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白河偷渡

到瞭預定的動身日期,十一月十日。按照計劃,我必須在這天傍晚,瞞過所有的耳目,悄悄混出靜園的大門。這件事很使我費瞭一番腦筋。我先打算根本不走大門,索性坐汽車從車房的門出去,我叫一個隨侍去看看能不能打開車房門,他說車房門久未使用,門外已經被廣告招貼糊住瞭。後來還是祁繼忠想出個辦法,把我藏在一輛跑車(即隻有雙座的一種敞篷車)的後廂裡,然後叫人把車從大門開出去。為瞭機密,他連司機也沒有叫,而是從隨侍裡面挑瞭一個勉強會開車的,對他說“上頭”的命令叫把車開到指定的地方去,那裡有人等著。就這樣,祁繼忠坐在司機旁邊,押著這輛“空車”,把我載出瞭靜園,直奔我和吉田商定的地點——曙街敷島料理店。

在離靜園大門不遠的地方,吉田忠太郎坐在一輛汽車上等著,一看見我的汽車出瞭大門,他的車便悄悄跟在後面。

那時正是“天津騷亂事件”的第三天。日本租界和接近的中國管區一帶整日戒嚴。這次佈置的戒嚴,給我的出奔造成極為順利的環境。在任何中國人的車輛不得通行的情況下,我這輛汽車走到每個路口的鐵絲網前,遇到日本兵阻攔時,經後面的吉田一打招呼,便立刻通過。雖然祁繼忠找來的這個二把刀司機技術實在糟糕,剛一出瞭靜園大門就撞在電線桿子上,我的腦袋給廂蓋狠狠碰瞭一下,一路上還把我顛撞得十分難受,但是也總算順利地開到敷島料理店的門口瞭。

汽車停下之後,祁繼忠又把開車的人支到一邊,然後吉田打開瞭車廂,扶我出來,一同進瞭敷島料理店。有一個早等候著的日本軍官,叫真方勛大尉的,拿出一件日本軍大衣和軍帽,他和吉田把我迅速打扮瞭一下,就帶著我、祁繼忠和隨後趕到的兩個“隨侍”,坐上瞭一輛司令部的汽車。汽車暢行無阻地在白河岸上走瞭一陣兒,到瞭一個碼頭。

碼頭上很清靜。我很快就明白,這不是日租界,我有點發慌,吉田低聲安慰我說:“不要緊,這是英租界。”我在他和真方勛二人的夾扶下,快步地在水泥地面上走瞭一段,一隻小小的沒有燈光的汽船出現在眼前。我走進船艙,看見瞭鄭孝胥父子倆如約候在裡面,心裡才穩定下來。坐在這裡的還有三個日本人:一個是上角利一;一個是從前在升允手下當侍衛官的工藤鐵三郎,是土肥原手下的浪人;還有一個叫大谷的,現在忘瞭他的來歷。我也見到瞭船長西長次郎,知道瞭船上還有十名日本士兵,由一個名叫諏訪績的軍曹帶領著,擔任護送之責。這條船名“比治山丸”,是日軍司令部運輸部的船。為瞭這次特殊的運輸任務,船上堆上沙袋和鋼板。過瞭二十年之後,我從日本的《文藝春秋》雜志上看到工藤寫的一篇回憶錄,才知道船上還暗藏瞭一大桶汽油,準備萬一被中國軍隊發現,無法脫逃的時候,日本軍人就放火燒,讓我們這幾個人證與船同歸於盡。那時我的屁股距離汽油大概不會超過三米之遠,我卻認為離著“幸福”是越來越近瞭呢!

吉田和真方勛大尉離開瞭汽船,汽船離瞭碼頭,電燈亮瞭。我隔窗眺望河中夜景,心中不勝感慨。白天的白河我曾到過幾次,在東北海軍畢庶澄的炮艦上和日本的驅逐艦上,我曾產生過幻想,把白河看做我未來奔向海洋彼岸,尋找復辟外援的通路。如今我真的航行在這條河上瞭,不禁得意忘形,高興得想找些話來說說。

可是我高興得未免太早,鄭垂告訴我:“外國租界過去瞭,前邊就是中國人的勢力。軍糧城那邊,可有中國軍隊守著哩!”

聽瞭這話,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看看鄭氏父子和那幾個日本人,也都板著臉,一語不發。在每根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情形下,至少過瞭兩個小時,突然間從岸上傳來一聲吆喝:“停——船!”

我像神經切斷瞭似的,幾乎癱在地上。艙裡的幾個日本兵呼嚕呼嚕地都上瞭甲板,甲板上傳來低聲的口令和凌亂的腳步聲。我探頭到窗外,看見每個沙包後都有人伏著,端槍做出準備射擊的姿勢。但是船的航速卻好像在下降,航向也好像是靠近河岸。我正不解其故,忽然電燈全熄,岸上響起瞭槍聲,幾乎是同時,機器聲突然大作,船身猛然加速,隻覺一歪,像騰起來似的掠岸而過,岸上的喊聲、槍聲,漸漸都在後面削弱瞭。原來日本人早準備好這一手,先裝成聽命的樣子,然後乘岸上不備,一溜煙逃過去瞭。

過瞭一會兒,燈光又亮起來,艙裡有瞭活氣。半夜時到瞭大沽口外,在等待著商輪“淡路丸”出口外接我們的時候,日本兵拿出瞭醬湯、咸白菜和日本酒來,鄭孝胥活躍起來瞭。高談其中日同文同種,把這一場驚險經歷描繪成“英雄事業”的一部分。他和日本兵幹杯,詩興大發。即興吟瞭一首詩道:

同洲二帝欲同尊,七客同舟試共論;

人定勝天非浪語,相看應在不多言。

因為這晚上飯吃瞭大米大麥合制的日本飯,鄭孝胥後來刻瞭兩個圖章給我,一枚是“不忘在莒”,另一枚是“滹沱麥飯”。前者是借魯昭公奔莒的故事,暗示我安不忘危,也就是別忘瞭我和他在一起的這一晚;後者是借劉秀敗走滹沱河,大樹將軍馮異為他烤衣服、做麥飯充饑的故事。鄭孝胥把我比做劉秀,他自己自然是比做大樹將軍瞭。

鄭孝胥這天晚上的高興,除瞭由於他在我周圍那一群人中間,又成瞭一個勝利者外,大概還有另一層不便說出的原因,是他從日本軍政的表面摩擦和分歧中,比任何人更早地看出他們的一致。這是我最近才從他日記上找出來的。在我會見土肥原後的第二天(十一月三日),他的日記上寫著:

大七(即鄭垂)到日本領事館,後藤言:土肥原謂此來即為迎上赴奉天,領事館可佯為不知……

二次大戰後被發現的日本外務省的檔案中,有十一月六日外相幣原給天津桑島總領事的一封密電稿,說明瞭白河偷渡的戲劇性:

關於擁戴宣統帝的運動。認為如果過度拘束皇帝的自由,對內、外的關系反會不好。曾把這種意見在外務方面協議過,外務方面雖然也同意,但關於滿洲目前的局勢,各方面都有擁戴皇帝的運動,因此,對於帝國國策的執行上,難保不受到連累。同時,皇帝身邊的保護也屬必要,所以做瞭相當的警備。再外務方面也表示,現在滿洲方面的政局,也稍安穩,東三省的民眾總的意志,也想擁戴皇帝。如果對於國策的執行沒有妨礙,聽其自然也無不可。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