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袁腾飞讲两宋风云 > 第六辑 南北对峙格局定 >

第六辑 南北对峙格局定

26.绍兴和议:认认真真谈停战

绍兴第二次和议

高宗皇帝为了屈己求和,跟秦桧定计,害死了忠良岳飞。在害死岳飞的过程当中,他已经跟金国达成和议。

实际上,宋金和议不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在1138年签订天眷和议,也就是宋朝史书所说的绍兴第一次和议的时候,就已经达成,只是后来金国又把它撕毁了。之后金军又一次南下,才有了顺昌、郾城这一系列的大战。

大战之后,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消灭对方,于是就开始认认真真地谈第二次和议,也就是宋朝史书所说的绍兴第二次和议。按照金朝史书记载,叫“皇统和议”,因为这时金国的年号是皇统。

岳飞是在绍兴第二次和议达成一个月之后才死的,也就是说,岳飞在狱中的时候,宋金和议就已经达成了。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很多史学家就认为,宋高宗不一定是为了要达成和议而杀岳飞,因为这时候岳飞已被夺了兵权,并且已下狱了,根本无力阻碍宋金和议,宋高宗杀岳飞,主要还是担心武将不臣,篡权跋扈。

那么绍兴第二次和议或者说皇统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划定宋金两国以淮水为边界。我们知道,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宋金以淮水为界,就等于金在北方,宋在南方了,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岳飞、韩世忠这些大将苦心孤诣、念念不忘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如此一来是永远实现不了了。而且,以淮水为界之后,华夏民族的发祥之地——长安、洛阳以及整个黄河流域,就完全成为金占区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一种看法:长安、洛阳在谁手里,谁就是正统。现在长安、洛阳在金国手里了,金国就成正统了。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对此耿耿于怀。

第二,南宋每年要给金岁币,白银二十五万两,绸缎二十五万匹。除此之外,南宋还要对金称臣。以前,像岁贡、正朔、册命等,都是宋朝所不能接受的,但现在统统接受了,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头一次。

从和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南宋这一方可是吃大亏了,因为南宋是在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屈辱的和议。

奴颜婢膝,摇尾乞怜

宋高宗给金熙宗上了一道誓表,他在这个誓表上说:

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从这段誓表,我们可以看出,宋高宗称臣纳贡,真是奴颜婢膝到了极点。首先,第一句说“臣构言”,臣赵构给您上奏。我们前文提到过,在中国古代,名是不能直接叫的,要称呼他人的字,以示尊敬。只有父母、师长或者君主才可以直呼人名,上级一般也不会叫人的名。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中,比如清朝的皇帝管李鸿章叫李中堂,这个肯定是不对的。不管臣子多大岁数,皇帝都可以叫他的名,因为皇帝就是君父。

西汉开国,高祖皇帝说萧何的功劳最大,给了萧何三个特权:“剑履上殿,见君不趋,称臣不名”。这三个特权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很搞笑。“剑履上殿”,就是指他可以配着宝剑、穿着鞋上殿,因为那会儿人都是席地而坐,佩剑穿鞋上殿是一个特权。“见君不趋”,是说皇上在那儿坐着,他进殿之后不用小跑,可以大摇大摆地过去。“称臣不名”,就是指萧何可以直接说“臣参见皇上”,而不用说“臣萧何参见皇上”,不用他称呼自己的名字,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在宋朝,没有人敢称呼赵构的名,而在这儿,他自己却说“臣构言”。接下来又说,不但我是大金的臣子,宋朝的世世子孙,都会谨守臣节。而且大金对我恩同再造,每年金国皇帝过生日的时候,或者是过春节的时候,我都要派人去朝贺。每年给大金白银二十五万两、绸缎二十五万匹。从壬戌年开始,以后每年都搬到泗州去交纳。

后面甚至开始赌咒发誓了,如果我不遵守这个盟约的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们可以把我杀掉,让我的国家灭亡。我现在把誓表都交上来了,我们是下邦,你们是上国,赶紧给我发诏书,来册封我吧,这样一来,小邦才有生存下去的凭证。你看,赵构都不敢说自己是敝国或者敝邦,更不敢称本朝,而称敝邑,意思是我这个小地方。

这份誓表堂而皇之地记载在宋朝的史书当中,《续资治通鉴》也记载了下来,真是耻辱至极。

宋朝的大臣带着誓表去见金国皇帝,说只要求迎回太后韦氏(宋高宗的生母),别的要求不再提了。

金熙宗看到这个誓表之后,却故意刁难,他说:“先朝业已如此,岂可辄改?”意思是以前都已经谈定了,战俘是不能遣返的,现在怎么能更改呢?宋朝大臣只好跪下,苦苦请求,说高宗是个大孝子,如果不迎回母亲,无法安天下人之心,恳请金熙宗成全。

金熙宗趁机讹诈,说成全可以,但是得再割地给我。由于淮水是国界的东边,已经勘定了,而西部国界还没勘定,金国就想要西部的川陕地区,包括吴玠当年流血死守过的和尚原。

和尚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现在金国人点名要这个地方,用意就在于,虽然在战场上没有打败吴玠,现在却可以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宋朝的使臣不敢做主,就请示宋高宗。没想到高宗相当爽快,说只要能安天下人耳目,给他们也无妨。双方在川陕一带以大散关为界,北边的地方又全都归属金国了。

连金国都没想到宋朝会这么爽快,于是金熙宗赶快让完颜兀术勘界定约,生怕宋朝反悔。勘界定约后,双方各自撤军,持续了十五六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从某种意义上看,宋金和议也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体现。自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临死亮出秘密武器

在达成皇统和议的过程中,完颜兀术为金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是他撕毁天眷和议,河南、陕西之地就归宋朝了。

因此,完颜兀术的官位迅速上升,从梁王、都元帅、太保,领三省事,领行台尚书省事,到后来加侍中,进拜太傅、太师,整个金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完颜兀术掌握了。

第二次绍兴和议达成七年后,完颜兀术病死,得以善终。评书上说他是被牛皋气死的,牛皋骑在他的身上,他一生气,就死了,那纯粹是演义。完颜兀术病死之前,留有一道遗表,说:

吾有术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果举,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王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完颜兀术在临死的时候,把他对付宋朝的秘密武器点明了,他说如果宋朝背盟的话,双方先打正规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打不过宋朝,就“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天水郡王”就是宋钦宗赵桓,这也是宋高宗最担心的事儿。宋徽宗死了,钦宗还在金国人手里做人质,金人封他为天水郡王。现在黑龙江阿城还有天水郡王府。

完颜兀术的想法是,如果打仗,金国兵败,就让宋钦宗到汴京做傀儡皇帝,像张邦昌、刘豫那样。这样一来,宋高宗就完全没辙了,因为宋钦宗是宋高宗的哥哥,“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当弟弟的能跟哥哥打仗吗?而且钦宗是故主,即便再来一个岳飞、韩世忠,或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理由再打仗,更不能说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了,因为二圣当中的一圣在中原做了皇上,宋朝还有什么理由动刀兵呢?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金国不会这么干,他们更想有朝一日能把南宋彻底灭掉,由大金一统天下。但是,一旦被宋朝逼急了,就会让宋钦宗做傀儡,这一点对宋高宗的打击是致命的。

岳飞、韩世忠等人根本无法体会宋高宗的心情,但是宋高宗一直提防着这一招儿。

其实,宋高宗并不是怕宋钦宗回来,因为即使他回来,复辟的可能性也已经没有了,最多把他软禁起来就是了,只不过在这里没人虐待而已。宋钦宗自己也说过,如果能回到故土,只要两间茅屋、几亩薄田,出家做道士去。宋高宗怕的是,金国捏着宋钦宗这张牌不放,什么时候想打这张牌了,才会把他拿出来,立他做傀儡皇帝,那样宋高宗可就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

完颜兀术是智谋广远,心机极其深沉的一个人,宋高宗也不傻,他早就想到了完颜兀术会有这么一招儿,知道绝对不能把完颜兀术逼急了。如果任凭岳飞、韩世忠继续打下去,完颜兀术就会把赵桓抬出来,这对于宋高宗来讲,等于是一剑封喉,他所有的正义感、口号和理想,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完颜兀术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但是评书演义当中,往往把他刻画得很不堪,以至于我们都认为岳飞忠勇,而完颜兀术狡诈,总在岳飞手底下现眼,被打得惨败。

宇文虚中是卧底

和议达成之后,双方就开始互相释放战俘,被金国扣了多年的宋朝使臣们,陆陆续续被放回来了。被放回来的这些使臣都遭到了远谪,全被秦桧贬出了朝廷。

有一个叫宇文虚中的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虽然是一介文人,却很有气魄。

他第一次出使金营时,还是北宋时期,金人背盟违约,要打宋朝,第一件事就是抓他。金人拿绳捆绑他的时候,他也不反抗,居然还赋诗一首:

当时初结两朝欢,曾见军前捧血盘。

本为万年依荫厚,那知一日遽盟寒。

意思是说,宋金两国本来是“万年依荫厚”的关系,可是金人不义,把我抓起来了。

后来宋朝又让他出使金营,金人看他脸熟,认出了他,就没再让他回去,还让他在金国做了官。宇文虚中在金朝官至国师,是相当于宰相一级的高官。

金国建国初年,之所以能够汉化,就是因为宇文虚中制定了很多制度。《金史》《宋史》里都有宇文虚中的传,但是都把他刻画成奸臣的形象,说他两朝为官,对两方都不忠,所以他这个人也是非常不幸的。

实际上,宇文虚中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什么要帮助金汉化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用汉族的文化征服金国人。宇文虚中的想法是,你们金国的快马弯刀虽然征服了我们,但我们是天朝上国,是华夏的正宗,文章锦绣之地。虽然你们在武力上打败了我们,但你们还是要规规矩矩地跟我们学习。你们从马上下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捧起书本来子曰诗云,这个你们能跟我们比吗?在文化上,金人越跟汉人比,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要跟汉人学,这样汉人也就越安全。

可是当时留在金国的其他宋使,比如洪皓,就很鄙视宇文虚中。洪皓说,让我在刘豫帐下做官,我宁可死都不干,你宇文虚中毫无气节,居然还两次出使。你想想苏武,再看你自己,竟然在金国做官!

实际上,这些人都不理解宇文虚中,他真是有自己的一番苦心在里边。

宇文虚中经常把金国朝廷的内部虚实通报给南宋,但是,宋金和议达成后,秦桧这个祸国奸贼为了自己的私利,居然把宇文虚中是卧底一事告诉了金国。

当时,金国很倚重宇文虚中,离开他,大金就玩不转了,因为金国谁也不会制定这些典章制度。宇文虚中这样的人,杀了太可惜,可他又是卧底,怎么办呢?秦桧就给金国人出主意,让金人把宇文虚中的家属弄到金国去,把他的家属控制起来,他投鼠忌器,就不敢怎么样了。

宇文虚中得知这个消息后,赶紧写密信告诉宋高宗,如果金国人要他的家属,就跟金国人说全死了,或者说全失散了,找不着了。没想到宋高宗却按照金国人的意思,把宇文虚中的家属全部送到了金国,这下宇文虚中就没有办法了。

《宋史》说宇文虚中失节,《金史》也不以宇文虚中为忠臣,这个人是非常可怜的。据说,后来他的全家都被金国人杀害了,原因是他恃才傲物,得罪了金主,说金主没有文化,是半瓶子醋的人。

其实,清朝的学者袁枚在整理宋人笔记的时候,曾经发现一条消息:“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南归,为人告变。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大意是,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想把钦宗皇帝带回江南,但有人把宇文虚中告发了,宇文虚中领兵直冲皇宫,想把金熙宗杀掉,最后没有成功,被杀了。

这个大忠臣的忠肝义胆,从清朝人发现的这段材料里可以看出一二。

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除了宇文虚中之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入金宋使,那就是王伦。

王伦也是百分之百的大忠臣,但评书演义把他刻画得也很不堪,描述成一个汉奸,其实这完全是对他的一种误解和丑化。王伦的先祖是北宋的名相王旦之弟,死后谥号是文正。中国古代大臣死了之后,皇帝赐予谥号,最高等级的就是文正。整个清王朝,只有八个人谥号为文正,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被称作曾文正公。

关于年轻时候的王伦,史籍上有所记载,说他“为任侠,往来京洛间,数犯法,幸免”。“为任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点儿爱打抱不平,他高干子弟出身,可能看谁都不顺眼,经常犯点儿小法,但是每一次都得以赦免。

疾风识劲草,国难显忠良,靖康之变的时候,钦宗皇帝御临宣德门,有乱民借机闹事,眼看着就要冲进宣德门,钦宗不知所措。当时只是一介布衣的王伦挺身而出说:“臣能弹压之。”钦宗一听,非常高兴,解下佩带的宝剑,赠予王伦,立授兵部侍郎。王伦提剑下楼,斩杀了几个为首的乱民,形势一下就安定了下来。

建炎年间,王伦主动祈请出使金国,先后两次宋金和议的达成,王伦居间调停,也是功不可没。当然,他调停宋金和议,是真的希望和议能够达成,这种行为和秦桧的卖主求荣、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而不管国家百姓的死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特别是第二次和议达成之后,当时王伦还在金国,金人想留住他,并授予他一个很大的官职——平滦三路都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负责将地方财政收入上交中央。按说这种差事,在把地方的钱往中央转运的时候,往自己家里转运一点儿也没有人知道,绝对是一个肥缺。

金人这样就是想让王伦留下来,给他这个官职,等于是在答谢他。当时南宋的主战派,主张砍秦桧、王伦之头,挑上竹竿示众,以谢天下。金人劝王伦说,宋朝人都骂你是汉奸,你就别回去了,给你这么好的差事,就留下吧。

王伦断然拒绝:“奉命而来,非降也。”我来这里是为了两国谈判,不是投降金国来的,达成和议了我就要回国,更不会在你这里做什么转运官。金主非常生气,说王伦不识抬举,就命人杀了王伦。

1144年,王伦被绞死,时年61岁,宋朝赐给他的谥号是愍节。

王伦临刑之前,跟执刑的金兵说,给我点儿时间,我要办自己的事儿。他整了整自己身上的宋朝衣冠,面朝南方下跪哭拜:

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知。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受一死以辱命!

意思是说,我的祖先王文正公,以自己的直道辅佐两朝天子,我现在被留在金国,他们要授予我伪职,我绝不给祖宗丢脸,只有一死报答皇恩。在王伦眼中,金国给的官就是伪职,可见他也是忠肝义胆,完全不像有的评书演义所说的那样。

绍兴和议达成,宋金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南北对峙,宋朝丧失了大片江山,这一幕令中国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有一首《书愤》,其中就写道: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著名词人陈亮,在自己的一首词中,非常悲愤地说: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指的就是中原故土,意思是说,我就不相信中原士人,没有几个耻于向夷狄称臣的。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我们的故土?我们坚信,早晚有一天会光复中原。

27.奸相秦桧:南宋第一权奸的手腕与末日

禁军战乌鸦

绍兴和议达成以后,高宗皇帝和秦桧这对昏君奸相,开始在江南过起了苟且偷安的小日子,可谓“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实际上,宋高宗与秦桧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宋高宗前半生颠沛流离,从十九岁一即位就受尽磨难,四处逃亡,不到三十五岁,头发就全白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都说他是个十足的昏君。事实上,宋高宗的人性是很复杂的。

宋高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节俭君主。节俭到什么程度呢?他在杭州城的凤凰山麓修建的皇宫,一共只有十来间像样的大殿。要知道,北京紫禁城的房子号称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实际上也有七千多间。

而且,宋高宗皇宫的十来间大殿是一殿多用的。比如,朝廷要举行大典,“金銮殿”就要换牌子:明堂大礼,正朔朝会,皇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换成“大庆殿”;如果是要发布任命,就换成“文德殿”;赶上圣节上寿,皇上或者太后娘娘过生日,又换成“紫宸殿”;到了科举殿试、进士唱名的时候,再换成“集英殿”。就这样不断换牌子,一殿多用,足见这个皇宫有多简陋。

关于高宗皇帝的这个简陋宫殿,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凤凰山麓植被很丰富,林木茂盛,乌鸦特别多。成千上万的乌鸦,整天哇哇乱叫,高宗皇帝的办公和休息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有时候高宗跟文武百官讨论朝政,都得大声嚷,否则根本听不见。晚上乌鸦乱叫,高宗也睡不好觉。

大臣们一看,这太不像话了,百官上朝声音盖不过乌鸦,皇上还被乌鸦吵得没法儿休息,于是就找禁军士兵里射箭射得准的,拿弹弓来打那些乌鸦。这些禁军士兵累得都快散架了,总算把乌鸦打退了十五里。

谁说大宋禁军不能打仗,这不把乌鸦打退了十五里,取得大捷了吗?可是没过两天,乌鸦又班师回来了。禁军士兵苦恼不堪,这玩意儿怎么对付啊?

高宗皇帝微微一笑,说算了,你们也别折腾了,没这乌鸦的叫声,朕还睡不着了。

高宗皇帝的前十九年,一直跟着徽宗在繁华的东京城里过着精致奢侈的生活,现在来到凤凰山这个地方,整天听着乌鸦叫,住着只有这么十来间房子的宫殿,还觉得奢侈得不得了,这一点其实是难能可贵的。

节俭到了抠门儿的程度

更有意思的是,高宗皇帝厉行节俭,已经到了抠门儿的程度。

按照惯例,每到过年过节、祭祀庆典的时候,皇帝要对大臣有所赏赐,可是当时南宋国用大窘,朝廷没钱,再者就是高宗从内心来说也不想赏赐,怎么办呢?高宗就给大臣开白条。他拿白纸写上要赏赐给大臣的东西,盖上御玺,往下一发,文武百官接到白条一看,顿时哭笑不得。

高宗皇帝给大臣们赏的什么呢?马半匹,公服半领,金带半条,汗衫半领,裤一只。大臣心想,皇上给我半匹马、半领公服,也不知道是左右裁开还是上下裁开,腰带也给半条,汗衫也给一半,裤子只给一条腿。古人说的裤是套裤,只有裤腿,中间是没裆的,有点儿像现在女士穿的长统袜,是成对的。

高宗赏赐大臣为什么都只给一半东西呢?皇帝的意思是,另一半下次再赏。下一次,皇帝又是马半匹,公服半领,金带半条,汗衫半领,裤一只,这下倒是凑成一对了。

可是,大臣们又傻眼了,因为皇上只说赏赐,却没写明上哪儿去领这些东西。实际上,高宗皇帝就是不想赏赐,想节省而已,大臣们都说他太刻薄了。

高宗皇帝对大臣抠门儿,对自己也一样。宋金和议达成以后,他与大臣们讨论扩建宫殿的事。负责这件事的大臣就向他呈报,说打算盖三百间房子。高宗皇帝看了,大笔一勾,就减去了三分之二。他说,当年漂泊海上的时候,没房子都活得有滋有味,现在国用都不足,何必要那么多房子,有几间遮风避雨就可以了。

不仅如此,高宗皇帝对自己的饮食也有严格限制,他说自己只爱吃青菜、豆腐,山珍海味咽不下去,后来御宴就都上素菜。我们知道,古代把当官的叫肉食者,老百姓叫蔬食者,现在连皇帝都不吃肉了,这是很少见的。高宗皇帝这是带头吃素,以节省国用。

我们从宋高宗的这些举动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完全昏庸无能。按说他勤俭持政,有励精图治之心,是应当成为一代英主的。至少,他也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也算是中兴之主。

可是,由于宋高宗害死岳飞,宠信奸相秦桧,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却还不如他昏庸的爹。高宗皇帝如果九泉之下有知,肯定会为自己鸣不平。

打击政敌的手段

宋高宗为什么如此宠信秦桧呢?

秦桧从北国回到南宋后,很快就得到了高宗皇帝的宠信,升任宰执。高宗皇帝那么抠门儿,赏赐起秦桧来却是不遗余力,不但金银绢帛无数,还亲自为秦桧的住处题写匾额,秦桧家里每有婚丧嫁娶,高宗皇帝也必定前来捧场。

秦桧能够控制宋高宗,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非常注意运用手段打击政敌,提拔亲信党羽。

秦桧打击政敌,手段狠毒,岳飞就是一个例子。在朝中,所有主战派的大臣都是他眼里的大敌,其中有三个人最遭秦桧记恨,也被他整得最惨。

第一个人,是在他之前做宰相的赵鼎。赵鼎在朝中颇有声望,也很受高宗器重,而且秦桧能够被提拔起来,恰恰是赵鼎之功。秦桧被赵鼎提拔起来之后,却开始排挤赵鼎,把赵鼎贬去做知州。

一开始,赵鼎被贬到了绍兴,后来又被贬到泉州,秦桧还不放心,将赵鼎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广东潮州。我们现在一听,会想到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但那个时候,潮州可不像今天这样,当年那里是专门流放犯人的。

在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大臣被皇帝贬谪,还要写拜表感谢皇帝隆恩。赵鼎被贬到潮州后,就写拜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意思是,我头发都白了,还把我贬到这个蛮荒烟瘴之地,肯定是回不来了,但是我丹心为国,九死不移。

秦桧一看赵鼎的拜表,心想,此老倔强犹昔,都把你贬到那儿去了,你还跟我狂,既然你不怕死,那我就让你死。于是,秦桧命令潮州地方官员对赵鼎严加管束,每天快马进京,把赵鼎的一举一动报告给朝廷。

这样一来,赵鼎的日子过得也实在没劲了,他知道秦桧欲置他于死地,他不死,会连累全家。于是,赵鼎就自杀了。

第二个遭秦桧记恨的,是大臣李光。李光属于主战派,也做过副宰相。李光被贬官后,也是先在绍兴做知府。绍兴和议将成的时候,绍兴的百姓游行,抗议朝廷签署卖国条约。秦桧就诬陷李光,说李光煽动百姓游行,动摇国本。

这样一来,李光百口莫辩,又被贬到了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李光在海南岛没事可做,就写写笔记,记录自己为官几十年来的宦海见闻,想把这些文字传给后代子孙。中国古代称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李光想,我现在没有立功的机会了,就立言立德,把史料传给子孙,这样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没想到,李光的笔记被秦桧拿到了,秦桧上表说李光私修野史,诽谤当今。这可是大罪,李光一家都受到株连,不但李光被迫害,连他的儿子也因此入狱。

秦桧重点迫害的第三个人,是胡铨。我们看宋词,胡铨的词慷慨悲歌,壮怀激烈。胡铨坚决反对与金议和,当初就是他提出要把秦桧和王伦的脑袋砍下来,挑在竹竿上游街,然后把金国的使臣扣下,激励三军将士讨伐金国。

胡铨曾经说过:“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就是说,如果你们要是跟金国议和,我宁可跳东海去死,也不愿意在小朝廷存活。他这话一出,高宗皇帝龙颜大怒,本来是想把胡铨杀掉的,但是宋朝的祖宗家法规定不杀文人,高宗皇帝就把胡铨贬到了广东,让他去看仓库大门。

后来,秦桧的妻舅有一次到广东视察,在一份名单上看到有胡铨的名字,就说了一句,胡铨怎么还不过海?意思就是,秦丞相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还能留在广东,应该让他过海。就这么一句话,胡铨就被贬到了海南,幸亏胡铨当时还算年轻,命大,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从这三个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秦桧及其党羽清除政敌的手段是非常残酷的。

科举作弊有新招儿

秦桧提拔自己的党羽,也是不遗余力。

宋朝对科举考试是相当重视的。唐朝的时候,对参加科举的人的身份是有限制的,三代以内不能是白丁才行。而宋朝则是英雄不问出身低,除了罪犯、倡优子弟,谁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时候,大量文人进入了仕途。

平民子弟和官宦子弟都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了保证公平,朝廷专门有两点措施,一是糊名,即试卷要密封,跟今天的高考一样;二是誊录,就是阅卷之前,找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试卷再重新抄一遍。

我们今天的高考刚刚实现网上阅卷,考官还能看见考生的笔迹,而宋朝的考官则根本看不到考生的笔迹,因为试卷都是工作人员誊抄过的。这样一来,想通过辨认考生笔迹作弊就不太可能了,可见宋朝对科举考试公平性的重视。

秦桧的孙子秦埙,十岁就享受三品官待遇了,平时不学无术,无心向学,这样的人怎能指望他通过科举考试呢?但秦桧就是有办法。

这一年,秦埙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秦桧想,怎么才能让我孙子的卷子被考官看中呢?秦桧想出了一招儿,命人去把阅卷官请到家里来。太师有请,谁敢不去?阅卷官赶紧颠颠地跑来了,可是秦桧家的下人却说太师有事,请他先到太师书房坐坐。阅卷官就到秦桧家的书房等,左等右等都不见太师来。

阅卷官百无聊赖,就四处看看,心想,这太师的书房怎么连本书都没有?再一看,桌上有一篇文章,他就拿起来看。一个时辰过去了,未见太师召见,两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未见太师召见。最后,阅卷官把太师桌上的那篇文章都倒背如流了,太师府的下人才来说太师没空接见,让他改天再来。

阅卷官讷讷而退,心想,这一趟也不白来,还背了一篇文章。等到科举考试的卷子收上来,阅卷官一看,呈到面前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在太师府背过的那篇。

阅卷官开始琢磨了,这文章是谁写的?挑开一看,是秦埙。阅卷官马上明白了:太师叫我去读这篇文章,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不能不理解太师的一片苦心,于是,就给秦埙判了个第一名。

不显山不露水,就把事情办妥了,秦桧这手段用得多高明。幸亏此时高宗皇帝对秦桧这种张扬跋扈的做法,早已看不下去了。最后,到了御笔钦点状元的时候,高宗皇帝一看,秦桧的孙子秦埙排第一,马上就知道是秦桧事先安排好的。再看秦埙的文章,跟他爸爸秦熺的文章差不多,肯定都是找人代写的。高宗皇帝朱笔一挥,把秦埙弄了个第三。

即使是第三名,那也是探花,像秦埙这种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居然也做了探花。

把皇帝攥在了手里

秦桧控制高宗皇帝的另外一招儿,就是把皇帝身边的人全都给收买了。

中国古代的皇帝其实也挺可怜的,中国的很多地方,可能都没有去过。那么,皇帝靠什么了解天下大事呢?就是靠不断地学习。皇帝每天处理完公务,就要上课,由经筵日讲官给皇帝讲课。

于是,秦桧就让自己的党羽去给皇帝做经筵日讲官。这些人不但经常会在高宗皇帝面前替秦桧说好话,而且一旦秦桧想整谁,就让经筵日讲官在皇帝面前诋毁这个人,先给皇帝一个坏印象,然后再把弹劾这个人的奏章一呈上,皇帝一看,准奏,这个人就完了。

另外,秦桧还特别注重跟宫里人来往。高宗的原配邢氏死在北国,消息一传回来,秦桧就力主立吴氏为皇后。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吴氏曾经搭弓射箭,射死几个乱军,掩护高宗上船,算是有功之人。

吴氏做了皇后,自然对秦桧非常感激,还跟秦桧做了亲家。吴皇后非常长寿,她本身比高宗皇帝小很多,又活了八十多岁,历经了高宗之后的好几朝。后来,秦桧这个祸国殃民的权奸倒了之后,居然满门无事,就是因为有吴皇后的大力保全。

再有一点,秦桧还拼命拉拢高宗皇帝的医官。我们知道,高宗皇帝由于早年受到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一直没有皇储。高宗为这件事儿一直很着急,暗暗地遍访名医。后来,高宗皇帝封一个叫王继先的医生做了医官,专门负责医治他的隐疾。

于是,秦桧就费尽心机地去巴结王继先。秦桧的夫人也姓王,《岳飞传》里说,秦桧的夫人王氏极其歹毒,是她出主意害死了岳飞。秦桧让王氏认王继先为义兄,这样一来,秦桧跟王继先之间就成了郎舅关系。

你想,高宗皇帝连这样的隐疾都交给王继先治,可见对王继先是非常信任的。王继先整天在皇帝面前说秦桧的好话,高宗皇帝能不重用秦桧吗?高宗皇帝曾说王继先是朕之司命,秦桧是国之司命,他对秦桧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

秦桧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把高宗皇帝牢牢地攥在了手里。

满城来找狮子猫

南宋政治最黑暗的时代,就是秦桧当权的时代。

秦桧重用的全是自己的亲信党羽,凡是跟他意见相左的人,都被他排挤掉了。史书上记载:“士大夫之有名望者,悉屏之远方。”意思是凡是有名望的士大夫,只要跟秦桧政见不合,全都被贬到远方了。

有一次,秦桧的走狗罗汝揖跟他聊天,无意中说了一句,反对议和的人,除了张玠之外,其他的都被处理掉了。罗汝揖本来是想表功的,没想到秦桧一听,脸色就变了,说罗汝揖你会不会办事儿,既然除了张玠都处理掉了,为什么不处理张玠?就这么一句话,张玠就被贬谪远方了。

史书上说,秦太师当国,“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秦桧铲除异己手段狠毒,提拔起亲信来却是不遗余力。他的家人乡党,只要五官不缺一样,智商勉强能算正常的,全都能够做大官。秦桧就喜欢用这些顽钝无耻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会跟他的意见相左。

秦桧的养子秦熺,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中,中了进士。一般人中了进士,都是先从县官,也就是七品官干起,然后一步步往上升,过个十几二十年,才修成正果。而秦桧的公子中了进士,六年就做到了枢密使。

这下好了,老爹是宰相,儿子是枢密使,文武两班被他爷俩儿全占了,老爹抓全国的行政,儿子管全国的军事。上朝的时候,大臣里领头的第一个是老爹,第二个就是儿子。

秦桧一门党羽,用尽手段把持朝政,把南宋朝廷搅得暗无天日。我们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秦桧专政的时期,黑暗到什么程度。

有一次,秦桧的孙女,当时被封为崇国夫人,丢了一只狮子猫。这下可了不得了,临安府画影图形,到处张贴海捕文书,出动所有的捕快,上街给秦桧的孙女找猫。后来,秦桧嫌衙役捕快不够,又命令御前司兵士,也就是皇宫站岗的兵士,都出去满大街找猫。

秦桧给临安府的官员下令,限期几天破案,否则临安府所有治安机构的官员都别干了。临安府的官员赶紧命令兵士衙役们挨家挨户搜查,只要见到狮子猫,不管是不是崇国夫人那只,全都抱回来,一只一只地抱给崇国夫人过目。可是临安城的狮子猫基本上都被逮光了,就是没有崇国夫人丢的那只。

崇国夫人不干了,说你们这不是糊弄我吗?一点儿办事能力都没有,怎么当的官?最后,临安府的长官实在没办法,只好跪在秦桧的孙女面前,苦苦哀告,崇国夫人这才恨恨作罢。

我们看,就因为秦桧孙女的一只猫,竟把整个临安城弄得鸡飞狗跳,足见秦桧当时权力熏天。

秦桧专权

皇帝身上藏匕首

实际上,高宗皇帝这样宠信秦桧,也是被迫的。

宋高宗也知道,由于绍兴和议的达成以及岳飞之死,老百姓都骂他是昏君,他需要找一个人来替他顶这个缸,于是找到了秦桧。百官骂高宗皇帝,高宗皇帝就让秦桧去堵百官的嘴。既然要让秦桧去堵百官的嘴,就要给秦桧足够的权力。

中国古代在宋朝之前,君权和相权之争,始终是君进相退,是君权越来越尊,相权越来越卑。而到了南宋,却出现了很大的反弹。高宗皇帝为了不挨骂,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索性不管实事,自己放弃了一部分权力,让秦桧掌握大权,去处理朝中大事。

这样一来,高宗皇帝就给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南宋后来的很多君主都受制于权臣,南宋的权臣奸相,秦桧是第一个,后边的一个比一个奸。

宋高宗其实对秦桧早有防备,他每次接见秦桧时,身上都带着匕首,以防秦桧加害。当时,秦桧每次出门,都有五十名手持长戟的卫士跟随。秦桧这样做,是害怕有人杀他。

曾经有一个叫施全的殿前司侍卫要谋刺秦桧,但没有成功,被逮住了。秦桧问施全:“你一个小小的士兵,为什么要杀我?”施全说:“全天下人都要抗金,你却要议和,所以我要宰了你!”秦桧知道自己犯了众怒,从此,只要出门就带卫士,连进宫面圣都一样。

这么一来,高宗皇帝心里就很紧张,心想,我现在被你控制了,你万一想害我怎么办?因此,他在身上藏把匕首,防备着秦桧。

也就是说,高宗皇帝宠信秦桧,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并不是自己愿意的。当年,他把秦桧的孙子秦埙,由状元贬成探花,就是向秦桧表明态度,让秦桧不要那么为所欲为。

秦桧专权跋扈,高宗皇帝早就对他心怀不满,但又奈何不了他,因为绍兴和议里有规定,宋朝不能随便换宰相,否则就算毁约,金国就要攻打南宋。

白铁无辜铸佞臣

后来秦桧病重,高宗皇帝前去探望,表面上一脸沉痛,其实心里已经乐开了花,心想终于盼到秦桧要死了。高宗到了太师府,秦桧的党羽们就向高宗皇帝建议,说为了保证秦太师的路线能够执行下去,应该让太师的儿子秦熺继任宰相之位。

高宗听了,不动声色,进来看了一眼秦桧,秦桧这时已经有进的气没出的气了,看起来是真要死了。高宗皇帝心里非常高兴,转身就出来了。

皇帝一出来,秦熺上前拦住他就问,如果秦太师归天,下一任宰相是谁?秦熺是希望高宗皇帝当时就拍板定他做下一任宰相。没想到的是,高宗皇帝瞪了秦熺一眼,冷冰冰地扔出了一句话,“此事卿不当与”,然后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宫里就传出了圣旨:秦桧加封建康郡王,致仕,秦熺升少师,致仕。这道圣旨的意思,就是给秦桧父子一个很高的头衔,然后让他们退休。

接到诏书,秦桧当晚就咽气了,秦府上下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抱头痛哭。

当然,高宗朝对秦桧还算是不错的,到了孝宗执政的时候,秦桧的所有封衔一概取消,谥号改成了“谬丑”。秦桧这样一个误国权奸,最终总算是没落得好下场。

秦桧当宰相的十几年里,干的祸国殃民的事不计其数,他蛮横专权,排除异己,挟虏以自重,残害忠良。尤其是他害死岳飞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千古骂名。

从明朝至今,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卨四个人的铁像,就一直跪在岳王的坟前。后人有诗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8.金国易主:完颜亮弑君杀母

皇帝居然疯了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共处。但后来,金国却率先撕毁了和议,要攻打南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金国换皇帝了,金熙宗被杀,新皇帝就是金国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海陵王完颜亮。

完颜亮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子完颜宗幹的长子,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是皇后生的,他就是庶长孙。完颜亮与金熙宗是堂兄弟,年龄上,完颜亮要大一些,但金熙宗是嫡长孙,继位当了皇帝。

完颜亮有三大志向:一是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二是率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三是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他有一柄扇子,扇子上题着这么两句诗:“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不管说是志向还是野心,完颜亮的目标都非常远大。

那么,完颜亮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因为他的堂弟金熙宗疯了。

据说,金熙宗当了多年的傀儡皇帝,一直被金国的老臣们,就是他叔叔这一辈的人所管束,好不容易盼到这些老臣全都去世了,金熙宗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出一口恶气了,皇后裴满氏却专权乱政,要把自己的娘家人全安插到朝中做官。

这样一来,夫妻之间矛盾激化,金熙宗本来就有点儿惧内,裴满氏又不让他娶嫔妃,他只好每日借酒浇愁,慢慢地酒精中毒,最后就疯了。金熙宗发起疯来,逢人便杀,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有一年,金国京城遭雷电袭击,死伤了好几百人,翰林学士奉命给金熙宗起草罪己诏。诏书起草完,翰林学士拿给金熙宗过目。当时,金熙宗正喝得迷迷糊糊,见诏书上把自己骂得十分不堪,一怒之下,抄起铜锤,一锤就把翰林学士打晕了,然后又拔出刀来,插进翰林学士的口中乱捅,把人活活捅死还不算,又挥刀将其斩为数段。

还有一次,金熙宗让弟弟喝酒,他弟弟不敢跟他喝,推说不会。金熙宗一生气,竟要挟说要把弟弟满门抄斩。这样的言行举止,俨然就是个疯子!

金熙宗对自己的大臣和亲弟弟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他身边的宫女、太监和卫士了,稍有不顺眼就打骂,甚至拔刀斩之。他身边的人,没有没挨过他打的。

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

皇帝如此暴虐疯癫,金国上下都期盼着他驾崩,可是他还很年轻,一时又驾崩不了。那怎么办呢?只好由别人帮他驾崩了。然而,弑君犯上是大罪,大家虽然都想让皇帝死,但谁也不敢先动手,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的人。

这个时候,完颜亮就跳出来领这个头了。当然,完颜亮出来领头是有条件的,就是杀了金熙宗之后,大家要拥戴他当皇帝。完颜亮心想,就因为我爹不是嫡出,我受了这么多年的气。我比这个疯子本事大多了,杀了他以后,我要当皇帝。

其他人想,只要这个疯子皇帝死了,我们就不遭罪了,反正再怎么样也轮不着我们当皇帝,完颜亮也是太祖的孙子,他愿意当皇帝就让他当好了。于是,杀金熙宗的同盟就算结成了。

一个月黑之夜,完颜亮领着十几个死党,暗藏利刃进了皇宫。守卫皇宫的卫士早就被买通了,甚至都不用买通,这些守门卫士哪个没挨过金熙宗的鞭子?说不定谁的弟弟就刚刚被这个疯子皇帝杀掉了。所以,守门卫士看到完颜亮来杀皇上,正是求之不得。

完颜亮带人闯进熙宗皇帝的寝宫,熙宗皇帝感觉有变,急忙起身要抽刀自卫。虽然金人已经汉化,但还是比较勇武警觉的,金熙宗睡觉的时候都要拿把刀压在枕头底下,以防不测,这是他们的传统。这个时候,金熙宗要抽刀自卫,可是伸手一摸,刀没了,估计早被他身边的侍从偷走了。

完颜亮等人冲进来,对着金熙宗乱刀齐下,致命的一刀是完颜亮砍的,金熙宗当场死于非命。

金熙宗死后,完颜亮做了皇帝,就是金国的第四代皇帝。完颜亮后来被废,是废帝,因此没有庙号。他做皇帝之前是海陵王,所以史书上一般称他为海陵王完颜亮。

对宗室子弟下手

完颜亮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喜读史书,又好锻炼身体,自称文武双全。他生活也很节俭,平时穿的衣服都很旧。

另外,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注意体恤百姓。据说,完颜亮的车驾从马路上经过,看到旁边百姓的牛车陷到泥里去了,他就从车上跳下来,帮着百姓推车。这样的君主是很少见的。那为什么还有人说完颜亮是个暴君呢?事实上,完颜亮对平民百姓并不残暴,他的残暴都用在了金国的宗室子弟身上。

完颜亮做了皇帝以后,他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来得不正,必须要采取措施,让自己的皇位正起来。完颜亮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把竞争对手统统除掉,就是把宗室子弟全都杀掉,这样一来,就没人跟他竞争做皇帝了,他在金国国内就正了;第二,把外国全都灭掉,由他来统一天下,到那时候,就没有人敢说他的皇位不正了,他在国外也就正了。

办法想出来了,完颜亮就大张旗鼓地干起来。首先,他倚仗自己皇权在握,大肆屠杀宗室子弟。凡是金太祖、金太宗的后代,随便定个罪名就杀掉,有的甚至不需要任何罪名,皇帝借口有事召见,在进宫的路上埋伏下刀斧手,直接就杀掉了。

在这些宗室子弟里,完颜亮最想杀的,是金太宗的儿子完颜宗本。但是宗本的势力很大,不好对付,得有人出面告他,才能给他定罪。那么,让谁去告宗本呢?完颜亮就找到了跟宗本关系最好的尚书令萧玉。完颜亮召萧玉来见,赐给他一杯毒酒,让他喝下去。萧玉一听,吓得哇哇大哭,连连求饶。于是完颜亮直说让他出面告宗本谋反。萧玉为了保命,满口应允。于是,完颜宗本也被杀了。

完颜亮不仅残杀宗室子弟,还荒淫无道,竟把完颜兀术的女儿纳进了宫。要知道,完颜兀术是完颜亮的叔叔,完颜兀术的女儿可就是完颜亮的堂姐妹。完颜亮不管这些,他认为自己当上皇帝了,就要得天下美色而妻之,想要谁就要谁。

宗室子弟都被清除了,完颜亮就开始考虑第二件事儿了,也就是出兵灭掉宋朝。

托梦造舆论

完颜亮要出兵灭宋,先要在思想舆论上做准备。怎么让大臣们支持他出兵打仗呢?完颜亮想到了一招儿:就是假托做了个梦,感应到天召了。

于是,完颜亮就把大臣们找来,说他做了个梦。谁也不知道这个梦是真是假,反正完颜亮跟大臣讲得是有鼻子有眼:

昨天晚上,夜已三更,朕将睡去,忽然看见两个青衣小童,手持玉牒来到朕的床边,说天帝要见朕。于是,朕就爬起来,骑上乌骓马,跟着这两个青衣小童去了天庭。一路之上,烽烟弥漫,每一步都像是走在虚空之中。

走了没多久,朕看到一扇门,两名青衣童子说天门到了,让朕进去,朕就策马进入天门。朕刚一进去,出来一个小童说:“对不起,这是天庭,您没有在天庭骑马的资格,请您下马步行。”于是朕就下了马,步行往里走,里面华丽非凡,广阔无垠,殿内垂的都是朱帘。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旁边的小童跟朕说:“这是天帝,赶紧下拜。”朕就赶紧跪下了,也没看清天帝长什么模样。天帝跟朕说:“我任命你为天策上将,去讨伐不义之国。”然后,朕就出了天庭,往回走。

回来的路上,朕看到沿途鬼兵无数,要拦阻朕。朕一生气,拉弓搭箭,一箭射去,鬼兵就散了,朕就醒了。

朕醒之后,觉得此梦非常奇怪,于是就到兵器架上去数,发现朕的箭确实少了一支,再到马厩里一看,朕平时骑的乌骓马浑身大汗淋漓。

完颜亮讲完自己的梦,就问大臣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大臣们哪敢说别的,纷纷奉承说,这是天帝降福,让金国讨伐不义之国,这是奉天讨不义,应该赶紧出兵。

完颜亮听了非常高兴,心想正合我意,于是跟宰相摊牌,说自己想打宋朝。完颜亮的宰相是汉人,一听皇帝这么说,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说万万不能打。完颜亮问他,为什么不能打?宰相当然不敢得罪皇帝,不敢说打仗耗费国帑,加重人民的负担,于是找了个托词,说:“臣观天象,赵室必不长久,可待其自灭。”

完颜亮听了很不高兴,就问宰相,你怎么知道宋不长久呢?宰相说,赵构连儿子都生不出来,抱别人家的孩子做皇储,他日必然祸起萧墙,不用咱们动兵,他自个儿就完蛋了。

金国宰相的话也不完全是胡说。皇上的儿子当新皇上,没有人敢反对,因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如果皇上生不出儿子来,抱别人的孩子做皇储,问题就出现了。有人就会想,既然别人的孩子能给皇上当养子,登基当皇上,那我为什么不行?所以,金国宰相说赵宋日后必然祸起萧墙,是有道理的。

关于出兵灭宋,虽然金国朝中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完颜亮却是一心要挥师南下,面对反对意见,他怎么办呢?完颜亮想出了一招儿,就是迁都。这时金国的都城已经由会宁,就是黑龙江的阿城,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我们今天在北京的二环路上,还能看见金中都宫殿遗址的纪念碑,现在的莲花池一带,就是那时候金国都城的中心地区。完颜亮为了攻打宋朝,决定将都城再迁到宋朝的故都汴梁。

这样一来,就可以以营建汴京宫殿为名,把军队全都调过去,整军备战,而且汴京距离宋朝又近,真打起仗来,调兵也方便。

江南岂有别疆封

完颜亮挥师南下,要灭南宋。这个时候,秦桧已经死了,南宋就没有人像秦桧那样“对和平一往情深”了。朝中的主战派开始抬头,纷纷要求高宗皇帝备战。

但是,当时主持朝政的两个大臣万俟卨和汤思退,原来都是秦桧的党羽,后来跟秦桧闹翻了,才自立门户。这两个执政大臣看到主战派的上疏,就斥责他们多事:谁说金国要打咱们?咱们跟金国人好着呢,人家就是迁个都,关咱们什么事?不能干涉人家内政。

主战派的大臣一看,宰执不同意备战,于是直接上疏给高宗皇帝,以求上达天听。

主战派上疏给高宗皇帝,用什么方法来劝说高宗备战呢?当时有一种传言,说完颜亮一意要南侵,是因为他听说宋高宗的宠妃刘氏特别漂亮,金国的女子根本没法儿跟刘氏比,因此要出兵来抢刘妃。据说,完颜亮的皇宫里,连给刘氏的卧室都准备好了,所有用具都焕然一新。

南宋主战派就以此来刺激高宗的自尊心。大概意思是,皇上您知道完颜亮为什么要打咱们吗?因为他想把刘贵妃给抢走。杀父之仇您不报,难道夺妻之恨您还能忍吗?但是,高宗皇帝并不想跟金国开战,他说:“讲和之意断自朕心,就是秦桧不在了,朕也要跟金国人讲和。”高宗皇帝的意思是,我实行的是一条没有秦桧的秦桧路线,你们不用跟我多说。

这一年年底,金国派使臣拜贺高宗皇帝。宋金两国和议以后,每逢过年,双方都要互相遣使,给对方的皇帝贺正旦,就是拜年。这一次,金国派来的贺正旦使臣叫施宜生,是福建人,在宋朝做过官,因为犯了事儿,先逃到伪齐,后来被完颜亮擢为翰林侍讲学士,在金国很受重用。

施宜生到达南宋之后,宋朝派礼部尚书张焘去迎接他。张焘跟施宜生有同门之谊,两个人关系很好。张焘迎接施宜生的时候,就暗中试探施宜生的态度,说你离别家乡多年,家里大人孩子都好吧?家乡的景色如何?是不是还是家乡亲啊?你独在异乡为异客,想不想祖国啊?

施宜生听了这些话,很感动。因为他是获罪逃到敌国做官的,虽然在金国人五人六的,但还是感觉对不起祖国,心里有愧。这样一来,施宜生就很想把金国要攻打南宋的消息告诉张焘。但是,施宜生身边还跟着副使,而且还有佣人来来往往,他又不能挥退左右,说自己跟张大人谈点儿机密,那还得了?

于是他站起来,背着手在屋里转,突然指着外面说了一句:“今日北风甚紧!”张焘多聪明啊,一听就知道施宜生这句话别有用意。这时,施宜生又说:“我就要回到北国去了,咱们朋友一场,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给你留作纪念的,就给你写首诗吧。”然后就对仆人说:“笔(必)来,笔(必)来。”

张焘一想,施宜生说今日北风甚紧,必来,必来,那不就是金国要攻打我们吗?于是,张焘赶紧回去,把施宜生透露的消息奏报给高宗皇帝。宋高宗一听,心知这次不是空穴来风,于是赶紧下令整顿兵马,准备应战。

施宜生成功地把情报送出去后,心里的千斤包袱终于卸下来了。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回到金国就被人告发了。完颜亮命人把他扔进油锅里,给活活烹死了,而且还杀了他全家。

这次跟随施宜生出使的,还有很多画工。这些画工其实也算是特工,他们把一路上沿途的风光、山川险要、兵备地形都给画了下来,而且还画了一幅杭州的全景图。

完颜亮看到这幅杭州的全景图,心情非常激动,在图上题诗一首:

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当年始皇帝兼并天下之后,下令书同文,车同轨,车轨书文就象征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完颜亮的灭宋之心已经毫不掩饰,跃然纸上了。

乱马踏死宋钦宗

完颜亮要灭宋朝,就要先让宋朝败盟。那么,怎么让宋朝先败盟呢?

完颜亮想出了一招儿,就是派人去骂宋高宗,把宋高宗骂急了,他就会跟金国对着干,这样一来,金国就能出兵灭宋了。完颜亮琢磨,怎么才能把宋朝皇帝骂急呢?就是告诉宋高宗,钦宗皇帝是怎么死的。

我们前面提到,宋钦宗是完颜兀术苦心孤诣保存的秘密武器,是用来防止宋朝败盟的。完颜亮登基以后,想方设法要攻打宋朝,这个秘密武器也就用不着了。于是,传说他组织了一场马球比赛,当时已经82岁的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和56岁的宋钦宗,被邀请参加。完颜亮让这两个俘虏皇帝骑马去打球。

耶律延禧不愧是草原皇帝,虽然已经82岁高龄,仍然弓马娴熟,他上马之后,企图纵马逃跑,金军的士兵拿箭射他,他还抢了金国兵士的弓箭,射死几个金兵,之后才被金国人射死。

跟耶律延禧相比,宋钦宗就差远了,他有高血压,经常头晕,这个时候连马都上不去,一下就被金军乱马踏为了肉酱。

完颜亮要以宋钦宗被乱马踩死这件事来激怒宋高宗,于是派了两个使臣到宋朝去。这两个使臣,正使姓高,是契丹或者渤海人,副使姓王,是汉人。完颜亮告诉他们,到了宋廷要狠狠地骂宋朝皇帝,骂得越狠越好。然后,完颜亮又私下告诉姓高的正使,说你不要骂,让那个姓王的骂,因为他是汉人。这样,即使宋朝皇帝真被骂急了,要杀也是杀他,不杀你。

钦宗之死

这两个使臣来到了宋廷,向宋高宗递上国书之后,本应该是正使奏事,但正使却装作结巴,说自己奏不了,只能让副使来。于是,姓王的副使就开始骂宋高宗,他站在朝廷上颐指气使,用的都是质问的语言,对着宋高宗大喊,皇上问尔等,皇上问汝,如何如何……

宋高宗当时就被骂傻了,心想,绍兴和议达成这么多年了,咱们宋金双方使臣往来,都是客客气气的,这算哪出啊?高宗越听越生气,终于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说了句“今天的会见到此结束”,转身就打算走。姓王的副使一看宋高宗要走,心想,不行,我还没说宋钦宗是怎么死的呢,最关键的话没说出来,还没激怒宋朝皇帝,我要是这么回去,不也是施宜生的下场吗?

于是,他居然在朝堂之上直呼钦宗皇帝的名讳,连连高喊:“赵桓已死,赵桓已死……”高宗闻言一惊,更加气愤,一抖袖子,快步离开了大殿,转到屏风后面去了。姓王的副使不依不饶,继续在宋廷上叫骂,但宋朝的大臣们都不敢吭气儿。

见此情景,那个副使更加嚣张,冲着屏风大喊,我是来商谈国事的,你把我一个人撂在这儿算什么?赶紧出来!这个时候,宋朝的一个武将看不下去了,指斥他不得无礼,说有什么事儿,到枢密府跟宰相谈。

稳住那个副使之后,这名武将转到屏风后面一看,高宗皇帝正在以袖拭泪。宋高宗这一哭,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宋钦宗的死给他的刺激还是很大的,毕竟是骨肉兄弟,他也难免念及骨肉之情,所以悲痛而哭;另一方面,宋高宗也怀着私心,心想,大哥在北国近三十年,我终于把他给熬死了,我的正统地位再也不会被撼动了。

这样一来,宋金两国就算是彻底撕破脸了。完颜亮的战争动员工作已经完成,他马上就要开始攻打宋朝了。

谁劝谏就杀谁

完颜亮要出兵攻打宋朝,很多大臣纷纷反对。但是,大家都知道完颜亮的脾气——逆我者,眨眼之间人头落地。那么让谁来劝呢?大臣们决定请太后出马,去劝皇帝不要出兵。

完颜亮的亲妈这时已经死了,但嫡母,也就是他父亲完颜宗幹的正妻还在,即徒单太后。徒单太后听了大臣们的话,就傻呵呵地跑去劝完颜亮。由此可以看出,徒单太后也太缺心眼儿了,因为完颜亮最耿耿于怀的,就是自己是庶出,是小老婆生的,他都当了皇帝了,他母亲见了徒单太后还得下跪。徒单太后这时候还敢跑来劝完颜亮,不是自找倒霉吗?

徒单太后见了完颜亮就说,你的本事能跟太祖、太宗比吗?太祖、太宗那样英武绝伦,麾下猛将如云,都不能灭宋,你小子倒要灭宋,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完颜亮听了,强忍怒火说,太后说的是,您先回去吧,我考虑考虑您的建议。

徒单太后刚一走,完颜亮就召集近侍,问徒单太后有没有失节的地方。一听近侍说太后老跟宫外的男子私通,完颜亮立即下令把太后赐死。近侍们一听就傻了,心想皇上能赐死太后吗?自古以来有这种事儿吗?完颜亮可不管这些,他让侍卫长和太后身边一个被他收买的宫女,去把太后干掉。

侍卫长和宫女来到太后宫中,说皇上有旨意,要太后跪接。徒单太后一听,心想不对,应该是皇上给我下跪,从古至今哪儿有母跪子的道理啊?太后还在惊愕的时候,侍卫长上来就是一脚,把太后踹得跪在地上了。紧接着,那个宫女拿起桌上的镇纸,一下砸在太后的后脑勺上。但是,女人的力气毕竟不大,这一下砸上去,太后还没有死,倒在地上抽搐。侍卫长又解下腰带,勒住太后的脖子,硬生生把太后勒死了。因为劝谏,太后都被勒死了,还有谁敢说话呢?

可是,太后被勒死后,完颜亮的皇后和太子居然也跑来劝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金国的太医借着给皇后看病的机会,跟皇后说了这件事儿。这个太医也很有意思,他不好好给皇上看病,却老是关心国事。

不过,太医也是为了皇上好,说的也很有道理。他对皇后说,咱们皇上的地位是怎么来的,您也清楚,皇上在国内搞血雨腥风这套政策,国内本来就不稳,现在又要去打赵宋,打了胜仗还行,要是打了败仗,就全完了。您这皇后就当不了了,太子也当不了了,所以咱们必须劝皇上,不要出兵打宋。

皇后和太子一听有理,就也跑来劝完颜亮。完颜亮大怒,回身就到刀架上去拔刀,要杀皇后和太子。皇后母子一看大事不好,赶紧跑了。完颜亮拔出刀,转身一看,人没了。

这个时候,侍卫们就得劝皇上,因为皇后和太子毕竟跟皇上是至亲,如果真让皇上把皇后和太子杀了,万一哪天皇上后悔了,责问起来,还是侍卫们的罪。于是,侍卫们就抱着完颜亮的大腿喊“皇上饶命”。

完颜亮不听,气哼哼地拿着刀来到院子里,这时皇后和太子估计已经被人掩护起来了,完颜亮找了几间房都没找着,慢慢地气也就消了。皇后和太子这才算捡了一条命。

太后劝谏被勒死了,连皇后和太子也差点儿被杀,这下再也没有人敢劝皇上了。就这样,完颜亮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只假托一个梦来做了做思想舆论准备,又派人骂了宋高宗一顿,算是跟宋撕破了脸,然后就贸然出兵去讨伐赵宋了。

29.宋金再战:完颜亮背盟侵宋

南宋无将可派

金主完颜亮不顾群臣的劝谏,执意伐宋。据说,他抽调了六十万大军,编成三十二军,分东、中、西三路攻宋。其中,东路军由完颜亮亲自指挥,兵锋直指建康、临安,准备擒拿宋高宗赵构,一举消灭南宋。

这次金军南下,完颜亮特别强调军纪的问题。他再三告诫三军,不许焚烧一间房舍,不许杀害一个南方的百姓,如有违抗,军法从事。完颜亮的想法是,这次南下不像以前那样是为了抢东西,烧杀抢掠怎么做都行,这次是要统一天下,占领的土地,以后就是大金的领土了,这里的百姓,以后就是大金的子民了。

因此,每打下一个城池,完颜亮都派人去告诉城中的百姓,说大金是仁义之师,王师所至,义旗所指,尔等安居,不要害怕,将来共享太平。这样一来,完颜亮南下的速度就非常快了。

金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南宋朝廷,高宗皇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找船出海。宋高宗心想,当年完颜兀术以五千精骑就横行于江淮,现在完颜亮带着六十万大军来了,除了跑我还有别的选择吗?但宰相劝宋高宗,说敌国败盟,天怒人怨,此时应该同仇敌忾,抵抗金军,宋高宗只好硬着头皮准备应战。

金军矛头直指建康。但是,宋金刚一开战,建康的都统制王权就逃得无影无踪了。皇帝几次下诏书问前线的统帅王权哪儿去了,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高宗皇帝只好起用当年在顺昌大捷中大破完颜兀术的老将刘锜。

刘锜抱病出征,几仗打下来,身体就支撑不住了,只好到后方去养病。高宗皇帝这下急坏了,金军南下,朝中却无将可点,原来那些能征善战的老将中,岳飞已经被杀,张俊已经赋闲,韩世忠整天在家念佛,根本不问军政,好不容易有个刘锜上阵了,还病得整天发高烧,起都起不来。

无奈之下,宋高宗只好派同知框密院事叶义问到前线督军。

叶义问到了前线,就开始在镇江布防。他把老百姓征调起来,在沙地上挖沟,然后在沟里插上树枝。他觉得这样一来,金军登陆的时候就会受到阻挠,自己还因此而得意,以为想出了一招破敌之术。

实际上,叶义问不懂军事,他的方法根本挡不住金国的虎狼之师。就连当地的老百姓都说,叶枢密官居极品,堂堂枢密高官,可见识还不及小民百姓。在沙子上挖沟,还插上树枝,第二天江水一涨,树枝也冲没了,沙沟也被水灌平了,这是挡金军还是挡自己人啊?

但是,叶义问既然下达了命令,百姓也没辙,只好在那儿做无用功。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老天爷给宋朝送来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又冒出了一个金国皇帝

完颜亮踌躇满志地正准备扫平南宋,一统天下,突然接到了金国皇帝发布的诏书,声称要讨伐逆贼完颜亮。完颜亮不就是金国皇帝吗?怎么又来了一个金国皇帝呢?

这个金国皇帝,就是金国的第五代皇帝,在北方民族政权历史上,被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雍。

完颜雍也是太祖皇帝的孙子,完颜亮上台的时候,他正在西京(今山西大同)做留守,不在朝中,所以侥幸未死。当时,完颜雍的夫人就跟他说,要把家里的珍宝玉器、传国宝物都献给完颜亮,让完颜亮心安,才能保住性命。于是,完颜雍就照着夫人说的,把家里的很多珍宝玉器,大都是当年从辽国宫室和宋朝宫室里抄出来的奇珍异宝,献给了完颜亮。

没想到,完颜亮听说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是金国第一美女,于是本性发作,要纳乌林答氏进宫。接到使者送来的诏书,完颜雍夫妻俩抱头痛哭。乌林答氏安慰丈夫说,如果我不去,咱们一家就都得被杀,我去了,牺牲我一个,咱们一家还能保存。

于是,乌林答氏就跟着朝廷派来的使者启程了。使者也明白,乌林答氏这一去的下场会是怎样,一路之上对她严加看管,生怕她自尽。一行人从西京往中都行进,行至离中都只有七十里的地方,使者眼见国都在望,押送任务马上要完成了,对乌林答氏的看管也就松懈了下来。

这一松懈,乌林答氏趁机跑到树林里,投缳自尽了。

完颜亮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认为肯定是完颜雍迫使妻子守节,乌林答氏才会自尽。完颜亮心里憋着一股火,又不能以此来处理完颜雍,于是想了个办法,把完颜雍的官职一调再调,从西京调到东京,又从东京调到济南。完颜雍刚到一个地儿,椅子还没坐热,圣旨就到了,只得接着换地儿。完颜亮就是要让他整天疲于奔命,以解心头之恨。

后来,完颜亮见东北的契丹人起兵造反,就想,完颜雍跟我不是一条心,我对他很不放心,让他去镇压契丹反贼,跟这帮反贼拼个两败俱伤,打死了敌人就平外患,打死了完颜雍就平内乱,最后哪边死了都行,最好他们两边一块儿完蛋,我就省事了。

完颜亮让完颜雍去镇压反叛,却不给完颜雍兵马,只给了东京留守这样一个空头衔。不仅如此,他还派了自己的两个亲信去监督完颜雍。

完颜雍没办法,只好带着几百个人,其中还有不少瘸聋拐瞎的,到东京去上任了。

完颜雍被逼造反

完颜雍一到东京辽阳,当地的叛民就给他献了一份“大礼”——十几万人包围辽阳城。

完颜雍只有几百人,而且全都没有武装,几乎赤手空拳,怎么抵抗叛民呢?完颜雍到军火仓库去看,仓库里空空如也,只剩下十几副锈迹斑斑的盔甲,心想,先凑合着用吧,反正比没有强。他让人把这些盔甲擦拭干净,先穿上吓唬吓唬人。完颜雍的谋士建议多张点儿旗帜,每个城垛上都插一面,好像城里密密麻麻都是军队一样,再对外号称主上给东京辽阳派来了十万大军。

在古代,军队里大概是一面旗代表一个建制,旗帜多就代表军队人数多。完颜雍的空城计果然起了作用,这些叛民估计文化素质也不高,也不懂得谋略,看见辽阳城头军旗林立,又听说朝廷派来了十万大军,全都吓坏了,生怕自己不是官军的对手,于是全都退去了。辽阳之围,这才算是暂且解决了。

但是,这空城计也不能老用,万一叛民知道辽阳城里其实没有多少人,再来杀个回马枪怎么办?因此,完颜雍焦急万分。没想到祸不单行,这个时候,完颜亮派来监视完颜雍的两个亲信,开始上奏章弹劾完颜雍,说他私造盔甲武器,想要谋反。

因为当时交通落后,即使几百里快马传送,这个奏章要送到前线,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两个人就商量,不等皇上的圣旨,干脆先斩后奏,先把完颜雍宰了,再向皇上报告,也是奇功一件了。

幸好,完颜雍家里的佣人来上菜的时候,听到了这两个亲信的谈话,这个佣人不动声色地伺候完这两位主子,就跑去向完颜雍告密。

完颜雍听后仰天长叹,说我一介忠臣,只想为国家做一点儿事儿,怎么就这么难呢?无奈,完颜雍把他舅舅找来商量,说您看目前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他舅舅一拍大腿,说这个时候还能怎么办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咱们干脆把这两个人杀了,索性反了得了。辽东是太祖、太宗兴王之地,你和完颜亮都是太祖的子孙,他能当皇上,凭什么你就不能当?

完颜雍一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把完颜亮那两个亲信骗进府来。这两个人得意扬扬地来了,还准备捉拿完颜雍,没想到一进门就被捆住了。俩人还耍横,说完颜雍你想造反,也不衡量衡量你的实力,你手下有兵吗?就你身边这几个人,连个全乎人都没有,你就指着这些人造反?也太自不量力了。赶紧把我们放了,我们奏明主上,还可以饶你不死。

正在这个时候,辽阳城外来了一支军队。

完颜雍听说城外来了一支军队,非常害怕,心想这是不是完颜亮派人来捉我的?他赶紧上城楼,扒着城墙往下一看,发现这支部队领头的,是当时金国的第一大将完颜福寿。

两个人一个在城上,一个在城下,一对脸,竟异口同声地喊,你是完颜亮派来抓我的吗?这一喊,两个人都明白了,是场误会。原来,完颜福寿不是来抓完颜雍的,而是从前线逃回来的。他不想到南方去送死,于是往北跑,没想到跑到了完颜雍这儿。

两个人都身受完颜亮所害,一拍即合,完颜福寿就说,当今主上残暴不仁,他帝位来得不正,大王你也是太祖子孙,何不早正大位?

于是,完颜雍在东京辽阳城宣政殿即皇帝位,这就是金朝的第五代皇帝金世宗。世宗即位后,宣布废黜完颜亮,把他降为海陵郡王。

先灭南宋,再平叛乱

此时的完颜亮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降成郡王了,还在前线过着皇帝瘾,指挥着几十万大军南下。有开小差的军士传来消息说完颜雍在辽阳即位,您现在已经不是皇帝了。这下完颜亮就慌了,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儿?真后悔当初没把完颜雍这小子给杀了。

但是,毕竟金国的主力军还在完颜亮手里,于是他下令封锁消息,不让前线的士兵知道。完颜亮心想,完颜雍手下没兵,他当了皇帝,也是个光杆司令,没什么了不起。你看,他做了皇帝都不敢进中都,只敢在辽阳待着,说明他怕我。

的确,完颜雍这个时候很怕完颜亮领着部队杀回来。而完颜亮当时也确实想杀回去,但他手下的一个大臣给他出主意说:

陛下亲师深入异境,无功而还,若众散于前,敌乘于后,非万全计。若留兵渡江,车驾北还,诸将亦将解体。今燕北诸军近辽阳者恐有异志,宜先发兵渡江,敛舟焚之,绝其归望。然后陛下北还,南北皆指日而定矣。

大意是,咱们眼下是前有敌国,后有叛乱,如果您现在班师北还,就会造成人心尽散的结果。如果人心一散,敌攻于前,乱生于后,咱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您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干脆咱们就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先把南宋给灭了,然后再率大军北还,消灭叛乱,这才是两全之策。

完颜亮听了大臣的建议,觉得有道理,于是通令全军,第二天就过江,一举消灭宋朝。完颜亮又问自己手下的一员老将,明天轻舟渡江,是否有把握取胜。

这个老将也知道新天子册立了,心想,我还给你卖命干吗?于是老将就跪下说:陛下,臣罪该万死,我没有把握,没有大船我过不了江。你想,拿小船带兵过江,一船就装仨人一匹马,过去不是送死吗?

完颜亮脾气很暴躁,听老将这么一说,顿时火冒三丈,跳起来就拿鞭子抽这个老将。坦白讲,完颜亮这个时候是最不应该发火的,因为他虽然还掌握着兵权,但已经不是皇帝了,要想让众将领买他的账,就得哄着大家。但是,完颜亮不但不服软,还斥责将领,说当年你跟梁王完颜兀术过江的时候,没有大船不也过去了?现在我让你过江,就说没大船就过不去,分明就是眼里没有我。完颜亮命令这个老将,明天你第一个过江,不过就杀了你。

这个老将回去之后,就对将士们说,明天皇上让咱们过江,那无异于是去送死,你们想活命吗?三军将士哪有不想活命的,都回答说想活命。

老将军就说,想活命就散了吧。这么一来,部队一下就没人了。

第二天,完颜亮去找老将,催他赶紧过江,只见老将营帐中空无一人,部队全跑光了。完颜亮暴跳如雷,下令说,从今天开始再有逃跑的,士兵逃了杀队长,队长逃了杀千夫长,千夫长逃了杀万夫长,万夫长逃了杀总管。他也不想想,要是下一步总管也逃了,那他岂不是要自杀了?

战争有它自身的规律,完颜亮完全不按战争规律作战,自己一拍脑门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拿士卒当人看,怎么能服众呢?这样一来,金军上下人心惶惶,士气低落,都开始有了离散之心。

但是,完颜亮决意渡江攻打南宋,因为他知道“我虽弱,制彼则有余”,就是说,我军士气虽然低落,但宋军的士气比我军还要低落,所以我打他是没问题的。

于是,完颜亮大军就屯住在了长江岸边,黄幄杏旗,鼓角连天。

而这个时候,对岸采石矶的宋军只有一万多残兵败将,那个在沙沟里插树枝的枢密使,也早已不知去向,本该在当地负责指挥的建康都统制也跑得没影了。高宗皇帝虽然加派了大将李显忠前来指挥战斗,但李显忠这时还在半路上,没有赶到前线。

中书舍人虞允文

这时,一叶轻舟给宋军前线送来了一个老书生,这就是中书舍人虞允文。

中书舍人,相当于今天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或者类似这样的官职。虞允文这个人不一般,天子近臣,他虽然是进士出身,但能文能武。当年,高宗皇帝派他出使金国,金国皇帝设宴招待。宴会上,金国人把弓箭递给虞允文,让他露一手。金国人知道虞允文是文官,以为宋朝文人都手无缚鸡之力,成心想看虞允文的洋相。

没想到,虞允文把长袍往腰里一掖,拉弓扣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子。金国人大吃一惊,心想,看来南宋也不是好欺负的,连文人都这样,那武将得什么样子啊?

高宗皇帝派虞允文到前线劳军,虞允文来到前线一看,宋军仨一群、俩一伙,旗子也卷了,头盔也没了,靴子也脱了,刀也没鞘了,都在营地里懒懒散散地待着呢。

虞允文问,你们的长官呢?这帮兵士回答说,不知道,我们来的时候,就没见过长官。虞允文又问,你们都属于哪支部队?兵士们一报番号,竟然有十几个。

虞允文终于找到了两个长官,这两个长官一见虞允文,特别吃惊,就问,您怎么来了?虞允文对这两个长官说,把其他将领都叫来,到我的大帐中议事。

前线的将领全都来到了虞允文的军帐中,虞允文对这帮将领说,天子派我来督军破敌。这话一说完,虞允文的随从就在旁边小声提醒,说虞舍人您等会儿,您搞错了吧,天子是派您来劳师的,是来送慰问品的,不是来督战的。既然现在前线没有将士了,咱们也就没有可慰问的了,赶紧带着东西回去吧,万一金军一来,这些物资可就成慰问金军的了。

虞允文瞪了这个随从一眼,不理睬他,接着对将领们说,皇上派我来督军作战,你们谁有破贼之策,赶紧说来听听。

两个武将听了虞允文的话,就战战兢兢地问,您真是天子派来督战的?虞允文说,当然,我是打先锋的,李显忠将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这帮将领一听李显忠将军要来了,心就安了。

虞允文趁势激励将士,说朝廷养汝辈三十余年,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金贼就在长江对岸,你们敢不敢为国一战?这帮将领说,没问题,我们愿意为国一战,关键是没有人给我们领头啊。俗话说,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没有领头的我们怎么打仗啊?

虞允文说,这个头我来领,你们愿不愿意为我一战?将领们都说,愿意为虞舍人一战。

于是,虞允文把这些将士全都组织起来,总共有一万八千人,分为五队,每队三千六百人,在江面上排兵布阵,准备第二天五队轮番出战,跟金贼决一雌雄。

书生破敌

第二天,完颜亮的十万大军准备渡江,金军来到江上一看,怎么还有三千多宋兵应战,不是说宋兵都逃光了吗?

一个万夫长就向完颜亮报告,说敌人应战了,咱们应该撤军。我们看,金军这时候已经没有士气了,十几万大军见到三千多敌兵,万夫长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撤军。完颜亮之前跟部下说,宋朝已经没人抵抗了,我们过了江就占领土地,统一江南,然后就大功告成了。现在刚一渡江,就碰到宋军迎战,金军没有心理准备。

完颜亮听他说要撤军,命人给了他几十鞭子,说你再废话,明天第一个杀你,赶紧出战。这个万夫长只得无奈出战了。

两军一交战,金国人发现坏了,宋朝人不知使的什么妖术,只见宋军战船中红光一闪,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忽忽悠悠就奔着金军的战船过来了。这东西一落到金军的战船上,立刻爆炸燃烧,还喷出石灰粉,呛得金军将士眼都睁不开。

这就是虞允文带来的秘密武器,实际上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火箭。

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器的国家,火器在唐末就已经应用于军事了。到了两宋,由于军士作战能力不强,所以对武器装备的改进尤为重视,宋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武器最发达的时期。

虞允文用的这种火箭武器,有点儿像我们今天放的二踢脚,二级火箭,用火一点就飞出去,落到敌船上一爆炸,敌船就着火了。火箭尾部还填了生石灰,一爆炸石灰粉就喷出来,漫天蔽日,弄得金军将士睁不开眼,喘不了气。

金军将士被这种新式武器吓坏了,就想驾舟北返。但是金军的战船也烧着了,根本驾不了,许多金军将士只好跳江,因为他们大都不会游泳,结果只有被活活淹死。

这样一来,金军将士更是人人自危。

完颜亮首战不利,心想,这虞允文太没本事了,拿火烧我们,有本事咱们两军对垒,好好打一场。完颜亮豁出去了,准备第二次出兵。

这一次,虞允文的火药武器很快用完了,因为那在当时属于高科技武器,储存不多。宋军抵挡不住金军,就让金军士兵登了岸。金军士兵一登岸,宋军就要往下败。

虞允文虽是一介书生,大敌当前却临危不惧,他冲上前线,拉住一个叫时俊的将军的手,说将军素称忠勇,现在敌人冲上来了,你怎么表现得跟个胆小的女人似的?

时俊将军一听,激动万分,把双刀舞成一片烂银,领着士兵就冲上去了。正所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士兵一看,将军都不怕死了,咱们不能给将军丢人。顿时间士气大振,一拥而上。

一看宋军个个冲锋,人人陷阵,金军将士心里就打鼓了,我是来完成统一的,不是来玩命的,你们还真跟我玩命,那我赶紧跑吧。

众叛亲离死军中

得知金军被击破,宋朝君臣弹冠相庆。宋高宗心想,我们几十年都受你们金国的恶气,从来都是你追着我打,现在好了,我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宋高宗越想越得意,于是说,朕要带着皇子御驾亲征,反正咱们也要打赢了,朕要上演这幕大戏的高潮部分,亲自到建康去,看看咱们大宋的威武之师是怎么打败金国的,说不定还能把金国皇帝给抓着,那就更露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