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際銀行家和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下)

  7.國際銀行家再度出手造成「1857年恐慌」
  由於1836年美國第二銀行的關閉而導致國際銀行家突然出手,猛抽美國流通的金屬貨幣,造成美國持續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雖然在1841年,國際銀行家的代理人曾兩次試圖恢復私有中央銀行體系,但都沒有成功,雙方陷入僵持,美國的貨幣緊縮的狀態直到1848年才開始出現緩解。
  情況開始好轉的原因當然不是由於國際銀行家大發慈悲,而是由於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了巨大的金礦:舊金山。
  從1848年開始持續9年美國的黃金供應量空前增長,僅加州就生產出價值5億美元的金幣。1851年澳大利亞也發現了大量金礦,世界範圍內的黃金供應量由1851年的1.44億先令猛增到1861年的3.76億先令。而美國國內的金屬貨幣流量從1840年的8300萬美元猛增到1860年的2.53億美元。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大發現打破了歐洲金融家對黃金供應量的絕對控制。被緊緊扼住貨幣供應量的美國政府長長地喘過一口氣。大量優質貨幣的供應大大增強了市場信心,銀行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信貸,許多美國重要的工業、礦山、交通、機械等國家財富的最重要的基礎都是在這一段黃金般的歲月裡完成的。
  眼看金融遏制難以奏效,國際銀行家早已有了新的對策。那就是,金融上控制,政治上分化。
  早在危機結束之前,他們已經開始著手低廉地吸納美國的優質資產,到1853年,美國經濟蒸蒸日上時,外國資本,尤其是英國資本已經擁有了美國聯邦國債的46%,各州債券的58%,美國鐵路債券的26%,從而再度給美國經濟套上了籠頭,就等中央銀行制度一旦就位,美國經濟就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被銀行家們所控制了。
  國際銀行家再度施展他們的絕技,先使勁發放信貸,把泡沫吹起來,讓人民和其它行業拚命創造財富,然後突然猛踩信貸剎車,使得大量企業和人民因失血而破產,銀行家們就又有了一個好收成。果然,當看到收穫的季節到了,國際銀行家和他們在美國的代理人攜手再度收緊信貸,造成了」「1857年恐慌」,出乎他們意料之外,此時的美國國力已非20年前可比,1857年恐慌並沒有重創美國經濟,僅一年就恢復了元氣。當看到美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金融越來越難以操控時,挑動內戰,分裂美國就成了國際銀行家的當務之急。
  8.美國內戰的起因源於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
  「毫無疑問,把美國分裂成南北兩個實力較弱的聯邦是內戰爆發前早就由歐洲的金融強權定好了的」。——德國首相俾斯麥
  美國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她迅猛的崛起和廣泛的影響力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美國的成長歷程充滿了國際勢力的干預和陰謀,其中,尤以國際金融勢力對美國的滲透和顛覆最令人驚心動魄,而卻最不為人所知。
  美國歷史上發生在其本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當屬南北戰爭。這場歷時四年的血腥戰爭,南北雙方參戰人數高達300萬人,佔其總人口的10%,,其中60萬人戰死,無數人員受傷,大量財產毀於戰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創傷到14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平復。
  今天,關於南北戰爭起源的爭論大多圍繞著戰爭的道義問題,即廢除奴隸制的正當性,恰如希特尼所說「如果沒有奴隸制,就不會有戰爭。如果沒有對奴隸制的道德譴責,就不會有戰爭。」(註:2.10)
  其實,在19世紀中葉的美國,關於奴隸制的爭論是經濟利益第一,道德問題第二。當時的南方經濟支柱就是棉花種植產業和奴隸制,如果廢除奴隸制,農場主就不得不按白人勞動力的市場價格支付工資給原來的奴隸,那麼整個產業就會陷入虧損,社會經濟結構勢必崩潰。
  如果說戰爭是政治鬥爭的繼續,那麼政治利益衝突的背後正是經濟利益的較量。這種經濟利益的較量表面上體現為南北方的經濟利益差異,但其實質是國際金融勢力為分裂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而玩弄「分而制之」(DivideAndConquer)的策略。
  德國首相俾斯麥說得透徹「毫無疑問,把美國分成南北兩個實力較弱的聯邦是內戰爆發前早就由歐洲的金融強權(HighFinancialPowerofEurope)定好了的」。
  其實「倫敦,巴黎和法蘭克福軸心」的銀行家們正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幕後黑手。
  為了挑起美國內戰,國際銀行家們進行了長期縝密而周詳的策劃。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英國的紡織工業和美國南方的奴隸主階層逐漸建立起密切的商業聯繫,歐洲的金融家們瞧準了這一機會,乘勢秘密發展起一個可以將來挑起南北衝突的人脈網絡。在當時的南方,到處都是英國金融家的各類代理人(Agents),他們和當地的政治勢力共同策劃脫離聯邦的陰並炮製各種新聞和輿論。他們巧妙地利用南北雙方在奴隸制的問題上的經濟利益衝突,不斷地強化、突出和引爆這一原
  本並非熱門的話題,並最終成功地把奴隸制問題催化成南北雙方水火不容的尖銳矛盾。
  國際銀行家們做好了充分準備,就等戰爭開打,然後大發戰爭橫財。他們在策動戰爭的過程中,慣用打法是兩面下注,無論誰勝誰負,巨額的戰爭開支所導致的政府巨額債務都是銀行家們最豐盛的美餐。
  1859年秋,法國著名銀行家索羅門·羅斯切爾德(SalomondeRothschild)(傑姆斯·羅斯切爾德BaronJamesdeRothschild之子)作為一個旅遊者從巴黎來到美國,他是所有計劃的總協調人。他在美國南北奔走,廣泛接觸當地政界金融界要人,不斷地把收集到的情報反饋給坐鎮英國倫敦的表兄納薩尼爾·羅斯切爾德(NathanieldeRothschild)。他在與當地人士的會談中,公開表示將在金融方面大力支持南方,並表示將盡全力幫助獨立的南方取得歐洲大國的承認。〔注2.11〕
  國際銀行家在北方的代理人,是號稱紐約「第五大道之王」(TheKingofFifthAvenue)的猶太銀行家奧古斯特·貝爾蒙(AugustBelmont)。他是法蘭克福羅斯切爾德家族銀行的代理人,也是該家族的姻親。1829年,年僅15歲的奧古斯特就開始了銀行家生涯,他開始為法蘭克福的羅斯切爾德銀行工作,很快便顯露出出類拔萃的金融天賦。1832年,他被提拔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銀行工作以便歷煉他國際金融業務的經驗。他精通德、英、法、意大利語。他在1837年被派往紐約,由於他大手筆吃進政府債券,很快便成為紐約金融界的領袖級人物,並被總統任命金融顧問。他代表英國和法蘭克福的羅斯切爾德銀行表態願意從金融上支持北方的林肯。
  為了增大對北方的軍事壓力,1861年底英國增兵8000人到加拿大,隨時準備策應南軍的進攻,從北部邊界威脅林肯政府。1862年,英國、法國和西班牙聯軍在墨西哥港口登陸,在美國南方邊境地區完成集結,必要時將進入美國南方直接與北方開戰。1863年10月3日,法軍將領耶列又增兵3萬,並佔領了墨西哥城。
  在戰爭爆發初期,南方的軍事進攻節節得手,英法等歐洲列強又強敵環俟,林肯陷入了極大的困難。銀行家們算準了此時的林肯總統國庫空虛,不進行巨額融資戰爭將難以為繼。自1812與英國的戰爭結束以來,美國的國庫收入連年赤字,到林肯主政之前,美國政府預算的赤字都是以債券形式賣給銀行,再由銀行轉賣到英國的羅斯切爾德銀行和巴林銀行,美國政府需要支付高額利息,多年積累下來的債務已使政府舉步維艱。
  銀行家們向林肯總統提出了一攬子融資計劃並開出了條件,當聽到銀行家們開出的利息要求高達24%到36%的時候,驚得目瞪口呆的林肯總統立即指著門讓銀行家們離開。這是一個徹底陷美國政府於破產境地的狠招,林肯深知美國人民將永遠無法償還這筆天文數字的債務。
  9.林肯的貨幣新政
  沒有錢就無法進行戰爭,而向國際銀行家借錢無疑是把絞索往自己脖子上套。林肯苦思冥想解決方案。這時,他在芝加哥的老友迪克·泰勒給林肯出了一個主意,政府自己發行貨幣!
  「讓國會通過一個法案,授權財政部印發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貨幣,支付士兵工資,然後去贏得你的戰爭。」林肯問美國人民是否會接受這種新貨幣,迪克說「所有的人在這個問題上將別無選擇,只要你使這種新貨幣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政府賦予他們完全的支持,它們將會和真正的錢一樣通用,因為憲法授予國會發行和規定貨幣價值的權力。「
  林肯聽了這個建議後,大喜過望,立即讓迪克籌劃此事。這個石破天驚的辦法打破了政府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並付高額利息的慣例。這種新貨幣使用綠色的圖案以區別與其它的銀行貨幣(BankNote),史稱「綠幣」(Greenback)。這種新貨幣的獨特新穎之處在於它完全沒有金銀等貨幣金屬做抵押,並在20年裡提供5%的利息。在內戰期間,由於這種貨幣的發行,克服了政府在戰爭初期嚴重缺乏貨幣的狀況,極大和高效地調動了美國北方的各種資源,為最終戰勝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由於這種低成本的貨幣依法成為北方銀行的儲備貨幣,北方的銀行信貸得以大幅擴張,軍事工業、鐵路建設、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支持。
  1848年以來的黃金大發現,使美國的金融逐漸擺脫了完全被歐洲銀行家控制的極端不利的局面,也正是由於大量的優質貨幣作為信心基礎,林肯的新幣才能夠廣為人民接受,為贏得南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可靠的金融基礎。更加令人吃驚的是,林肯發行的新幣並沒有造成類似獨立戰爭時期的嚴重通貨膨脹,從1861年內戰爆發到1865年結束,整個北方的物價指數僅僅溫和地從100增長到216。考慮到戰爭的規模和破壞程度的嚴重,以及與世界上其它同等規模的戰爭相比,不能不說是一種金融奇跡。相反,南方也採用了紙幣流通方式,但效果真是天壤之別,南方物價指數在同期內從100飆升到2776。
  在整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政府一共發行了4億5千萬美元的新貨幣。這種新的貨幣機制運行得如此之好,以至於林肯總統非常認真地考慮要把這種無債貨幣(DebtFreeMoney)的發行長期化和法制化。而這一點則深深地刺痛了國際金融寡頭的根本利益。如果所有政府都不用向銀行借錢而「悍然」自己發行貨幣,那銀行家對貨幣發行的壟斷將不復存在,銀行豈不是要喝西北風了嗎?
  難怪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代表英國銀行家的倫敦時報立即發表聲明,「如果源於美國的這種令人厭惡的新的財政政策得以永久化,那麼政府就可以沒有成本地發行自己的貨幣。它將能夠償還所有的債務並且不再欠債,它將獲得所有必要的貨幣來發展商業,它將變成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國家,世界上的優秀人才和所有的財富將湧向北美。這個國家必須被摧毀,否則它將摧毀世界每一個君主制國家。」
  英國政府和紐約銀行協會(NewYorkAssociationsofBanks)憤怒表示要實施報復。1861年12月28日,他們宣佈停止向林肯政府支付金屬貨幣(Specie)。紐約的一些銀行還停止了黃金儲蓄者提取黃金,並宣佈撤銷用黃金購買政府債券的承諾。美國各地銀行紛紛響應,他們跑到華盛頓向林肯總統提出變通方案,仍然採取過去的做法,把高利息的債券賣給歐洲銀行家們;把美國政府的黃金存到私人銀行作為信貸發放的儲備(Reserve),銀行家好大發其財;美國政府向工業部門和人民徵稅去支持戰爭。
  林肯總統理所當然地堅決拒絕了銀行家們這個完全不合常理的要求。他的政策深得民心,美國人民踴躍購買了全部債券,並根據法律把它們當作現金使用。
  銀行家們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發現國會發行林肯新幣的法案中並沒有提到國債利息支付是否使用黃金。銀行家們於是和國會議員達成了一項妥協,即允許林肯新幣購買國債,但利息部分要用金幣支付。這是一個完整計劃的第一步,先把美國國內的林肯新幣和黃金的價值掛鉤,而作為當時擁有世界儲備貨幣的英鎊系統的歐洲銀行家們,擁有遠遠多於美國的黃金貨幣。美國銀行家和國會的妥協,使國際金融勢力利用對美國黃金進出口總量的控制,間接達到操縱美國貨幣價值的效果。
  10.林肯的俄國同盟者
  當歐洲的國王們在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前後向美洲大量派兵準備分裂美國的最危險的時刻,林肯立刻想到了歐洲君主們的宿敵-俄國。林肯派出特使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求救。當沙皇收到林肯的信,他並沒有立刻打開,只是在手上掂了掂,然後說道:「在我們打開這封信或知道它的內容之前,我們將事先同意它所提出的任何要求。」〔註:2.13〕
  沙皇準備軍事介入美國內戰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唇亡齒寒的擔憂,在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橫掃歐洲的國際金融勢力已經叩響了克里姆林宮的大門。銀行家們強烈要求比照歐洲「先進」金融國家的經驗,成立私有的中央銀行,沙皇早已瞧破了其中的殺招,堅決拒絕了這個要求。當看到岌岌可危的另一個反對國際金融勢力的林肯總統陷入危險境地時,亞歷山大二世如不出手相助,只怕下一個就輪到他了。另一個原因是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的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宣佈了解放農奴的法律,在廢除奴隸制這個方面,雙方有些同氣連枝,惺惺相惜。還有一層就是俄國剛在1856年結束的克里米亞戰爭(TheCrimeanWar)中敗於英法之手,亞歷山大二世雪恥之心未泯。
  未經宣戰,俄國的艦隊在裡維斯基(Liviski)將軍的率領下,在1863年9月24日開進了紐約港。波波夫將軍所統領的俄國太平洋艦隊在10月12日到達舊金山。對於俄國的行為,基丁·威爾士評論道:「他們是在南方正處於高xdx潮而北方處於低潮時來到的,他們的出現造成了英國和法國的猶豫不決,最終給林肯扭轉局面贏得了時間。」
  內戰結束以後,為了支付俄國艦隊總計720萬美元的費用,美國政府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總統沒有憲法授權去支付外國政府戰爭費用,當時的總統約翰遜與俄國達成了以購買俄國的阿拉斯加的土地來支付戰爭費用的協議。這件事在歷史上稱為「西華德的蠢事」(Seward』sFolly),西華德是當時的國務卿,人們強烈批評他不應該花720萬美元去買當時看起來不值一文的荒地。
  由於同樣的原因,亞歷山大二世在1867年被行刺,但沒有成功。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終於還是死於刺客之手。
  11.誰是刺殺林肯真正的兇手?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曾一
  針見血地指出:
  「他(林肯)從國會那裡得到授權通過向人民出售國債來進行借債,這樣政府和國家就從外國金融家的圈套中跳了出來。當他們(國際金融家)明白過來美國將逃出他們的掌握時,林肯的死期就不遠了」。
  當林肯解放了黑奴,統一了南方以後,立即宣佈南方在戰爭中所負的戰爭債務全部一筆勾銷。在戰爭中一直為南方提供巨額金融支持的國際銀行家們,損失慘重。為了報復林肯,更是為了顛覆林肯的貨幣新政,他們糾集了對林肯總統不滿意的各種勢力,嚴密策劃了刺殺行動。最後發現和指派幾個行刺的狂熱分子實在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林肯被刺後,在國際金融勢力的操縱下,國會宣佈廢除林肯的新幣政策,凍結林肯新幣的發行上限為不超過4億美元。
  1972年,有人問美國財政部,林肯發行的4億5千萬美元的新幣到底節省了多少利息。經認真計算,幾個星期之後財政部的回答是:因為林肯發行美國政府自己的貨幣一共為美國政府節省了40億美元的利息。〔註:2.14〕
  美國的南北戰爭,從根本上看,是國際金融勢力及其代理人與美國政府激烈爭奪美國國家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的利益之爭。在南北戰爭前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雙方在美國中央銀行系統的建立這個金融制高點上進行反覆的殊死搏鬥,前後共有7位美國總統因此被刺殺,多位國會議員喪命。直至1913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系統的成立,最終標誌著國際銀行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林肯的死是基督徒世界的重大損失。美國可能沒人能夠沿著他偉大的足跡前行,而銀行家們將會重新掌握那些富有的人。我擔心外國銀行家以他們高超和殘酷的手腕會最終得到美國的富饒,然後用它來系統地腐蝕現代文明。」——德國首相俾斯麥
  12.致命的妥協:1863年國家銀行法
  「我在催生國家銀行法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我一生中最嚴重的財政錯誤。它(國家銀行法)所產生的(貨幣供應)壟斷將影響這個國家的每一個方面。它應該被廢除,但是在此之前,國家將會分裂成兩邊,人民在一邊,而銀行家在另一邊,這種情況在這個國家的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所羅門·切斯美國財政部長(1861-1864)
  南北戰爭爆發以後,林肯拒絕了羅斯切爾德及其美國代理人利息高達24%到36%的金融絞索,轉而授權財政部發行自己的「美國政府券」(UnitedStatesNotes),又稱綠幣(Greenback)。1862年2月通過的法幣法案(LegalTenderAct)授權財政部發行1.5億綠幣,隨後又於1862年7月和1863年3月,再度被授權發行1.5億綠幣,在內戰期間,綠幣總共發行了4.5億。
  林肯綠幣的發行就像捅了國際銀行業的馬蜂窩,銀行家們對此深惡痛絕,正相反,普通人民和其它工業部門則對綠幣持非常歡迎的態度,林肯綠幣在美國貨幣系統中一直流通到1994年。
  1863年,當戰爭到了最緊要的關頭,林肯需要更多的綠幣去贏得戰爭,他為了獲得第三次綠幣發行的授權,不得不向國會的銀行家勢力低頭,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妥協,簽署了1863年《國家銀行法》。該法案授權政府批准國家銀行(NationalBank)發行統一標準的銀行券(除了發行銀行名稱不同),這些銀行實際上將發行美國的國家貨幣。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銀行以美國政府債券(GovernmentBond)作為發行銀行券的準備金(Reserve),實際上將美國的貨幣發行和政府債務死鎖在一起,政府將永遠不可能還清債務。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佈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內戰結束以後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財政每年都獲得了大量盈餘。但是,它卻無法還清它的債務,清償發行出的政府債券,因為這樣做意味著沒有債券去做國家貨幣的抵押。還清債務就等於摧毀了貨幣流通。」
  國際銀行家把英格蘭銀行模式複製到美國的陰謀終於得逞了。從此償還美國政府永久的和永遠增加的債務利息,就像一根絞索牢牢地套在美國人民的脖子上,越掙扎越緊。到2006年,美國聯邦政府共欠下8萬6千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的債務,平均每一個四口之家,要攤上11萬2千美元的國債,而且國債總額正以每秒2萬美元的速度增長!美國聯邦政府對國債利息的開支僅次於健康醫療和國防,2006年將達到4000億美元之巨。
  從1864年開始,銀行家們可以世世代代享用國債利息這一美餐。僅僅是由於政府直接發行貨幣還是政府發行債券而銀行發行貨幣這一點看似不起眼的差別,就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不公平。人民被迫向銀行家間接繳稅,為了原本是他們血汗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和貨幣!
  到目前為止,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為數不多的由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國家。政府和人民為此而節省下來的巨額利息開支是中國能夠高速長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有人提出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人民銀行必須用政府的國債作為抵押來發行人民幣,中國人民就需要當心了。
  林肯並非不知道這個永久的威脅,只是迫於眼前的危機不得不做出的權宜之計。林肯本來打算在1865年獲得連任之後廢除該法案,結果他大選獲勝之後僅41天就被刺殺。銀行家們在國會的勢力乘勝追擊,必除掉林肯的綠幣而後快,1866年4月12日,國會通過了《緊縮法案》(ContractionAct),試圖召回所有的流通中的綠幣,兌換成金幣,然後把綠幣踢出貨幣流通領域,恢復國際銀行家佔絕對優勢的金本位體系。
  在一個剛剛經過空前戰爭浩劫百廢待興的國家,沒有比實施緊縮貨幣更為荒謬的政策了。貨幣流通量從1866年的18億美元(每人50.46美元),降到1867年的13億美元(每人44.00美元),1876的6億美元(每人14.6美元),最後降到1886年的4億美元(每人6.67美元),在美國戰爭創傷亟待醫治,經濟急需恢復和發展,同時人口大量增加的時期,卻人為造成貨幣供應嚴重短缺。大多數人民總是覺得繁榮和衰退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但事實上操縱在國際銀行家手中的貨幣供應時緊時松才是問題的根源。
  1872年冬,國際銀行家們派出歐內斯德。塞德(ErnestSeyd)帶著大筆金錢從英國來到美國,通過賄賂促成了《1873年硬幣法案》(CoinageAct),史稱「1873年惡法」(Crimeof1873),歐內斯德本人起草了法案全文,該法案把銀幣從貨幣流通中踢了出去,金幣成為了貨幣中唯一的主宰。這一法案無疑對本已嚴重短缺的貨幣流通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效應。事後,歐內斯德本人洋洋自得地說:「我1872年冬去了一趟美國,我確保了廢除銀幣的硬幣法案的通過。我所代表的是英格蘭銀行董事們的利益。到1873年,金幣成為了唯一的金屬貨幣。」
  事實上,廢除銀幣在國際貨幣流通領域的作用是為了確保國際的銀行家們對世界貨幣供應量的絕對控制力,相對於越來越多的銀礦發掘,金礦的勘探和產量要稀有得多,在完全掌握了世界金礦開採之後,國際銀行家當然不希望難以控制的銀幣流通量來干擾他們主宰世界金融的霸權地位。所以從1871年開始,白銀在德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被普遍廢除,導致各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量大幅緊縮,從而引發了歐洲長達20年的嚴重經濟大衰退(LongDepression1873-1896)。
  在美國,《緊縮法案》和《硬幣法案》直接觸發了1873到1879年的經濟大衰退。在三年時間裡,美國的失業率高達30%,美國人民強烈要求回到林肯綠幣和銀幣共同構成貨幣的時代。美國民眾自發成立了白銀委員會(USSilverCommission),綠幣黨(GreenbackParty)等組織,推動全國恢復銀幣和金幣雙軌制,重新發行受到人民歡迎的林肯綠幣。美國白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黑暗的中世紀時代正是由於貨幣短缺和價格下降所造成。沒有貨幣,文明就不可能發生,貨幣供應減少,文明必將消亡。在羅馬的基督徒時代,帝國共有相當於18億美元的金屬貨幣流通,到了15世紀末,(歐洲)的金屬貨幣流通量只剩下了2億美元。歷史表明沒有任何災難性的變化能夠與從羅馬帝國變為黑暗的中世紀相比。」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銀行家協會(TheAmericanBankersAssociation)的態度。該協會在發給所有會員的信中指出,「我們建議你們竭盡全力去支持著名的日報和週刊,特別是農業和宗教方面的媒體,堅決反對政府發行綠幣,你們要停止資助那些不願表示反對政府綠幣發行的候選人。廢除銀行發行國家貨幣或恢復政府發行綠幣都將使(國家)能夠向人民提供貨幣,這將嚴重傷害我們作為銀行家和放貸者的利潤。立刻去約見你們地區的國會議員,要求他們保護我們的利益,這樣我們就能夠控制立法。」
  1881年,在一片經濟蕭條之中上台的美國第二十屆總統傑姆斯.加菲爾德已經明確地把握住了問題的要害,他說道:「在任何一個國家裡,誰控制著貨幣供應,誰就是所有工業和商業的絕對主人。當你明白整個(貨幣)系統非常容易地由極少數人用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控制時,你就不用別人告訴你通貨膨脹和緊縮的根源了。」
  這番話落地才幾個星期,加菲爾德總統就被另一個「精神病患者」查爾斯.吉托於1881年7月2日行刺,總統被打中了兩槍,最後在9月19日去世。
  國際銀行家們在整個19世紀中,成功地在歐洲以「神聖的金權取代了神聖的王權」,在美國,「神聖的金權也逐步瓦解了神聖的民權」。當國際銀行家與美國民選政府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激烈較量之後,已經完全佔了上風。美國歷史學家指出,美國總統的傷亡率比美軍諾曼底登陸的第一線部隊的平均傷亡率還要高。
  當銀行家們躊躇滿志地手握1863年國家銀行法時,他們距離最終的目標,在美國完全複製一個英格蘭銀行的計劃只剩一步之遙。一個完全控制美國貨幣發行的私有的中央銀行,一個銀行家的銀行已經出現在美利堅的地平線上。

《貨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