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 武夷山化缘,重建岳林寺 >

武夷山化缘,重建岳林寺

布袋和尚在陈达须先行走后,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来到了大武夷山区。在一片开阔的山谷中,他与陈达须不期而遇。

陈达须十分高兴,合十鞠躬、寒暄一番之后,问道:“布袋大师,您为何来到了武夷山?”

布袋不答反问:“陈居士到山里干什么?”

陈达须指着山谷中高大的杉树林说:“我请了帮工,伐几棵大杉树。”

布袋又问他伐树做什么,陈达须居然说:“我要建一座佛殿供奉活佛。”

布袋和尚哈哈大笑说:“好好,很好!我知道,你要供奉的活佛,就是你的娘亲。”

陈达须点点头:“是的。我要新建一座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房子,给我老娘居住,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说来,还是您让我明白这个道理的。”

布袋和尚说:“真是巧了,我从浙东来,也是为了募化一些木材,建岳林寺的佛殿。”

陈达须想了想,说:“大师度化我步入了学佛的正途,弟子无以回报,如果您需要的木材不是太多,就请在我家的杉树林里挑选一些吧。”

布袋和尚说:“不多、不多,只要装满我这只布袋就行了。”

陈达须看看他的布袋,不过二尺粗细、六尺长短,连一棵大树都装不下,笑道:“若是这只布袋,任大师装就是了。”

布袋和尚歪着脑袋,再次问道:“陈居士果真要布施给贫僧一布袋木材?不会反悔?”

陈达须拍着胸脯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随即,他指着山谷里的杉树林,故作大方说:“那里已经伐倒了几棵大树,而且砍去枝蔓,截成了材,您去装好了。”

布袋和尚不急于动手,笑眯眯地对陈达须说:“陈居士,你可听说过如意乾坤袋?”

陈达须点点头,说:“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天上的神仙有个乾坤袋,能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收纳其中。而且,袋中另有乾坤,称为‘袋中天’。莫非……”他看看布袋和尚手里那只不白不黑、非丝非麻、没缝没隙、浑然天成的袋子,再加上这个和尚神秘莫测,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忽然醒悟到了什么。天哪,若是他手里的布袋真是传说中的如意乾坤袋,那么,就是将自家所有的林木都砍伐下来,也装不满这只神奇的布袋!

陈达须暗暗吃惊,隐隐感到心头疼痛,他双手抱头,一声不吭蹲在地上。布袋和尚笑道:“陈居士,你是不是后悔了?”

陈达须不说自己后悔不后悔,反问道:“布袋师父,你究竟需要多少木材?”

布袋和尚说:“不多不少,连梁带柱,一百零八根。”

陈达须像是牙痛似的,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天爷,这么多!那就要把我家所有的大树都砍光了。”

布袋和尚却说:“光了好,光了好,光了省得惦记了。盗贼偷不去,洪水冲不跑,干干净净没烦恼。”

“没了烦恼,却有苦恼!”陈达须哭丧着脸说,“这些山林,是我家的所有财产。我三个儿子娶媳妇,给老母亲看病送终,都指望着这片树林呢。”

布袋和尚说:“你放心,你广行布施之后,功德无量,老母亲福寿安康,无病无灾,少痛少恼。你的孩子们尚小,一时半会儿动用不到这些木材。而这些大树都有年头了,到了生命的极限,不伐去也得病死、老死,或腐朽虫蛀,或被雷电劈倒。你看,那不是已经有一些干枯死亡了吗?”

陈达须当然看到了死树,但他还是满腹忧虑地说道:“大树都砍没了,二十年之后,我拿什么给孩子们修房盖屋、成家立业呢?”

布袋和尚哈哈一笑,道:“原来,你是为这个担心啊!俗话说,大的不砍,小的不长。二十以后,我保证还你一片成才的杉树林。”

陈达须摇着头,苦苦一笑说:“你是出家人,不知道种杉树有多么难!洒下百十粒种子,也不见得能长出一株幼苗。”

布袋和尚说:“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吧,我说的话,你还不相信?”

将信将疑的陈达须,想起布袋和尚的高深莫测,只好答应伐树。

“顺山倒来——”

“顺山倒来——”

伐木的号子响彻了山谷,一株株高大的杉树随即轰然倒下……

终于凑够岳林寺新建佛殿所需要的一百零八根粗大的梁柱。布袋和尚将削下来的树枝梢头聚拢起来,将那些有芽的枝条挑拣出来,然后再剁成一尺多长的小段,装进了他的那只布袋。也不知道他呢呢喃喃念叨了一些什么咒语,片刻之后,他将布袋里的树枝条拿出来,一根一根地插到了林中空地上。他一边插树枝,一边哼哼呀呀地唱着:

 

花枝拈起大家看,迦叶无端却破颜。

从此春光都漏泄,桃红李白满人间。

 

陈达须知道,布袋和尚唱的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禅宗由此诞生并发扬光大的公案。他若有所思,品味着其中的禅机……

许是布袋和尚插得太高兴了,连原来那寸草不生的山梁上、石头缝里,他都插上了杉树枝条。

说来也怪,凡是布袋和尚插的枝条,都成活了,而且生长得极快。连山梁上、石缝里的那些小树苗,也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从此,武夷山的杉树不但能在沃土里生长,而且能在岩缝中扎根。它们给天空一抹新绿,给山岩一片凉荫,光秃秃的山峰从此有了魂魄,干巴巴的岩石从此显出几分灵秀。也就是从那时起,武夷山人种杉树再也不用种子了,而是用小树枝扦插,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生长特别迅速。

看着堆成一座小山的木材,陈达须不禁替布袋和尚发起愁来,这些粗大的梁柱,每一根都有上千斤,人扛不起,车拉不动,如何运到千里之外的奉化呢?

布袋和尚却是一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模样。他请帮工将木材都滚入了崇阳溪。然而,崇阳溪的水太浅了,无法将这些粗重的木料浮起来,漂下去。

帮工们开玩笑地说:“大肚子和尚,你们出家人不是说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吗?那你就求求观音菩萨,降一场大雨,帮你把木材漂到下游,送入闽江吧。”

谁知,布袋和尚真的点着头说:“好吧,那我就请观音菩萨来吧。”

帮工们一愣,随即发出爆炸般的大笑——这个大肚子和尚,吹牛也不怕把肚皮吹破!人们笑够了,调侃说:“布袋和尚,你请的观音菩萨在哪里啊?”

布袋和尚回过头来,用手向崇阳溪岸边的一座山峰一指,说:“你们看,那不是观音菩萨吗!”

果然,人们惊奇地看到,那座高高的山峰酷似观音菩萨!人们恍惚中看到,那山峰似乎活了起来,真真化作了观音菩萨,她一手持净瓶,一手挥洒着杨柳枝。她脚下流动的白云似乎化为了滚滚波涛,有一条神龙出没其中,吞云吐雾,喷水播雨……从此,这座山峰就叫“大观音”。直到如今,每一个来武夷山旅游的人,进入风景区看到的第一座山峰,就是大观音。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观音峰上立刻云雾缭绕,并且越来越浓,扩散得越来越快,渐渐覆盖了整个天空……

一道闪电划破长空——

一声惊雷砸地炸响——

一场瓢泼大雨落了下来——

崇阳溪的水涨了起来,波涛滚滚,浪花翻飞,于是那些粗大的木材犹如一条条蛟龙,顺流而下,奔驰而去……

 

布袋和尚的一百零八根栋梁之材顺流南下,到建瓯之后,几条溪水汇聚成浩荡的江河,水面宽阔,波浪滔滔。他将这些粗大的木头扎成木排,再连成一串,沿着闽江一直放入了大海。

浙东奉化,在武夷山北偏东方向,而崇阳溪向南流淌,汇入闽江之后流向东南,岂不南辕北辙,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原来,那时陆路运输的运载工具——两轮马车载重有限,难以长途运载巨大的木料,所以布袋和尚要从海路运输到浙东象山港,那里距离岳林寺只有八十里路程,也就相对容易了。

布袋和尚放木排到福州海港,再四处化缘,雇下海船。他将木料用海船运到两千里外的象山港后,立刻连夜奔回岳林禅寺,请闲旷禅师组织人员、车辆,前来卸船装车,转运回寺院。谁知,老和尚却说寺里的僧人都在搞大殿的基础建设,没有人手去帮他运输木料。布袋说,雇外面的人好了。闲旷禅师像是故意耍赖,说他手头压根就没有雇佣大批车辆、人力的银子,让布袋和尚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自己想办法将那一批木料弄回岳林寺。

布袋和尚无奈,悄悄咕哝了一声“老而不死谓之贼”,向方丈门口走去。哪知道,闲旷禅师人老耳不聋,听得真真切切。他老人家快逾灵猫,闪电一般蹿了过来,一把揪住了布袋和尚那肉乎乎的大耳朵,喝道:“你小子欺负我老人家耳聋眼花,竟敢背后骂我,看我不揪下你的耳朵!”

布袋和尚痛得吱呀乱叫,被揪着围绕闲旷禅师连续转了三个圈,只好连连求饶,闲旷禅师才放开他。最后,老和尚一边往方丈外边推他,一边说:“大殿的基础已经完工,树立那二十四根大柱的石砘也已到位,后天就要开始立柱子了。为了保证工期,你必须在明天将木料运回来!因此,你别在我这里蹭痒痒了,快去想办法吧。”

布袋和尚像一个圆球,被推得叽里咕噜从方丈里滚了出来。他咬牙切齿,却只敢冲着方丈挥挥拳头,一句出气的话语也不敢说。

夜色正阑,月色正好。月光下的岳林禅寺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陈旧的建筑已被拆为了平地,显得视野很开阔。布袋和尚信步来到岳林寺改建的工地,发现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阁,所有的工程都已经完成了基础建设,的确都在等着木料运回来立柱上梁。

他暗自惊叹:闲旷老和尚真的成精了,早一年之前,自己出发伊始,他就已经算准了木料从武夷山弄回来的日期!

布袋和尚见此情形,不敢怠慢,马上挖空心思,刮肚搜肠,苦思冥想着将那一大批栋梁运回岳林寺的方法。他坐立不宁,便不停地在寺院里来回游荡,不知不觉里来到了原来的大雄宝殿前的一口古井旁。

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井沿上,看着空明的月光,像水一样从高邈辽远的天空流泻下来,浮动在地面上,朦朦胧胧,缥缥缈缈,风物如梦缕,虚空如淡烟,一切似真似幻,令人飘飘欲仙……忽然,布袋和尚似乎听到了一阵隐隐约约的海潮音。

曾有古人将佛陀说法的声音比喻成“海潮音”——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言之信者,譬之如海潮。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海潮音时节不差分毫,如佛菩萨的无缘慈悲,为众生应机说法。

《法华经 普门品》说:“梵音海潮音。”这隐隐的海潮音,是佛祖显圣说法吗?可是,大雄宝殿尚未建起,佛像尚未重塑……

布袋和尚感到,海潮之声是从古井传出来的。他低头向井中望去,井水之中飘摇着一轮明月。

 

千处有水千处月,千轮水月一月摄。

江河湖海皆为水,何方月夜无水月!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长汀村听老人们讲过的一个传说。据说,岳林寺这眼古井,与东海是相通的。每当初一、十五涨大潮,能从井里听到海潮的澎湃之声。

而明天,正是十五!布袋和尚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连夜返回了象山港,让船员们将千辛万苦才运来的木料尽数抛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国。他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衣衫褴褛,光头赤足,沿街乞讨。但是,他受到的欢迎却比国王出巡更为热烈,迦毗罗卫国的人民倾城而出,双手合十,眼里噙着泪花,恭迎佛陀的归来。

佛陀没有听从父王的安排住进王宫,而是与比丘们住在了城外的森林之中。

有一天,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佛陀住所,从车上下来一位贵妇,她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继母,更是佛陀至亲的母亲。当初,释迦牟尼(那时名叫悉达多)降生的第七天,他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魂归忉利天,于是他的姨母波阇波提成了他的养母,将他抚养成人。

波阇波提与佛陀相见之后,拿出了一件她亲手织成的金光闪闪的袈裟——唯有佛才配穿的金缕袈裟。她双手捧给佛陀。

然而,释迦牟尼佛却说:“谢谢,请您施舍给僧众吧。布施僧人,将有大果报。”

波阇波提强调说:“可是,这是母亲我特意给你织的啊!自从你出了家,每当想你的时候,我就手织金布,绣制这件袈裟,借以寄托思念。可以说,这件袈裟上,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母亲的心意与爱怜。”

佛陀十分感动,但他仍然说:“母亲因为爱我才给我袈裟,这种恩情并不弘广。如果你布施给众僧,就是供养三宝,同时也就供养了我。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要这样奉劝母亲。”

佛陀又说:“我的僧团中有很多大阿罗汉、大菩萨,例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供养他们,福德无量无边。”

波阇波提明白了布施的意义,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她高高兴兴地将金缕袈裟奉施众僧。她在僧众面前依次走过。面对这件异常精美、只有佛才能配得上的袈裟,无人敢拿。最后,弥勒接受了下来。

不久,佛陀与弟子们游化到波罗捺国。这里是弥勒的故乡。然而,他刚生下来便被迫离开了故国,所以这里没人认识他。那天,弥勒身穿金缕袈裟进城乞食。

他本来就与佛陀一样,身具三十二相,五官端正,面色紫金,似乎放射着柔和光辉。而今又穿上庄严的金缕袈裟,更是光彩照人,引人注目。他站立在波罗捺城大道旁托钵而立,真是神采飞扬,仪态万千,威光赫赫,妙笔难成。人们围观着他,只顾欢喜赞叹了,却忘记了给他送上食物。

有一位珠宝师偶尔路过这里,看到弥勒庄严的神态,心中非常敬仰,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供斋。弥勒答应了他的要求。

珠宝师亲自下厨,为弥勒准备了精美的斋饭。按照那时僧团的规矩,比丘接受人家供斋之后,必须为斋主讲经说法。于是,饭后弥勒净手漱口,升座为珠宝师讲说佛法。

弥勒发心学佛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已经修行了无量时光,所以,他声音甜柔,言辞优美,说理透彻,譬喻巧妙。可以说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犹如龙吟凤啼,仿佛天乐奏鸣。

珠宝师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如醉如痴,听得完全入了迷,忘了时间,忘了地点,甚至忘了自己。

那天,城里有一位大富翁要嫁女儿,在此之前请珠宝师加工一颗罕见的月明珠,作为女儿的陪嫁。因为这颗月明珠十分珍贵,所以加工费也高达十万。本来,珠宝师应该在中午之前将月明珠加工好,可是他只顾为弥勒准备斋饭以及听法了,完全忘记了这件事。等到大富翁派仆人来取宝珠时,珠宝师听法正听得上劲,心不在焉地说:“你先回去吧,我一会儿就加工。”

仆人生怕他忘记,就将那颗月明珠放到了他的手上,然后回家了。

大富翁听了仆人的汇报,焦急地说:“这件珠宝今天就要派用场,如何能拖延呢?你带上十万加工费去,若他仍然不动手,就把月明珠要回来!”

仆人再次到来。然而,珠宝师仍然在听弥勒说法。仆人拿出金灿灿、叮当响的十万钱币,但是珠宝师不为所动,依然全神贯注地倾听弥勒宣扬的妙法。仆人无奈,只好将月明珠收了回去。

珠宝师的妻子眼睁睁看着到手的金钱又失去了,十分气恼,不管三七二十一,从里屋冲出来,大声呵斥珠宝师说:“你得到十万钱币只是举手之劳,足能使得我们家三年衣食无忧。而你只顾听这个沙门夸夸其谈了,丧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

珠宝师听了妻子的话,既觉得闻听佛法重要,又感到失去赚钱机会可惜,心里十分矛盾。弥勒知道他的心情,说道:“下午既然没工作可干了,你能和我一起回精舍吗?”

珠宝师也想出去散散心,就跟随着弥勒一起回到了精舍。

弥勒问众僧:“如果有施主请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到家里供斋,所得到的利益与十万金钱相比,会怎么样?”

佛教最初的五个比丘之首憍陈如立即回答说:“假如有人得到了一百车珍宝,也不如供养一个清净比丘得到的福报多。”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如果有人得到一个国家的财产,仍然不如请一个持戒精严的沙门来家供养获得的利益多。”

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说:“哪怕全世界的财宝,也无法与供养净戒僧人所得到的益处相比。”

其余众僧纷纷发言,说明供养清净比丘可以得到难以想象的福德。

这时,天眼第一、能预见过去未来的阿那律尊者说道:“全宇宙的宝物虽多,但是远远不能与供养持戒精严的沙门所得的利益相提并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

“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佛涅槃后,那一期的佛法灭尽的时候,我本来是穷困潦倒的樵夫,以砍柴为生,因为一念善心,把自己的一碗粗糙不堪的稗子粥,供养了一位辟支佛。没想到立刻就得到了无量功德。当世,我就被国王拜为了大臣,富贵荣华,享用不尽。其后,历生历劫,我都无所缺乏。到今生,我未出家之前,时常优哉游哉,兄长摩诃男很是嫉妒,但母亲说我天生福德。摩诃男不服气,当我在田野里监工的时候,他用苫布罩上空碗,空盆当饭,给我送到田间。然而,当他揭开苫布的时候,却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本来空空的碗盆里已经储满了美食。你们看,我以很少的一点稗子粥供养辟支佛,所得的功德九十一大劫以来从未减少。而且我以此福德,得以遇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位,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海。”

珠宝师听后欢欣鼓舞,从此成了一位谦恭的居士,时常供养三宝。

后来,弥勒将那件象征着佛教法脉的金褛袈裟,献给了佛陀。要知道,当初他之所以接受这件袈裟,不是贪图它的华丽,而是为了成就波阇波提供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