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出任臨時主帥的智慧 2

馮道不接受大家的推舉,其實是一種自保策略。

道理很簡單。在此次驅逐契丹的行動中,雖然馮道也出了力,但畢竟首功是軍閥集團的。馮道如果接受此次推舉,固然能將軍中各派系暫時安定下來,但他們之間彼此是互不心服的,一旦彼此生事,馮道很可能被當成炮灰。

上帝把馮道當成了一塊巨大的布,蒙在火山口上,人們看不到火山內部烈熾滾滾。但當火山憤怒地爆發後,馮道這塊布將會在瞬間被燒成灰燼。

這次出任恆州節度使,與之前馮道出任過的兩次同州、一次鄧州的節度使之任是有很大不同的。

前三次的節度使之任,馮道都處在形勢相對穩定的大後方,數年不見刀兵,百姓安居樂業,馮道大隱於此,清靜無為任事。而恆州,是處在中原與契丹對峙的最前線,何況契丹人剛退,前有契丹,後有劉知遠,形勢不明。如果馮道接手恆州,一旦再出大亂,所有髒水都要潑到馮道頭上。

馮道有這麼傻嗎?

而根據《東都事略·李筠傳》的記載,出面請馮道出任節度使的正是此前大家公認立功最大的李筠,這其中是很有門道的。

為什麼是李筠出面?如果結合「時李筠功最多」來看,就再清楚不過了。李榮功最大,在「兵強馬壯者為天子」唐末五代宋初的大亂世中,他自然認為自己有資格當老大。可自己的資歷過淺,恐眾人不服。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推舉馮道。

如果馮道接受出任節度使,那麼至少這個位置沒有被其他武人佔據,李筠也不覺得自己吃虧,畢竟馮道的江湖地位,目前無人可以撼動。而如果馮道拒絕接受,必然會提出擁立功勞最大者,這顯然是李筠希望出現的局面。

馮道何等樣人!他自然知道李筠的心思。

所以馮道拒絕出任之後,又說了句:「至於誰出任留後(恆州節度使)更合適,依老朽愚見,當以功高者立之。」

馮道就差說出李筠的名字了。

但馮道是絕對不能直接說出李筠的,否則就將得罪其他武人,這些大爺都是擁有各自武裝的。為了一個李筠而得罪所有武人,如果這些武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僅憑李筠的武裝,能保住馮道嗎?

馮道乾脆兩邊都不得罪,含煳以「功高者立之」,撇清自己的責任。蛋糕到底該誰吃,你們自行決定,老朽管不了。

至於誰功勞最大,司馬光說李筠功最多,馮道似乎也認為李筠功大,但其他武人未必認可。大家都是扛著大刀片子一路從人頭陣中滾出來的,誰比誰功勞小?

馮道拒絕蹚這個渾水,李筠也失去了支持,最終這個位置,還是白再榮的,因為他的軍職最高。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