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一战 > 第三讲 纷纷动手来群殴(1914—1915年的东线) >

第三讲 纷纷动手来群殴(1914—1915年的东线)

我们的队伍开拔了,所有的姑娘哭泣了……

——一战时东线小曲

01. 东普鲁士战役

给俄军洗脑

在德法两军激战的同时,东线的战斗也激烈展开,德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两线作战,开始了。

这一方面归功于俄军敢于仓促出战的勇气,另一方面是边界的现状决定的。当时,波兰已经不复存在,俄国同德国和奥匈帝国直接接壤,有一条1100英里长的边界。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并入了俄国,由此形成一块250英里宽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在西部和西北部与德国毗连,南部则与奥匈帝国邻接。俄国西部边界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180英里,北面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的龙兴之地——东普鲁士。这块80英里宽的德国领土,位置过于偏东,正好夹在俄国突出部与波罗的海之间,很容易被俄军切断与德国内地的联系。

按照德国人的预计,俄国从宣战动员到完成集结出击东线需要6到8周的时间,所以德军在东线的兵力不足。事实证明,德国人这次失算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帮助俄国制订作战计划的是法国人,法国人制订的计划当然是兵贵神速了!

早在1911年,法军总参谋长就前往俄国去给俄军总参谋部洗脑,灌输必须主动进攻的思想。当时,急于从日俄战争的耻辱中走出来的俄国军官也非常赞赏主动进攻的建议,沙皇甚至公开说:“我们会对准德国的心脏进行打击,我们两国的共同目标就是柏林。其他任何地方,我们都不感兴趣!”

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的进攻引起了法国人的恐惧。1914年8月5日,德国对法国宣战的第3天,法国大使就觐见俄国沙皇,言辞恳切地说:“请求陛下命令军队立即采取攻势,否则法军有遭覆没的危险。”沙皇回答说,俄国非常感谢法国信守协约,一定会支持法国来表明他们对协约的忠诚。

其实,还是老百姓那句话: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在此之前,法国给俄国提供的贷款高达1000多亿金法郎。法国把钱借给俄国,就是自找亏吃。“十月革命”后,列宁同志大手一挥,不认账了,法国血本无归。

但在当时,沙皇非常开心地向法国大使保证:“我们原来的目标,就是歼灭德国军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打开通往柏林的道路。”

俄国是个纸老虎

对俄国沙皇的话,法国大使是相信的。

因为在他去冬宫 的路上,曾看到一个团的俄国哥萨克骑兵正在开赴前线。俄国团长看到了法国大使,非常激动,邀请大使检阅部队,大使虽然很着急,但盛情难却,就同意了。检阅的时候,团长率领全团士兵振臂高呼:“我们要消灭那些卑鄙的德国鬼子,要把德皇威廉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就是当年流放拿破仑的那个地方)去!”检阅结束后,团长挥舞着马刀,率领部队疾驰而去。这一幕让法国大使信心倍增,他觉得我们有这么强大的一个盟友,一定能够打败德国。

俄国陆军的数量确实非常惊人,常备兵力有140万,稍加征召就能达到310万,还有200多万后备役人员,总数可达650万。特别是哥萨克骑兵身强力壮、残忍凶悍,被称为“恐怖的压路机”。

在法国人看来,一旦俄国的敌人被这个“压路机”压过去,没有谁能够顶得住。别忘了法国人崇拜的拿破仑,就是因为进攻俄国而失败的,这给法国人的印象太深了。

不但法国人看好俄国,就连英国人也是如此。一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外相跟法国总统讲:“俄国的资源非常富足,就算咱们不去支援俄国,时间一长,德国人也要山穷水尽。”不论拼人,还是拼劲儿,你都拼不过它。只要一提起俄国,英法就胆儿肥,德国人则寝食难安。

但实际上,俄国是欧洲最落后、最野蛮、最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个欧洲的宪兵、亚洲民族的恶魔,表面很可怕,其实完全是一戳就破的纸老虎。它有一个愚不可及的政体,集怯懦、盲目、狡诈、愚蠢为一身。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才无德,唯皇后之命是从,而皇后又对活跃在宫廷中的淫僧和骗子拉斯普京(这个人的故事,我们放到后面再讲)言听计从。路边社传言,皇后还跟那个骗子有染。

此时的俄国,就像一座破房子,已经摇摇欲坠,只要谁在门框上踢一脚,整座房子就会轰然倒塌。至于俄国军队,就更不值一提,军官的晋升完全靠行贿和出身,除了有后台,还得有钱才行。军官们最精通什么呢?既不是马上比武,也不是图上作业,而是桌上耍牌,你给长官行贿,不能公开送,得通过打牌输钱的方式。

陆军大臣是废物

当时,俄国的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迷上了一位省长年仅23岁的夫人,便千方百计将这个尤物弄到手,从此不务正业,全部精力都用来跟小夫人尽享鱼水之欢。

这个荒淫无道的老家伙,非常善于谄媚逢迎,很得沙皇器重,被认为是军事家。但是这厮对现代战争一窍不通,他认为打仗就是靠马刀、旗杆矛和白刃,一听到火力这两字就烦,当然他最不能听的还是现代战争这四个字。他说:“战争过去是这样的,将来还是这样的,能有什么变化,所有的新玩意儿都是歪门邪道,都是一帮专家用来骗钱的。拿我来说,25年来我就没有看过一本军事手册!”

在1908年到1914年之间担任俄国陆军大臣的就是这样一个废物,俄国的军备情况可想而知。战争爆发的时候,不少俄国军官依然把苏沃洛夫那句“子弹是懦夫,刺刀才是好汉”奉为经典,而对“战争胜负取决于双方火力较量”的学说嗤之以鼻。

俄国人不肯花费力气去兴建工厂,生产炮弹、步枪和子弹。一战爆发后,俄军的步枪缺口每年在300万支左右,甚至不惜支付重金,向日本买三八式步枪。这种枪并不先进,而且到最后枪没交付,黄金却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俄军军官可随便体罚士兵,军队中等级森严。当官的天天山珍海味加伏特加,当兵的嚼着黑列巴(黑面包)就凉水。上了战场,当官的得时时提防从背后射来的仇恨的子弹。

俄军的训练更是浮云,本来就不多的经费经层层盘剥后所剩无几,许多俄军士兵到退役的时候还没放过枪。

俄军的装备水平也落后于德军,主要是火炮较少,尤其是缺乏重炮。

当然俄军也不是没有优势,日俄战争给俄军带来了宝贵经验,而德军自从普法战争之后就没怎么打过仗。

对于俄军的这些积弊,英法并不关心,甚至俄国能不能打赢,英法也不关心。它们只希望在法国遭到德国进攻时,俄国像一个大炮弹,一下子扔过去,一声巨响,俄罗斯哪怕粉身碎骨,德国至少也得缺胳膊断腿,能牵制住德国的部分兵力,有这么个效果就行。

总司令哭了

当然,俄国沙皇看不到这些,他还妄想在战争中捞取好处呢。

战争爆发后,沙皇任命尼古拉大公为俄军总司令,此人是沙皇的堂叔,身材高大、相貌英俊、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当时最受俄国愤青钦佩的人。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功勋,而是因为他憎恨德国人的态度。在俄国愤青心目中,他是皇族宗室中真正的爱国者,唯一的男子汉。相比那个来自德国的皇后,他是专门跟“德国帮”和宫廷里的奸邪小人做斗争的俄罗斯捍卫者,他被众望所归地任命为俄军总司令。

可惜,此人虚有其表。他得知自己被任命为总司令后,竟然哭了很久,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大侄子交给的任务,手下能干的人寥若晨星。他的参谋长雅努什克维奇44岁,陆军大臣说他仍是个娃娃。雅努什克维奇跟尼古拉二世一起在禁卫军中服役过,算是一块扛过枪的弟兄,才得以迅速提升。

尽管俄军问题多多,尼古拉大公还是向法国大使保证,为了遵守动员令下达第15天就开始行动的诺言,他将不待部队全部集结完毕,准备先行出动2个集团军向东普鲁士大举进攻。

比起庞大的俄军,驻守东普鲁士的德军确实不足,主力是第八集团军,一共4个半军和1个骑兵师,再加上柯尼斯堡的卫戍部队,人数相当于俄国的一个集团军。

德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普里特维茨上将是威廉二世的宫廷宠臣,已经66岁高龄。这个人的好吃习惯要比他的军事才能出名得多,因此得到“胖家伙”的绰号。普里特维茨的高位,是他经常在饭桌上给皇帝讲荤段子得到的奖赏,他没有动脑筋搞军事的兴趣。总参谋长小毛奇认为他不胜任,许多年来一直想撤换他,但是因为他的荤段子深得皇帝欢心,撤换不了了之。

只要是君主专制独裁,都会出现用庸才、奴才而不用人才的现象。这样的人,在民主国家可能一天也混不下去,因为你讨好总统和总理没用,总统和总理没准儿几天就下台了,你总不能给全体国民讲荤段子吧?

提前到了2012

当俄国哥萨克骑兵粗野的喊叫声传遍东普鲁士时,德国人感到无比震惊。他们本来想集中主力搞定西线,没想到这帮野蛮人这么快就来了。

1914年8月12日拂晓,俄军第一集团军在莱宁坎普将军率领下进入东普鲁士。8月19日,萨姆索诺夫将军率领的第二集团军也开拔了。

俄军在进军中遇到了不少麻烦:食物、弹药和其他补给物资都没有充分准备;俄国的边境地带多是被森林和灌木丛隔断的半荒地,未硬化的道路下大雨时就成了一摊烂泥;俄国铁路网不发达,几乎没有延伸到边境的支线;俄国铁路的轨距与德国不同,由铁路运输的物资要经过国境必须“倒车”……这一切都使俄军的后勤军官以为提前到了2012。

随俄军同行的英国武官曾经向国内报告说:“俄军出发的时候就缺乏粮食补给,行军纪律坏到了极点,部队神经也极为紧张,看到飞机就开枪,甚至还射击自己的汽车。高级军官对敌人的行动几乎毫无所知,各军长知道的情报最多只限于邻近目标,对第一集团军的任务一点儿都不了解。”

更糟糕的是,莱宁坎普和萨姆索诺夫之间根本没有合作可言,两位集团军司令的关系极为恶劣,他们连话都不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两人早年有过节。

日俄战争期间,萨姆索诺夫的部队曾在一处煤矿遭到日军攻击,莱宁坎普的骑兵师近在咫尺却一再对要他增援的命令置若罔闻。后来两人在沈阳火车站的月台上相遇时,先是破口大骂,继而挥拳对打,直到萨姆索诺夫把莱宁坎普打倒在地。

要命的是,这一情景被一个德国军事观察员看到,此人正是现任德国第八集团军作战处长的霍夫曼上校。他对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暴露出的问题,看得一清二楚,而俄军中却没有这样的人物。

按照俄军大本营的作战计划,第一集团军从北方切断德军与柯尼斯堡的联系,第二集团军切断德军与维斯瓦河的联系,把德国第八集团军包围在东普鲁士突出部加以歼灭,进而直取柏林。

由于俄军的机动性不如德军,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毫无成功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俄军的素质实在太差,指挥和参谋人员极度缺乏效率,战争准备也很不充分,至于威名远播的哥萨克骑兵,实际上就是一群土匪。

只会讲荤段子的司令

但是不管怎么说,哥萨克大军算是攻入了东普鲁士。这是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德国领土上第一次出现俄国军队。

8月18日,双方发生了第一次交战,由于德军本来就不打算在边界纠缠,莱宁坎普击退了德国第一军,开始深入东普鲁士境内。8月20日,德军在古姆宾年对俄国第一集团军发动进攻。起初德军打得颇为顺手,但俄军发起了强大反击。先是德国第一军被击退,接着第十七军也遭到痛击。德国第十七军伤亡8000多人,俄军还俘虏了1000人,缴获了12门火炮。与此同时,德国第二十军与俄国第四军进行了小规模战斗,得知主战场失利后也撤退了,但是莱宁坎普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在原地休整。

这时候,只会讲荤段子的普里特维茨接到俄军进攻得手的消息,大感震惊。他当即下令,要求全军向维斯瓦河上游退却。当时,德国第八集团军副参谋长格留尼特少将和作战处处长霍夫曼上校,正在集团军司令部办公室外面谈话。霍夫曼是一流的俄国通,他本来被派往西线当团长,因为他精通俄国事务,才被调到第八集团军服务。时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的是瓦德西伯爵,这个名字大家不陌生,但这不是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而是他的侄子小瓦德西。他跟小毛奇一样,都是前任参谋长的侄子,属于“官二代”,也是一样的庸才。

普里特维茨走出办公室,喊这些人进来开会。他们进入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司令官满脸焦急地说:“先生们,我想你们一定也知道了从前线来的新消息,我军应该摆脱战斗,并向维斯瓦河后方撤退。”格留尼特和霍夫曼立刻表示反对,认为先要稳住形势,然后专门对付萨姆索诺夫。但是普里特维茨不为所动,毅然告诉他们,做决定的人,应该是他而不是他们。普里特维茨说完就离开了办公室,留下格留尼特和霍夫曼跟瓦德西伯爵辩论。少将和上校终于说服了伯爵,采取了比较勇敢的措施,要下力气顶住俄国人的进攻。

普里特维茨回到办公室后,居然对这个建议表示支持,但是支不支持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免职令已经下来了,他跟瓦德西双双被解职。兴登堡 接替普里特维茨任司令,鲁登道夫接替瓦德西任参谋长。

珠联璧合的一对统帅

鲁登道夫原为德军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曾在列日有出色表现。他在得知升迁的消息后,接到了小毛奇的一封电报:“你或许能够挽救东线的形势。我不知道哪一个人曾得到我这样的完全信赖。皇帝也完全信任你。当然,你无须对东线已经发生的情况负责。”

鲁登道夫此人野心勃勃,锋芒逼人,需要挑选一位善于同他相处的人担当主将,以便让他放手去干。这样,德军大本营便选中了秉性随和、善于处事的兴登堡。

兴登堡时年68岁,是参加过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老将。他的上司毛奇和施里芬对他都十分赏识,以至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已经在1912年退役,两年多没穿军装了,现在再次入伍,他找出当年普鲁士将军的蓝色军礼服,穿上去了前线,而当时德军的制服已经是土灰色了。

到东普鲁士之前,德皇威廉二世和小毛奇接见了鲁登道夫,给他简单介绍了情况。从单独召见鲁登道夫可以看出,他才是第八集团军的实际负责人,但由于他不是贵族出身,姓名里没有“VON”(冯),所以不能担当主帅。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后世吹捧为“珠联璧合的一对统帅”第一次在汉诺威车站相见了。鲁登道夫在车上向兴登堡汇报了第八集团军的情况和已发出的一些指示。兴登堡耐心听了15分钟,说了一句“我也没有更好的主意,我看就这么办吧”,然后就去睡觉了。

兴登堡从一开始就完全适应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兴登堡曾坦率地讲,他的主要任务是:“使我的参谋长的聪明才智、几乎超人的精力和从不懈怠的干劲儿得到充分发挥,必要时为他创造条件。”

他们上任的几天内,鲁登道夫就调整了军事部署,对俄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消灭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德军主力南下,只留下第一骑兵师拖住俄国第一集团军。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后世吹捧为“珠联璧合的一对统帅”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第一次在汉诺威车站相见了

骑1师白天大摇大摆地前进,扬起大片烟尘,晚上悄悄溜回出发地,第二天再重演一遍。要说俄军也有飞机和大批骑兵进行侦察,德军玩当年张飞糊弄曹操的这套把戏真是弱爆了,不知道鲁登道夫是不是读过《三国演义》?而莱宁坎普更是傻缺儿,居然真的上当了。直到后来俄第二集团军与南下的德军发生激战,莱宁坎普才发现当面之敌不过是虚张声势。

为了诱敌深入,陷敌于绝境,鲁登道夫指挥德军佯败而退。俄军果然中计,萨姆索诺夫误认为这种撤退是德军的全线退却,下令穷追,弄得部队非常疲劳。据德军截获的电讯,俄军有一个军在12天中,已经在深没脚踝的泥土“道路”上跋涉了150多英里。

鲁登道夫反击的时候到了。

一雪祖先的耻辱

德军通过发达的铁路迅速调动部队从两翼合围。

萨姆索诺夫发现被围后也顾不得面子了,多次发电给老冤家莱宁坎普请求“拉兄弟一把”,但莱宁坎普根本不理他。萨姆索诺夫只好求助于上司西北方面军司令吉林斯基,吉林斯基立即电令莱宁坎普驰援。莱宁坎普左推右拖,就是不肯立即行动。

从8月26至30日,经过5昼夜的鏖战,俄国第二集团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全军覆没,指挥官萨姆索诺夫在绝望中自杀。俄军阵亡和被俘者达12万之多,德军损失仅1万人,这就是坦能堡大捷。

坦能堡是战地的一个小村庄,也是一个古战场。1410年条顿骑士团在此败于波兰-立陶宛联军。这一次,德军一雪当年祖先的耻辱,于是决定以坦能堡命名这次战役。

坦能堡大捷,显示了鲁登道夫的非凡才能,他和兴登堡声威大震。

坦能堡之战两周后,德军又在东线取得了马祖尔湖战役的胜利,重创了俄国第一集团军。莱宁坎普丢下部队先行逃回国内,不久就和上司吉林斯基一起被沙皇炒鱿鱼了。从此,俄军被逐出东普鲁士并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整个战役中,俄军损失约25万人,德军损失约为俄军的十分之一。

德军在东线取得的战果,跟西线形成了鲜明对比。9月14日,德国媒体以整版的篇幅宣传“坦能堡的胜利者”。兴登堡一夜之间成了赫赫有名的“天才统帅”,全国掀起了“兴登堡热”:柏林率先修建了兴登堡纪念碑,许多街道广场都以兴登堡命名,许多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头衔,市场上出现了种种以兴登堡命名的商品。

兴登堡被德皇授予元帅军衔,并由他统率东线全部军队,而鲁登道夫仅获大将军衔。

对于这个突然时来运转的“天才统帅”,了解内情的人当然会表示不满。后来晋升为少将的霍夫曼就曾愤愤不平地在日记中写道:“真正有能耐的人是否也会碰巧当上元帅?”在后来兴登堡调去最高统帅部后,霍夫曼以假装敬畏的语气对来战地访问的人说:“这里是战斗前元帅睡觉的地方,这里是战斗后元帅睡觉的地方。老实说,这儿也是战斗期间元帅睡觉的地方。”

02. 德军的东攻西守

准备一举打瘫俄国

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朝见威廉二世,他跟皇上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于是,这家伙卷铺盖走人了,换上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 将军继任总参谋长。到1914年圣诞节,威廉二世开始冷静地全面分析战争形势,感觉前途颇为黯淡。

8月份,德军士兵吹着胜利的军号出发时,他曾向士兵们许诺,树叶飘落的季节,你们就可以回家了,甚至可以回来收麦子。也就是说,他认为战争一两个月就能结束。

但是眼瞅仗已经打到年底了,还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战争陷入了对德奥同盟非常不利的局面,就是持久战。德奥同盟国的人力仅及协约国的一半,协约国占有广阔的殖民地,英国可以动员印度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澳大利亚人当兵参战;法国可以动员非洲人和越南人当兵;而德国只能用德国人。德国海外殖民地很少,经营时间短,没什么大用。随着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时间有利于敌,不利于我。

德国人认为,要想在东西两线同时发动进攻赢得战争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先打倒一个敌人。

应该先打倒谁呢?打到英国肯定是没戏的,德国陆军即便天下无敌也不能游过英吉利海峡;法国虽然遭遇小挫,但是仍跟德国苦苦缠斗不休;现在看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先击败俄国。

1914年东线战役的经验使德国认为,德军数量在1:2的劣势之下都可以击败俄军。而现在,东线俄军阵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被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的东加里西亚包围着,如果德奥联军南北夹击,就可以切断俄军补给线,一举击溃俄军。

因此,德国人将战略调整为东攻西守,在西线采取守势,而在东线采取攻势。如果对俄国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英法两国可能见风转舵,对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这两个中立国也会产生震慑作用,使它们不至于投靠协约国,特别是还可以稳住心理已产生动摇的盟友奥匈帝国。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东线战场已经树立了威名,他们力主在东线发动猛烈攻势,一举打瘫俄国。这样的话,就又该他们老哥俩表演了。

总参谋长的私心

但是,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觉得过于冒险。

如果在东线发动一场巨大的钳形攻势,至少要从西线抽调20万兵力。法尔肯海因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当时西线德军是190万,协约国军是280万,如果再抽调,西线就要崩溃了。

法尔肯海因还觉得在东线南北相距400公里的钳形攻势很难奏效。他并不知道,当时俄国人的情况已经糟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训练中的部队10个人才配1支枪,补充兵员都是徒手上的前线,在德军炮火射程之内,耐心地等待着拿起阵亡战友留下的步枪。这跟二战初期的苏军非常相似。

1914年底,俄军总参谋长就在报告中说,许多士兵只想逃亡回家,他们光着脚连鞋都没有。冰天雪地光着脚怎么打仗?俄国炮兵无弹可射,步兵成了敌人任意猎杀的目标。

1915年6月,俄军南线总司令在报告中说,他的部下有15万都是徒手的,俄军炮兵每门炮只准发射4颗炮弹。总参谋长向陆军部长说,即使没装引信的炮弹也可以送往前线,聊胜于无。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宁缺毋滥,俄军现在就是宁滥毋缺,炮弹就算不装引线不会爆炸,也可以发射,给自己人撞撞胆。

俄军极端糟糕的战备状况,法尔肯海因并不知道,所以他认为鲁登道夫毕其功于东线,过于冒险。另外,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他对鲁登道夫和兴登堡这老哥俩的战功羡慕嫉妒恨。

兴登堡在鲁登道夫的辅佐下屡战屡胜,已经升为陆军元帅了。那时的元帅比二战时更值钱,兴登堡晋升为元帅,在德国人心目中成了民族英雄。

法尔肯海因担心,如果发动这么一场攻势,又变成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表演的舞台,要是再打赢了,兴登堡势必接任总参谋长,自己还怎么玩儿?

所以,他为了一己之私,公然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破坏了鲁登道夫的计划。甚至为了不让兴登堡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企图拆散这对“黄金搭档”,兴登堡面见威廉二世才阻止了他的阴谋。

人是唯一过剩的东西

对同盟国来说,形势是紧迫的。德国人虽然可以继续撑下去,可奥匈帝国眼看就招架不住了。

1915年3月22日,经过194天的围攻,奥匈帝国著名的普塞密士要塞连同守军11万人,向俄军投降,奥匈帝国军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有全面崩溃的可能。如果奥匈帝国崩溃了,那么俄军通往布达佩斯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

在威廉二世指示下,法尔肯海因不得不救援奥匈帝国。他从西线调回了14个师,准备在东线的南端反攻俄国。

于是,德奥组成联军,但是联军的总司令不是兴登堡,而是另外一位名将——骑兵上将马肯森 。马肯森上将外表英俊,温文尔雅,但是对战略不精。万幸的是,希克特上校奉命出任他的参谋长。一战结束后,希克特是重建德国陆军的第一功臣,还到中国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后来被纳粹党暗杀。希克特是一位头脑冷静、意志坚强的参谋人才,是德国参谋本部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之一,就像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一样。

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攻俄军。德军计划向俄军中央部分实施突破。5月2日,开始攻击,到5月14日,俄军全线后撤80公里。德军的进攻大体成功,归功于参谋部的有效组织,各部队在行动上能密切协调。

相比之下,奥匈军队就是出来打酱油的,一方面是他们素质差;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德国人的骄横态度颇为反感,影响了跟德国人的合作。

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了华沙等大片领土,俄军损失170多万人。由于军需不足,德军在东线才停止进攻。要不是俄军士兵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俄国在1915年就崩溃了。

当时,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虽然一直在打败仗,但是他能苦撑到底,使俄军没有完全崩溃,也算功不可没。可是,总得有人为这场败仗负责吧?所以在1915年8月21日,他被沙皇解职,由沙皇亲自指挥东线的战争。

1915年的东线,俄军损失超过200万人,其中约一半成了俘虏。德奥两军的损失也超过100万人。法尔肯海因却大言不惭地说,这个战役已经成功地使俄国受到了巨大损失,德国完全达到了战略目的。为了彰显自己的英明,更为了抗衡兴登堡,他建议把马肯森上将晋升为元帅。

实际上,法尔肯海因的见解完全错误,俄国战争潜力非常巨大。到了第二年,俄军不仅卷土重来,而且还把罗马尼亚拖入了自己的阵营。沙皇已经征召了1300万人入伍,还有同样多的人在营房外面等待。

当一位英国使节对俄军遭受的重大损失表示哀悼时,俄国陆军大臣却说:“不要因此而感到难过,人是我们唯一过剩的东西。”

03. 招呼兄弟一起上

土耳其也会演戏

一战爆发后,位于亚欧两洲交汇处的土耳其,成为交战双方竞相拉拢的对象。

土耳其在经济上很大程度依赖协约国,但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倾向于和德国结盟。大战爆发后,德土双方就于1914年8月2日秘密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俄国干涉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冲突,土耳其有义务对俄国宣战,而且土耳其军队交由德国指挥。密约签订后,为了赢得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土耳其对外公开发表了中立宣言。青年土耳其党的一位领袖私下说:“我们宣布中立,只是为了赢得时间,一旦动员完成,即可参战。”为了迷惑协约国,土耳其还假装同俄国进行反德军事同盟的谈判。

1914年8月10日,德国海军的“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和“布里斯劳”号巡洋舰躲开了英国海军的追捕,驶进土耳其领海。之后这两艘德国军舰升起了土耳其国旗,归入土耳其海军建制。德国海军上将祖雄摇身一变,成了土耳其的海军总司令。

到了9月,土耳其陆军也开始被德国人染指了,土耳其参战已成定局。10月29日,在德国人的指挥下,土耳其海军进入黑海,突然炮击俄国在黑海沿岸的要塞。这时候,土耳其人还假惺惺地给俄国道歉,俄国提出和平的先决条件是赶走德国军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1914年11月2日,俄国对土耳其宣战。随后,英法两国也分别对土耳其宣战。

土耳其参战最大的影响是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使英法两国想从南面接济俄国的希望完全断绝。俄国人剩下的只有北极方向的出海口,那里经常封冻,利用价值非常有限。

不过,土耳其参战是大脑严重缺氧的结果。当时,土耳其人口3600万,半数是想要闹独立的阿拉伯人,除了没有完工的巴格达铁路之外,全国几乎没有任何铁路,交通极为恶劣,桥梁载重不足,把一颗重炮弹从安卡拉运到俄土边界,用骆驼要走35天。开战的时候,土耳其陆军全部兵力一共36个师,后来又编了70个师的新军,但是装备和训练都很恶劣。

但土耳其人毕竟曾经创立过骁勇善战的奥斯曼帝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实力不足,土耳其第三集团军仍向高加索地区进军,号称19万人,实际上只有不到7万人。

这场进攻被俄军轻松击败。尽管如此,俄国仍然深感威胁,要求英国采取行动,迫使土耳其退出高加索战场。

俄国人的这个要求,使大英帝国在1915年进行了一场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战役。

丘吉尔的创意

马恩河战役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西线陷入了僵持。为打破僵局,也为了支援俄国,英法两国没有选择正面突破,而是采取“外围战略”。

土耳其参战后,英国立刻采取行动,兼并塞浦路斯,收埃及为保护国,炮击达达尼尔的要塞,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1914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把土耳其逐出战争。这一方面可以减轻俄国在高加索战线的压力;另一方面,英国得到伊斯坦布尔控制的金角海,便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还可以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这个设想在战略上相当有创意,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联军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投入战斗,由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上将负责指挥。3月18日,联军16艘军舰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炮轰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军队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

此时,德国军事顾问赞德尔斯已洞悉协约国的加里波利登陆战,火速调集军队增援战区。土耳其军队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

就在英法军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也负伤回国。

为夺回海滩,英军决心用陆军占领加里波利。英国集结了一支近8万人的远征军,主力由在埃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队组成,即澳新军团。有“诗人将军”之称的陆军上将汉密尔顿负责指挥这支军队。

4月25日夜,在掩护舰队实施炮火准备后,协约国军队开始了登陆行动。由于澳新军团的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的训练,再加上对半岛的地形一无所知,错误地登陆在一个无名小湾。同一天,英军和印度部队在海丽丝岬遭到土耳其军队的猛烈打击。登陆部队虽然建立了滩头阵地,却根本无法有效展开。

土耳其军队在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国父”、陆军上校凯末尔指挥下,猛烈攻击登陆部队。经过一夜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的1.6万名澳新军团士兵在土耳其军队的炮火压制下,困在临时掩体内动弹不得。接下来的几天,双方陷入僵持。

皇家海军的一曲悲歌

5月1日,土耳其军队大举反攻。战斗中,英国战列舰“霍莱伊特”号、“胜利”号和驱逐舰“威严”号相继沉没,迫使英军撤离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了海军的火力掩护。

19日,土耳其军队对整个澳新军团的阵地发起反攻。土耳其士兵甚至不惜发动自杀式冲锋。澳新军团被困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400米的单薄阵地上。随着夏季的来临,阵地上尸体遍地,带来痢疾、腹泻和肠热等疾病,澳新军团的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

面对这样的局面,协约国还是不想放弃,又调配了3个师的英军前往半岛。与此同时,赞德尔斯也在拼命集结土耳其军队,准备迎击新一轮的进攻。

8月6日,英军在澳新军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苏弗拉湾登陆,但部队上岸后未能及时扩大登陆场,宝贵的战机被错过了。赞德尔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调近2万军队增援苏弗拉湾,凯末尔也亲自指挥军队成功遏制了登陆部队前进的步伐,战事陷入了僵局。

9月,汉密尔顿被解除指挥权,由门罗将军接替,但协约国军队的伤亡仍然与日俱增。

到了初冬时节,天气寒冷,严重的冻伤迅速在部队中蔓延,超过16000人冻伤,甚至有人冻死。11月23日,英国不得不下令分阶段撤退。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宣告彻底失败。

9万协约国军秘密撤离加里波利,土耳其人居然完全没有发觉。在整个战役中,协约国军的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

战后,一名英国历史学家分析:“这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计划,却在执行过程中被一系列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错误给断送了。”

这场战役造成了协约国军队近40万人的伤亡,葬送了13万士兵的生命。同时葬送的,还有牛人丘吉尔一帆风顺的仕途。他在这场战役失利之初,就被免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

与世仇结盟

在南线的巴尔干战场,保加利亚是个重要国家。它与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接壤,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保加利亚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都是主力。因此,保加利亚倒向哪一方,对巴尔干战局影响重大。

1914年,俄国曾经想联合保加利亚重建巴尔干同盟,因为保加利亚也属于斯拉夫民族,跟俄国的感情非常接近,保加利亚的皇帝也称沙皇。保加利亚也愿意接近协约国,但是把归还被希腊和塞尔维亚夺去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作为参加协约国的先决条件。对此,塞尔维亚坚决反对:“情愿将整个塞尔维亚留给奥地利人,也不会把马其顿一小块儿土地让给保加利亚。”

于是,保加利亚加入协约国的谈判就崩了。这样一来,同盟国便处于有利地位。保加利亚在经济上依赖德奥,获得过德奥的大量贷款,重工业也控制在德奥手中,政治上亲德奥的倾向也十分强烈。保加利亚与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矛盾尖锐。所以,保加利亚统治集团就准备跟德奥缔结军事协定。

大战开始后,保加利亚由于准备不足,表面上宣布中立,跟协约国进行谈判,实际上与同盟国保持密切联系。1915年6月起,保加利亚和同盟国在索菲亚谈判,德国人力促两个老冤家——土耳其与保加利亚言归于好。德国外交官许诺将马其顿、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外加土耳其的一些边境地区划给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终于加入了同盟国阵营。

在保加利亚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站到俄国人的对立面,与世仇土耳其结为盟友。1915年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对协约国宣战。

见风使舵的意大利

意大利原是德奥的同盟国,也号称是列强之一,拥有同法国不相上下的人力。但是,意大利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大量贫民背井离乡,逃往国外谋生,因此有“穷光蛋帝国主义”之称。

即便如此,意大利也和其他列强一样,积极谋求对外扩张。由于实力不足,意大利的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哪边风硬,就往哪边倒,是典型的见风使舵。

1912年的意土战争后,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的倾向就很明显。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没跟它商量,便宣布中立。实际上,意大利是想以参战为条件,向双方讨价还价,获得更多的好处。

在发布中立宣言的同时,意大利外交大臣就秘密告知德国大使,如果得到足够的报酬,意大利将准备“考虑援助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要东西,要多少呢?300万支步枪,10000门大炮,5000个火车头。

威廉二世一看,气得把清单扔到地上。我要把这些东西给你,我们德国人得拿棒子去打仗。你不来拉倒,有你一个不多,没你一个不少。

第二天,意大利驻俄大使对俄外交大臣说,意大利很难“从德奥方面获得所期望的东西”,因而“可以与协约国谈判”,共同对付奥匈帝国。

就这样,意大利一面向同盟国敲诈勒索,一面又同协约国勾勾搭搭。在英国的协调下,俄国做了让步,同意将达尔马提亚大部土地让给意大利。由于意大利希望获得的领土大多属于德奥集团或中立国,而与协约国不存在直接冲突,所以,协约国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的多一倍,特别是英国还答应给意大利贷款5亿英镑作为参战费用。至此,协约国几乎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终于同协约国签订了伦敦秘密条约。几天之后,意大利正式退出德、奥、意三国同盟,于5月23日向奥匈帝国宣战,次日宣布与德国断交,在背后捅了同盟国一刀。

对于意大利的这种龌龊行为,德国和奥匈帝国自然恨得咬牙切齿。

战场上见吧,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