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之友

默克爾的從政經歷,可以說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誰能想到一個原東德牧師家庭出身的孩子能統領整個德國?誰能想到一個曾在科學院工作長達十多年的物理科學家會投身政壇?誰又能想到一位女性能在男性角色佔據統領地位的政壇中一路走到最高點?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總有太多的出人意料。

自默克爾踏上從政之路始,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譏諷之詞,比如那些將默克爾稱為「男性殺手」的各大媒體。隨著默克爾的高昇,朔伊布勒、邁爾茨、科爾等一個一個都淪為「墊腳石」。朔伊布勒將默克爾推舉為基民盟黨主席,本想著讓她做個傀儡,誰知最終卻是讓自己一步一步走入死胡同;邁爾茨本以為前途一片光明,誰知卻被突然出現的東德女人打壓下去;科爾以為自己教出了一個好學生,誰知這個學生「好」到讓他難以承受的地步,最終自己一敗塗地。

大部分人總會認為,那些看上去不太擅長交流、沉默寡言的人,一般都與這個世界有一些隔膜。他們在為人處世中往往小心翼翼而又謹小慎微,當然,他們這樣的人中大部分都擁有一眼看清事情本質的能力,只是一旦讓他們去具體操作或與別人打交道共同完成,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默克爾是一個完全顛覆如此印象的人。

不論人們曾見到多少次默克爾或強硬或果斷或從容的姿態,不論她那張陷入沉思的面容多少次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也最多只會認識到這是個與眾不同的女性。尤其在看到她的那一刻,不少人仍會被這副面孔欺騙。

事實也的確如此。默克爾成為基民盟主席時,人們根本沒想到這位女主席會有什麼作為,只把她當作沃爾夫岡·朔伊布勒上位途中的犧牲品,可令人吃驚的是,這位看似碌碌無為的主席卻能成功從朔伊布勒和赫爾穆特·科爾的籠罩下突出重圍,並將這兩位在基民盟內的領銜人物拉入無盡的彼此爭鬥之中。直到那時,人們才徹底明白過來,以往對默克爾的看法需要完全重新描摹。

在這件事情的影響下,幾乎沒有人敢看輕默克爾,他們知道,這個女人往往會在你放鬆警惕之時突然給你以最致命的襲擊。事實上,默克爾並非沉不住氣的人,除非萬不得已,絕對不會採取任何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的行動。而在這件事之後,她在基民盟內部的地位逐漸穩固,也不再需要再次採取這樣的做法。

每當召開黨團議會,或對具體政策進行商討時,大多數人都對這位女總理的思維方式感到驚訝。比如,沒人想到她會在核問題上如此堅持,不僅是據理力爭和絲毫不讓步的態度,且固執到非得執行不可。也沒有人想到,她會在核電站出現紕漏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翻先前令議員們感到頭疼的議案。

不僅如此,在商討政府債務的議題時,大家本以為她會反對大幅削減居民福利的政策,誰知她卻舉手贊成。在面臨著國內諸多質疑和不滿時,本以為她的態度並沒有那麼堅定,但她就真的堅決不對法案作任何改動。

隨著共事時間的增加,議員、民眾也漸漸地習慣了默克爾的思維方式。不得不承認,儘管她在這方面有些讓人跌破眼鏡,可她的意志、信念、個人魅力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堅持的決策絕不改變,而一旦改變,就會以非常高效的速度將原來的政策扭轉過來。

在國內,默克爾的這種姿態經常展現在民眾面前,奇怪的是,誰也不能說自己真正瞭解她。而外交場合中的默克爾,則顯得更加難以捉摸,她會將自己最大限度地包在殼裡,輕易不露出真面目。這樣的偽裝在國際交往中非常必要,國家領導人之間的交往通常並不會輕易表現出各自內心真正的想法,相反,如何在對方給出的紛雜信息中探出對方真正的想法,才是最具挑戰性的事。

隨著步步攀升,默克爾在2005年終於爬到了德國政壇的頂峰。她將帶領德國走向何處,將給德國帶來怎樣的影響,懷疑有之,質疑有之,希望有之,而默克爾早已將目光瞄準了那一個閃亮的航標:讓人們更加自由。

默克爾登上總理寶座之後,各大新聞媒體都將她帶來的德國新時代稱為「女權的時代」。事實也的確如此,一位女性登上了一個國家的最頂端,更何況這個國家在世界範圍內還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對任何媒體來說,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女權團體和組織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2013年4月17日,英國曾經的首相撒切爾夫人去世,常常被拿來與撒切爾夫人作比較的默克爾也發表了悼念致辭。在她看來,撒切爾夫人不只在英國的歷史,乃至於歐洲歷史、世界歷史上都揮下了濃重的一筆,她是新一代女性在政治殿堂上勇往直前的榜樣。

不過,默克爾本人對女權運動顯得意興闌珊。在她看來,那些女權運動的綱領沒什麼意思,她更喜歡那些自身堅強的女性。她們並不是特別為了女權而活動,只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定不移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那樣的執著才是更吸引默克爾的品質。

在默克爾的觀點裡,政治中的男性和女性並沒有太大差別。德國剛統一時,默克爾的印象裡還一直保留著民主德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男女平等,所以她幾乎跟任何女政治家都沒有什麼交情,甚至包括在婦女政策上較為進步的人物。直至後來,默克爾在婦女工作中招致了婦女聯盟的不滿,她才開始接受教訓,在婦女問題上變得積極了。

從事實上來看,女性會受到更多注視,更可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性別和家庭也更可能成為媒體炒作的焦點。然而從實際境況來說,兩德統一之後,對於人才的迫切需求讓人們根本沒有多餘的空閒去關注一個人的性別,也不會因為性別而影響一個人的陞遷。

但具體說來,東德的女性和統一之後的德國的女性,兩者完全不同。

默克爾成為聯邦部長之後,外界就對女性在黨內所處的地位十分好奇。在東德,女性都被提倡全職工作,同時她還必須承擔家務工作。而在東德壓抑的環境裡,沒有人去想這樣的安排是否合理,也沒人去討論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婦女們必須承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隨著東、西德統一,默克爾成為聯邦部長,對婦女的關注越來越多。前後時期的轉變也讓她深刻意識到,婦女在社會裡具有不平等的地位。為了改變她們的現狀,默克爾採取了許多方案,從今天來看,德國女性的地位也的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為政治女性,默克爾的位置倒是一直沒有受到太多詬病。從聯邦部長一路陞遷,即便黨內男士對此有過一些怨言,但女性身為部長這個事實,僅是他們抱怨的一個方面而已,這和他們抱怨哪位女性的髮型著裝之類沒有任何區別。除卻默克爾,在德國政府內也有很多其他女性,實際上,1990年科爾將所有與婦女工作有關的崗位幾乎全部交給了東德的婦女的事實就已經說明,性別意識在德國政壇並不濃厚。

而隨著合作的加強,婦女們在政治工作中的能力更大程度地展現出來,彼此的合作也更加親密無間。比起男性,女性總是更貼近生活,提出的政策也更具備一定的可實施性。在默克爾看來,工作中的男性和女性並無特殊的不同之處,性別絕不是一個人做不好工作的原因。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女性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不過也得承認,在同一件事情上,女性受到的批判更多。比如出席會議時,女性的著裝、聲音、身高等都會被評頭論足。女性必須比男性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自己的服飾,一旦衣著不當,受到的批評比男性要多得多。聲音也會極大地影響女性的形象和自己發言是否能達到效果。通常情況下,不少女性的聲音過於尖利,這讓許多人聽不慣。

除此之外,強勢的女人總面臨著自相矛盾的評論:太過強勢會被人們質疑說「這是女人嗎?一點都不溫柔」;若是表現得太過弱勢,其政見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認同。

這些放到默克爾那裡,都是無足輕重的。她知道,民眾最關注的是這位領導人的真實性。她的工作情況、她的措辭,都在向人們展示這位女性的真實。當然,不能小看群眾的眼睛,他們確實能體會到這樣的真實。

隨著政壇中女性力量的增加,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女議員、女部長、女市長。早在默克爾初入德國總理府時,就有評論認為,那是默克爾的「娘子軍」基地。默克爾非常討厭這個說法,「這是我聽到的最令人感到不安的言論,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娘子軍』這個詞都顯得陰險而又滑稽。」

默克爾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特意強調她女性的身份,民眾根本不必因此對她產生或同情或記恨的情感,只需把她當作普通的總理就可以了。以往,總理面臨的問題不會因現任總理是女性而變得困難,每一任總理也都能在各自的政績上獲得榮譽,這樣的榮譽也不會因總理是女性而消失。衡量男性與女性的標準是一樣的,那就是各自的成績。

因此,默克爾並不覺得需要特別強調所謂的女權,女性在德國政壇內的發展並不會受到來自性別層面的歧視。換句話說,在德國,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大幅提高,在許多領域都不會受到歧視,只是人們的傳統觀念仍會給女性帶去一定的影響,但那完全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用。

默克爾不看重女權運動,不代表其他女性也是如此,許多女權組織和團體仍將她視為女權的代表人物。默克爾認同的那些女子該堅守夢想、與男性被同等對待的觀點,都符合女權活動者們的要求。與此同時,2013年的當選讓她即將超越撒切爾夫人,成為新時代執政時期最長的女性,如此來看,在世界女性榜樣的名單裡,她很可能成為首屈一指的人物。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