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传统节日的奥妙:我们怎样过节 > 一、迎夏健魄端午魂 >

一、迎夏健魄端午魂

从先民遗风到迎夏防疫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如前所述,清明节前的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则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传统认为龙是管水的)。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的代代流传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根据自己时代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先民遗风作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和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端午邻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这日阳气最旺,当其时生命万物的生长成长最快,但阳极会伤人,需要避毒。《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这是大自然节律的节点,也应是人生节律的节点。“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2003年的“非典”流感、2009年的甲型流感都是证明,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迎夏“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的条件下,端午节人们主要采用自然植物来防疫。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采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富有民俗特征的最数“艾虎”和“蒲剑”。

艾,入中药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炙条可以治病。艾灸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传至国外。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的彩纸上,借“虎”张威,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辟邪驱瘴。

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以“剑”张威辟邪,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

2003年春,当“非典”肆虐时,艾蒿、菖蒲等又光临百姓家中,古老的端午习俗又回到人们的记忆。我国某重要医疗机构经四十多年的研究认定,菖蒲提取物可以杀灭二十多种病毒、细菌,证明古老的端午习俗是科学的。端午节来临之际,应旧俗新用,提倡开展夏季爱国卫生大活动,发扬端午文化的优良传统。

1.斗百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多为车前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叫“武斗”。还有“文斗”,就是对答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豆官说,我有姐妹花……香菱说,我有夫妻穗。”

2.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中草药香料;形状愈益丰富,制作愈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3.立蛋

“立蛋”是指端午节当天正午十二点时,俗信说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所以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在此时便可直竖站立。从科学原理上说,因端午节当天太阳照射在北半球,正午时分太阳引力与地球引力互相拉扯,使得立在平面上的蛋很容易平衡站立。立蛋成为端午节孩童最佳的嬉戏项目之一。同理也可说明此时的绣花针为何可浮在水面上,称“浮水针”。

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思维结构模式中,讲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阴阳和谐均衡。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和谐理念,需要扶阴抑阳。“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纪念人物和活动都与水有关,意在增强阴的力量,冀求阴阳和谐均衡。龙舟竞渡和祈雨最初固与祈求水神保佑有关;就是粽子,也与阴阳观念有瓜葛,粽子古称角黍,黍又称“火谷”,古人认为属于阳性,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性,以阴裹阳,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许多地方端午节令食品有鸭蛋,那也是因为鸭子是水上动物,属于阴性。而冬至则相反,需要吃阳性的狗肉。节令食品都讲究阴阳调节,这里面大有学问,是很需要研究和开发的。

注入人文精魂——刚烈的端午诸贤的故事

中华传统节日因天人相应而立节成俗,对此人们总要作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践,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总是传扬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而端午诸贤的故事多具有刚烈精神。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也是社会性较强的节日。

1.纪念屈原

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虽忠事楚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正下雨,湖面上的小舟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百姓又怕屈原被蛟龙所困,为了驱走蛟龙,也为了保住屈原遗体不被鱼虾所食,家家户户都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从此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船、投粽子,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遂形成端午节。

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休戚与共,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乡国不忍离去,怀乡恋国的乡土深情、乡国情怀,可以转化、升华为爱国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求索不懈,坚持正义,矢志不移。精神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参与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与恶草为伍,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随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坚贞不渝。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吃粽子也有了文化意义,我们的传统节日绝不像有些人讲的只是吃吃喝喝,我们是很重视人文精神的。屈原是诗人,端午节又成为“诗人节”,屈原就是诗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人格节操和爱国主义精神,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不是既合传统又合时宜吗?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二百余年。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后汉书》等就记述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形象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过,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对后世影响最大。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楚平王时的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建被少傅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把他们召来。”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召来可免你一死。”伍奢说:“(大儿子)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小儿子)伍员(伍子胥)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不如投奔别国,借力来雪父亲的耻辱。不能一起束手待毙。”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父亲召我们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尚到后,楚平王果然将伍奢伍尚父子一起杀死。

伍子胥几经周折逃往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京剧《文昭关》就是演伍子胥此时愁得一夜之间须发全白的故事)。

伍子胥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身上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金。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捕你,出了五万石粮的赏,还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

伍子胥逃亡路上,贫病交加,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历尽磨难,时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吴国,阖闾继王位后,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三百鞭,终于报了冤杀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报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吞灭越国,以绝后患。但夫差为伯嚭所惑,不听伍子胥的主张。伯嚭受越国重贿又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赠剑赐死,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臣伯嚭为乱,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争立,我为你向先王冒死力争。你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愤恨自刎之时,留下狠话,要身边人于他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见证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死不瞑目,留下一双眼睛看报应!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着抛到钱塘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为他修建了祠堂,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马迁的影响下,后世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如今我们有取于伍子胥者,不在复仇而在豪气,在血性:为伸张正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气不馁,血性不衰,刚烈不屈。

相传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因而苏州又称胥城;在辅佐两代吴王中也做了许多好事,赢得吴人的感戴,他被冤沉尸赢得吴人的同情,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相传他被沉尸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钱塘江之怒潮也是因他之大怒,他正是“波涛之神”。而传说夫差在吴亡后,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其后,历史转向赞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务致国强的勾践。

习俗反映民情,在苏州人心中,对于伍子胥和那段历史的推崇,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深深扎根在人们内心深处。今天,行走苏州城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都留下了伍子胥深深的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被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城门有胥门,等等。

不仅苏州,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广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和遗迹。例如位于高淳的胥河,相传就因纪念率领开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投金濑也出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由楚逃吴途中,于濑水向一位浣纱(击绵)的史姓姑娘乞食,食毕嘱对方为他的行踪保密。史女以伍见疑,即投水自尽以示贞信。伍子胥伤感不已,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仇之后,果然不忘报恩,但苦于不知史姑娘家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投金濑”的由来。高淳人说高淳米糕也是起源于伍子胥固城筑城墙。

3.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就是记孝女曹娥之事。曹娥(130—143),浙江上虞人。其父曹盱溺于舜江中,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父,数日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五月初五日,她想了个办法,把自己的衣裳抛入江中,双膝跪地对江祷曰:父亲有灵,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此衣随江漂流一段后竟在一个漩涡处沉下去了。曹娥认定那是父亲所在,便纵身投江救父。五天之后,父女俩在下游浮出江面,虽都已冰凉,曹娥仍紧紧抱住父亲,不肯放松。百姓见状,无不震惊敬佩,传为神话。地方为她立石碑,由邯郸淳撰写碑文。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舍身捞父之江,改名曹娥江,建起曹娥庙。曹娥当年所居住的村子,改名为曹娥村,还在浙江绍兴建起曹娥墓。曹娥孝亲救父的美德,传遍大江南北,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在纪念屈原、伍子胥的同时,也要传颂孝女曹娥的动人故事。曹娥庙至今香火不断。上虞弘扬孝德确有成绩,2012年笔者参与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上虞“孝德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

龙舟竞赛团结奋进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考古学的发现证实,许多端午节习俗早在战国之前已流传,例如其中一个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钺,便刻有龙舟竞渡图案。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等水网地带族群祭龙神、水神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古风遗留至今,例如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睛)。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端午节岳阳龙舟赛

随着生命意识的发展,赛龙舟增加进古代的禳灾驱瘟的祈愿,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等人杰的文化意义,同时发展成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1980年,赛龙舟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2010年于广州举行亚运会,龙舟竞赛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起年年举办中华龙舟大赛。龙舟赛也百花齐放,有速度赛、马拉松赛、技术赛、表演赛等。

龙舟赛的根深深扎在民间。请看民间的赛事场景:“龙舟头上都安装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有金龙、黄龙、白龙、乌龙等。开赛号令一响,只只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比赛时,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槌槌鼓点,有板有眼,时急时舒。桡手们听令而动,挥桡划桨;招子手稳立舟尾,眼观八方,把舵定航,一副胜券在握的智者风范。如果听那锣鼓点子“咚锵、咚锵、咚锵”越来越急促,和着那两岸呐喊震天撼地,定是赛事进入激烈的时刻,只见龙舟劈江斩浪,直飞目标。舟上的健儿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鼓锣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两岸呐喊助威的群众,人头攒动,群情昂奋,有的随舟奔跑,为自己村庄或群体的龙舟呼号助威。口号响成一片,呐喊声震天动地。扣人心弦的龙舟竞赛,向来是端午的一项最热烈、最富激情的节俗,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拼搏向上的精神,焕发出集体主义光采和昂扬斗志。

在湖南凤凰县,端午赛龙舟的成绩是一种至高荣誉,因此每年参加的赛队很多。得胜的村寨、街道或单位,在长时间内都是人们的谈论话题。在广东高要市金利镇的显学村,村中高大的祠堂正中,安放的不是神位牌匾,而是数十年赛龙舟得来的锦旗,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奖杯。显学村人对赛龙舟的荣誉如此看重,让人深深感受到村民对赛龙舟的热爱。金利赛龙舟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举行。比赛前15天,各村的龙舟就纷纷下水,又叫起龙舟,即开始比赛前的强化训练。期间,整个村子非常热闹,每天傍晚龙舟队训练结束,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祠堂里与运动员们一起吃饭,加油鼓劲,营造出大赛前浓厚的氛围。龙舟竞赛让金利人民“团结拼搏,奋勇挺进”的龙舟精神得到升华,成为金利人民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

龙舟赛最容易调动群众的节日热情,激发集体荣誉感,彰显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这是端午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当我们欢度端午节时,我们正在感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分享中华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端午节可以成为龙舟节、民俗体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