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香袋、耳朵、賣餅郎

惟剛立之人,則能不以私愛失其正理。

——程頤

清明正午,那隻客船從煙霧中消失時,一位中年男子正站在斜對岸焦急地等人。

男子名叫康潛,和當今天子同歲,今年整四十歲,經營著一間古董鋪。他本就肝虛體弱,加上這幾天憂煩不已,面色越發灰黃,人也越發瘦削,一雙眼裡,陰沉沉黯黃的愁鬱。

不過,即便心裡裝著事,親眼目睹對岸大船消失,康潛仍舊驚詫不已。看著白衣道士從煙霧中現身,順流而下,漂過虹橋橋洞,都已經望不見瞭,他仍舊呆呆張望著。

正在失神,身旁忽然傳來一聲低沉之喚:“請問,您是康先生嗎?”

康潛嚇瞭一跳,扭頭一看,是個老漢,幹瘦佝僂,衣帽破舊,手裡捏著一個三寸大小的小佈包。

康潛忙答道:“是,我姓康。”

“先生大名是?”

“康潛。”

“那就對瞭,”老漢將小佈包遞過來,“這東西給您。”

康潛要去接,又遲疑瞭一下,問道:“誰使你來的?”

老漢搖搖頭:“那位客人沒說姓名,隻說是‘魚兒’,他要我把這給康先生,說您會賞我五十文錢。”

“魚兒”是康潛弟弟康遊的乳名,他人並不知道。康潛向四周張望,並不見弟弟身影,他恐怕是不願現身。康潛心裡一陣悵鬱,前日弟弟臨出門前,忽然跪下來給自己連磕瞭幾個頭,這是生平頭一回,看弟弟當時那神色,竟像是永訣……

“康先生?”老漢怯生生問道,拿著佈包的手仍伸著。

“哦!”康潛忙從衣袋裡取出一陌銅錢,整七十五文,遞給老漢,“都拿去。”

老漢頓時咧開缺齒露齦的嘴,笑瞇瞭眼,連聲道著謝接過錢,忙又將佈包遞過來。康潛接瞭過來,等老人笑顛顛轉身走後,才打開佈包,裡面是一個香袋,藍底銀線梅紋,香氣馥鬱,袋角上繡著個“花”字,是花百裡錦坊的香袋。他看瞭看周圍,並沒有人留意他,又小心解開那香袋,裡面裝著艾葉、辛夷、薄荷等碎香葉,碎香葉中有一大顆深褐色藥丸,另還有一個油紙小包,折角上隱隱沁出些血跡,他心底一陣惡怕,心想弟弟做事自然不會錯,便沒敢打開油紙包查看,系好袋口,將錦袋小心放進衣袋裡。

約好的交貨地點是身後的梢二娘茶鋪,時候是正午,也差不多瞭。康潛回身走進茶鋪,裡面隻有幾個客人,康潛選瞭個臨著汴河大街的座位,坐瞭下來。一大早他就從小橫橋趕過來,這時才覺得疲乏之極,從昨晚到現在也沒有吃東西,虛火冒上來,滿額滿腋是汗,連手都有些抖。

他知道這梢二娘店裡煮的雜辣羹有名,就先點瞭一碗。羹很快端上來,鮮肚嫩肺,香辣滾燙,很是醒胃。才喝瞭幾口,街上傳來叫賣聲:“汴梁好餅屬哪傢?得勝橋邊老鄭傢!油餅脆哎——炊餅鮮!糖餅香呦——辣餅歡!”是個年輕後生,肩著幾屜竹籠,提個木架,邊走邊叫賣。康潛正想再添個餅,才抬頭,還沒招手,那後生已先望見他,快步朝他走瞭過來。

“炊餅,一個。”康潛放下筷子,去摸錢。

那後生卻不放下餅籠取餅,竟問道:“請問您可是康潛先生?”

康潛一愣,抬頭望向那後生,二十出頭,臉曬得褐紅,眉眼生得倒也端正淳樸,隻是臉雖掛著笑,神色卻有些緊張。

是他?康潛心裡一緊,略點點頭,警惕地盯著後生。

後生望望四周,放低瞭聲音:“我……我是來取貨的。”

康潛忽然想起以前好像見過這後生,終日在街頭遊走賣餅,似乎叫什麼“餑哥”。他也忙掃視店裡,見無人留意這邊,便壓低聲音恨恨問:“是你做的?!我妻兒在哪裡?”

餑哥先一愣,隨即慌起來:“不,不!我隻是受人托付,來取東西,其他什麼都不知道。”

康潛這才回過神。那等賊人怎麼會親自來取?當然要尋餑哥這樣的小廝來替他跑腿。於是,他取出瞭香袋。

“就隻有這個?”餑哥接過香袋,有些納悶。

他是照娘的吩咐來取貨的,不知道娘是從哪裡接的這件差事,也不敢問,但娘交代的時候,語氣不似平常,看康潛那神色,更是十分嚴峻。結果要接的貨竟然隻是一個小小香袋。

康潛道:“信裡要的東西都在裡面瞭。”

“哦。”餑哥點點頭,將香袋仔細放進懷裡。康潛一直用陰沉沉的眼盯著他,他忙扛起餅籠,拎起木架,轉身才走出茶鋪,胳膊卻被康潛抓住。回頭一看,康潛那瘦青的臉,像皺縮的幹蘿卜,嘶啞著聲音又逼問道:“我妻兒在哪裡!”

“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餑哥有些怕厭。

“誰讓你來的?我要去見他!”

康潛目光似燒紅的針,手指抓得餑哥生疼,餑哥更怕起來,正要躲開,康潛目光卻忽然黯冷下來,手也縮瞭回去。餑哥有些詫異,卻沒工夫細想,趕忙趁機走開。他照娘的吩咐,沒有直接回去,而是沿著榆疙瘩街,先向北邊繞,他邊走邊回頭偷看,康潛並沒有追上來,不過一直站在茶坊外,抻著脖子,定定望著自己,孤魂一樣。

看康潛的言語神情,似乎他的妻兒被事主綁走瞭,也怪可憐的。餑哥不由得嘆瞭口氣,但隨即便自嘲起來。你算什麼人物?每早五更天就爬起來,跑幾裡地,到得勝橋鄭傢油餅店賒餅,天一亮就扛著餅籠,滿街叫賣。跑斷腿,賠盡笑,一個餅五七文錢,一天下來,常常連百文錢都掙不滿,回去還要挨娘罵。現在卻可憐起別人?

穿出榆疙瘩街,走到無人處,他放下木架展開支好,把餅籠擱在木架上,從懷裡取出那個香袋,解開細繩,打開一看,一些碎香葉裡,有顆大藥丸,還有一個油紙小包。他心裡好奇,取出紙包小心打開,一眼瞧見裡面東西,猛地一個激靈,驚叫一聲,連油紙帶裡面的東西一起扔到地上——

是耳朵!血糊糊一對人耳。

他激出一頭冷汗,心跳得幾乎要蹦出胸口,良久,才平復下來。他壯著膽子,折瞭兩根柳條,硬咬著牙,把那兩隻耳朵撥進油紙,勉強包好,夾進香袋裡,小心紮好繩口。至於耳朵上粘瞭泥灰,已顧不得瞭。這下再不敢放進懷裡,想瞭想,管不得許多瞭,揭開餅籠,把香袋擠在餅中間。等重新扛起餅籠,始終覺得有老鼠在咬肩頭一般,一陣陣發悸。

他繞到正東邊的新宋門,進城沿著東禦街向西走瞭一段,才轉向南。經過街口的醜婆婆藥鋪時,想起清早他娘說腦仁又痛起來,他娘一向吃這傢的藥最靈,就進去照舊又買瞭十顆川芎祛風丸。

買瞭藥出來,他又順路折到香染街,街上大半店鋪是賣香料、染料的,一路飄散著各種香氣。走瞭不多遠,見斜對面走過來一個小夥子,擔著一副挑子,因走熱瞭,褂子都捋到後腰,露出一件破舊汗衫,是串街賣幹果子的劉小肘,有氣沒力叫賣著:“幹果、蜜果、閑嗑果,又脆又甜又香糯!”

餑哥迎著走過去:“肘子哥,我買榛子,十文錢的。”

劉小肘瘦尖臉,小彎縫眼,左臂有點畸形,比右臂短小一些,他笑瞇瞇放下挑子:“餑哥,今天生意可好?”

“還成。”餑哥隨口應著,也支好餅籠,從腰間解下一個小佈袋,裡面有九串錢,是他每天一文、兩文偷偷攢的。因怕弄出聲響被娘和弟弟聽到,就十文一串,用麻線紮得緊緊的。他取出一串,又把錢袋系回腰間。

劉小肘已揭開前面竹筐的蓋佈,裡面一袋一袋擠滿瞭幹果,他找出榛子袋,用個木瓢舀瞭小半瓢,又添瞭一小撮,取出張油紙,包瞭起來,他左臂雖然有疾,手指卻靈巧。

餑哥掀開他後筐的蓋佈看,裡面擠滿瞭竹筒,裝著各色蜜煎果子:楂條、回馬葡萄、西川乳糖、獅子糖、霜蜂兒、柿膏兒、橄欖、溫柑、金橘、龍眼、荔枝、黨梅、香藥……他贊道:“你的貨色更齊全瞭。”

劉小肘已經包好榛子,遞給餑哥,仍瞇瞇笑著:“沒法子啊,現今人的嘴一年刁似一年,隨你什麼新鮮吃食,吃幾回就厭瞭。”

“可不是,去年我隻賣一樣油餅,倒也還好。今年吃緊,又添瞭三樣,生意還是不如去年。”

餑哥重新扛起餅籠,兩人道聲別,各自前行。

走瞭不多遠,餑哥就望見“梁傢鞍馬雇賃”的招牌,隔著街上路人,他一眼瞅見,牌下墻根一個穿著淺綠佈衫的姑娘,正蹲在木盆邊洗東西,是小韭。

一望見小韭,餑哥不由自主就笑得花兒一樣。

小韭是梁傢雇的女使,去年才來,因愛吃鄭傢油餅,常向餑哥買,一來二去,兩人漸漸能言笑幾句,再後來,越發親熟。餑哥從未和女孩兒這樣過,不覺動瞭心,空一天不見,都會覺著虛落落的難受。

隻是梁傢主人看管得嚴,不許小韭和外人多說話。餑哥和小韭除瞭借買餅悄悄說兩句,大多時候,隻能遠遠望一望,笑一笑。後來,餑哥有瞭個主意,常用私攢的錢,買些香糖果子,偷偷送給小韭。

餑哥咧嘴笑著,踏著歡步,向小韭走過去,還沒走近,小韭就已經發覺瞭他,扭頭朝他抿嘴一笑,小小尖尖的臉兒,瘦瘦巧巧的身子,配著綠衫,像春天河邊柳條上的一隻翠鳥。

餑哥頓時醉掉,越發笑得沒瞭邊沿兒,雖扛著餅籠,卻鳥雀一樣,幾乎是輕跳著到瞭小韭近旁。

“今天要餅子不?”他跟小韭每天先說的都是這句。

小韭仍蹲在地上,搓洗著衣裳,因怕羞,也怕主人傢和鄰人看到,頭也沒敢抬,隻笑著說:“今天不要瞭。”

“哦……”餑哥這才發現小韭戴上瞭他買給她的假髻,眉心也貼瞭花鈿,越發好看瞭。他抬眼望向店裡,主人傢並不在門首,趕忙把右手的木架倚在腿邊,騰出手,從懷裡掏出那包榛子,扔到小韭腳邊,小聲說:“給你的。”

小韭脧瞭一眼店門,忙伸手抓起紙包,迅即塞進懷裡,斜仰起臉兒,朝餑哥笑瞭一下,眼裡閃著歡喜感激,清亮亮,靈閃閃,比露珠還動人心。

店裡忽傳來咳嗽聲,兩人忙各自躲開目光,餑哥裝作無事,轉身走開。一邊走一邊回想小韭那一笑,心裡甜過霜蜂兒糖。有幾個路人看他獨自傻笑,也都望著他笑。

穿出香染街,就回到汴河大街瞭。

街上正熱鬧,出城進城的人像水裡的蝌蚪一樣,黑麻麻,湧來湧去。街角上,一群人圍在查老兒雜燠店口,裡面傳出一個爽朗朗的聲音:“那天公將軍張角大喝一聲,頭頂的肉瘤伸出一尺多長……”餑哥朝裡望瞭一眼,是說書人彭嘴兒,身形胖壯,一雙圓鼓鼓的大眼,一臉濃亂胡須,頭頂紮瞭個髻,灰袍子外披瞭一領深褐披風,扮得似道非道,正瞪圓瞭眼,說得起興。

餑哥沒有停步,扛著餅籠繼續向東。身後忽然有人喚他的大名“孫勃”,他聽得出來是幼時同學趙墨兒,但他一直不太願意見趙墨兒,現在更沒心思和人說話,便裝作沒聽見,快步出瞭東水門,向虹橋走去。

虹橋橋頭街南口是溫傢茶食店,緊挨著店,靠街邊兩頂大傘,傘下掛著個“飲子”小招牌,是餑哥他娘擺的水飲攤子。因天氣轉暖,出城踏青的人多,他娘讓他每晚煮些漉梨漿、鹵梅水、甘草水,趁過節擺在橋頭,好賣些錢。

“娘。”餑哥走到水攤邊,輕聲叫道。

他娘尹氏,四十多歲,雙眼已盲瞭十來年,但面容端潔,仍可見當年之標致。她生性要強,極愛整潔,衣衫雖然全都舊瞭,卻每天都要換幹凈。當然,都是由餑哥來洗。

這時,他娘正側著臉,跟旁邊傘下一個喝水的客人說話。那人在大講林靈素、神仙、祥瑞什麼的。聽到餑哥的聲音,他娘忙回過臉,臉上頓時露出慈愛:“勃兒啊,跑瞭這一上午,渴瞭吧,趕緊歇一歇,喝碗梨漿。”他娘說著,伸手去摸小桌邊的木勺和碗,要給他舀水。

餑哥忙道:“娘,我不渴。”

他娘仍滿臉慈愛,柔聲問道:“噢,那好,等渴瞭再喝。對瞭,東西取到瞭嗎?”

“取到瞭。”

“那你扶娘進屋裡去。”

“好,娘,你慢點。”

旁邊那客人羨嘆道:“母慈子孝,難得!”

他們傢就在溫傢茶食店後邊,餑哥將木架挎在臂彎,騰出手扶著娘回到傢裡,開門進去後,他娘尹氏照常收起慈笑:“把門關起來!”

餑哥放下餅籠,關好瞭門。

“東西給我!”

餑哥打開餅籠,用兩根指頭捻起那個香袋,放到尹氏張開的手掌中,尹氏仔細捏摸瞭一番,而後道:“成瞭,你去賣餅吧。”

“娘,那個姓康的說有人綁走瞭他的妻兒。這香袋——”

尹氏神色微變,但隨即冷冷道:“不用管那麼多,你走吧。”

餑哥隻得答應瞭一聲,扛起餅籠開門出去瞭。

聽著餑哥的腳步聲出瞭門,混入街上談笑、吆喝、驢牛、車輪的嘈雜聲海之中,再辨不出,尹氏仔細閂好門,仍側耳靜待瞭片刻,確信屋裡沒人後,才慢慢走進自己臥房。

她來到床邊的櫃子前,從脖頸上取下鑰匙串,摸尋著打開櫃鎖,手伸到下層最角落,從一摞衣服下取出一個小楠木盒,又從鑰匙串中摸到一把小鑰匙,打開盒蓋,用手指一一摸著清點裡面的東西:螺鈿小首飾盒裡一副金耳環、三枚瑪瑙戒指、一個銀鐲子、三根銀釵、一卷房屋田產文書、三塊小銀餅——一塊三兩,兩塊一兩。一樣不缺,都在。

她這才從懷裡取出餑哥方才取來的香袋,一股藥草香味。她向來不愛好奇,不願打聽人傢的隱秘,更怕香袋裡的東西撒漏出來自己看不到,便沒解開繩扣,隻是又細細摸瞭摸,有個圓球,兩塊軟韌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麼,此外就是幹草葉子和碎碴。她沒多想,把香袋放進木盒,仔細鎖好,放回櫃子角落。又關起櫃門,再次鎖好,把鑰匙串套回脖子,幾把鑰匙仔細塞進前襟裡,這才摸索著出門,扶著溫傢茶食店的外墻,慢慢走回街角的水飲攤,坐下來等那取貨人。

原本這溫傢茶食店整個都是她丈夫孫大郎的產業,她嫁到孫傢時,還享過兩年的富貴。可惜丈夫好賭,把整片宅店都抵當掉後,一次喝醉回來,摔下虹橋淹死瞭。隻丟下這三間續蓋的小房,一塊田地,兩個幼子。

那樣的丈夫,死瞭自然是好事,她一個人,雖然辛苦些,至少清靜安穩。唯一讓她氣難順的是餑哥。

餑哥並非她親生,是孫大郎前妻所生。這孩子雖然自小老實聽話,並沒有什麼大不是,但無論如何,看著都不討喜。尤其丈夫死後,他啞瞭一樣,極少開口說話,常拿眼睛直愣愣盯著人看,盯得人渾身不自在。尹氏盲瞭以後,聽什麼都格外響,隻要聽到他的動靜,甚至隻是呼吸的聲氣,她心底不由自主就會騰起一股火。不過就算四鄰不議論,她自己也知道做人之理,並不讓這火隨意燒出來。

這些年,母子之間,還算相安。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面時,他們母子會一起做出彼此親善的樣兒來。這從沒教過、練過,自然而然就是這般默契。這一點上,餑哥比圓兒更像她親生的。

真正讓她操心的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孫圓。這孩子隻比餑哥小一歲,卻比餑哥伶俐得多,但可能是自小過於寵瞭,做事拈輕怕重,心氣又高。去上學,不守規矩,被攆瞭回來。跟人學做生意,又吃不得苦,東一燈,西一燭,到哪兒都亮不久。已經年滿二十歲,卻還四處晃蕩,連個正經營生都沒有……

“娘!”尹氏正坐著煩惱孫圓,就聽到孫圓叫。這孩子連聲音都滑溜溜、穩不住。

她忙問:“你不是跟著仇大伯去點貨嗎,怎麼這會兒就跑回來瞭?”

孫圓嘟囔道:“我巴巴趕過去,他還嫌我去晚瞭,嘮裡嘮叨說我懶,跟瞭他半個月,腿都跑斷筋,至今隻給瞭我三百文錢,夠喝風還是喝雨?我一惱,就回來瞭。”

尹氏罵道:“我好說歹說,仇大伯才肯帶攜你,你連正經路都沒上,不過幫著跑跑腿、點點貨,每天飯食還是仇大伯管,前天你點錯瞭香料件數,讓仇大伯平白虧瞭幾貫錢,他沒罰你錢,反倒給你錢,你還嫌不夠?”

孫圓嚷起來:“我在那兒點貨,他在一邊叨嘈個不停,能不點錯?”

尹氏氣得說不出話,聽見孫圓抓起木勺,舀瞭碗漉梨汁,咕咚咕咚大口喝盡,她正要罵,孫圓卻爽足地大呼瞭口氣,走過來蹲在她身邊,攬住她的胳膊,身上散出一股香料味,笑嘻嘻搖著說:“娘,別氣瞭,我已經找到樁極好的買賣,今年朝廷廢瞭三舍法,又要重興科舉,今後來京城的舉子,必定又要大增,書生們的錢好掙,我已經掛搭上望春門外印書的胡大個子,正商議著印些書生們用得著的卷冊,娘就瞧著吧,等我賺瞭大錢回來孝敬娘,不過……”

尹氏打斷道:“又要錢?”

孫圓在她臂邊磨纏:“談生意,至少得喝喝茶、吃吃東西,我不能總白吃別人的嘛。”

尹氏被纏不過,隻得掏出錢袋,數瞭三十文:“費油燈,拿去!”

孫圓嚷起來:“這連一頓茶錢都不夠啊。隻夠到娘這兒,幾個體面人蹲在地上,一人喝一碗這煮梨水兒。”

尹氏罵道:“我坐這一上午,通共就賣瞭這幾十文錢。你不心疼錢,也該心疼一下你這瞎眼的娘!”

孫圓沒敢再出聲,一把抓過那些錢,轉頭甩著腿噗噠噗噠走瞭。

尹氏嘆口氣,不知道這兒子何時才能上得瞭正道。

《清明上河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