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大结局 > 第三章 阏与之战:秦军最惨痛的大败 >

第三章 阏与之战:秦军最惨痛的大败

孟尝君救魏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此后秦、赵、魏、韩四国撤军,唯有燕军继续前进,最终攻克临淄,占领齐国。

如果不考虑后来发生的事,燕国无疑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而其他国家也各有所获——

秦国如愿以偿,得到了中原的商业中心陶地,并将其作为相国魏厓的封邑。魏厓本来就富比王侯,这一来更是锦上添花,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魏国近水楼台先得月,乘机夺取原来宋国的大部分土地,设置了大宋和方与两郡,国土面积大增。

赵国以廉颇为大将,攻取了齐国的阳晋(今山东省郓城)。廉颇因此战成名,被封为上卿,后改任大将军。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以后还会讲到,先且一笔带过。

楚国则收回了原来被宋王偃抢去的淮北之地。

就连国势每况愈下的鲁国也趁火打劫,出兵攻占了齐国的徐州,真可谓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

但是秦国的胃口显然不止于陶地。公元前283年,济西之战过后不到一年,乐毅正在齐国攻城略地,秦国便对魏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这一次,秦国的目的是灭魏国,将陶地与秦国本土连成一片,切断山东各国的“合纵之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秦昭王先后两次与楚顷襄王会面,以确保楚国不会出兵干涉;又向韩僖王施压,迫使韩国屈从于秦国,共同出兵侵魏。

秦军兵出函谷关,先是攻占了魏国长城外的安城(今河南省原阳),接着攻取了大梁西北的重镇北林(今河南省中牟,当时以森林茂密而得名),在那里囤积武器和军粮,作为进攻大梁的前进基地。

大梁西郊的梁囿,是历代魏王花重金建设的王家园林,亭台楼阁极其考究,山川湖泊错落有致,相当于那个年代的圆明园。秦军攻入梁囿后,极尽破坏之能事,烧毁建筑,砍伐树木,并将园中放养的上千麋鹿悉数射杀,以饷军士。

在这个危急关头,孟尝君奉魏昭王之命向赵、燕两国求救。

赵惠文王一开始不想借兵,孟尝君向他剖析了秦国这次用兵的意图,明确告诉他:“魏国一旦灭亡,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到时候赵国将年年战乱,永无宁日。”赵惠文王这才醒悟,答应派十万大军救援魏国。

燕昭王也不想救魏。他对孟尝君说,燕国正在和齐国打仗,现在又要派部队行军千里去救援魏国,显然是不现实的。孟尝君便威胁道,如果燕国坐视不救,魏国便会臣服于秦国,然后率领魏、韩大军,再请秦、赵出兵共同进攻燕国。“您认为,是派部队行军千里去救魏国好呢,还是出蓟城南门就可以看到四国联军好?”

这话如果从别人口里说出来,燕昭王或许会付诸一笑。但是从孟尝君口里说出来,他就不得不考虑后果了。当时孟尝君说完,就准备离去。燕昭王赶紧叫住他:“您别急着走,寡人同意派兵了。”于是燕国出兵八万,与赵国的十万大军会合,渡过黄河,从北面逼近北林,对秦军形成强大的威胁。

韩国本来就不想攻打魏国,看到形势逆转,便想反戈一击,与燕、赵、魏三国联合攻秦。

秦昭王审时度势,果断将军队撤回关中。

经此一役,秦国改变策略,开始拉拢韩、魏,转而将矛头对准赵国。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分别与韩僖王、魏昭王会面。同时,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攻赵,取兹氏和祁城(今山西省祁县)。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攻赵,取蔺和离石(均在今山西省离石境内),然后率军南下,第二次围攻大梁。燕国和赵国再次出兵救魏,将秦军围困于林中(今河南省新郑),迫使秦国讲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连续三年第三次攻赵,取代县(今河北省蔚县)和光狼(今山西省高平)两城,斩首三万。

在白起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被赵惠文王倚为栋梁的廉颇也束手无策。这倒不是说廉颇无能——如果没有廉颇,赵国也许败得更惨——而是白起实在太厉害。

正当赵国被打得狼狈不堪的时候,秦国出人意料地停止了进攻,向赵国伸出了橄榄枝。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令白起停止进攻赵国,派人给赵惠文王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将近年来秦国占领的十五座赵国城池统统归还,前提是赵惠文王用其珍藏的和氏之璧来交换。

所谓和氏之璧,据《韩非子》记载,乃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玉匠卞和以在荆山发现的玉石雕琢而成的玉璧。

当年卞和发现玉石之后,先是献给楚王蚡冒(楚武王的哥哥)。蚡冒见那块石头其貌不扬,认为卞和在戏弄他,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腿。蚡冒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楚武王命宫中玉匠检测,还是认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又砍去卞和的右腿。卞和带着玉石回到荆山,哭了三天三夜,悲伤不已。后来楚文王即位,命人将卞和找来,当场剖开石头,发现果然是一块举世罕见的宝玉。楚文王十分感动,命卞和将这块玉石打磨成玉璧,遂称之为和氏之璧,作为镇国之宝收藏于宫中。至于这块玉璧为何落入赵惠文王手中,世人就不得而知了。

俗话说,金银有价玉无价。和氏之璧号称价值连城,究竟值多少座城池,从来没有人估算过。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之璧,吃亏的是秦国。想想看,白起兴师动众,连续用了三年时间,才攻取赵国六座城池,平均一年两个。按照这种速度,十五座城池足够白起和十余万秦军忙上七年半了。

赵惠文王掰着手指头都能算出这笔生意的好处,问题是它太好了,好得不真实。秦昭王究竟是哪根神经错乱,才会想出这样一笔蚀大本的买卖呢?

围绕这笔买卖,赵国的大臣们连续开了三天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骗局。如果答应了秦昭王的要求,结果很有可能是玉璧给了,城没拿回来。但是如果不答应,等于放弃一个跟秦国谈和的机会,而且很有可能引发秦国报复性的进攻,这是包括大将军廉颇在内的群臣都不愿意看到的。

赵国这边拿不定主意,秦国那边却一再催促要给个答复。情急之下,赵惠文王决定派一个合适的人出使秦国,随机应变。奇怪的是,满朝文武,本来都在七嘴八舌发表意见,一听到要出使秦国,突然都变了哑巴。

谁都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后果不外乎有二:其一,立场偏左,到了秦昭王面前,据理力争,秦昭王大怒,兴师相向,这使者便是赵国的罪人;其二,立场偏右,到了秦昭王面前,委曲求全,城没要回来,玉璧只当白送,这也是赵国的罪人,名为“赵奸”,是要被邯郸城里爱国的太学生们砸了座驾的。

赵惠文王看了一圈,“啧啧”了两声,表示极度不满,说道:“难道我赵国无人?”

这时大内总管缪贤站出来说:“下臣推荐一人,可当此重任。”

“谁?”

“下臣的门客,蔺相如。”

赵惠文王摇摇头,表示没听过这个人。

缪贤便说了一段往事——

有一次,缪贤犯了罪,想逃到燕国去寻求政治避难,蔺相如制止了他,问道:“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您?”

缪贤说:“我曾经陪同大王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拉着我的手说,愿意与我结为朋友。现在我有难,他应该会庇护我。”

“错!”蔺相如说,“当年赵强燕弱,燕王有求于大王,而您又受到大王的信任,所以他才希望和您结交。现在您得罪了大王,他只要见到您,就会派刀斧手把您抓起来送回赵国。您还想他庇护您,做梦去吧!”

缪贤如梦初醒,于是听从蔺相如的建议,肉袒伏斧(光着身子伏在刑具上)向赵惠文王请罪。而赵惠文王果然因其坦白从宽,赦免了缪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有见识,也有胆识,下臣以为他可以出使秦国,必不辱使命。”缪贤这样说道。

赵惠王白了缪贤一眼,心想:看不出啊,你小子原来曾经想过要叛逃!这件事先且搁一边,那蔺相如有如此见识,倒也不是一般人,不妨见他一见罢。赵惠文王于是召见蔺相如,问道:“秦王请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之璧,你看可不可以给他?”

“这生意划算,当然要给。”蔺相如不假思索地说。

“可是,如果秦王拿走了和氏之璧,又不给我们城池,那可怎么办呢?”

“秦王以城易璧,我们不答应,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给了他璧,而他不给我们城,理亏的就是他了。两种情况相比较,我们宁可被骗,也不要让秦国人抓着把柄。”

赵惠文王想,也只得如此了。试探着问道:“那有谁可以替寡人去秦国完成这个使命呢?”

蔺相如笑了:“大王这样问,想必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让我带着玉璧去吧。他们如果给我们城,我就给他们璧;他们如果使诈,我保证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闻言,不禁对眼前这位瘦弱的中年男子刮目相看,只见他神色如常,仿佛在说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此人不可小觑。”赵惠文王这么想着,当场拍板,决定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咸阳,很快受到秦昭王接见。他双手捧着和氏之璧,小心翼翼地进献给秦昭王。

秦昭王没想到赵国这么爽快,十分高兴,拿着玉璧看了又看。原来这块和氏之璧,乍一看普普通通,然而拿在手里,感觉异常温润,似有涓涓细流自指缝间滑过,宛如早春雪融时一般激灵,又如深夏林间山泉一般透彻心扉。古代贵族玉不离身,秦昭王自幼配玉,当上国君之后更是名玉傍身,但是像和氏之璧这样珍奇的玉石,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将玉璧传给身边的几个美人:“此乃稀世珍宝,你们也看看。小心啰,谁要是摔坏了,休怪寡人不客气。”旋即,女人间发出一阵由衷的赞叹。女人们看完,秦昭王又让左右几位亲信大臣上前来观看。大臣们看了,都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向秦昭王表示祝贺。

蔺相如站在堂下,冷冷地看着秦国人演戏。等他们热闹完了,才上前说道:“玉璧其实还是有点瑕疵,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请让下臣告诉大王在哪。”

秦昭王一听,赶紧将玉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来,后退了几步,背靠着一根柱子,头上的帽子突然冲起,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要和氏之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国的大臣都说秦国贪婪,言而无信,劝赵王不要答应大王的要求。赵王问下臣的意见,下臣以为,布衣之间尚不相欺,何况是像秦国这样的大国。而且为了区区一块玉璧闹得两国之间不愉快,这又是何必呢?于是赵王郑重其事地斋戒沐浴五日,将和氏之璧交给下臣带到咸阳来,恭恭敬敬地奉献给大王,以表赵国对秦国的尊敬。可是,我到了咸阳之后,您却在偏殿之上接见我,表现得十分傲慢,还让一群妖里妖气的女人来围观玉璧,这分明是没把赵国放在眼里。我看您八成是不想给赵国城池了吧!所以我就使了个小小手段,把玉璧又要回来了。您不要逼我,谁敢上前一步,我马上将这玉璧摔碎,然后一头撞死!”说着将玉璧高高举起,作势欲摔。

秦昭王没料到蔺相如会来这么一手,连声道:“且慢!”命人将地图取出铺在地上,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地区说,寡人没有任何要欺骗赵王的意思,从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池,已经计划好要划给赵国的啦。

蔺相如斜着眼睛瞟了一眼,说:“那敢情好。只不过和氏之璧是天下至宝,赵王迫于大王的威力,才不得不献给大王。赵王还专门斋戒沐浴五天,才将它交给下臣。为了表示您的诚意,请您也斋戒沐浴五天,然后以九宾之礼相迎,我才会将它献给您。”

秦昭王又气又怒,又没办法,只得答应蔺相如的要求,承诺斋戒沐浴五天,并安排蔺相如先到宾馆住下。

蔺相如一到宾馆,就命随从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怀里揣着和氏之璧,抄小路将它送回了赵国。

五天之后,秦昭王在宫中举行盛大的仪式,派傧相引导着蔺相如进入大殿,把该行的礼都行完了,该表的态也表了,就等着蔺相如献璧。蔺相如如实相告:“和氏之璧已经送回赵国,您上当了。但这事也怨不得我。秦国自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任国君,没有一位是信守承诺的。太远的事我就不说了,楚怀王的事就给了天下诸侯深刻的教训,在和秦国打交道的时候,不得不多留一个心眼。大王如果实在是有诚意,请先将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我保证和氏之璧马上送到。当然,大王如果要治我的欺君之罪,我也无话可说,甘愿下油锅。”

秦国君臣听了,面面相觑。蔺相如说秦国自从穆公开始就不守信用,显然是夸大其辞,至少秦穆公不是无信之人。事实是,秦国自打秦惠王年间重用张仪以来,在国际上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没想到今天反倒上了蔺相如的当,让他当猴给耍了。

大殿上一时沉默。突然间,相国魏厓爆发出一声怒吼:“你想下油锅?没那么便宜!来人啊,将这厮拉出去,立即处以车裂之刑。”

武士们一拥而上,将蔺相如绑了起来。群臣们情绪激动,都举着拳头喊道:“处死他,处死他!”

蔺相如淡然而笑,没有作任何挣扎。反倒是秦昭王突然站起来,挥挥手,平息了大伙的喧闹,说道:“即便杀了他也于事无补,反倒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我相信赵王不会为了区区一块和氏之璧就欺骗我们秦国。”下令放了蔺相如,依旧以九宾之礼接待他,典礼结束之后便放他回去了。

回想当年,孟尝君曾派公孙弘观察秦昭王气象,赵武灵王也曾亲自乔装改扮到咸阳窥探秦昭王,都认为他气度不凡。从现在发生的这件事上看,秦昭王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蔺相如平安回到赵国。赵惠文王对他在秦国的表现相当满意,认为他“不辱于诸侯”,因而封他为上大夫。

廉颇负荆请罪

以城易璧的计谋失败后,秦昭王正式向赵惠文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西河外的渑(miǎn)池(今河南省三门峡)来会晤,商谈两国和平友好的大事。

因为有楚怀王的前车之鉴,赵惠文王不打算接受秦昭王的邀请。但是廉颇和蔺相如等文武大臣都说,如果不去,等于向天下人宣告赵国怕秦国了,脸面上是万万过不去的。赵惠文王不觉苦笑,那就是一定要去啰?罢,罢,罢,为了国家的面子,寡人我就做一回弥天大勇,去赴那渑池之会吧!

当然,赵国方面也作了充足的准备。陪同赵惠文王赴会的,是不辱于诸侯的蔺相如;同时由廉颇统帅大军,驻扎在秦、赵两国的边境线上,一旦发生事变,则可挥师相救。饶是如此,廉颇还是做了最坏的准备,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此去,路上行程加上会期估计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还没见到您回来,请允许我等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人的念想。”

赵惠文王默默点头。说这样的话虽然不吉利,但是形势逼人,也只能抱着最坏的打算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了。他几乎是带着英勇就义的悲壮感来到渑池,却没有遇到想象中的刀斧手一拥而上的场面,反而受到了秦国方面的热情接待。这是公元前279年春天发生的事。

“也许是我们多虑了。”赵惠文王暗中对蔺相如说。

“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蔺相如说。

到了正式会面那天,秦国文武百官齐聚,各国使臣也受邀参加,场面搞得十分隆重。席间秦昭王频频举杯为赵惠文王敬酒,赵惠文王也频频回敬,很快就酒酣耳热了。

秦昭王借着醉意说道:“寡人早就听说赵王善于鼓瑟,今日两国为兄弟之会,请赵王为我们演奏一曲如何?”

赵惠文王也在兴头上,马上说:“好!”于是当着大伙的面,演奏了一曲《伏羲乐》。奏毕,秦昭王击掌称赞,赵惠文王也就谦虚了几句。这时秦国御史(史官)快步上前,高声宣布:“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记入史册。”

赵惠文王一听就愣了,闹了半天,敢情在这等着我呐!正在闷闷不乐,只见蔺相如从案几上拿起一只陶缶(fǒu),双手捧着,快步走到秦昭王面前跪下:“请大王击缶助兴。”

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秦人风俗粗犷,每逢宴饮,喝到半醉,便敲打着陶缶,拍着大腿唱歌。因此,缶在秦国又是一种乐器。

秦昭王把脸偏到一边,装作没看见。

蔺相如又说道:“请大王击缶!”这一次嗓门粗了许多,全场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秦昭王脸色大变,席间的空气骤然紧张。蔺相如仍然不依不饶,又向前跪行了两步,对秦昭王说:“现在您和我相距不过五步,我可是做好了将一腔热血洒到您身上的准备。”言下之意,再不答应,就准备同归于尽了。

秦昭王的左右听到这话,立刻围了上来,有人已经把佩剑拔出,偷偷绕到蔺相如身后准备动手。蔺相如怒目圆睁,高举陶缶,大喝一声,将这些人都镇住。

秦昭王被逼无奈,只好拿起一根筷子,勉强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刻站起来召唤赵国的御史:“请记好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群臣都觉得脸上无光,为了挽回一点面子,齐声道:“请赵王献十五座城池给秦王做贺礼吧!”

蔺相如笑道:“那请秦王也把咸阳送给赵王做贺礼吧。”

直到宴会结束,秦昭王始终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再加上廉颇大军在边境上待命,秦军也不敢轻易动手。

从渑池平安回来后,赵惠文王立即封蔺相如为上卿,且排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乐意了。我廉颇在沙场上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不过是个上卿;他蔺相如动动嘴皮子,也是个上卿。敢情这赵国的上卿,张三李四王五麻子都能当啊!再说了,蔺相如本来不过是一介平民,不知道哪一天突然走了狗屎运,居然混到了贵族队伍中,而且排在我前面。我一把年纪了,受不了这个侮辱。

廉颇宣称:“如果让我在大街上看到蔺相如,一定要公开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话,只是笑了笑。从此,每次上朝的时候,他都避让着廉颇。后来发展到只要廉颇上朝,蔺相如就不上。有一次蔺相如出行,远远看到廉颇的队伍,赶紧下令绕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

连蔺相如的门客都看不下去了,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背井离乡来跟随您,就是因为仰慕您的为人。现在您和廉颇同朝为臣,地位比他高。他口出狂言,处处跟您过不去,您却一味畏缩,见到他就像老鼠见到猫。这样的侮辱,平常人都受不了,何况是身为国家的将相?我们水平有限,达不到您的境界,请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说:“我理解你们的感受,但是请你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廉颇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

门客们都说,当然是秦王厉害。

“秦王那么厉害,我尚且敢在秦国的朝堂上公开喝斥他,侮辱他的文武大臣。你们说,我还会怕廉颇将军吗?”

这个问题把门客们都问住了。

“你们以为我不在乎个人的尊严、不介意廉颇将军对我的侮辱吗?不是。只不过我考虑,以秦国之强,不敢打赵国的主意,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在。如果我俩发生冲突,有如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秦国趁机发动进攻,赵国就危险了。我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个人的感受之上,才处处忍让啊!”

门客们恍然大悟,都拜伏在地上说:“恕我等浅陋,不能体会您的苦心。”

事情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这位自我膨胀的老将突然明白了自己与蔺相如的差距,很快做出了反应。他光着膀子,将一根荆条背在背上,由自己的门客引导着,前往蔺相如府上请罪,说:“我老糊涂了,不知道您如此宽宏大量,真是惭愧!”

蔺相如连忙将他扶起来,替他拔掉荆条,穿上衣服。两个人从此心无芥蒂,成为了至交。

在中国历史上,负荆请罪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它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剧目演出,历来为百姓们津津乐道。廉颇的刚烈和蔺相如的大度,通过这个故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认为赵国朝中这种“将相和”使得秦国不敢睥睨赵国,显然有点夸大了团结的力量。事实上,秦国之所以暂时放过赵国,不是因为忌惮廉颇和蔺相如,而是因为南方出现了异动。

楚国引火烧身

当时楚国的统治者楚顷襄王,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君主。当年秦昭王发动诸侯攻齐,以及后来秦国攻魏,都曾与楚顷襄王会晤。而楚顷襄王对秦国的行动,虽然不是亦步亦趋,但总是给予理解,没有给秦国添任何麻烦。可以说,在楚顷襄王的统治下,楚国基本上是偏安一隅,不问世事。

然而,公元前281年,有一个人打破了楚顷襄王内心的平静。

据《史记》记载,当时楚国有位猎人,善于射鸟,每射必中,斩获颇丰。楚顷襄王听说,便将他召进宫,问他有什么诀窍。

猎人说:“我不过是用小弓射几只归雁,不足为大王道。以楚国之大,大王之贤,应该关心射天下的大事才对,要不我给您讲讲如何射天下?”

楚顷襄王吓了一跳:好嘛!遇到高人了,且听他怎么说。

猎人便说:“古代圣贤射的是道德,五霸射的是诸侯。当今天下,群鸟飞翔,秦、魏、燕、赵是鶀(qí)雁(大鸟),齐、鲁、韩、卫是青首(中等大小的鸟),驺、费、郯、邳是罗鸗(lóng,小鸟),除此之外的就不值一提了。这天上飞着的六双鸟,敢问大王打算用什么来射取呢?”

楚顷襄王摇摇头,表示没想过。确实没想过,自从楚怀王的悲剧之后,楚国一直韬光养晦,逆来顺受。连当年宋王偃侵占淮北之地,楚顷襄王都没吭一声,哪里曾做过什么弯弓射大雕的美梦?

“那么,大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箭,看准时机张弓而射?”猎人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大王早上张弓搭箭去射魏国大梁的南部,再猎取魏国西部,顺带捎上韩国,则中原的道路由此控制在楚国手里,上蔡也就不攻自破。回过头来再射魏国东部,攻占定陶,便可获得大宋、方与两郡。魏国丧失东西两部,大梁就没有屏障了。大王在兰台收起弓箭,饮马西河,平定魏都,这是一射之乐啊!您如果觉得还不过瘾的话,那就再取出宝弓,到东海去射那长着钩嘴的大鸟。早上射东莒,晚上获顿丘,夜里得即墨,回头占领午道,威慑齐、赵、燕三国,这是二射之乐!至于泗上十二诸侯,更不在话下,您左右开弓,不用一个早上就可全部得到,这是三射之乐也!”

猎人说得牛逼哄哄,楚顷襄王听得如痴如醉,竟然产生了一种长缨在手、欲缚苍龙的豪情。但问题是,秦国呢?秦国怎么对付?

关于这一点,猎人早有准备。他这样说道:“秦国雄踞海内,东面而立,左臂按着赵国的西南,右臂遥指楚国的鄢、郢(鄢即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在郢都以北约两百里处,鄢、郢之间的地域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利爪膺击韩魏,垂头俯视中原,高举羽翼,遮天蔽日,可达方圆三千里。这样的大鸟,是不能够举着蜡烛在夜里偷偷射下来的。但是,这些年来,秦国打败韩国却不能据守其城池,数次讨伐魏国却没有获得成功,连年进攻赵国却成就甚微,其实已经十分疲惫了。大王只要慰劳百姓,休养生息,抓住有利时机,联合天下诸侯合纵攻秦,南面称王不是难事。再说了,先君怀王被秦人欺骗客死他乡,现在楚国百姓还不能放下这个仇恨,都发誓要为先君报仇。您现在坐拥国土五千里,带甲百万,足以称霸中原,现在却反而坐以待毙,这样做对得起先君吗?”

楚顷襄王完全被打动了,于是“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他没有想到,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箭射出,非但没有射到秦国这只大鸟,反而惹火烧身,将大鸟的注意力转移到南方来了。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司马错征发陇西之兵十万,从蜀地出发,顺流而下,一举攻克楚国的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汉水以北的土地。

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关系趋于平和,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挥师南下,于公元前279年向楚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秦军进攻的首要目标就是楚国的鄢城。鄢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再加上楚顷襄王征发大军进驻,守城军民多达数十万人,可谓固若金汤。白起没有强攻,而是采用水攻的办法,引鄢城西北的沔水浇灌城池。据《水经》记载,大水从城西灌到城东,几乎将全城守军百姓全部淹死,以至于“城东皆臭”,从此被称为臭池。

白起经此一战,军威大震,又乘胜进攻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并于公元前278年攻克郢都,迫使楚顷襄王将国都迁到陈(今河南省淮阳)。秦国遂在鄢、郢之间的富庶地区设置了南郡,而白起因此大功被封为武安君。

值得一提的是,白起所率攻楚的秦军部队,最多不到十万人,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便向西攻到了夷陵(今湖北省宜昌),焚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向南攻到了洞庭湖以南;向东攻到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再转向东北,攻至安陵(今湖北省云梦)、西陵(今湖北省新洲),为秦国扩地数百里。后来白起分析这一段战事,认为秦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战绩,主要是因为楚国人心涣散,城池破败,既无良臣,又无守备。秦军素以斩首为功,白起更是杀人成性,但是在这两年攻楚的战争中,攻占了数十座城池,除了水淹鄢城数十万军民外,竟无一斩首记录。解释只有一个,这些城池基本上是主动开城投降的,以至于白起都找不到理由来杀人。

三年前,楚顷襄王雄心勃勃弯弓射大雕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吧!

阏与之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秦国的战车滚滚前进,在破灭了楚顷襄王的大国梦之后,又转头向东,再次将矛头对准了魏国。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安僖王(魏圉)即位。

公元前276年,白起伐魏,取两城。

公元前275年,秦相魏厓亲率大军伐魏,攻至大梁城下。韩国派大将暴鸢率军来救,被秦军击败,斩首四万。暴鸢逃至启封(今河南省开封),秦军追击而至,迫使魏国献出温地(今河南省温县)求和。

秦国之所以围攻大梁而不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魏厓有私心。据《战国策》记载,当时秦国围攻甚急,大梁朝不保夕。魏安僖王派了一名说客到秦军大营游说魏厓,认为魏厓已经获得了穰、宛、陶、许等一大批封邑,秦王都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主要就是因为大梁未下。一旦大梁沦陷,魏国灭亡,秦国就将陶地与本土连在了一起,秦王肯定会提出收回陶地。从魏厓的个人利益考虑,还是不要攻取大梁为宜。

二是秦国担心攻克大梁会引起东方诸国的共同警惕。当时就有人劝秦昭王,将天下比作一条蛇的话,魏国就是蛇的腰身,打蛇头,蛇尾来救;打蛇尾,蛇头来救;打蛇腰,则首尾都来救,这是常识。秦国攻打魏国,等于告诉诸侯,秦国要截断天下的脊梁,那么山东各国必定倾力相救,魏国也会拼死抵抗,对秦国必定大大不利。

因为上述两个原因,秦国在攻打魏国的时候,保持了一定的节制,有意放过了魏国一马。

但是,到了公元前274年,秦军又卷土重来了。秦昭王通过外交手段迫使韩国服从,派客卿胡阳率领大军越过韩国领土,攻克了魏国的卷(今河南省原阳)、蔡(今河南省上蔡)、中阳(今河南省中牟)、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四城。

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魏国不得不向赵国靠拢。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合进攻韩国的华阳(今河南省新郑),韩国向秦国救援。魏厓亲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白起率领,一路由胡阳率领,在华阳城下大败赵魏联军。魏军被斩首十三万,魏将芒卯逃脱;赵军被斩首两万,赵将贾偃战死。秦军乘胜追击,再度围攻大梁。魏国不得不割让南阳给秦国,秦国才退兵。

公元前272年,秦国以南阳和宛为中心,建立了南阳郡。

华阳之战是自伊阙之战和攻克郢都后,秦军在白起领导下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经此三战,白起牢固树立了战神的地位,也使得山东各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恐白症”。

华阳之战进一步削弱了魏国,实际上已经打断了天下的脊梁。战后,秦国对赵国采取拉拢策略,双方互派质子,以示友好。赵国向秦国提出,将原来秦国占领的蔺、离石、祁三城归还给赵国,而赵国将焦(今河南省三门峡)、黎(今河南省浚县)、牛狐(今不详)三地给秦国作为交换。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秦国派到赵国去的质子,是秦昭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异人的父亲嬴柱,是秦昭王的幼子,被封为安国君。嬴柱有子二十余人,异人最不受宠爱,因此被派为人质。然而,正是这位异人,在赵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嬴政,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异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这是后话,先且带过。

秦国人也很守信,按照赵国的要求归还了三座城池。出人意料的是,赵国违背了诺言,拒不交出焦、黎、牛狐等三城。秦昭王派大臣到赵国交涉,也没有结果。

看来这一次,赵惠文王还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对流氓耍流氓到底了。

秦昭王很快做出反应,于公元前270年派胡阳越过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军事重镇阏(yān)与(今山西省和顺)。

赵惠文王将廉颇召来,问他能不能率军救援阏与,廉颇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从邯郸到阏与,“道远险狭”,难以救援。赵惠文十分失望,转而问身边的田部大臣(税务局局长)赵奢:“你看这事该怎么办?”

赵奢回答:“路又远,道又狭,两军相争,就像是两只老鼠在洞穴中相遇,谁的大将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关于赵奢,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人本来只是田部的一个小吏,负责征收田赋,有一次征收平原君赵胜家里的租税,平原君的管家倚仗权势,拒不缴纳。赵奢搬出国家法令,告诉平原君的管家,不依法纳税,是要杀头的!管家一听,不怒反笑,伸长了脖子说,你砍,朝这儿砍,别手软。赵奢便将管家和他的手下九个人统统抓起来,全部砍了头。

平原君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想要杀赵奢。赵奢主动找上门去,对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贵人,如果您都不遵守法令,那法令就管不住任何人了,国家就会衰落,甚至会灭亡。到那时,您的富贵也保不住,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反过来说,您作为大王的弟弟,如果能够带头奉公守法,大家都会遵守法令,赵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人们只会更尊重您,绝对不会因为您的管家抗法被杀而轻视您。”

平原君立刻接受了赵奢的意见,并且认为他很能干,将他推荐给赵惠文王。

事实证明平原君没有看错人。赵奢在田部大臣的位置上干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国家的仓库充实了。赵惠文王当政时期,赵国虽然也遭受秦国的侵略,但大体上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和赵奢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公元前270年,当赵惠文听到赵奢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时候,不由得对眼前这位长期在经济战线上操劳的同志又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尝试着问道:“如此,派你率军救援阏与如何?”

赵奢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在廉颇惊讶的眼光中带着军队开赴前线。

刚走出邯郸三十里,赵奢就下了一道命令:军中将士,如有敢对本次行动提任何建议者,斩!

这道命令下得有些奇怪,大多数人都在想:新来的将军不懂军事,怕人家提意见……部队在一种不安的情绪中开到了武安(今河北省武安)附近。

当时秦军主力围攻阏与,派了一支偏师驻扎在武安城西,用以监视和阻挡赵军的救援部队。即便是偏师,声势也极为浩大,列好阵势,齐声呐喊,连武安城里的屋瓦都随之震动。

赵奢军中有一位主管情报的官员,在打探清楚秦军的动向之后,建议赵奢迅速移师救援武安,以免秦军捷足先登,因为一旦秦军控制了武安,救援阏与便难上加难了。

赵奢二话不说,立马将这名官员斩首示众,并且下令全军就地修筑工事。

谁都知道,修筑工事意味着停步不前。自古救兵如救火,只恨不能插上翅膀飞过去,哪有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道理?但是有情报官的人头悬在那里,谁都不敢再提意见,只能一边听着秦军的口号,一边默默地修筑工事。

赵奢这一驻就是二十八天。到了第二十九天,他依然命令士兵加固工事。看这个架势,他是要把营地修成一座城池了。这天有个秦国的奸细混进赵国军营,被人发现,押送到赵奢面前。

赵奢命人给奸细松了绑,好酒好肉招待了一番,就放走了。奸细回去后向秦将汇报情况,秦将大喜,对部下说:“赵奢是个胆小鬼,根本不敢向我军挑战,只图自保。可以断定,阏与不会再是赵国的了。”于是放松了戒备。

当天夜里,赵奢突然命令全军摸黑集合。他简短地发布了命令:除少数部队仍留在壁垒中继续迷惑秦军外,全体将士将铠甲卷好,连同三天的干粮一并背在背上,向阏与进发。

赵军悄无声息地绕过秦军大营,行动顺利,没有被发觉。天亮之后,部队开始急行军,从武安到阏与原本五天的路程,仅仅用了两天一夜就赶到了。这时候,驻守武安西的秦军仍旧蒙在鼓里,还以为对面的赵军在修工事呢!

赵军在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胡阳得到消息,又惊又怒,立即率领秦军主力部队猛扑过来。这时有一名叫许历的军士来到赵奢的营帐,要求发表意见。

大伙都替许历捏了一把汗,赵奢却接见了他。许历开门见山地说:“秦军没有想到咱们会出现在这里,现在全军来攻,气势凶猛,如果您不集中力量坚守阵地的话,恐怕会失败。”

赵奢说:“继续说下去。”

许历说:“我怕我说完就要挨刀子了。”

赵奢笑了:“处罚的事日后再说。”

许历便将赵奢领到帐外,指着远处的北山说:“我仔细观察过地势,谁能够控制这个山头,谁就能获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赵奢虽然没有打过仗,但平日也熟读兵书,一点即明。他接受了许历的建议,马上派了一万名精锐士卒去抢占北山。

赵军刚刚布好阵势,秦军就到了。

胡阳久经沙场,很快发现北山是必争之地,亲自指挥部队向北山发动冲锋。赵军早有准备,箭矢、檑木、滚石如雨而下。秦军冲锋三次,在山坡留下无数尸体,赵军阵地却岿然不动。

胡阳正在焦躁,赵奢下令打开辕门,率领赵军迅猛地攻出去。北山守军也居高临下,向秦军发动反攻。胡阳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而归。赵奢乘胜追击,阏与城内的赵军欢欣鼓舞,也杀了出来。胡阳大军分崩离析,只好解除阏与之围,撤军回国。

秦国对于失败的将领惩罚极严厉,胡阳为了挽回局面,在回师途中又节外生枝去进攻魏国的几城(今河北省大名)。廉颇率军救几,又将胡阳打败。

阏与之战,是秦国近三十年来在军事上罕见的失败。它提醒了秦昭王,要想获得天下,赵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赵奢因此大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许历也被破格提升为国尉。

但是,世人对于赵奢的成功,多少有些不服。就在这一年,齐国的相国田单访问赵国,对赵奢说:“我并不是不赞同您的兵法,我所不佩服的,就是您用兵太多。用兵太多,耕田的人就少了,粮食生产就会削弱,这不是办法。我听说,古代帝王用兵不过三万,便可征服天下。现在您一定要有十万、二十万大军在手,才敢上战场,这就是我不佩服的地方。”

言下之意,你打胜仗不是靠兵法精妙,而是靠人多势众。不像我田某人,凭着区区数千即墨之众便可收复齐国。

赵奢的回答很不客气:“看来您不仅不了解用兵之法,而且不了解现在的形势。吴国的干将宝剑,可以削铁如泥,但是如果拿来砍柱子和石头,宝剑就会粉身碎骨。古代天下分为万国,大国也不过几万户人家。如果用训练有素的三万军队去征服这些国家,确实没有什么困难。可是现在呢?天下已经被七国瓜分,谁都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兵力。现在拿三万军队去对抗强国的大军,就好比用干将来砍柱子和石头,结果可想而知。当年齐国以二十万人入侵楚国,经过五年,寸土未得;赵国以二十万人进攻中山,也是经过五年才获得胜利。若以攻城而言,现在千丈的高城,万户的大邑,比比皆是。用三万兵力去包围千丈之城,只能围住城的一角,进行野战就不够用了。这点兵力放在您手上,您又能干什么呢?”

田单听了,长叹一声说道:“我的见识确实不如您!”

确实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