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黑船來了忒緊張

日本攤上大事兒了

德川幕府第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在位的時候,日本攤上大事兒了。

當時德川幕府已經延續了整整兩百五十年,天下承平日久,日本全國上上下下都以為這種太平盛世將會永遠持續下去。但是,此時的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到19世紀50年代,歐美強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進入到工業文明時代。甚至日本的近鄰——中國的國門也已然洞開。經過鴉片戰爭以及其後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已經漸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只有日本與兩百五十多年前一樣,仍然閉關鎖國,不與外界交往。

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意圖打開日本的大門。最早要求日本結束鎖國體系,打開國門的是俄國人。因為俄國和日本是海上鄰國。俄國擴展到遠東地區之後,與日本有接觸,日本有漁民在幕府時期出海打魚遇到風浪,漂流到了俄國,據說還曾到過聖彼得堡,朝見過葉卡捷琳娜女皇。所以,俄國對日本有一定的瞭解,要求日本打開國門。其次是英國人也壓迫日本打開國門,一向跟日本維持貿易往來的荷蘭人,也曾經善意地向幕府提出過開國的建議。

德川幕府雖然閉關鎖國,但是並沒有完全杜絕與外國來往,有三個國家是可以來往的,分別是中國、朝鮮和荷蘭。為什麼會跟遙遠的荷蘭有來往呢?據說是在德川家光將軍在位的時候,日本曾經爆發過天主教徒起義。荷蘭人因為信奉新教,所以給幕府提供武器,用來鎮壓日本天主教徒的起義。

黑船來了忒緊張

經過此番合作,幕府覺得荷蘭人還不錯,決定與遙遠的荷蘭保持來往,順便也可以從荷蘭獲取一些西方先進的玩意兒,就像明清兩代並沒有收回澳門的道理是一樣的。以康乾盛世時期的國力,想收回澳門應該說是易如反掌。但是皇上稀罕從那個地方來的地球儀、自鳴鐘這些東西。另外,澳門是租給葡萄牙人的,並不是葡萄牙領土,也是一扇接觸世界的窗口。日本政府對於荷蘭也是如此。

幕府雖然接到眾多國家要求開國的建議,但是由於幕府頭腦僵化,自認為日本是神國,這些建議一概聽不進去,全部斷然拒絕。終於,1853年,美國遠東海軍司令、海軍准將佩裡帶領四艘軍艦來到日本,駛入距離江戶只有咫尺之遙的浦賀港,向幕府遞交開國國書。

因其四艘軍艦船身都被塗成黑色,所以日本歷史上稱之為「黑船來航」。

開國已是大趨勢

當時幕府掌實權的人物是首席老中阿部正弘。阿部正弘雖然智能卓絕,見識不凡,只是畢竟日本閉關鎖國已久,面對這樣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就像李鴻章講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阿部正弘手足無措。如果答應美國人的要求,就會破了祖宗留下的規矩,更會被政敵安上「日奸」和叛國的帽子。如果不答應美國人的要求,幕府根本沒有實力跟美國人相對抗,特別是軍事實力跟美國比起來差得太遠了。

日本自元和偃武以來,兩百五十多年既無內戰,也沒有外戰,武士階層早已腐朽。此情此景,阿部正弘心知肚明,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美國這封國書應該遞給誰呢?遞給將軍家慶嗎?將軍已是老病臥床,在黑船來航的當年就死掉了,有人說將軍是被美國嚇死的,這倒不一定,他本來已經老病臥床多年。為了堵住天下的芸芸眾口,必須把這個雷扔出去,在別的地方炸響。什麼地方炸這個雷最合適呢?位於京都的天皇和朝廷最合適!朝廷早就沒有權力了,除了能決定年號,什麼也決定不了,難免靜極思動。幕府就把國書遞給了朝廷,想讓朝廷拿主意去為幕府承擔責任。

此時朝廷的官僚們,數百年來無所事事,每天沉浸在茶道、花道、和歌、能樂之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麼一幫對於世界大勢完全不瞭解的公卿大臣,眼光比幕府窄得多,而且又堅信日本是神國,堅信所謂的大義名分,心胸比幕府的官員還要狹窄。而當時在位的孝明天皇,也是極度排外的。所以,朝廷給幕府下達命令,要求幕府抵禦外敵,至於幕府打得過打不過外敵,天皇並不關心,打不打得過,那是幕府的事兒,我就是讓你去打,愛行不行,天皇也是一個典型的口號愛國者:「打倒美帝國主義!」喊口號是最容易的,問題是美帝國主義不是你喊兩句口號就能打倒的。

如此一來,幕府把禍水引向朝廷的舉動就失敗了。怎麼辦?既然禍水上引不行,那就下引吧。幕府緊急召集各地的大名、藩主們商議對策,將美國的國書發到下面,讓這些大名、藩主討論。其實德川幕府從建立起始,就用各種手段削弱大名尤其是外樣大名的勢力,避免他們對幕府中央構成威脅。這一次幕府的老中們主動放下身段,向這些外地的大名問計,大名們終於有了機會一吐衷腸。一時間,各種各樣的意見紛紛上報幕府,甭管這些意見多麼異想天開。

此次事件,的的確確打破了德川幕府延續兩百五十多年的兩個傳統:一是架空天皇,二是削弱各地大名。所以,由於幕府面對美國黑船來航,向京都的朝廷和天下的大名特別是外樣大名問計,導致了幕府的威望直線下降,從而使得各地大大名伺機蠢蠢欲動,日本的動盪就此開始了。

佩裡1853年雖然沒有達成目標,但是留下話了,說改天再來。到了1854年,面對美國的優勢武力,日本幕府被迫屈服,簽訂了《日美和好條約》,又叫《神奈川條約》,從此被迫打開了日本緊鎖著的大門。英國、俄國、荷蘭緊隨美國後塵,相繼趕來,幕府被迫陸陸續續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使得幕府的老中們相繼辭職。到了1858年,在美國首任駐日領事的逼迫之下,《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條約明確提出,與日本通商,要日本徹底對外開放。相比以前的條約,走得更遠。

幕府面對這樣的變局,既不願意承擔開國責任,又沒有能力抵禦列強,只好又把此事上奏京都的朝廷。朝廷並不傻,對此是裝聾作啞,完全置之不理,不願意幫幕府背黑鍋。幕府萬般無奈,最後的決心還得自己下。在這種情況下,德川四天王的後人,當初因擁戴家茂將軍繼位而取得大位的井伊直弼,出任幕府的大老。大老相當於幕府政權下的宰相,比首席老中的職務還高,一般並不常設,非常時期才會設立。

井伊直弼很有擔當,他意識到開國已是大勢所趨,不開國無法抵抗列強,也不可能引進外國的技術,富國強兵。另一方面,井伊直弼也認識到,幕府的威望已經降至谷底,再不主動作為,以後幕府說話就更沒人聽了。綜上所慮,井伊直弼說:「這件事幕府不能再迴避了,必須給出回應。」1858年,也就是日本安政五年(1858年),井伊直弼大老一腳踢開了朝廷和大名,獨斷專行,簽署了條約,然後大肆屠殺反對派,誰反對他簽約,他就把誰幹掉。緊接著英、法、俄、荷四國接踵而來,與幕府簽訂了一系列的友好通商條約。這些條約在日本總稱為「安政五國條約」。

井伊直弼靠著鐵血手腕打開了日本的國門,自然遭到了日本國內反對勢力的憤恨,尤其當時那些滿口尊王攘夷的武士浪人,也就是當時日本的憤青們。簽約後兩年,大老井伊直弼在江戶城的櫻田門外遇刺身亡,史稱「櫻田門之變」。

井伊直弼雖然遇刺,但日本開國的趨勢,已是無法阻擋。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