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植物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劉禹錫的詩。在我們的印象中,盛唐之人愛雍容的牡丹,以其為百花之王。但實際上,牡丹進入唐人的視野,或者說被廣泛種植,是唐朝中期以後的事兒瞭。

牡丹雖原產於中國,但並不意味著有久遠的種植歷史。

隋時最權威的《種植法》就沒有關於種植牡丹的記錄。到瞭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牡丹開始被皇傢留意。按《酉陽雜俎》記載,開元末年,有官員裴士淹從幽州回長安,路過汾州眾香寺,得到一棵白牡丹,後帶回長安,種在府內。幾年後,花高過米,成為長安一大風景,當時有詩:“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開元時代,皇傢雖已初重牡丹,但並沒有形成規模。

按照段成式的說法,到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年~805年),牡丹已名貴起來:“衛公(宰相李德裕)言:‘蜀中石竹有碧花。’又言:‘貞元中牡丹已貴。柳渾善言: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校幾多。’成式又嘗見衛公圖中有馮紹正雞圖,當時已畫牡丹矣。”

到憲宗元和時代,住長安開化坊的官員令狐楚愛牡丹,在傢裡種瞭不少,花枝繁盛艷麗,每天都吸引不少達官貴婦前來觀賞。這時候,皇傢也開始大規模在深宮種植牡丹。穆宗皇帝在位時,殿前種有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上每睹芳盛,嘆曰:‘人間未有。’”

漸漸地,熱愛牡丹的風潮刮起來瞭。

不但皇傢種,官員種,平民種,而且驛站種,道觀種,寺院種。慈恩寺有牡丹兩叢,開花五六百朵,繁艷芬馥,無與倫比。一時間,到處飄浮著牡丹花香。李正封有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白居易又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這是該花的成名小史。

當時最大的一株牡丹,出現在山西霍邑興唐寺庭院中,憲宗元和年間開花達一千二百朵,花朵有正暈、倒暈,花色有淺紅、淺紫、深紫、深黃、淺黃……長安興善寺的牡丹,在當時也特別有名,“色絕佳”。

下面看一個關於牡丹的故事,跟韓愈以及他的遠房侄子有關。

韓愈的侄子放縱不羈,好求仙問道,遍遊名山,此日自江淮來長安遊玩,待瞭幾天後,被安排陪伴韓愈的子弟。由於這侄子性格狂率,韓愈的子弟皆為其凌辱。韓愈知道後,又安排他到寺院讀書,沒幾天,寺僧又向韓愈告狀,稱其侄甚是無理。韓愈惱怒,把侄子叫來,質問:“街市上做小生意的,尚且有一技之長,你天天這樣,到底想幹什麼呢?”

侄子笑而拜倒,說:“我自有技,隻是叔叔不知。”

說罷,他指著庭院石階邊的一叢牡丹說:“叔叔想讓它的花為青色、紫色、黃色、紅色,無論什麼顏色,我都有辦法做到而滿足您的心願。”

當時已是初冬,韓愈自是不信。

侄子叫人取物件把牡丹花叢遮擋,不叫人窺視,隨後單身入內,挖掘牡丹根部四周的土壤到椅子那麼寬,隨後在根部塗上東西。早晚兩次,多天後把坑填上。該牡丹本開紫花,在韓侄的鼓搗下,及至開花,其色有白有紅,五彩繽紛,每朵上有一聯詩,字為紫色,其中一聯正是韓愈的名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句子:“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後來,侄子告別瞭驚訝未平的叔叔,返回江淮,不知所終。韓侄是誰?八仙裡的韓湘子的原型。在《酉陽雜俎》中,懷有奇術的韓湘子第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宋時蘇軾有《冬日牡丹詩》寫的就是這段故事:“使君要見藍關詠,須倩韓郎為染根!”

這並非子虛烏有。因為培育花色是種植法裡的一門特有技術。以牡丹為例,最初的名字叫木芍藥,花色也隻有兩種。後經唐朝園藝師的培育,花色漸漸紛繁。

牡丹的花香襲著唐人的生活和想象,有關於它的異聞也就出現瞭:洛陽尊賢坊田宅,中門內有紫牡丹成樹,開花千朵。花盛時,每至明月夜,有小人五六個,皆身高一尺多長,遊走於上,七八年如此。有人想捕捉,以手合掩,而那小人便消失得無影蹤。

這是關於牡丹的一些傳說。

《酉陽雜俎》中,有很多精怪是由花朵幻化的。因為段成式本人極為喜歡植物。

在長安修行裡別墅中,段成式廣種花木,將整個庭院裝扮得猶如花枝繁茂的密境:“開成元年春,成式修行裡私第書齋前,有枯紫荊數枝蠹折,因伐之,餘尺許。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鬥。下佈五足,頂黃白兩暈,綠垂裙如鵝鞴,高尺餘。”講的是段宅庭中的枯紫荊的根上長出一隻大如鬥的靈芝,高一尺多長,有五隻腳,頂部是黃白色的……

段成式熱愛動物、植物和大自然,好奇於天地間一切有生命和靈性的東西。下面這則自述是最好的佐證:“異蒿,田在實,佈之子也。大和中,嘗過蔡州北,路側有草如蒿,莖大如指,其端聚葉,似鷦鷯巢在顛。折視之,葉中有小鼠數十,才若皂莢子,目猶未開,啾啾有聲。”

當更多的人醉心於政治爭鬥時,段成式卻在旅途中下馬,俯下身來觀察路邊的植物!在刀光劍影的古代,還能找出第二個人來麼?如果沒有一顆親近大自然的心,又如何能留意到馬蹄旁的草木的細微差別?繼續看一個出身貴族之傢的唐朝人對植物的細心觀察與愛意吧:

竹,竹花曰覆。死曰荮。六十年一易根,則結實枯死。

菡墮竹,大如腳趾,腹中白幕闌隔,狀如濕面。將成竹而筒皮未落,輒有細蟲嚙之隕籜,後蟲嚙處成赤跡,似繡畫可愛。

棘竹,一名芭竹,節皆有刺,數十莖為叢。南夷種以為城,卒不可攻。或自崩根出,大如酒甕,縱橫相承,狀如繰車,食之落人齒。

異樹,婁約居常山,據禪座。有一野嫗,手持一樹,植之於庭,言此是蜻蜓樹。歲久,芬芳鬱茂,有一鳥身赤尾長,常止息其上。

娑羅,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伐隨長。外國僧見曰:“此娑羅也。”

黃楊木,性難長,世重黃楊以無火。或曰以水試之,沉則無火。取此木必以陰晦,夜無一星則伐之,為枕不裂。

凌霄花中露水,損人目。

酒杯藤,大如臂,花堅可酌酒,實大如指,食之消酒。

菩提樹,出摩伽陀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至此日,國王人民大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已下有銀塔周回繞之。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於寺設供並施袈裟。至顯慶五年,於寺立碑以紀聖德。此樹梵名有二,一曰賓梨娑力叉,二曰阿濕曷他娑力叉。《西域記》謂之卑缽羅,以佛於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

婆那娑樹,出波斯國,亦出拂菻,呼為阿蔀彈。樹長五六丈,皮色青綠,葉極光凈,冬夏不凋。無花結實,其實從樹莖出,大如冬瓜,有殼裹之,殼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棗,一實有數百枚。核中仁如栗黃,炒食甚美。波斯特產的果樹,不但果實好吃,核也能幹炒,味甘美。

阿勃參,出拂菻國。長一丈餘,皮色青白。葉細,兩兩相對。花似蔓菁,正黃。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以塗疥癬,無不瘥者。其油極貴,價重於金。

野悉蜜,出拂菻國,亦出波斯國。苗長七八尺,葉似梅葉,四時敷榮。其花五出,白色,不結子。花若開時,遍野皆香,與嶺南詹糖相類。西域人常采其花壓以為油,甚香滑。

青田核,莫知其樹實之形。核大如六升瓠,註水其中,俄頃水成酒,一名青田壺,亦曰青田酒。蜀後主有桃核兩扇,每扇著仁處,約盛水五升,良久水成酒味醉人。更互貯水,以供其宴。即不知得自何處。

大蓮葉,歷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筒杯。歷下學之,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

苔,慈恩寺唐三藏院後簷階,開成末有苔,狀如苦苣。初於磚上,色如鹽綠,輕嫩可愛。談論僧義林,大和初,改葬棋法師,初開塚,香氣襲人,側臥磚臺上,形如生。磚上苔厚二寸餘,作金色,氣如檀。

芰,今人但言菱芰,諸解草木書亦不分別,唯王安貧《武陵記》言,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今蘇州折腰菱多兩腳。成式曾於荊州,有僧遺一鬥郢城菱,三角而無傷,可以節莎。

天名精,一曰鹿活草。昔青州劉炳,(南)宋元嘉中射一鹿,剖五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炳怪而拔草,復倒。如此三度,炳密錄此草種之,多主傷折,俗呼為“劉炳草”。

護門草,常山北。草名護門,置諸門上,夜有人過輒叱之。

蜜草,北天竺國出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成蜜,如塞上蓬鹽。

胡蔓草,生邕、容間。叢生,花偏如支子稍大,不成朵,色黃白。葉稍黑,誤食之,數日卒,飲白鵝、鴨血則解。或以一物投之,祝曰:“我買你。”食之立死。

水耐冬,此草經冬在水不死。成式於城南村墅池中見之。

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葉亦去衣垢。

左行草,使人無情。范陽長貢。

夢草,漢武時(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異國所獻,似蒲,晝縮入地,夜若抽萌。懷其草,自知夢之好惡。帝思李夫人,懷之輒夢。

雀芋,狀如雀頭,置幹地反濕,置濕處復幹。飛鳥觸之墮,走獸遇之僵。

望舒草,出扶支國。草紅色,葉如蓮葉,月出則舒,月沒則卷。

掌中芥,末多國出也。取其子,置掌中吹之,一吹一長,長三尺,乃植於地。

地日草,南方有地日草。三足鳥欲下食此草,羲和之馭,以手掩烏目,食此則美悶不復動。東方朔言,為小兒時,井陷,墜至地下,數十年無所寄托。有人引之,令往此草中,隔紅泉不得渡,其人以一隻屐,因乘泛紅泉,得至草處食之。

挾劍豆,樂浪東有融澤,之中生豆莢,形似人挾劍,橫斜而生。

牧靡,建寧郡烏句山南五百裡,牧靡草可以解毒。百卉方盛,烏鵲誤食烏喙中毒,必急飛牧靡上,啄牧靡以解也。

月桂,葉如桂,花淺黃色,四瓣,青蕊,花盛發,如柿葉帶棱,出蔣山。

三賴草,如金色,生於高崖,老子弩射之,魅藥中最切。

衛公又言:“衡山舊無棘,彌境草木,無有傷者。曾錄知江南,地本無棘,潤州倉庫或要固墻隙,植薔薇枝而已。”

太原晉祠,冬有水底蘋,不死。食之甚美。

洛中鬻花木者言:“嵩山深處有碧花玫瑰,而今亡矣。”

獨梪樹,頓丘南應足山有之。山上有一樹,高十餘丈,皮青滑似流碧,枝幹上聳,子若五彩囊,葉如亡子鏡,世名之仙人獨梪樹。

木龍樹,徐之高塚城南有木龍寺,寺有三層磚塔,高丈餘。塔側生一大樹,縈繞至塔頂,枝幹交橫。上平,容十餘人坐。枝杪四向下垂,如百子帳。莫有識此木者,僧呼為龍木。梁武曾遣人圖寫焉。

倒生木,此木依山生,根在上,有人觸則葉翕,人去則葉舒。出東海。

黝木,節似蟲獸,可以為鞭。

怪松,南康有怪松,從前刺史令畫工寫松,必數枝衰悴。後因一客與妓環飲其下,經日松死。

無患木,燒之極香,辟惡氣,一名噤婁,一名桓。昔有神巫曰瑤月毛,能符劾百鬼,擒魑魅,以無患木擊殺之。世人競取此木為器用卻鬼,因曰無患木。

醋心樹,杜師仁常賃居,庭有巨杏樹。鄰居老人每擔水至樹側,必嘆曰:“此樹可惜。”杜詰之,老人雲:“某善知木病,此樹有疾,某請治。”乃診樹一處,曰:“樹病醋心。”杜染指於蠹處,嘗之,味若薄醋。老人持小鉤披蠹,再三鉤之,得一白蟲如蝠。乃傅藥於瘡中,復戒曰:“有實自青皮時必摽之,十去八九則樹活。”如其言,樹益茂盛矣。又雲:“嘗見《栽植經》三卷,言木有病醋心者。”

異木花,衛公嘗獲異木一株,春花紫。予思木中一歲發花唯木蘭。

東荒栗,東方荒中有木,名曰栗。有殼,徑三尺二寸。殼刺長丈餘。實徑三尺。殼亦黃。其味甜,食之令人短氣而渴。

童子寺竹,衛公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這其實就是“竹報平安”典故的由來。

石桂芝,生山石穴中,似桂樹而實石也。高大如絞尺,光明而味辛。有枝條,搗服之,一斤得千歲也。

石發,張乘言:“南中水底有草,如石發,每月三四日始生,至八九日已後可采,及月盡悉爛,似隨月盛衰也。”

宋州莆田縣破岡山,武宗二年(公元842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簣,莖及蓋黃白色,其下淺紅,盡為過僧所食,雲美倍諸菌。

學士張乘言,渾令公時堂前,忽有一樹從地踴出,蚯蚓遍掛其上。但是,這神奇,該算在異樹身上呢,還是蚯蚓身上呢?

乾陀國有白象樹,花葉似棗,冬季熟。相傳此樹滅,佛法亦滅。

《唐朝詭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