主、國協三黨聯合政府時,三木以國協黨領袖身份入閣,擔任郵政相,當時只有40歲,是戰後以來最年輕的內閣大臣。

從1950年起,國民協同黨幾經演變,經過國民民主黨(1950年4月)、改進黨(1952年2月)、日本民主黨(1954年11月),於1955年11月併入自由民主黨。在此期間,三木歷任國民民主黨和改進黨幹事長、自民黨顧問,出任鳩山內閣運輸相。此後,歷任石橋內閣時期自民黨幹事長、政務調查會長、岸信介內閣經濟企劃廳長官、科學技術廳長官、池田內閣科學技術廳長官、佐籐內閣通產相、外相、田中內閣國務相、環境廳長官。

三木的這些經歷,確立了他在戰後政黨政治中堪與吉田茂、鳩山一郎、岸信介、河野一郎、大野伴睦等老一輩領袖人物並駕齊驅的地位,然而就是不能擔任黨的最高領袖,問鼎最高政治權力。當他以一黨領袖就任片山內閣大臣時,池田勇人、佐籐榮作、田中角榮等還只是擔任著次官以下職務,然而這些黨內的「後輩」卻捷足先登擔任了首相,原因就在於池田等人是自民黨主流派的嫡系,而三木雖為黨內元老,卻只能在黨內處於「旁流」位置。因此,儘管他幾次競選總裁,總是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

與具有 「決斷力和實行力」的田中角榮相比,人們認為三木是喜歡追求「理性」、「捨實求名」的政治家。岸內閣時,因反對修改《警察職務執行法》退出內閣,還拒絕出席新《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國會表決。佐籐內閣時期,反對佐籐首相的主張,堅持歸還「無核沖繩」,並在1972年4月訪問中國,公開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它不可分割的領土」,呼籲盡快恢復日中邦交。這些舉動,往往是站在社會正義的一邊而與現政府立場對立,給人留下了「誠實與清廉」的印象,在民眾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三木在自民黨內經常身處逆境,被稱為「巴爾幹政治家」。對此,他毫不避諱,反而引為自豪。他認為,當今世界各國都已成為在困難的國際關係中探尋出路的「巴爾幹國家」,即使像基辛格國務卿那樣有名的人物,也不外是個「巴爾幹政治家」。所以,「不僅國際問題,在國內問題方面,也越來越需要這種『巴爾幹』政治家」。他堅守的理念是,既不能同意社會主義,也不能「採取純粹資本主義的立場」,而應當採取「革新的保守立場」。

1974年11月,田中角榮因石油危機對日本社會的猛烈衝擊和《文藝春秋》載文對他的批判,決意辭掉自民黨總裁和內閣首相職務,自民黨內再次掀起爭奪總裁職位的混戰,人們的目光集中在黨內最大派系領袖福田赳夫和大平正芳身上。但是兩派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大有一決雌雄、不惜黨內分裂的危險。椎名悅三郎受田中委託,在與福田、大平、三木、中曾根等四位派別領袖協商的基礎上,斷然做出裁定,由三木武夫擔任新總裁。

新總裁即新首相,姍姍來遲的三木政權就這樣突然降臨了。「椎名裁定」不僅讓朝野內外驚訝,就連三木本人也缺乏思想準備。當他聽到裁定結果時,情不自禁地喊了聲「晴天霹靂」。

三木是自由黨中屈指可數的元老之一,當選總裁不足為奇。但從現實上看,三木派在派系林立的自民黨內只是個小派別,要維持政權,必須有其他派系的支持與合作。為此,三木在安排內閣成員時,充分考慮了各派的利益,故三木政府被稱作「派閥均衡內閣」。

輿論揭露田中的政治醜聞後,社會上反對自民黨「金權選舉」、「派閥政治」之聲愈加高漲,自民黨在民眾中的威信急劇下跌,對此三木極為憂慮。為了改善自民黨的形象,三木一上任,便把改造黨的現行體制、推進自民黨的所謂「現代化」作為大事來抓,這具體體現在他向政府及國會提交的關於總裁選舉與議員選舉的三法案中。

關於總裁選舉,三木認為,現行的黨總裁由全國和地方議員選舉產生方式是「萬惡之源」。主張先由十名以上國會議員推出候選人,再經地方全體黨員投票復選,根據得票多少確定前兩名,最後由黨的國會議員選出其中一人為總裁。

關於政治資金的規定,他主張三年後改變主要由個人捐獻政治資金的做法,作為過渡性措施,暫時按法人的資本量規定其最高捐款額,以防止企業與政治的粘合。

關於修改公選法,他主張擴大選舉的公共監督,強化連座制,嚴禁違法選舉行為,對違法者的審理要在一年內結束。

儘管這些修改方案並不徹底,但因觸犯了自民黨禁區,因而在參、眾兩院審議時,遇到了自民黨方面的強烈抵制。政治資金規製法和公選修改法幾經波折,勉強得以通過。總裁選舉法案一再修改,結果不了了之。

三木還向國會提交了禁止壟斷法修改案,旨在分割處於高度壟斷狀態的大企業。由於觸犯了壟斷資本及其代言人的根本利益,國會審議時阻力重重,結果成了廢案。

給三木政權以毀滅性影響的,是洛克希德事件引起的連鎖性反應。1976年2月5日,報界首次披露了這一案件,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說,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副經理柯欽在美國國會上院外交委員會跨國公司小委員會上有如下證詞:洛克希德公司為向日本推銷三星飛機,向日本政界幕後人物兒玉譽士夫及丸紅、國際興業等公司提供了30億日元活動費,還暗示說政府中有一兩個高級官員也得到了這筆錢款。這個消息猶如一枚重型炸彈落入平靜的湖面上,立即在日本朝野掀起軒然大波。

三木對這一事件的反應很迅速,2月6日,他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即使涉及到日本政治名譽,也要查明問題」,「如有觸犯法規之處,必須嚴加處理。」接著,他根據國會要求,親自寫信給美國總統福特,要求美方「公佈全部有關資料」。3月,日美兩國達成《司法互助協定》,決定兩國司法部門互通情報。

三木內心究竟怎樣想姑且不論,其對追查洛案的積極態度卻捅了馬蜂窩,自民黨中「倒三木」運動接踵而來。先是椎名副總裁站出來指責「三木鬧得太過分了」,要求三木代表政府就洛案事件向國民道歉,把案子全部委於司法部門處理,並在整黨後辭職。三木在輿論聲援下進行了反擊,椎名害怕有「掩蓋洛克希德案件」之嫌,不得不退回幕後。

接著,河野洋平等六名自民黨黨員發表「與腐敗訣別」聲明,並為「確立新自由主義」「脫離上通下達僵板的政治」,6月25日退出自民黨,打出「新自由俱樂部」的旗幟。這一行動對三木的總裁地位是個很大衝擊。

隨著洛案調查的進展,有關行賄受賄嫌疑者紛紛被捕。7月27日,田中角榮被捕,洛案調查進入高潮。

田中被捕後,田中派議員立即做出要求三木下台的決議。以三朝原雄為首的黨內中間派議員,則為擺脫自民黨倍受輿論圍攻的困境,發起議員簽名運動,組成自民黨參眾兩院270餘名議員參加的「確立舉黨體制協議會」,要求召開國會之前,三木總裁等所有領導人辭職,然後進行黨的改革。

當時的日本政局,「如同一輛完全失控的汽車,整天在那裡兜圈子」,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與來自黨內的倒閣運動,使三木腹背受敵,但他仍「像一隻受傷的獅子那樣」頑強搏鬥,堅持自己的主張,拒絕交出政權。

經多方協商,自民黨接受了中曾根提出的妥協方案,黨內的尖銳衝突暫時平息。之後,三木改組了內閣並召開了臨時國會,但也只能是維持現狀,難以有所作為。

1976年12月,眾議院選舉結果揭曉,自民黨當選議員數有史以來首次跌至總議席半數以下,遭到慘重失敗。隨後,三木率內閣辭職。

三木雖然離開相位,但三木派在自民黨內仍具有一定的實力。20世紀80年代,三木擔任自民黨最高顧問。到1987年,其眾議院議員生涯已整整度過了半個世紀。1988年11月去世,享年81歲。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