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大结局 > 第十章 荆轲刺秦王 >

第十章 荆轲刺秦王

首灭韩国,秦国加快统一步伐

战争仍在继续。

公元前232年,秦军攻赵,在番吾(今河北省灵寿)遭遇李牧阻击,大败而回。

公元前231年,秦国成功策反韩国南阳守将腾(姓氏不详),封其为内史(秦国官名,掌管京师民政),因此在历史上,此人又称为内史腾。

公元前230年,秦国以内史腾为将,发兵进攻韩国。嬴政弃本土诸多名将不用,而将此重任交给降将内史腾,自然是看中了他熟知韩国的情况,而且在韩军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内史腾果然不负厚望,一举攻克新郑,俘虏了在位九年的韩王韩安。秦国遂将韩国灭亡时的全部领土改建为颍川郡。

韩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韩国的灭亡,自然是由于秦强韩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天下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战国的乱局源自春秋,但其战乱的规模和损害程度又远胜于春秋。《战国策》曾经这样生动地描述:一场大战下来,战死者的丧葬费和伤者的医药费,再加上车马武器的损失,“十年之田不偿也”。死伤的将士“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曝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战败的国家“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而自三家分晋的两百多年以来,这样的大战连年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天下百姓对于结束战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要求实现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如果说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那么秦国凭借着先进的政治制度、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已经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乱世终结者”了。

内史腾也许是出于顺天应民的想法,才主动投降秦国,并且甘为驱使,充当了灭亡韩国的捉刀人。

赵国名将李牧

嬴政的下一个目标是赵国。

也是天意使然,公元前230年,赵国的代地发生大地震。据《史记》记载,“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拆东西百三十步”,造成的破坏可想而知。

到了公元前229年,赵国又发生大旱灾,庄稼地里颗粒无收。民间传唱着一首歌谣:“赵国哭,秦国笑,谁要是不相信,那就看看地上长不长草。”(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上生毛)

秦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再度出兵攻赵。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率领,兵出上党,直下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另一路由杨端和率领,兵出河内,进逼邯郸。

赵国则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

中国古代有一篇《千字文》,是少年儿童通用的启蒙读物,其中有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所谓起翦颇牧,就是指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因为这八个字,后世也有人将四人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战国时期人才辈出,能够与这四人比肩的兵法家不在少数,吴起、乐羊、孙膑、庞涓、樗里疾、甘茂等人都可圈可点。所以将“战国四大名将”改为“战国后期四大名将”或许更为合适。

王翦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自幼研习兵法,少年投身军旅,通过累积军功,一步一步做到将军的级别。据史料记载,王翦第一次独当一面,是公元前237年进攻赵国,取阏与、轑(liǎo)阳等地,为秦国攻占漳水流域立下大功。秦国诸多将领中,王翦以稳重而闻名,号称“不败之将”。

同样没有打过败仗的李牧是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人,原本镇守代地、雁门一带,防备匈奴人进攻。

匈奴即春秋时期的戎人、狄人,战国时期的胡人,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他们逐水草而居,善于骑射,经常入侵秦、赵、燕等国北部边境,所到之处,屠杀平民,焚烧房屋,摧毁城池,劫掠财产,给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的困扰。

由于匈奴人骁勇善战,来去如风,防不胜防,各国都拿不出有效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只能抓紧修筑长城,企图依靠城墙将匈奴人拒之门外。

即便如此,匈奴人仍然能够突破长城的薄弱环节,抢到他们所需要的牛羊、粮食和俘虏。

然而,当他们遇到李牧的时候,发现自己遇到了最难对付的敌人。

李牧也是采取防守策略。但是和别人有所不同的是,他在雁门关外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又派大量骑兵出去侦察,因此每次匈奴人来进犯,他都能提前得知情报,及时将部队、百姓和牲畜、粮食统统撤入城内固守,坚决不出战。

匈奴人不善于攻城,也不善于打持久战,又抢不到粮食来补充军粮,只好在城外叫骂一番,空手而归。

匈奴人一走,李牧又活跃起来了,将部队拉到关外去练习骑射。战士们没有和匈奴人正面交过锋,因此没有军功,他就根据平时训练的成绩予以提拔,只要是他认为合适的,便安排到相应的位置上使用。雁门边境交易频繁,官府在市场上常常能够收到大笔税金。李牧将这些税金全部截下来,用于改善部队的生活和待遇。他几乎每天都要杀几头牛来犒劳士兵,还时不时让人买来好酒与将士们同饮。毫不夸张地说,雁门守军是全赵国——不,应该是全天下待遇最高的部队。将士们牛肉吃着,小酒喝着,日子一长,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纷纷主动要求出战。

李牧本来笑眯眯,很和气的样子,一听说有人要出战,立刻板起脸,下令说:“一旦匈奴人来犯,全体将士立即退进城堡,决不出战。如果有谁不听军令,擅自出战,斩首示众!”

就这样,他在雁门驻守了几年,赵军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匈奴人也没占到任何便宜。匈奴人每次冲到雁门关外,对着厚厚的城墙无可奈何,便极尽辱骂之能事,嘲笑李牧是胆小鬼。

城内的将士也有人暗中说:“咱们的将军确实是个胆小鬼!”

李牧听到,只是笑笑,不当一回事。匈奴人撤走之后,他照样出关训练士卒,周而复始。

那时候还是赵惠文王当政。

赵惠文王在历史上口碑不错,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沉不住气。他听说李牧一直闭关不战,也认为这是一种胆怯的表现,多次派人去责备李牧。但是责备归责备,李牧照样是我行我素,甘当缩头乌龟。后来,赵惠文王干脆让李牧回来,另派他人去驻守雁门。

新守将一到雁门,便忠实地执行了赵惠文王的命令。匈奴人每次入侵,赵军都针锋相对,主动出击,结果一连打了几次败仗,部队伤亡惨重,边境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

赵惠文王只好又厚着脸皮去请李牧出山。

李牧将家里的大门关起来,推说自己生病。但赵惠文王还是一再相请。李牧说:“如果您一定要用我,那就允许我用我的方式,不要再进行干涉。”

在得到赵惠文王的保证之后,李牧又回到了雁门。他一到部队,又恢复了原来的做法,将雁门防守得像铁桶似的。一连几年,匈奴人都一无所获,他们半是失落、半是蔑视地说道:“那个胆小鬼又回来了。”

就在匈奴人百无聊赖之际,李牧开始行动了。

他挑选了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披甲勇士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袭击部队。然后让百姓们出关去放牧,弄得满山遍野都是牛羊。

匈奴人得到情报,开始还很谨慎,派出小股部队去试探,结果斩获颇丰。单于(匈奴首领称谓)看到那上千头抢来的牛羊,禁不住大喜,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进犯雁门。

迎接他们的是铜墙铁壁一般的赵军部队。

单于看到这副阵势,多少有点吃惊,但是不及细想,因为赵军突然阵门大开,一千三百乘战车在前,五万名弓箭手紧随其后,朝着匈奴军直冲过来。

平原上作战,战车的威力远远大于骑兵,但是灵活性就差很多。匈奴人对于赵军的车阵,早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办法。单于一声令下,匈奴骑兵便向两侧移动,让开大路,准备从两翼进行包抄。

赵军显然早料到了这一招。只听得中军一通鼓响,一千三百乘战车放慢速度,排成了十余个环形车阵。这样一来,战车变成了临时堡垒,弓箭手则躲藏在车阵内,用强弓劲弩射杀敢于冲击车阵的匈奴骑兵。

匈奴军冲杀数次,都不能突破赵军环形车阵。此时赵军的步兵也排成密集队形,长戟在前,短兵在后,弓弩压阵,如同森林一般压过来。李牧的这种战法,使得匈奴骑兵的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单于一看势头不对,连忙命令全军撤退。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李牧的一万三千名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过来,如同两把铁钳,牢牢地封住了匈奴军的退路。

匈奴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以及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骑马射箭的本领。如果丧失了机动力而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原部队混战,基本上等于找死。

这一战的结果,匈奴军战死十余万人,单于侥幸逃得性命,从此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

李牧因此名声大震,号称“北边良将”,并且在廉颇出走之后,成为支撑赵国大局的主要将领。

在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中,只要李牧出马,结局必定是赵国获胜。当然,迄今为止,李牧和王翦还没有正面交锋过,究竟谁是当代天下第一兵法家,在即将到来的秦、赵两国决战中,答案似乎很快可以揭晓。

尉缭的反间计

公元前299年,秦国的不败之将王翦和赵国常胜将军李牧在战场上狭路相逢。双方都采取了谨慎的策略,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看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方面贼溜溜地盯着对方,企图找到可以突破的弱点。

时间一长,嬴政有点着急了,他将李斯和尉缭叫来说:“我军劳师袭远,补给线长;赵军以逸待劳,补给线短。如果战争这样长期拖下去,怕对我军不利。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李牧离开军队,为王翦搬开这块绊脚石?“

李斯和尉缭相视一笑,回答说:“咱们不是有郭开嘛?”

自从嬴政亲政后,尉缭便成为了具体负责对各国实施反间计的总指挥。尉缭的弟子遍布天下,哪个国籍的都有,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他们奉命游走于诸侯宫廷和市井乡间,将秦国的谣言传播到各国朝野,同时拉拢和收买各国的“有志之士”,诱使他们为秦国服务。公元前233年收买郭开阻止廉颇回国,公元前231年策反韩国的内史腾,都是尉缭师徒的杰作。可以说,尉缭在正面战场之外,开辟了一个秘密的第二战场,这个战场上使用的武器不是矛戈剑戟,而是书信与黄金。

负责与郭开对接的间谍,是尉缭的得意门生王敖。

王敖轻车熟路,以商人的身份来到邯郸,顺利地将一万两黄金送到郭开府上。

这样的生意,郭开也不是第一次做了。他毫不客气地收下黄金,打了收条,却给了王敖一半回扣,说:“我为秦国做了这些事,赵国就要灭亡了,请您在秦王面前为我美言几句,让我做个秦国的臣子,我感激不尽。”

不久之后,谣言传开,说李牧、司马尚与秦军私通,将要倒戈一击,引秦军进攻邯郸。赵迁听到,便将郭开等重臣召来问个究竟。

郭开给了赵迁一个肯定的答复。

赵迁听信了谗言,派将军赵葱和颜聚去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并且要李牧赶回邯郸复命。

李牧收到命令,长叹一声:“赵国就要灭亡了!”

他不是目中无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抵挡秦军,而是知道赵国已经被奸佞小人掌握,赵王又昏庸无能,即便有十个李牧,也无法挽回颓势了。

既然是那样,回去肯定也是死路一条,不如逃走。李牧这样想着,将大将军的印绶留在营帐中,悄然离去。

然而没走出多远,李牧就被赵葱派出的追兵抓住,送回邯郸斩首。同时司马尚也被罢免。

三个月之后,王翦攻破赵军,杀死赵葱,活捉颜聚。秦军还没打到邯郸城下,赵迁便被郭开挟持,开城投降了秦国。

据《史记》记载,赵迁的母亲,本来只是一名宫中女优,有宠于赵悼襄王。赵悼襄王本来已经立王后所生之子赵嘉为太子,后来经不住女优的软缠硬磨,便改立赵迁为太子。而这位赵迁,素来行为不端,轻信谗言,两次被郭开算计,最终自毁长城,当了亡国奴。

邯郸投降后,赵嘉逃到代地,在众位宗室大臣的拥戴下,自称赵王,也就是历史上的代王嘉。这个流亡政权存在了六年,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大军所灭。

关于李牧的死,史上有多种说法。《史记》认为是郭开所害,《战国策》认为是一个名叫韩仓的人陷害了李牧而逼使其自杀,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国的谋士顿弱设计杀害了李牧,《列女传》则称是赵迁的母亲(那位女优)接受了秦国间谍的贿赂而唆使赵迁诛杀李牧。

至于郭开的下场,正史中没有记载。据冯梦龙杜撰,郭开投降秦国,受到嬴政封赏,完成了他从赵国重臣到秦国大夫的华丽转身。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回邯郸搬运黄金的途中,被李牧旧部截杀。这也许是小说家对于历史的一种良好愿望吧!

太子丹的怨恨

秦国灭掉赵国后,派王翦率军顺势北上,兵临易水,在易水以西打败燕代联军,直逼燕国的首都蓟城。

这时候燕国的君主,是燕惠王的曾孙姬喜,因为死后没有谥号,史上称为燕王喜。

前面提到,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直到九岁才回咸阳。在邯郸生活的那些年间,嬴政认识了一位来自燕国的小人质,两个人身份类似,年龄相近,自然而然玩到了一块,可以说是总角之交,关系好得不得了。

这位燕国人质便是燕王喜的儿子姬丹,当时被称为赵丹,史上一般称为太子丹。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当上了秦王,太子丹又被改派到咸阳来当人质。燕王喜的本意,太子丹和嬴政两小无猜,将他派到秦国,也许有利于改善两国关系吧。然而让太子丹没有想到的是,儿时的玩伴长大之后便变得面目全非,从嬴政的眼中已经看不到丝毫昔日的友情,只有高高在上的倨傲和盛气凌人的蔑视。

太子丹受不了嬴政的气,一怒之下,便从秦国逃回了燕国。

自古燕赵多悲慷之士。太子丹此举,从好的方面说,是性格刚烈;从不好的方面说,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让秦国有了进攻燕国的口实。回到燕国后,太子丹仍咽不下这口气,总是想找机会向嬴政报仇,然而秦强燕弱,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太子丹只能空自嗟叹,无可奈何。

嬴政亲政后,频频重拳出击,蚕食山东各国土地,吞并天下之志昭然若揭。燕国和秦国之间,本来有赵国相隔,互不搭界,可是随着赵国一步一步走向衰亡,燕国人也感到危险越来越近。太子丹既怨恨嬴政的不仁不义,又担心燕国会遭到秦国的攻击,便向老师鞠武请教:“我想向秦王报仇啊,请问您有什么好办法?”

报仇?鞠武被他这个想法震惊了,很干脆地说:“现在秦国的土地遍天下,攻取三晋有如囊中取物。秦国北有甘泉、谷口等要塞,南有泾水、渭水灌溉肥沃的土地,并拥有巴蜀、汉中的富饶资源,西有陇山、岷山,东有函谷、武关,人多势众,武器精良,请问您用什么向秦王报仇?只要他心念一动,长城以南、易水以北的燕国就无法安生,我看您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才能不遭受秦国的进攻,不要再为了当年所受的一点点侮辱就成天想着要去批他的逆鳞了!”

所谓“逆鳞”,据《韩非子》记载,是龙脖子下面的一小块白色鳞片,因为是全身血管总汇之处,特别敏感。龙虽然高贵,只要应付得当,也可以亲狎甚至骑玩。但是如果有谁不小心碰到这块逆鳞,就算龙的脾气再好,也会如同火山爆发一般暴怒,将此人杀死。

太子丹知道鞠武所言不虚,道:“您说得对。可就算我不找秦王报仇,秦国也不会放过燕国,那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鞠武长叹一声:“让我好好考虑考虑吧!”便没了下文。

公元前233年,秦将樊於期(即桓齮)在宜安被李牧打败,逃亡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

鞠武劝太子丹:“您这是自取灭亡!秦王的残暴天下皆知,他和您之间的恩怨又使得他对燕国极为不满,现在如果他知道您收留了樊将军,事情可就闹大了!您现在的做法,好比把肉扔在饿虎的必经之路上,即便是有管仲、晏婴这样的谋臣,也挽救不了燕国。”

太子丹说:“樊将军既然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够将他拒之门外?”

鞠武说:“您一定要收留他,就把他派到北方去出使匈奴,不要让秦国的间谍知道他在燕国。单靠燕国的力量,是无法抵御秦国的进攻的。请您向西联合三晋,向东联合齐国,向南联合楚国,再加上派樊将军去争取匈奴的支持,然后再考虑对秦国作战。”

太子丹跺脚道:“老师您给我出的主意,总是旷日持久,而我内心的焦灼,连一天都不愿意再等。樊将军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投靠我的,我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害怕秦国就把这样一位朋友扔到匈奴去,何况我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是请您为我想想别的办法吧!”

鞠武苦笑:“您做的是凶险的事,却想求得安宁;一面制造祸端,一面又祈求福分;对秦王怨恨颇深,却又不愿意深谋远虑;为了一个新来的人,竟然不顾国家的大害——这跟把鸡毛扔在火炉上烧有什么区别?罢了罢了,我是拿不出什么办法了。我知道蓟城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智勇双全,您可以去问问他的意见。”

太子丹听到田光这个名字,眼前一亮,说:“田先生的大名,我也有所耳闻。您如果跟他相熟的话,就为我引见一下,您看行吗?”

鞠武说:“当然可以。”

鞠武跑到田光府上,说道:“太子希望向您请教一些国家大事,希望您不要拒绝。”

田光很爽快地说:“这是我的荣幸。”

田光跟着鞠武来到了太子府。太子丹亲自出门相迎,倒退着为田光引路,进屋后又跪下去用袖子为田光掸了掸坐席——席子已经打扫得很干净,这不过是一种尊重的表示。待到田光坐定,左右都退下后,太子丹又离开自己坐席,像小学生一样坐到田光面前,说:“秦国和燕国势不两立,对于我们当前的局势,请先生指点。”

田光咳嗽了两声,说:“老臣听说,骏马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一日千里;可是当它老了,连劣马也能跑在它前头。太子您听人说我能干,那是我年轻时候的事。可我现在已经年老体弱,恐怕是帮不到您什么忙了。您别失望,我给您推荐一个人,他必定能够派上用场。”

就这样,通过鞠武和田光的辗转介绍,一个名叫荆轲的人出现在太子丹面前。

荆轲传奇

荆轲是卫国人。

人们一提到荆轲,便会想到他是一名剑客。事实上,荆轲有两个爱好,“好读书、击剑”,而且曾经游说卫侯,希望可以用他的治国之术使得卫国富强。然而卫侯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便离开卫国,开始浪迹天涯。

荆轲的脾气有些古怪。

当他经过赵国榆次的时候,曾经和当地著名的剑客盖聂谈论剑术。两个人谈到兴头上,盖聂突然皱了一下眉头,斜着眼睛瞪了荆轲一眼。荆轲立刻停止说话,转身就离开了。盖聂的弟子在一旁侍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问盖聂要不要把荆轲请回来。

盖聂摇头说:“刚刚我其实是在和他在意念中比试剑术,他做了一个非常轻浮的动作,露出了破绽,所以我就瞪了他一眼,结果他就逃跑了。你可以去他住的地方看看,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应该已经离开榆次了。”

弟子将信将疑,跑到荆轲住的旅店一看,荆轲果然已经不在那里。据店主人说,荆轲急急忙忙回来,付了房租,收拾了行李,就驾着马车离开了,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弟子回去向盖聂一说,盖聂说:“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是因为我瞪了他那一眼,就不愿意再跟我打交道啊!”

类似的事情又发生在邯郸。荆轲在邯郸城内,曾经和一个叫鲁句践的武林高手下棋,因为两个人争执着谁先走,鲁句践对荆轲生气地吼了一声。人们以为荆轲要拔剑杀人了,谁知道荆轲只是默默地起身,没有说一句话便走了,两个人从此没有再见面。

来到燕国后,荆轲爱上了吃狗肉,跟一个杀狗的屠夫打得火热。经常去那家狗肉店的,还有当地一位叫高渐离的乐师。三个人就着狗肉,喝了几碗烈酒,高渐离击起筑(古代一种乐器,有十三根弦,以竹尺击弦发音),荆轲就和着筑声引吭高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欢乐,时而悲鸣,成为了街头一景。

田光就是被荆轲的歌声吸引,看出他不是平庸之辈,因而与之结交,成为了至交好友。

太子丹听田光讲完荆轲的故事,已经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就是利用荆轲去刺杀嬴政。这个主意甚合太子丹之意,第一,它来得快;第二,它能够为太子丹报仇。至于它能不能够保护燕国不受秦国的侵略,却不在太子丹的考虑范围之内。

太子丹当时就对田光说:“我想认识荆轲,请您从中介绍。”

田光说:“遵命。”

田光离开太子府的时候,太子丹送到门口,再三叮嘱:“刚才您和我的谈话,事关国家机密,请您不要泄露给任何人。”

田光低头笑道:“当然。”

田光见到荆轲,说:“咱们俩关系很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只听人说我有本事,却不知道我已经老到连行动都不方便了。他希望我为国家出力,当时我就不见外,把你推荐给了他。希望你也别见外,赶快去见见他。”

荆轲说:“没问题啊,我愿意为燕国做点事。”

田光又说:“俗话说得好,长者办事,不应该让人怀疑。我这把年纪了,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谨慎,可刚刚太子再三嘱咐我不要泄露机密,那是对我不放心啊!请你见到太子之后,就说我已经死了,不会泄露任何机密。”

田光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荆轲原本以为,所谓为燕国做点事,就是带带兵,打打仗,或者出谋划策,出使诸侯。看到田光倒在血泊当中,他才感到这件事情不那么简单。

荆轲见到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并且将田光的遗言对太子丹说了一遍。太子丹听罢,朝着门外拜了两拜,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过了好久,太子丹才缓过劲来,对荆轲说道:“我当时之所以嘱咐田先生,是为了保证大事成功,没想到他竟然为了表明心迹而自杀,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

荆轲坐下后,太子丹又离开坐席,来到荆轲面前行跪拜之礼,说:“承蒙田先生看得起,让我能够在您这样的英雄面前表达心迹,这可真是上天可怜燕国而不想抛弃我们啊!”

太子丹越是谦卑,荆轲心里越是明白,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静静地坐着,听太子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如今秦国贪得无厌,不把所有的国家都消灭,不把天下诸侯都变成他们的奴仆,是不会死心的。

“秦国已经吞并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又向北逼近赵国。赵国抵挡不住,必然向秦国投降。赵国一投降,灾难马上就会降临到燕国。秦强燕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我们倾尽全力,也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诸侯都害怕秦国,也不会帮助我们。按照我的想法,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士,派他出使秦国,带着重利去引诱秦王,秦王利欲熏心,就会让我们有接近他的机会。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劫持他,逼他交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这是最好的结果。

“假如劫持不成,那就杀掉他。秦国的大将领兵在外,国内一旦出现动乱,他们的君臣之间就会出现猜疑,我们东方各国乘机合纵,肯定可以打败秦国。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没有实施,现在请您也替我考虑考虑,看谁比较合适。”

太子丹说到这里,朝荆轲作了一个揖,低着头恭听荆轲的高见。荆轲却像石头人一般,半天没有说话。眼看太子丹等得着急了,荆轲才慢吞吞地说道:“这是国家大事啊!我能力有限,恐怕担当不起这样的大任。”

太子丹一听,赶紧又下拜,伏在地上不肯起来。过了一阵子,荆轲长叹一声,说:“田光先生之所以自杀,其实不是向您表明心迹,而是在激励我接受重任。我和他相交多年,他一直对我这个外乡人照顾有加。现在他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我又岂敢独自偷生?承蒙太子厚爱,那我就自不量力,接受您的任务吧!”

太子丹大喜,于是奏请燕王喜封荆轲为上卿,并赏赐给他豪华的宅第。太子丹天天都到荆轲府上问候,时不时给他送去各种奇珍异宝。至于车马、美女等,更是让荆轲尽情享用,总之一切都是顺着荆轲的心意,只求他高兴。

这样养尊处优地过了一段日子,荆轲却没有动身的意思,太子丹也不好催促。这时候,秦国用反间计杀害了李牧,王翦大军灭掉了赵国,俘虏了赵迁,吞并了赵国的全部土地,接着向北进军,来到了燕国的南部边境。

太子丹沉不住气,跑去对荆轲说:“秦军早晚就要渡过易水,到那时蓟城陷落,就算我想长期这样伺候着您,恐怕也办不到了。”

这话已经说得颇为难听,言下之意是:“你别光顾享受,该干活啦!”

荆轲回答:“即便您不说,我也想找您汇报一下工作了。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就算我到了秦国,如果没有秦王感兴趣的礼物,其实也很难接近他。我听说,秦王正用千金万户的赏格捉拿樊於期将军。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樊将军的首级,再加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必然会很高兴地接见我,到那时我才有为您效力的机会。”

太子丹连连摇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用自己的私事去害人家,请您还是想别的办法吧!”

荆轲没有强求。太子丹离去后,他私下找到樊於期,问了他一个问题:“您想找秦王报仇吗?”

樊於期仰天长叹,涕泪交流地说:“秦王杀我父母族人,又以重金收购我的人头。我每想到他们的悲惨遭遇,就痛彻骨髓。您说,我想找秦王报仇吗?”

荆轲说:“可是秦王很强大,您的仇不是那么容易报的。”

樊於期沉默了半晌,说:“难道您有什么好办法?”

荆轲说:“有,不过要向您借一样东西。”

樊於期说:“只要您能为我报这个仇,就算是要我的人头,您也可以拿去!”

荆轲听了,眼睛死死盯住樊於期,做了一个深呼吸,说:“正是要您的人头。如果我拿着您的人头去见秦王,一定可以接近他。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利刃直刺他的胸膛。这样既为您报了仇,也可使燕国免受欺凌,不知道樊将军愿意吗?”

樊於期大笑,立刻解开衣服,露出一只臂膀,扼腕道:“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所希望的事情,今天终于可以实现了!”

樊於期说着,退后一步,拔剑自刭。太子丹得到消息,驾着马车火速赶来,伏尸痛哭。但人已经死了,哭也是无可奈何,于是将樊於期的人头砍下来,装在一个木头盒子里,用封条封上,交给了荆轲。

同时交给荆轲的,还有一把匕首。这把匕首是赵国名匠徐夫人的杰作,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太子丹花了一百两黄金将它买过来,又令巫医用毒药煮过,拿它对活人做试验,只要擦破一点点皮,便会立即死亡,可谓见血封喉。

太子丹还给荆轲安排了一位助手,名叫秦舞阳。此人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曾经在光天化日下杀过人,周围的人都不敢直视。太子丹认为他武勇过人,便网罗到自己门下,让他当了一名武士。太子丹的想法,刺杀秦王是一件有去无回的事,需要极大的勇气,万一荆轲临时怯场,秦舞阳或许可以作为替补队员顶上吧。

荆轲收下樊於期的人头和徐夫人的匕首,却仍然没有出发的意思。太子丹委婉地问起行程,他便目视远方,说:“我在等一个人,一个可以和我一起去秦国的人。”

太子丹说:“可我已经给你安排了秦舞阳了。”

荆轲说:“再等等吧,刺杀秦王是大事,绝对不能失手,如果能够得到这个人配合,我方可确保万无一失。”

又过了几天,荆轲已经收拾好行装,他要等的那个人却一直没有出现。太子丹觉得荆轲是害怕了,上门催促说:“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您到底想不想去呢?要不,我们先让秦舞阳一个人去如何?”

荆轲勃然大怒:“用得着您这样催促我吗?我既然答应您去,就没有想过要活着回来。只不过拿着这样一把匕首去变幻莫测的秦国,不好好准备怎么能行?我不过是在等我的搭档,好把事情做得干净利落。既然您嫌我行动太慢,那我现在就出发吧!”

荆轲说着,就动身了。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

荆轲和秦舞阳离开燕国,是在深秋的一个清晨。

太子丹和有资格知道这件事的几个人,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荆轲送行。他们送到易水岸边,祭祀过祖先后,荆轲等人登上西去的马车,准备出发。

这时高渐离击起筑,荆轲和着筑声,用苍凉的声调唱起了一支离别之歌,送行的人无不拭泪。接着荆轲又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慷慨激昂,在场的人听了,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激动得根根毛发直竖。

荆轲唱罢,挥鞭西去,再也没有回头。

来到秦国后,荆轲先用重金买通了嬴政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于是向嬴政汇报:“燕王害怕大王的雄威,不敢抵抗秦国的军队,愿意举国投降为大王之臣,降级为秦国的附庸小国,得到像我们的郡县一样的待遇即心满意足,只求他们先王的宗庙不被摧毁。由于燕王害怕大王,不敢自己来,所以先派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以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来见您。下臣听说,他们把人头、地图装进匣子,使臣将要动身的时候,燕王还亲自对着使臣叩拜,叮嘱使臣好好向大王转达他的致意,请大王顾念燕王这份孝心,接见燕国的使臣。”

嬴政很高兴,说:“这是好事啊!如果天下诸侯都像燕王那么识趣,百姓们也可以少受些苦了。”于是换上礼服,以九宾之礼在宫中接见燕国使者。

此时秦国十分强盛,咸阳的宫殿修得又高又大,九宾之礼又被设计得极其森严隆重。荆轲等人一入宫门,便感受到了一种无比的威严,仿佛天下所有的权力都被集中到这座宫殿中,高高在上的嬴政已经不是人间的君主,而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这就是秦国啊!

荆轲暗自赞叹,同时提醒自己不要被这表面的繁华所震慑,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他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地图匣紧随其后,在秦国众臣的注视之下依次拾级而上。

从宫门到主殿,要经过三段台阶,每段台阶都有七八十级。台阶两旁,是高大威猛的持戟之士,他们身上披着整齐的盔甲,头顶梳着同样的发髻,脸上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色。荆轲目不斜视,稳重前行。秦舞阳就没有那么淡定了,他时不时偷偷看看两旁的武士,又瞄瞄手中的地图匣,脑子里一片空白。来到主殿的台阶下,秦舞阳已经是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脑门冒出来,脚步歪歪斜斜,仿佛就要摔倒。

这种反常的表现当然引起了宫中卫士的注意。

按照秦国的律法,主殿之上,只有秦王一个人可以佩剑,其余文武百官都不能携带武器,所以宫中卫士也只是在殿下执勤。荆轲被搜过身后,登上主殿台阶,刚走两步,听到卫士在身后断喝一声,回头一看,只见秦舞阳已经被拦住,不让上殿。

荆轲心里一惊,但是很快就镇定下来,朝着秦舞阳笑笑,又向前几步,高声向嬴政奏道:“北部蛮夷之地的小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的威仪,难免失态。恳请大王宽恕他,让他能够完成使命。”

嬴政倒也没有太在意,但是留了个心眼,说:“他就不必上来了,你把他手里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一并拿上来给寡人看看。”

荆轲于是从秦舞阳手里拿了地图,连同人头匣子陈列到嬴政面前。嬴政验过人头,认得是樊於期,戒心去了一大半,命荆轲将地图展开给他看。

荆轲强压着内心的狂喜,将地图呈给嬴政。嬴政抓住卷轴的一头,荆轲抓住卷轴的另一头,缓缓展开。等到地图展至最后,藏在里边的徐夫人匕首就露出来了。

嬴政“啊”了一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荆轲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抄起匕首向嬴政猛刺过去。嬴政本能地向后一退,袖子被扯断,然后伸手拔剑,不料佩剑太长,一下子竟然拔不出来。而荆轲一击不中,第二击又至。嬴政只好拿着剑鞘挡了一下,又拔剑,那剑却似被粘在鞘中一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嬴政只好围着柱子躲避,荆轲紧追不舍。由于事发突然,殿上群臣先是吓了一跳,接着便乱成一团。有上前帮忙的,手里又没有兵器,不是荆轲的对手;有呼叫武士上殿的,秦国的律法又明确规定只有秦王本人才能宣召武士上殿,武士们也不敢造次。眼看嬴政将要被追上,有个名叫夏无且的宫中医生冲上前去,用手里提着的药囊砸了荆轲一下。这时有人大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去拔!”嬴政猛然醒悟,将剑鞘往背后一推,顺势将剑拔出来了。

嬴政剑长,荆轲刃短,这一来主客易位,嬴政上前,一剑便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瘫倒在地,将手中的匕首向嬴政投过去。嬴政连忙闪身,匕首擦着头皮飞过,钉在身后的铜柱上。嬴政大怒,又连刺了荆轲几剑,将他刺成了一个血人儿。

这个时候,荆轲知道事情是办不成了,他强忍着伤痛,靠着柱子坐起来,对嬴政说:“今天的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开始我想劫持你,逼你和我们签订合约以回报太子……”话未说完,已经气绝身亡。而殿下的秦舞阳早就被剁成了肉酱。

嬴政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受了惊吓,很长时间都闷闷不乐。事后,他论功行赏,特别赏赐给夏无且黄金两百镒(一镒约二十四两)。

荆轲刺秦王,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精彩的刺客故事,没有之一。司马迁写《刺客列传》,先后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个人的故事。但在中国历史上,荆轲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前面四位,这也许和他那首传唱千古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关。

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首先是因为太子丹操之过急,对荆轲不够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太子丹既然已经将重任托付给荆轲,又三番五次地催促荆轲动身,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荆轲的计划,使他不得不仓促上阵,准备不够充分。

其次是担任副手的秦舞阳发挥失常。太子丹选择秦舞阳,是因为他“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以为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血性男儿,没想到只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杀人犯,一进秦王的宫殿就腿软,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是荆轲本人的问题:沉勇有余,武艺不精。地图展开的时候,嬴政并无防备,荆轲手持利刃,却错失良机,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想劫持嬴政,而是动作不够快。嬴政弹开后,一时拔不出宝剑,荆轲穷追不舍,却一直没有刺到对方,更说明荆轲其实武艺平平。

事实上,荆轲的老熟人、邯郸城里的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失败后,曾经感慨:“可惜啊,荆轲如果剑术再精进一点,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但他对荆轲的勇气还是表示了钦佩,说:“当初我不了解他是这样一条汉子,竟然还骂了他,也难怪他对我有意见。”

可以想象,经过这件事后,秦国加快了进攻燕国的步伐。

公元前226年十月,王翦大军攻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弃城而走,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率军尾随而至,向燕国的残余部队发动猛攻。

燕王喜情急之下,听从代王嘉的建议,杀了太子丹,想以此向秦国换取和平。这当然是痴心妄想,嬴政连太子丹的人头都不愿意看,下令秦军照旧进攻。此后过了五年,秦军在王贲(王翦之子)的率领下,终于清除了辽东地区的燕国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

但是,直到那时,嬴政对于荆轲刺杀他的事情,仍然心有余悸。秦朝统一天下后,他还下令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同伙。高渐离作为本案第一号通缉犯,不得不隐姓埋名,躲藏在宋子县(今河北省赵县),给人家当长工。

有一天,高渐离干活累了,听到主人家有位客人在堂上击筑。高渐离听了半天,没舍得走开,突然说:“这位客人击筑,还算中听,但是有好几个地方没有处理好,有些生硬了。”

有人听到这话,便上堂告诉主人:“有位伙计好像懂得音律,在那里妄加点评,说客人击筑有些生硬呢!”

主人还未发话,客人倒是叫起来:“没错啊,这曲子我刚学会,有几个地方怎么都击不好,快请这位伙计来指教一二。”

高渐离于是被请到堂上,表演了一首曲子,满座的客人都鼓掌喝彩。主人很高兴,命人给高渐离倒酒。高渐离本来就是个酒徒,两三杯好酒下肚,豪气顿生,回屋拿出自己的筑,并换上原来穿的衣服,再回到堂上。在座的人一看他这套行头,都大吃一惊,赶紧下来向他行礼,并且把他推到上座。高渐离也不客气,又演奏了几首,一边击筑,一边高歌,就像回到了跟荆轲一唱一和的年代。筑声幽远,歌声悲壮,客人们听了,无不激动得流下眼泪。

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嬴政耳中。嬴政很感兴趣,下令召见高渐离。高渐离在宫中演奏了一首曲子,马上就有人认出了他,说:“这不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吗?”

嬴政一听,觉得很为难。按照当初他下的命令,高渐离这种人是要被杀头的。可是高渐离的演奏实在太好听了,又让他起了惜才之心,想把高渐离留在宫中。最后,嬴政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弄瞎了高渐离的眼睛,命令他每天都为自己击筑。嬴政每听一次,都击节赞赏,渐渐放松了警惕,有时候甚至坐到高渐离身边去侧耳倾听。

有一天,嬴政正听得入迷,高渐离突然举起筑,狠狠地向他砸去,结果没有砸中嬴政,却砸在柱子上,竟将铜柱砸出一道深凹。原来高渐离已经在筑里灌了铅,将它变成了一件杀人凶器。

高渐离被当场处死。经过这件事后,嬴政再也不敢接近原来山东六国的人。他越来越像一尊高高在上的神,只凭借雷鸣闪电统治人间,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