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的選擇 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為準則。絕大多數讀書人都希望學有所成,出將入相,青史留名,喜歡梅妻鶴子、臥居林下的只是一些仕途不如意或徹底看破紅塵的士人。

讀書人進入官場,除了在政壇上大展拳腳,實現抱負之外,做官的紅利卻是不能不提的。現在公務員考試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千軍萬馬搶鐵飯碗,各項福利足以保證公務員直接擠進中產階層,政治級別越高,鐵飯碗裡的美食就會越多。

古代的讀書人進入官場,主要考慮兩點:一則施展所學,二則賺錢。而現在的讀書人已經沒有多少理想抱負了,進入官場主要還是為了賺錢。就像宋真宗趙恆在《勸學詩》中說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自從隋文帝楊堅創建科舉制度以來,中小地主階層的知識分子就多了一條進入官場的便捷信道。特別是唐朝的科舉制度日益完善,由科舉入仕已經深入人心。比如中唐詩人孟郊四十六歲中進士之後,在極度興奮的狀態中寫下著名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作為鄉村知識分子,無權無勢無門路,馮道要想麻雀變鳳凰,只能去參加公務員考試。

不過馮道所處的時代卻是歷史上最黑暗動盪的時期之一——唐末軍閥混戰。那些狂暴的武夫控制著一個個藩鎮,軍政財權一把抓,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甚至連皇帝的人身安全都控制在大藩手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馮道金榜登科,即使馮道位居台輔,他又能施展出什麼樣的抱負呢?

如果不參加科考,馮道還有另外一條進入官場的路子,就是進入軍閥控制的藩鎮,做一名幕僚,從而尋找晉陞的機會。比如比馮道稍長一輩的唐末詩人唐彥謙(即五代宋初名臣陶谷的祖父)。

唐彥謙進入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的幕府,因受到王重榮賞識,累遷至河中節度副使。不過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還是願意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就像現在的名牌大學畢業生一樣,說出去有面子,找工作也方便。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唐彥謙,他也是屢試不中,被迫入幕的。

擺在馮道面前的有兩條路,參加科舉有名無實,進入藩鎮幕府有實無名,這對一個從小就飽讀聖賢書的知識分子來說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選擇。

經過慎重的考慮,馮道還是決定放棄入京趕考,進入當地幕府工作。除了上面所說的科舉已名不符實的原因之外,想必還有一個馮道難以啟齒的原因,就是囊中羞澀。從景城到長安,路程遙遠,馮道又沒有馬匹,只能步行千里赴京,沿途要打尖飲食,這對於還沒有收入的馮道來說,是一項難以承受的開支。

在唐朝末年,馮道所在的瀛州景城縣處在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的控制之下,所以馮道很自然地就近進入幽州幕府。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