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困

困者,唯困於所欲耳。

——程頤《伊川易傳》

衛參不知道自己如何變成瞭今日這等模樣。

他今年三十六歲,父親曾是梓州州學助教,職低官微,常年未得升遷,卻性情和順,平生隻以讀書為樂,也時時教導衛參安時處順,樂天知命。衛參生性卻有些好強,尤其十四歲那年讀到《荀子·天論》那句:“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他不由得熱血沖頂、渾身發顫,這正是自己欲說而始終不知如何道明之理。十八歲時,深夜讀《後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他不由得拍床大叫:“好!”當時他正趴在縣學學舍通鋪上,其他舍友早已睡著,全都被他這一聲叫驚醒。

從此,“慨然”二字橫生在他胸中,再看前朝名臣范仲淹、王安石諸公,無不自年少起,便懷有慷慨平天下之志,他更是堅定瞭志意,要為這天下盡一番赤誠。

大觀四年,他二十五歲,一舉登第,殿試考中第四甲進士出身,賜綠袍、靴、笏,不久便被差往杭州任錢塘縣鹽監。那幾年,天子重用蔡京,重行新法。衛參雖贊同新法,卻眼見蔡京新法一改王安石初衷,隻一心斂財媚上,因而極為痛惡。尤其是新改鹽法,一道詔令,舊鹽鈔立即廢止。那時衛參正在太學上舍讀書,親眼見到一個鹽商拿著一疊舊鹽鈔站在蔡河邊,一邊大哭,一邊將那些鹽鈔撕得粉碎。那一張鹽鈔便是數十貫錢。鹽商將碎紙拋向水中,而後縱身跳入河裡,幸而被河邊船夫救瞭起來。

衛參到錢塘赴任時,蔡京因多位朝臣屢次彈劾,竟也被貶到杭州居住。衛參得知後,尋到蔡京貶所。一院小小官舍,院門半開,蔡京正在院中賞看一株梅花。有侍衛看守,不許外人進去。衛參便立在那院門前,從懷中取出一卷紙,上頭是一篇疏論,由衛參一位太學同學陳朝老所作,上疏論奏蔡京十四大罪狀,在京城廣被士子傳抄,衛參也留瞭一份。他展開那文章,對著門裡高聲誦讀:“蔡京瀆上帝,罔君父,結奧援,輕爵祿,廣費用,變法度,妄制作,喜導諛,鉗臺諫,熾親黨,長奔兢,崇釋老,窮土木,矜遠略……”引得眾人都來圍看,並不住叫好。衛參出罷惡氣,這才拂袖大笑離去。

在那鹽監職任上,他盡力奉公勤勉,不敢有絲毫疏忽。隻是初入此門,於鹽務全然不知,隻能向那些老吏請教。那些老吏也殷勤周至,事事都辦得妥帖。一年多後,他才漸漸通曉瞭其間備細。誰知轉運使鹽事帳司前來例行核查,竟查出許多賬目缺漏。查審之後,才知是那些老吏串通造偽,偷挪鹽稅。他雖沒有貪瀆,卻因失察之罪,被勒停編管,貶到江西虔州。

他脫去綠錦官服,換上佈衫佈褲,一路由所經州軍院虞候押送遞解,受盡艱辛,才到瞭虔州。住在官廳後頭窄陋低濕的廂房裡,雖能自由行走,卻不能出城,每一旬還得去長吏廳呈身。最要緊是衣食,俸祿已停,若有保人,還可授業教書,掙些錢糧。他卻無親無故,隻能依“乞丐人法”,由官廳每日支二升米、二十文錢。每天去領錢米時,真如乞丐一般。連小吏見瞭他,都能任意呼喝。他雖然自幼傢境清寒,卻哪裡受過這等困辱?幾回想懸梁自盡,將腰帶拴到房梁上,踩著凳子,頭要伸進去時,卻終不甘心,隻能流淚下來。他不願自此消沉,不停以歷代那些受貶名臣自勵,沒有錢買書,每日便去書肆中站著借讀。寄情於經書史傳,令自己忘卻周遭。

兩年後,朝廷大赦,他緊忙歡喜收拾那些破舊衣物,準備動身回京。衙前一個書吏來到他門前,並不進來,手裡拿瞭一紙官文。他忙站直身子,恭聽那赦令。那書吏高聲念道:“罪臣衛參,心懷怨望,未知悔改。再加貶謫,編管梧州……”他聽後,脊梁骨咯吱吱抖起來,像是要抖散一般,身子頓時軟倒。

遞解途中,他才聽說,蔡京已被召回京城,再任宰相。自己被再貶,恐怕是由於當年杭州那一辱。他悔恨之極,卻已無可如何。

梧州遠在廣西,境況比虔州更劣。到瞭那裡,連言語都有些聽不懂。他又不知應變,觸怒瞭衙吏。那些衙吏動輒將他鎖在房中,連著幾天不許他出門。不但沒有月錢,連飯食也時常斷缺,他卻隻能苦挨。

挨瞭三年,挨得他臉枯身瘠、狀同餓鬼。當年那慨然之氣,早已消磨一盡,胸中隻剩一點兒茍生歹活之念。幸而又遇大赦,蔡京也恐怕早已忘瞭他這螻蟻之輩,他終於接到赦令,繼而被除授為湖南衡陽州學教授。這時衛參已三十一歲。

他趕到衡州赴任,官廳差瞭個小吏服侍他,將他安置在州學廳旁一間官舍中,並給他備瞭一套綠錦官服,燒瞭一桶熱水。他洗過澡,關起門,穿戴起官服。由於太瘦,袍子有些空蕩。但手摸那錦面,又柔又滑,心頭悲喜齊湧,不由得偷偷哭起來。

廳裡幾個教授同僚設宴款待他,他已經多年未坐在這寬大桌椅邊吃飯,更何況那滿桌豐潔鮮肥,端杯抓箸時,手一直在微抖。舌頭更是木瞭一般,說不出幾句得體的言語。好在那幾個同僚知曉他經歷,都溫言和語寬慰,暖得他幾次淚要湧出。由於幾年未沾葷腥,那天他又吃多瞭些,回去後,一夜大瀉瞭幾回。

休整三天後,衛參便開始上任。教授一職極清靜,不過是訓導經義、掌管課試、糾正不軌。隻是在梧州時,他難得尋見兩本書,荒廢瞭三年。重拾起來時,有些生疏,口舌也十分訥澀。站到那些州學生面前,更是發窘發慌。他唯有盡力克制,勉強應付。即便艱難喪氣,他仍極感念朝廷,差給他這樣一個職任,讓他得以調養身心。

過瞭三兩個月,元氣漸漸恢復,臉上有瞭血色,身心也舒展瞭一些,他才略略能揮灑得開瞭。隻是,他再不敢信任何人,在衡陽,也無一個真朋近友,時常覺著孤寂。

第二年,有個官媒替他說瞭一門親,是本地鄉村一傢上戶的女兒,由於挑貧揀富,耽擱瞭年紀,已經二十五歲。那傢隻選他人物地位,並不要他聘資。他一想,和自己也算般配,修瞭傢書,求得父親應允,便成瞭親。嶽丈替他在衡陽典瞭一小院房舍,他搬進去後,才算有瞭傢室。隻是那妻子性情有些古怪,時常與他慪氣。他先還容讓,到後來受不得,便發起狠來。那妻子竟絲毫不怕,反倒越發潑悍,與他撕扯對打。常將他的臉抓打得青一坨、紅一道,去瞭州學,被同僚和學生偷笑。他懊悶之極,卻也無可奈何。

三年任滿,衛參無功無過,考績中下,被轉差到拱州襄邑任縣尉。他已慣習瞭州學之職,卻不敢違抗,隻得帶瞭妻子,搭船乘車,輾轉來到襄邑。那縣裡典史帶瞭兩個弓手來迎接他,將他們接到一間官舍暫住。略一安頓,他忙去拜見知縣,那知縣年近六十,生得極肥,肚子將官袍頂得滾圓,臉上的肉也將眼睛擠作兩道肉縫。他躬身拜問,那知縣嘴角隻略扯瞭一絲笑,從肉縫裡露出兩隻小眼,瞅著他說:“勞碌瞭,你先去安頓傢務,三天後來交割上任。”他忙躬身退出,心裡卻有些納悶這知縣竟如此冷淡。

回到官舍,妻子抱怨那官舍窄陋,立即催他去尋一院房舍。他任教授,每月俸資隻有五貫多,除去夫妻花用,三年隻攢瞭四十多貫,路上雖盡力省儉,卻也花去大半。他隻得問那兩個弓手,尋見一個牙人,照著衡陽那宅院大小,看瞭一處住所,一年賃錢便得十三貫。他隻得回去和妻子商議,妻子又將他怨罵瞭一場,從箱子裡取出一錠五兩的私房銀鋌給他。他又拿瞭三貫銅錢,去簽瞭契,賃下那院房舍。花瞭兩天,才搬過去粗粗安頓好。

第三天,衛參忙去縣衙交割。縣尉一職,主張緝拿盜賊,無關錢物,倒好交割。隻是,他去見知縣回稟,縣丞和主簿都在,他忙一一拜過。那兩人和知縣一般,都有些冷淡,更露出戒備之意。他越發納悶。

從教授到縣尉,由文變武,他又得重新習學。他手底下有兩個節級,四十個弓手。他知道該時時操練訓導這些弓手,卻絲毫不通武功戰陣,隻能讓那兩個節級去訓教,自己在一旁督看。

好在縣城裡常日太平,並無什麼匪盜,偶爾有毆鬥或毛賊,那兩個節級帶幾個弓手便能處置,衛參倒是時常清閑無事,便隻在官廳裡讀書。他聽得知縣、縣丞、主簿時常歡聚宴飲,卻從來不喚他。他也樂得自在少事,何況每月職俸雖漲瞭兩三貫,哪裡夠這般奢費?因此,他與那三個官長同僚始終有些疏隔。

做縣尉倒是有一樣不同,每日率著一隊弓手去縣裡巡視,那些平民百姓見瞭,全都有些畏懼,紛紛讓路避開。自出仕以來,他頭一回覺到為官之威嚴。因而,即便無事,也時常去巡查一番。有時遇到一些滑賊無賴,被捉住瞭,仍頑抗叫嚷,他忍不住也上前踢幾腳、抽兩鞭。

衛參發覺,動怒施威竟令人極暢快。鬱屈瞭多年,血氣似乎隨之漸漸活轉。當年那慨然之意重新激發,化作瞭一股威勢之氣,一發而難止。他越來越愛這施威之樂,神色間威厲之氣也越來越盛。不但那些囚犯,連手底下的節級、弓手也越來越懼他。回到傢中,他也再不忍妻子那些怨罵。原先他不善爭鬥,這時卻已知道如何動用拳腳。妻子被他打過幾回後,再不敢與他撕扯。

看到四周人眼中那懼意,衛參想:這恐怕才是平天下之道。到第二年,他已全然變作另一個人,從來難得笑,眼中時常射出狠厲之色。

當然,他始終留著戒備,不再觸怒任何高於自己之權勢。他細心留意,除瞭知縣、縣丞和主簿,對這一縣之中有權之吏、有勢之人、有錢之戶,全都記在心底,小心避開,不去招惹。他卻沒有料到,自己疏忽瞭一條,強固然要避,弱有時更該避。若不知容情,便是自封絕路。

去年年初,縣裡官倉失竊,上百石糧食被盜。知縣急命他去追查。這是他任縣尉以來最重一樁竊案,他忙帶領弓手前去查探,發覺糧倉後墻被挖瞭一個洞,又用泥土填上瞭。他忙命人四處追查,卻查不出盜賊蹤跡。知縣大怒,給瞭他一個月期限。他又慌又怕,自己再不能被貶。於是將恨怒全都施於那兩個節級和四十個弓手,連踢帶罵,日日催逼他們查找竊賊下落。

誰知盜賊沒有尋見,糧倉竟再次失竊,那個洞又被挖開,這回又盜走瞭數百石。他越發慌瞭神,忙差四個弓手日夜守住那洞口。自己則帶著那些弓手繼續追查。奔波瞭十幾天,卻仍無一絲頭緒。

有天夜已深瞭,他卻不願回傢,正坐在官廳裡焦躁,兩個看守洞口的弓手忽然押瞭個人來,說那人在糧倉附近覷探。他如同抓住瞭一根救命繩,立刻叫弓手燃起火把,在廳院裡開始審訊。那人農夫模樣,連聲哭告,說自己隻是路過好奇,瞅瞭兩眼。他哪裡肯信,抓起木杖不住抽打。一根木杖打斷,那農夫已經遍身是血,氣息奄奄,卻仍滿口叫屈。他憤怒已極,抬起腿,狠狠踢向地上那農夫,一腳正踢中農夫側臉。農夫頭猛一仰,隨即重重磕到地上,再不動彈。旁邊一個弓手忙俯身去探瞭一陣,繼而驚恐望向他:“縣尉,這人死瞭。”

衛參頓時驚住,毆殺囚犯是重罪。他呆在那裡,慌到極點,張著嘴想說些什麼,卻一個字都說不出。腿一軟,癱坐到石階上,卻絲毫覺不到地之安穩,反倒覺著身子不斷下墜。那兩個弓手也都驚呆,一動不敢動。

不知過瞭多久,院門忽然推開,走進來一個人,是主簿吳鸚鵡。主簿看到地上那農夫,忙走過來問:“這人莫不是死瞭?”他黯然點瞭點頭。主簿立即說:“至少捉住瞭一個盜賊,多少算是個交代。你們萬萬莫要說是刑訊致死——”他一聽,忙站瞭起來。主簿繼續說:“你們就說是將這盜賊捉來後,他奪瞭杖子,抵死反抗,妄圖逃走,黑暗中爭鬥時,誤將他打死。你們快把那火把拿走!”

衛參一夜惶惶未眠,第二天一早,便照主簿所言,心驚膽戰去向知縣回稟。知縣立即吩咐縣丞帶瞭仵作去查驗屍首,繼而問他:“那盜賊沒招出同夥訊息?”

“沒有。”

“失手打死囚犯,雖說觸犯瞭刑律,不過照當時情形,也是事出無奈。我會上報州裡,料必州裡也會酌情寬貸。你繼續再去追查其他盜賊。”

他垂頭出來,身子重得幾乎挪不動腳,卻隻能勉力回到官廳,吩咐那些弓手繼續四處追查。焦悶瞭半個多月,仍未查出任何蹤跡。知縣忽叫個小吏喚他去,他到瞭一瞧,官廳上坐的竟是個年輕男子,一愣之下才想起,舊知縣已經辭任,這幾日來瞭新知縣。那新知縣詢問瞭一番糧倉失竊之事,而後說:“州裡剛傳回文牒,不追究你打死那盜賊一事。”他聽到之後,身子頓時一空,已說不出是驚是喜,怔在那裡。知縣話語喚醒瞭他:“此事暫且放下,隻看那死者有無傢人來訟冤。但被盜官糧必須追回,你繼續去查其他盜賊。”

衛參忙連聲道謝,腳步發虛,離開瞭縣衙,迎面卻碰到主簿吳鸚鵡。吳鸚鵡笑著說道:“恭喜衛縣尉,逃過一劫。”他忙說:“此事全仗吳主簿成全。”

“呵呵,你該如何謝我?”

“今後,衛某隨時聽候吳主簿驅遣。若有用到在下處,便是賠上這條性命,也在所不惜。”

“當真?我這裡正有一事,要你相幫。”

“吳主簿請講。”

“這裡不方便說話,去我那裡細講。”

他跟著吳主簿走進官廳旁的公事房,吳主簿關起瞭門,叫他坐下,而後收起笑容,放低聲音:“我要你去替我除掉一個人。”他聽瞭一驚。吳主簿卻一直盯著他:“新知縣身邊跟瞭一個姓莫的,你可見到瞭?”他忙搖搖頭。“我要除掉的便是此人,緣由你莫問。皇閣村王豪已請瞭姓莫的,過幾天去赴桃花宴,你得在那天動手。”他驚在那裡,說不出話。吳主簿忽而笑瞭一下:“你打死的那人幸而是個孤漢子,並無傢人來訴冤。但他有個表兄,是個歪賴貨,我已替你壓住,不許他來縣衙混鬧。這二百兩銀子,你拿去動使。你若缺人手,我給你提個議,王豪傢有個鄭廚子,他和縣裡施書手、胡鬥子相識。其他的,想必不須我多言瞭。”

才從井底爬上來,氣都未緩一口,他又被推瞭下去。雖然萬般不願,他卻知道,自己不得不做這事。

他暗中打問思謀瞭一番,並無其他妥當法子,更不能自己動手。他便照著吳主簿提議的,分別找見施書手和胡鬥子,揪住兩人弱處,用狠話壓住兩人,逼他們去辦成此事。桃花宴後,新知縣四處尋不到那姓莫的,可又有人說當晚姓莫的回到瞭住處。衛參心裡驚惶不安,不知道那事是否做成,更不知事情會不會敗露。

好在過瞭一陣,始終不見那姓莫的蹤影,知縣也不再尋他。糧倉被盜一事,也始終沒找見盜賊下落,這事也漸漸擱下。衛參這才略放瞭些心,但這接連兩樁兇事,已讓他喪盡膽氣,再無半點威勢。才三十六歲,心卻已如六十三歲。

他知道,吳主簿恐怕不會輕易罷手,往後若有其他臟事,必定仍會來尋他。因此,他時時避著吳主簿。見面時,連眼都不敢抬,可終於還是避不過。有天,吳主簿急匆匆尋見他:“那個鄭廚子回來瞭,你立即派人捉住他,不許他亂說一個字!”他立即慌起來,忙派弓手四處尋找,可尋瞭十來天,並沒找見鄭廚子,吳主簿也不再來問。

轉眼又翻過一個年頭,到瞭正月。衛參任期將滿,他急切等候調令,盼著能早些逃離這口黑井。然而,吳主簿卻沒放過他,有天又來說:“你得再替我除掉一個人,王豪的兒子王小槐。你若不肯親自動手,除瞭上回那兩人,再給你薦一人,官倉那個劉倉子。”他忙連連搖頭,吳主簿卻又笑著說:“被你打死那人的歪賴表兄,前日又來我跟前囉唣,被我安撫住瞭。”

他再無話可說,隻能又去用狠話,分別唬住劉倉子四人。過瞭正月十五,王小槐死訊果然傳來。他聽到後,已不知該慌還是該怕,原先以為自身無意間落進瞭黑井,這時卻發覺,自心已變作那口黑井。

過瞭兩天,縣裡開始紛傳皇閣村鬧鬼、王小槐還魂。他聽瞭,後背一陣陣發寒,夜裡時常覺著身後有人。聽人說三槐王傢請瞭相絕陸青來驅祟,他猶豫半晌,終於還是忍不住趕去求教。

陸青見瞭他,靜靜註視瞭半晌,那目光也如兩口黑井一般,讓他心底一陣陣發虛。陸青緩緩開口:“此乃困卦,心拘形役。外患似棘,內憂如噬。遇艱失志,由憤而狂。愈掙愈縛,苦無底止——”他聽得後背汗濕。之後,陸青又教瞭他一句話,他聽瞭,更是險些哭出聲:

“苦經人世暗,何日重見天?”

《清明上河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