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河險渡

唐時民間有習俗:行船河湖上,無論如何,不能把自己的血滴落進水裡。這個習俗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自甘肅敦煌的李鷸被任命為邵州刺史。

邵州在今日湖南寶慶縣境內。李鷸帶著傢眷上任。來自西北的他,沒有見過南方的靈山秀水,一路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過八百裡洞庭湖時,更被湖光山色所吸引,沉醉其中。

此日天高雲淡,站在船頭的李鷸雅興大發,叫船傢靠岸,獨自登陸,漫步瀟湘大地,與水中之船並行。時值夏日,天氣很熱,李鷸鼻子大約不太好,有愛出血的癥狀,所以走著走著,突然流下鼻血,滴落在白沙灘。

李鷸沒怎麼在意,用手堵瞭一會兒,將血止住瞭。此時,他不知道,花樹後,有一雙眼睛正盯著他。

李鷸向前走著,這時,悄悄爬出一條江鼉。

鼉又被稱為“豬婆龍”或“土龍”,有人認為就是鱷魚,有人認為是甲魚的一種。卻說此條江鼉,爬到李鷸滴血的地方,將血跡舔食幹凈後,令人驚異的事發生瞭:食血後的江鼉,竟慢慢地站瞭起來,變成李鷸的模樣。李鷸卻渾然不知,依舊在前面慢慢悠悠地走著。

災難降臨瞭。

已變成李鷸模樣的江鼉,在李鷸身後施展妖術,再看李鷸慢慢拔地而起,升於半空中。低頭一看,有個人竟和自己一模一樣。在他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時,就已經墜入湖裡瞭。

而這一切,沒有人發現。

變成李鷸模樣的江鼉,嘿嘿一笑,大搖大擺地信步前行。這時,李鷸的妻子從船艙裡出來,喊丈夫上船。假李鷸高聲答應,掀袍上去瞭。

美麗的邵州到瞭,大批下級官員出城迎接新的刺史大人。於是,一條江鼉的新生活開始瞭。

隨後的日子裡,風平浪靜,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假李鷸平靜地過著刺史大人的生活,和妻子的關系也很和諧,一切都沒什麼不對勁的。隻是,屬下發現他們的李大人有個愛好:特別喜歡遊泳,而且遊得特別好、特別快。

唐敦煌李鷸,開元中,為邵州刺史。挈傢之任,泛洞庭,時晴景,登岸。因鼻衂血沙上,為江鼉所舐,俄然復生一鷸,其形體衣服言語,與其身無異。鷸之本身,為鼉法所制,縶於水中。其妻子傢人,迎奉鼉妖就任,州人亦不能覺悟。為郡幾數年,因天下大旱,西江可涉。道士葉靜能自羅浮山赴玄宗急詔,過洞庭,忽沙中見一人面縛,問曰:“君何為者?”鷸以狀對,靜能書一符帖巨石上,石即飛起空中。鼉妖方擁案晨衙,為巨石所擊,乃復本形。時張說為嶽州刺史,具奏,並以舟楫送鷸赴郡,傢人妻子乃信。今舟行者,相戒不瀝血於波中,以此故也。(《獨異記》)

幾年後,著名道士葉靜能的出現,讓這個故事發生瞭變化。

當時,葉靜能正在廣東羅浮山修煉,突然接到玄宗的詔書,令其入宮。因為這一年天下大旱,皇帝叫葉靜能作法求雨。葉靜能路過洞庭湖,在沙灘上發現一人,周身被捆,像剛從湖裡掙紮上岸,於是問:“你是什麼人,何故至此地步?”

那人便是真李鷸。

聽完李的訴說後,葉靜能取出一道符,將其貼在湖邊的巨石上,口中念咒語,巨石飛起,頃刻便不見蹤影瞭。

這一天,在邵州,假李鷸正在擁案辦公,看來他工作還很勤勉,隻聽咣的一聲,假李鷸被巨石擊中,現出瞭本形,周圍人大驚,他們不能明白:刺史大人為什麼變成瞭江鼉。

後任宰相的張說當時為嶽州刺史,知道此事後,將落魄於他的轄區的李鷸送往邵州,並把事情報告朝廷。當面對真李鷸時,他的妻子與孩子久久說不出話來。至於那條喜歡做官的江鼉結局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李鷸的遭遇警告唐朝人:千萬不要在水邊或船上滴下血跡,否則就危險瞭,因為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說起來,在遙遠的古時,面對蒼茫的江河,即使沒妖異作祟,擺渡這件事本身也是很危險的。

唐肅宗上元初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千裡荒野,少有人煙。

這一天,在通往北方的路上,出現五個黑點。他們越走越近。五個人中,為首的叫王乙,是個佛傢信徒。他與兩個弟子前往北河。此次行旅,還帶瞭兩個仆人。所謂北河,在今內蒙古一帶,即陰山之西,黃河東段的河套地區。

隻說該日,行到黃河邊,王乙等人尋覓渡船。蘆葦搖蕩,天色陰沉,正在他們感到茫然之際,有一渡船從遠處而來。靠岸後,船夫道:“大雨將至,四野茫茫,我這船可助君渡河。”

王乙上前問:“價錢如何?”

船夫道:“我也正要過河,剛行至一半,見諸位在河邊瞭望,故返回相接,所以不計價錢。”

王乙盤算:這世間哪有如此好事?眼下正值戰亂,路途多險,就把二弟子拉到身邊,轉身低語:“此人居然不計價錢,會不會是誘我等上船,欲圖財害命?”

船夫見他們猶疑,大聲說:“即使渡船要錢,這錢也僅僅是為瞭上些酒肉,供給客人;您是長者,又何必為瞭價錢而阻隔您在大河對面?還是上來吧!”

王乙的弟子聽後,對師父說:“應該沒事,莫再多疑,上船吧!”

王乙見河中也隻有此船,而且暮色降臨,大雨在即,隻好上去。

上船後發現,這船還不小,上面另有幾個船夫。他們戴著鬥笠,低頭坐在艙裡。見五人上船後,船夫們面無表情,隻顧開船。

行至河中,那個船夫道:“如我剛才所說,我這船上賣酒肉給客人,你們需要嗎?”

王乙的弟子買瞭些酒肉,邀船夫共飲。席間,船夫頻頻舉杯敬王乙。這時已漸漸入夜,喝酒時,王乙似乎聽到半空中有人說話:“不要喝那酒。”王乙大驚,酒雖已入口,但又將其偷偷吐出。再看他的兩個弟子,很快就醉倒睡去。

夜已深,燭將滅,船至河心,風雨交加。

王乙等五人在倉中睡覺,他人鼾聲如雷,獨有王乙難以安眠。他感到危險即將來臨。無奈中,默默念起《如意輪咒》。作為佛傢信徒,這些年他一直堅持念此咒,因為按典籍所說,此咒可避刀兵。

果然,半夜過後,眾船夫手持利斧,從水倉暗道中露出腦袋,隨後躥上來,不等王乙的兩個弟子和兩個仆人反應過來,就砍掉瞭他們的頭。隨後,為首的船夫舉起斧頭,欲殺王乙,後者自知難以反抗,於是閉眼受死。

這在這時,倉中蠟燭突然滅瞭。

王乙感到自己被砍瞭三斧。卻說這船艙背後有一小門,早就釘死,但此時忽開,有二人進來,扶起王乙,從小門逃出,潛入水中。水深氣寒,但很快,那二人就將王乙托舉至岸邊。王乙發現自己渾身是血,奇怪的是,一點都不疼痛。

他一路狂奔,終於看到路邊有一茅屋,大聲道:“我被賊人劫瞭,望相救!”

茅屋中伸出一隻手,把王乙拉進去。

再後來,王乙報告官府,轉天一早,捕快在其帶領下,來到上岸處,眼前的情景讓王乙睜大眼睛:因為他看到,河岸距水面高達數十丈!如此說來,昨晚他是怎麼從河裡上岸的呢?難道是借助於神力?

王乙者,自少恒持《如意輪咒》。上元初,徒侶三人將適北河,有船夫求載乙等,不甚論錢直,雲:“正爾自行,故不計價。”乙初不欲去,謂其徒曰:“彼賤其價,是誘我也。得非苞藏禍心乎?”舡人雲:“所得資者,隻以供酒肉之資,但因長者得不滯行李爾。”其徒信之,乃渡。乃市酒共飲,頻舉酒屬乙,乙屢聞空中言:“勿飲。”心愈驚駭,因是有所疑,酒雖入口者,亦潛吐出,由是獨得不醉。洎夜秉燭,其徒悉已大鼾,乙慮有非道,默坐念咒。忽見舡人,持一大斧,刀長五六寸,從水倉中入,斷二奴頭,又斬二伴,次當至乙,乙伏地受死,其燭忽爾遂滅,乙被砍三斧。背後有門,久已釘塞,忽有二人從門扶乙投水,岸下水深,又投於岸,血雖被體,而不甚痛。行十餘裡,至一草舍,揚聲雲:“被賊劫。”舍中人收乙入房,以為拒閉。及報縣,吏人引乙至劫所,見岸高數十丈,方知神咒之力。後五六日,汴州獲賊,問所以,雲:“燭光忽暗,便失王乙,不知所之。”一瘡雖破,而不損骨,尋而平愈如故。(《廣異記》)

五六天後,賊船群盜在汴州被捕,審問時,首領說:“當時我連殺四人,正欲殺第五人時,燭光忽滅,就再也看不到他瞭。”

再說王乙,雖然身上有傷,但卻未傷及筋骨,沒過幾天,他就康復如初瞭。

在這個故事中,作為佛門信徒的主人公王乙,避開瞭一場橫禍,色彩甚是玄奇。其實,最令人關註的是:王乙的遭遇在無意中為後人透露出唐朝中期的社會亂象。在當時,以擺渡為幌子而劫殺過往客商的強盜不在少數。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