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殘酷教育

曼哈頓有真愛?別做夢瞭

讓我先講個情人節的浪漫故事吧。大傢做好心理準備喲!

一個英國女記者來到紐約。她有魅力又有腦子,迅速勾搭上瞭一個城裡有錢有勢的鉆石王老五——提姆,四十二歲,投資銀行傢,一年入賬五百萬美元。他們牽手、熱吻,整整兩個星期都膩在一起。在一個美好的秋日裡,提姆帶她來到他在漢普頓(1)購置的豪華私宅。他們和設計師一起看著設計圖,討論房間的佈局。“我想讓設計師在二樓修上護欄,這樣以後有瞭小孩兒就不會有掉下去的危險瞭。”女記者說,“我非常期待某一天,提姆會向我求婚。”那個周日晚上,提姆一如往常地把她送回公寓,還提醒她別忘瞭周二約定的晚餐。但到瞭周二,他突然打電話要改天再見面。她等瞭兩個星期之後再也坐不住瞭,拿起電話怒氣沖沖地質問他:“你不是說改天嗎?這也太久瞭吧!”他卻隻跟她說晚點再打給她。如你所料,他再也沒給她打電話。好笑的是她竟然完全沒理解這是什麼狀況。她解釋說:“在英國,一起見設計師就意味著他是認真的,我們會結婚的。”然後我才想起來,這姑娘是從倫敦來的,從沒聽說過曼哈頓的遊戲規則——她遲早會學會的,我暗想。

歡迎來到非純真年代。曼哈頓的都市燈火曾經為伊迪絲·華頓(2)營造出幽會的曖昧氣氛——緊身的胸衣下,酥胸半露,性感誘人。華美的燈光讓人更加目眩神迷。但那個時代早就過去瞭。沒有人還會在蒂凡尼用早餐,更沒人會互定金玉盟(3)。與之相反的是,我們早上七點爬起來吃早飯,把昨夜的風流韻事迅速拋在腦後——我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杜魯門·卡波特(4)把愛情和交易的進退兩難寫得太透徹瞭。在《蒂凡尼的早餐》裡,保羅·瓦傑克和霍莉·戈萊特麗本來一個是小白臉,另一個是應召女。結果這一對最後戰勝瞭自我,放棄金錢,選擇瞭愛情。但這種事可不會發生在如今的曼哈頓。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和那兩個電影主角一樣在賣身——工作、公寓、莫蒂默俱樂部的貴賓席、美侖大酒店的VIP卡、漢普頓的海景別墅、麥迪遜廣場花園(5)的前排票,無一不在控制著我們——而且我們還心甘情願地被其奴役。自我保護和達到目的就是我們的最高宗旨,這兒可沒丘比特什麼事。

你是不是一聽到有人說“我愛你”就自動替他加註“呃,其實隻是對朋友的那種愛”?你是不是一看到情侶深情凝望對方就不由自主地想“嘿,走著瞧吧”?你是不是一聽到有人宣稱愛誰愛得發瘋就暗笑“等星期一你就全忘光瞭”?還有,聖誕節的時候哪一部電影最紅?《桃色機密》(6)!蒂姆·艾倫的搞笑片再也不是聖誕強檔瞭,一千五百萬觀眾蜂擁進電影院,就為瞭在大屏幕上看兩個色情狂毫無感情地交歡。這種激情場面和愛情毫無關聯,在摩登曼哈頓,類似的情節每天都在真實地發生著。

曼哈頓無時無刻不在上演性愛戲碼,但那隻是朋友之間的遊戲或者生意上的勾當,要是覺得那是出於愛情,你可就太天真瞭。這年頭,人人都有可以上床的朋友和同事,而真正的愛侶卻是稀有物種——要知道,在一起睡過可完全算不瞭什麼。

讓我們回到那個英國記者的故事:六個月過去瞭,她談瞭幾場“戀愛”,和一個男人有過短暫瓜葛——那個男人在外地的時候總是信誓旦旦地承諾一回來就給她打電話,但從來沒打過。於是她終於學聰明瞭。“紐約人的戀愛守則就是別動感情,”她說,“但問題是,當你真的動瞭情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親愛的,那你就該離開紐約。

波威裡酒吧的愛情 第一集

周五晚上的波威裡酒吧,外面在下雪,室內卻是一番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從洛杉磯來的女藝人穿著廉價的人造革夾克和迷你短裙,身邊的男伴戴著大金鏈子,膚色深得像“美黑”沙龍裡的失敗作品。穿綠羽絨服的那個是“派對狂”多諾萬·裡奇(7),帶著護耳的米色帽子毛茸茸的。坐在那邊的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8)和他的老婆——他們那桌居然還有一個空位!人人都知道這個位置的分量。座位如此誘人又惹眼地空在那裡,簡直就是在挑逗和嘲諷著所有人。就在眾人虎視眈眈盯著座位的時候,多諾萬·裡奇眼疾手快地跑過去一屁股坐下,和科波拉夫婦搭起話來。這一舉動立刻引爆瞭室內的強烈地震。被激怒的人們心中妒火熊熊燃燒,為自己錯過瞭機會而懊惱不已。

這就是紐約的羅曼史。

幸福的已婚男人

“愛情意味著你不得不和另一個人合夥過日子,但結果你發現這個人其實是個累贅怎麼辦?”一個朋友說道,他結婚十二年瞭,居然一直挺快樂——這在已婚人士裡絕對稀有。“你越是往前看,回顧的事情越多,就越能證明這一點。於是你越來越不願意建立一段固定的兩性關系,除非有什麼重大事情逼你——比如你爸媽要死瞭之類的。”

“紐約人都躲在厚厚的面具下面,沒有誰能深入別人的內心。”他接著補充道,“我可真幸運,那麼早就把結婚這件事解決瞭。現在這年頭沒人想認真——而且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瞭。”

“幸福”的已婚女人

一個已婚的閨蜜給我打電話。“我不知道紐約到底有沒有婚姻美滿的人。這也太難瞭吧!想想結婚之前,調情、派對、喝酒、嗑藥,換玩伴就像走馬燈似的……有那麼多樂子!但結瞭婚能幹嗎?待在籠子一樣的公寓裡盯著彼此傻看?單身的時候要好玩多瞭!”她不滿地嘟囔著,“想幹嗎就幹嗎,根本不用回傢!”

可可帕索餐廳裡的單身漢

幾年前,我的朋友卡波特·鄧肯還是紐約炙手可熱的黃金單身漢。他和所有曼哈頓的名媛都約會過。那時候我們還單純地打賭看他最終會被哪個姑娘降服。我們想,每個人都有動真情的時候,總有一天他也會真正愛上誰吧。當一個夠美麗、夠聰明的成功女人出現在他面前時,他肯定會墜入情網的。但那些美麗、聰明又事業有成的姑娘們來瞭又去,他卻從來沒有陷進去過。

所以我們都錯瞭。現在,卡波特就坐在可可帕索餐廳裡享用晚餐,堂而皇之地宣稱沒人能把他套牢。他根本就不想要任何固定的關系,也對那些海誓山盟完全提不起半點興趣——在他看來,那些都是神經病。他的每個女人都明白,他可以當她們的摯友或者炮友,但休想從他這兒得到別的。

他覺得這樣很完美,並且他已經很久沒有像以前那樣為此傷感瞭。

波威裡酒吧的愛情 第二集

讓我們回到波威裡酒吧。那天和我坐在一起的有三十二歲的小說傢帕克——他的愛情小說無一例外都是悲劇的結局——帕克的同性男友羅傑,還有娛樂業律師斯基普·約翰遜。

斯基普二十五歲,是典型的X一代(9)的代表,旗幟鮮明地反對愛情。“我絕不相信我能遇到什麼所謂的意中人,更別提結婚瞭。”他說,“戀愛讓人透不過氣。如果你相信愛情,那你就是自找失望。如今所有人都墮落瞭,沒有任何人值得相信。”

“還是有一線希望的。”帕克反對說,“但願感情能把你從這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裡拯救出來。”

斯基普完全不買賬,“現在的世界比二十五年前肏蛋多瞭。我怎麼會生在這麼一個時代啊,真是氣死瞭,爛事全讓我趕上瞭。金錢、艾滋病、感情,這些東西可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這一代人很難再找到鐵飯碗瞭。而當你還得為工作和收入擔驚受怕的時候,你根本沒心思承諾什麼。”

我完全理解他的憤世嫉俗。最近我發現自己也越來越不想要什麼麻煩的戀愛瞭。因為走到最後也無非就是兩種結局:步入圍城,或者一無所獲。

斯基普喝瞭一大口酒。“我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啊!”他嚷嚷著,“我又不想那麼膚淺,所以幹脆什麼都不要。不做愛,也不戀愛。誰稀罕這些啊?誰想惹上性病和懷孕這些破事?這些麻煩可輪不到我的頭上!我現在沒病、沒災、沒有精神負擔,也沒什麼極品纏著我。老老實實坐下來和幾個哥們兒喝酒、聊天就夠開心的瞭。”

“你太偏激瞭吧,”帕克說,“這和錢沒關系。也許經濟上我們幫不瞭對方什麼忙,但真有點什麼其他事,就能互相扶持一把。真的感情不會花你任何錢,還能讓你有個傢可以回,有個人可以依靠。你的生命不再是自己孤孤單單一個人瞭。”他一邊說一邊望著他的男朋友。

我相信在紐約唯一能找到真愛的地方隻有同性戀圈子瞭。那些率真的同志愛人依然充滿激情,毫不保留他們的真情實感,全心全意地愛著;而異性戀者卻將真愛束之高閣。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那件事證實瞭我的理論——一個百萬富翁為瞭一個年輕男人和他老婆離婚瞭,還公然護著他的小情郎出入曼哈頓的各大時髦餐廳,毫不避諱那些八卦的專欄作傢們——這才是真愛啊!

帕克是另一個好例子。他和羅傑剛開始約會的那陣子碰巧生病瞭。羅傑到他傢給他煮飯,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在“直男”(10)界可是聞所未聞的事。要是某個男的生病瞭,他約會的女人想去照顧他的話,他絕對會恐慌得不行——他肯定以為這女人是想趁機闖入他的生活——那可沒門兒!

“愛情是不保險的。”斯基普說。

“正因為你知道它是不保險的,所以才會更珍惜,更努力去維持它、呵護它。”帕克回應道。

“但感情又不是你能左右的。”斯基普反駁說。

“你真是腦子壞掉瞭!”帕克懶得理他瞭。

羅傑也加入瞭說服斯基普的陣營,“那你怎麼看以前那些浪漫主義者?”

我的朋友凱莉插嘴瞭,她實在是太瞭解這號人瞭。“每次有男人聲稱他是浪漫主義者的時候,我都想大聲尖叫。”她說,“這隻代表那些男人對你有各種浪漫的期待。可是他一旦發現真實的你和他的幻想有出入的時候,他就徹底變瞭。這些浪漫主義者可真要命。還是省省吧,離我遠一點兒。”

“而更要命的是……”她話音還未落,一個所謂的浪漫主義者就走進瞭酒吧。

心照不宣

“避孕套扼殺瞭浪漫,不過這東西能讓女人更輕易地張開雙腿。”一個朋友說,“用瞭避孕套,女人們會自欺欺人地覺得這不算做愛——沒有肌膚接觸,怎麼能算呢?所以找個女人上床,變得輕而易舉。”

波威裡酒吧的愛情 第三集

我們的浪漫主義者出場瞭——巴克利,二十五歲,藝術傢。他和凱莉曾經交往過八天,他們一起外出,熱情親吻,深情凝視,甜言蜜語,濃情蜜意。那些三十五歲的老傢夥們從頭到腳都透著精明世故,凱莉覺得是時候試試巴克利這樣的年輕男人瞭——他們還沒被紐約同化太久。

巴克利對凱莉宣稱他絕對是個浪漫的人。“因為我能感受到它。”他還告訴凱莉,他想把帕克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凱莉打算把他引薦給帕克,所以即便已經這麼晚瞭,巴克利還是趕到瞭波威裡酒吧。

當巴克利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他和凱莉的目光交匯瞭好一會兒,然而兩個人都感覺——他們完全不來電!也許是預料到這種冷場不可避免,巴克利很有先見之明地帶瞭一個年輕的女伴——一個臉上搽著閃粉的陌生女孩兒。

巴克利聽到瞭我們的談話。他坐下來,插嘴道:“我絕對相信愛情。要不是愛情,我要比現在落魄得多。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人們都需要另一半。愛情讓一切都變得更有意義瞭。”

“要是誰把你的愛情搶走瞭,那你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白癡。”斯基普說。

“可你卻得到瞭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巴克利回應。

斯基普描繪瞭他的理想生活:“在蒙大拿(11)找個房子,有電視、有傳真機,再有輛路虎,人生就完整瞭,而且絕對安全。”

“但也許到那時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根本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帕克說,“就算你得到瞭也不會覺得開心。”

“我的目標就是美女。我就喜歡和漂亮姑娘待在一起,沒辦法,”巴克利插嘴道,“所以我找的女人大部分都很愚蠢。”

一陣手機鈴聲響起,斯基普和巴克利同時掏出手機。“你的手機也太大瞭吧!”巴克利說。

晚些時候,凱莉和巴克利轉移陣地到瞭塔諾(12),抽著煙,灌著酒,看著那些俊男靚女。沒過多久,巴克利就帶著那個搽著閃粉的女孩兒溜瞭,凱莉則是挽著巴克利的哥們兒傑克到處晃悠。他們跳舞跳到很晚,然後像瘋子一樣在雪地上踉踉蹌蹌地走著,試圖攔輛出租車。凱莉甚至都看不清她的表到底幾點瞭。

第二天下午,巴克利給她打瞭電話。“嘿,怎麼樣啊?”他問。

“什麼怎麼樣,是你給我打的電話。”

“我告訴過你我不想找女朋友,那隻會自找麻煩。你很清楚我是什麼樣的人。”

“對,對,我當然知道。”凱莉本來想說:“我知道你是一個膚淺下賤的花花公子,所以我才和你在一塊兒。”不過她忍住瞭。

“我又沒和她上過床。我甚至都沒有親過她,”巴克利解釋道,“我根本沒有當真。你要是不想讓我見她,我就不見瞭。”

“我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而可怕的是,她的確一點也不在乎。

接下來的四個小時他們一直在討論他的畫作。“我可以每天一直不停地畫,”巴克利說,“比起做愛,畫畫可有意思多瞭。”

一個不“裝”的男人

“除瞭工作還是工作。”說話的是四十二歲的羅伯特——一個編輯,“有這麼多事要處理,誰有時間玩什麼浪漫?”

羅伯特告訴我,他之前一直在和一個女人約會。他確實真心喜歡她。但一個半月後,他清楚地意識到他們不可能有結果。“她總拿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來考察我,比如我應該在星期三打電話約她星期五出去之類的。但問題是星期三我可能正煩得想自殺,鬼才知道我星期五會是什麼心情。她希望男人為她瘋狂,這我當然懂。但我根本就沒那麼愛她,我裝不出來。”

“當然,我們還是朋友。”他補充道,“我們還是會經常見面的,區別就是不上床而已。”

四季酒店的自戀狂

星期天晚上,我到四季酒店參加一個慈善晚宴,主題是“愛的頌歌”。每張桌子都以著名愛侶的名字來命名,比如塔米·菲和吉姆·巴克(13)、那耳喀索斯(14)和他自己、葉卡捷琳娜大帝和她的馬(15)、邁克爾·傑克遜和朋友們。阿爾·阿馬托(16)坐在瞭克林頓和希拉裡的那桌。餐桌上的擺飾都是精心挑選的相關物品,比如塔米·菲和巴克的那桌放著假睫毛、藍色眼影和口紅蠟燭(17);邁克爾·傑克遜的桌上有一個毛絨大猩猩,還有波瑟蘭納牌淡斑面霜。

我拿著煙,正想躲在一株植物後面偷偷抽一口的時候,鮑伯·皮特曼(18)走瞭過來。“愛情還沒過氣,但抽煙已經過時瞭。”他沖我咧嘴一笑,他老婆桑迪就站在他旁邊。桑迪說她準備去新幾內亞爬山,估計會在那兒住幾周。

那天晚上我自己回的傢。不過在我離開之前,有人送給我一個馬的頷骨——葉卡捷琳娜大帝桌上的那個。

波威裡酒吧的愛情 大結局

多諾萬·裡奇終於離開科波拉夫婦那桌,朝我們走來。“不是吧,”他接茬兒說,“我可堅信愛情能戰勝一切。有些時候你隻是需要給彼此留點餘地。”但曼哈頓可沒有這種奢侈的餘地。

順便說一句,鮑伯和桑迪正鬧離婚呢。

————————————————————

(1) 漢普頓(The Hamptons),位於紐約長島東部,優美迷人的度假勝地,曼哈頓很多富豪和明星在此地置宅,以躲避城中的喧嘩。

(2)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1862-1937),紐約名流,美國作傢。作者以她著名的長篇小說《純真年代》作為雙關語。

(3) 《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美國著名的愛情電影,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於1957年出品。

(4) 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 1924-1984),美國著名作傢,《蒂凡尼的早餐》為其代表作。

(5) 麥迪遜廣場花園(Madison Square Garden),紐約眾多球隊主場,音樂會聖地,被紐約人簡稱MSG或花園。

(6) 《桃色機密》(Disclosure),由邁克爾·道格拉斯和黛米·摩爾主演,又譯作《叛逆性騷擾》。

(7) 譯者註:多諾萬·裡奇,美國歌手、演員。

(8) 譯者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享有盛名的美國導演,奧斯卡獎獲得者。代表作有《教父》三部曲、《現代啟示錄》等。

(9) X一代,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出生的美國人,這批人身上有著不同程度的不負責任、冷漠和物質主義等特點。這個詞是在加拿大作傢道格拉斯·庫普朗1991年出版的名為《X一代》的書中出現之後流行起來的。

(10) 直男,在一般常態情況下性取向固定為隻喜歡女性的男性,即為標準的異性戀男人。

(11) 蒙大拿(Montana),美國西北部的一個州。

(12) 塔諾(Tunnel),曼哈頓人氣很旺的夜店。因舞廳像隧道形狀而得名。

(13) 塔米·菲(Tammy Faye)和吉姆·巴克(Jim Bakker),傳教士,因後者的性醜聞而結束婚姻。

(14) 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希臘神話中自戀的美少年,因愛慕自己水中的倒影致相思而死。

(15) 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俄羅斯著名女沙皇,風流成性,傳說對良駒有特殊的愛戀之情。

(16) 阿爾·阿馬托(Al D' Amato),紐約政客,和妻子分居13年後離婚,約會過多個名媛。

(17) 塔米·菲在有關巴克的性醜聞的新聞發佈會上曾哭至脫妝。

(18) 鮑伯·皮特曼(Bob Pittman),美國企業傢、MTV創始人。曾任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等知名企業首席執行官。

《欲望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