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李彦宏:百度与智能时代的畅想 > 艰难抉择 >

艰难抉择

1991年,李彦宏自北大毕业。4年的图书情报专业的学习,却让他掌握了更多的“副业”知识,考托福、GRE,参加演讲、戏剧和表演等活动,这完全不像是理工男应做的,这一切,李彦宏却照单全收。

90年代初期,留学潮十分凶猛,李彦宏在毕业这一年,收到了来自美国布法罗大学的通知书,这意味着,他可以相当自然地到美国见世面了。

只是,他有所犹豫,一直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去这个不知未来是天堂还是地狱一般的国家。如果说,后来李彦宏在对待人生和事业时,始终保持着精准的判断力和抉择力,那么这一次抉择,当属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的开端。李彦宏的未来、百度的未来,都在这次抉择中得到了答案。

此前,李彦宏曾数次向美国的学校发出申请,可却屡屡遭拒。怎么办?当然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断地挑战自己。而这一次,他成功收到了来自美国的邀请,梦想近了一步,却反倒让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思考了几天,李彦宏还是决定去美国,不管自己将经历什么,梦还是要去圆的。

由于耽误了一段时间,李彦宏到达美国时,距离学校开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这段时间的缺失,对原本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李彦宏而言,是一道坎儿,他必须勒紧腰带,勤奋弥补。

尽管通过了托福的考试,但许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李彦宏还是巨大的考验,那些晦涩的新知识就算用中文来学,也没有用点读机学外语那么“so easy”。

李彦宏像个门外汉,或者说他本就属于“半路出家”,他站在计算机系的大门外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曾回忆那段往事:“我拼命地学,经常熬夜。一晚上、一晚上不睡觉。原以为美国学生都很笨,进去之后,才发现美国学生都很聪明。”太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那么深深地刻在李彦宏的脑海里,他咬紧牙关,打定主意:要学,并且要学得很好!

若非执着,若非顽固,李彦宏和百度或许都没有今天。在美国的日子里,李彦宏比在刚进入北大时还“寂寞”,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生活。他不像以前在北大时那样,如一个翩翩的花蝴蝶飞舞在缤纷的“活动”里,并乐此不疲。他变得更沉稳,更内敛,也更睿智了。

此次来到美国,李彦宏有一点觉得特别欣慰——他可以去感受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可以任意学习想学的任何知识,不必再为专业苦恼,不用逼迫自己刻意去“爱”。

别看李彦宏只身一人在异国求学,可他很善于同环境相融。儒雅的他,在自由开化的美利坚,风度依旧。他没有花哨的外表,也没有什么富二代的金贵身份,只是带着中国人的谦和及温润,努力融入美国的生活。

那时候,李彦宏的室友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温雅的李彦宏从不与人争执,每每都是等到别人用完厨房之后再准备简单的一餐。他开始留意不同地域人的不同想法,留意他们在生活之中真正的需求。即使那个时候自己的学业繁重,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并没有懈怠。

人的一生,会遇恶人,也会遇贵人。李彦宏至今仍记得自己曾遇见的美国贵人。

1992年时,计算机在美国已渐渐显露出其自身的重要性,这也预示着关于计算机的革命已经到来。当时,李彦宏和他的导师Srihari想法一致,都觉得信息检索会在计算机的发展大势之下发生翻天巨变。很快,两人便着手在信息检索的道路上发力,朝着这个方向扬鞭策马!

英雄不问出处。别看李彦宏在计算机上是半路出家,可丝毫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同学逊色。Srihari当时是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主管,他手中所掌握的这间计算机实验室是全美国首屈一指的。李彦宏很幸运地在这个实验室发展至巅峰时期到达了美国,并进入其中。

Srihari手下一共有80名研究生,李彦宏是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他努力地做着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却从没说过自己来自于中国的最高学府。

李彦宏在信息检索技术层面,当时还算初出茅庐,幸好带着信息专业的底子,学起来倒不是很吃力,他跟着导师把信息检索的技术层面研究得很透彻。

李彦宏把自己在北大学过的信息检索与计算机技术融会贯通,很快,一篇关于利用信息检索理论解决光学识别问题的论文应运而生,并发表在美国电子工程学会的会刊上。

这是一个专业的刊物,对刊于其上的论文有极高的要求,很多博士毕业生也难以在上面刊载论文,然而李彦宏却一鸣惊人,这让那些美国专家们不得不对这个白净、儒雅的中国学生刮目相看,心甘情愿地给他送上了一张美利坚共和国的通行证。

那一年,李彦宏拿到了绿卡。

用心的李彦宏每一年都能拿到丰厚的奖学金,当时,他只要坚持在研究上精耕细作,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苦读拿到博士学位,并会过得十分惬意。不过,不安分的他并未就此安顿下来,籍由自己的创新能力,他在短短两年内发表过数篇论文。是时,Google尚未诞生,而李彦宏的论文当之无愧地成了搜索引擎领域的开山之作。

李彦宏的表现的确让当时的不少美国专家大开眼界,年纪轻轻的他十分务实,从未因所获荣誉和盛赞而心浮气躁,他的内心一直有个情结:把信息检索和计算机专业技术引入人类生活。

这个是大理想。最初只在李彦宏的脑海中初具雏形,尚不成熟。今日来看,他带着所有的百度人,不仍然朝着这个方向全力以赴地迈进着吗?

岁月流逝,两年多的学习生涯结束之后,李彦宏通过了博士考试,拿到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按理说,求学者到了这个程度,与旁人渴望的“理想”生活仅一步之遥。李彦宏满可以在读完博士后彻底安顿下来,过上人人羡慕的田园牧歌一样的生活,可他志不在此。在众人对其观望、赞叹之时,他想到的是离开。

原因很简单。当时,李彦宏的姐姐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看到了姐姐在理工学院的勤奋与努力,看到了姐姐为此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李彦宏想到,若自己也走上这条路,到哪里去挤出更多时间进行学术的精研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兴趣不在学术,我希望能做一个东西给几十万人用。”

李彦宏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做一些事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眼下的现实让他有些犹豫,学校所研究的学术内容相对过于耗时,从一个壮年小伙儿研究到白发苍苍,可能才会得到一个结论。这种长远的学术,自然不适合李彦宏。

他说:“学校研究一个问题都提出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每个人还都在研究新的办法,即便这个问题解决了,对实际应用也产生不了多大影响。而在工业界,遇到一个问题,立即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很大商业价值。”

务实之风,是李彦宏身上的又一特质,这让他带领的百度更倾向于干实事。

经过几番思量,这一次,李彦宏选择了放弃。

他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博士学位,而转去追寻更大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当时有人觉得,这个中国学生是不是太过狂放?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怎么会甘心?其实很多时候,将目光放得更长更远,才能获得旁人所无法企及的成功。

百度,就是在李彦宏一次又一次的果断放弃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正确抉择中诞生的。

李彦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大庆时回到祖国的怀抱,带着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家知道我姓李,但英文中的‘Li’容易被念成‘莱’。以前我每次出国,美国人都叫我‘密斯特·莱’。这次,半个多月过去了,都没有人叫我‘莱’先生,都是叫我‘李’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因为祖国强大了!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受尊敬了。”

抉择,让李彦宏找到了事业最耀眼的“归宿”。如果百度诞生在美国,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也许可以生存,可必然不能安安稳稳,也自然无法取得如今这样令人赞叹的成绩。

当然,对于此时的李彦宏来说,他还并不能马上归国创业。时机尚未成熟,他仍要在一次次抉择中徐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