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九十二章

==第九十二章高光==

人靜時,李棣離開瞭魏王府。

六皇子閉目靜坐,忽然有個小廝敲瞭敲門,“進。”

小廝低聲道:“奴才剛才去瞭一趟許傢,許大公子,情況不妙。”

“如何不妙?”

小廝欲言又止。

“快說!”六皇子怒道。

“許大公子的命根子也被砸瞭.......”小廝緊著鼻子道,“日後,怕是難有子嗣瞭。”

“豈有此理!”六皇子騰地一下起瞭身子,“備車,我要入宮。”

安華殿中青煙裊裊,許後坐在桃漆木的四方椅上,一邊揉太陽穴,一邊道:“來瞭?”

六皇子道:“母後,許威的事怎麼樣瞭?父皇如何說?”

“能怎麼樣?”許皇後緩緩睜開眼:“你舅舅昨日去見瞭陛下,陛下卻將這案子交給瞭刑部,瞧著吧,這事到最後,隻能是送個替死鬼來。”

六皇子怒道:“許威膝下無子,日後也不必想瞭......此事若是沒個說法,許傢以後如何在京中立足?”

“那你可知許威遭襲之前去見瞭誰?”

“兒子聽聞,是沈傢三姑娘。”

許皇後眉梢一立,“你聽得不全,他不止見到瞭沈三,還見到瞭長公主。”

六皇子愕然。

通過靖安長公主再去想陸宴的態度,六皇子不禁疑惑道:“母親的意思是......此事並非長平侯,而是陸傢所為?可沒道理啊,兒子在京安插瞭這麼多眼線,從沒聽過沈傢和陸傢有甚交情!即便中間有個隨鈺,可姑姑不該出面啊。”

“這也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不過往壞瞭想,此事若真是陸傢做的,你舅舅那兒就隻能打掉瞭牙往肚子裡咽下瞭,算瞭,這事等威兒醒瞭再說吧。”許皇後揉瞭揉左肩,道:“東宮那邊近來不安分,明日的事,你可跟李棣交代清楚瞭?”

“母後放心,明日早朝,他便會自請去豫東。”六皇子咬牙道:“丟瞭一個刑部,這工部絕不可能再丟瞭。”

六皇子咳嗽瞭兩聲。

許皇後道:“行瞭,你剛從洛陽回來不久,早些回去歇瞭吧。”

水患愈演愈烈,聖人要選一人擔任河防使一職。許傢這邊召集幕僚挑燈長談,太子那邊也沒閑著,顯然,都在為明日早朝做準備。

今夜長安的夜色如海上明月初升,拖拽著波濤萬頃。

西市的喧鬧,隨著暮鼓的鏜鏜之聲,戛然而止。

陸宴彎腰進瞭馬車,楊宗正準備問要不要去小夫人那兒,隻聽陸宴道:“去周府。”

今夜的陸大人,在未來老丈人和未來夫人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瞭未來老丈人。

******

元慶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卯時一刻。

皎潔明星高,蒼茫遠天曙。槐霧暗不開,城鴉鳴稍去。

夕霧未收,宮墻垂柳。從五品以上官員步行於宣政殿外,站成兩排,成元帝身著常服從寢殿裡走來,內侍高呼一聲起朝。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若禦爐香。左右史官夾香案分立殿下,百官開始奏事。

洪禦史手執快報開始宣讀災情近況,每念一句,官員的心就跟著揪一下,暗道一聲毀瞭。

這次黃河發生的大決口,不止讓豫東、冀南遭瞭難,現如今連魯西北都有大片的土地被淹沒,再這麼下去,別說國傢財政扛不住瞭,便是明年的收成也不用指望瞭。

洪禦史闔上瞭折子。

不及半晌,中書令及左仆射文樟便帶頭指責工部的不作為。

左相許柏林攜同僚反唇相譏,大意便是——別光罵工部,你有啥能耐,你來。

你來啊!

一群老狐貍眼中燃起瞭熊熊烈火。

很快,太子門下的禦史大夫洪承,兵部尚書鄭永與六皇子一脈就開始瞭你來我往的挖苦和諷刺。

表面言笑晏晏,實則句句都往心窩子裡紮。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今日早朝,又成瞭太子與魏王之間的博弈。

不相幹人等皆縮起瞭脖子,低頭看地,默默算著下朝的時辰。

成元帝臉色鐵青,掂著手裡的奏折“啪”地一聲拍到瞭桌案之上。“我晉朝百姓在外受苦受難,朕憂心忡忡,數夜未眠,你們這些肱股之臣、國之棟梁,除瞭說這些昏昧之言,還能作甚!”

皇帝一怒,寒冬臘月,眾人打瞭個寒顫,殿內雅雀無聲。

就在這時,李棣上前一步道,“臣,願前往豫東治水。”

成元帝眉毛一挑,“哦?李侍郎有何計策?”

“臣以為,治水還應以修建堤防為要務。”

一聽又是修堤防,成元帝的臉色不免平淡瞭些。

人人都跟他說修建堤防,吏部撥給堤防的銀子還少瞭?成效呢?修瞭塌,塌瞭再修,與無底洞無異。

成元帝不置可否,冷眼看著群臣。

太子殿下上前一步道:“兒臣有一物想交與陛下。”

成元帝淡淡道:“何物?”

太子道:“兒臣前兩日曾去過一趟大理寺獄,見到瞭罪臣沈文祁。沈文祁深知自己罪孽深重,無顏面聖,便托兒臣將這兩本書呈給陛下,一本為河防全覽、一本為兩河管見。”

洪禦史搭腔,“河防全覽.......兩河管見.......這兩本書,臣倒是未曾聽過。”

太子答道:“這兩本書皆是罪臣沈文祁在獄中編撰,本宮也不曾讀過。”

罪臣二字,太子咬的極重。

話音甫落,六皇子和左相許柏林目光不由一緊。

成元帝接過,低頭翻閱。

看看殿內這些隻知道說些狂悖之言的廢物,再看看手裡的兩本書,若說心裡毫不動容,那定然是假的。

這上面的字字句句,說是畢生心血也不為過。

赤誠之心躍然紙上,惹得皇帝拇指輕顫。

陸宴抬眼便知,太子此舉,是送到皇帝心裡頭去瞭。

若說豫東的民憤是一把火,那沈文祁這兩本書和他找來的那位“天師”,就是將火燒的更旺的幹柴。

眼下時機剛好,陸宴向右走瞭一步,沉聲道:“臣記得,元慶十四年,黃河白茅堤也出過一次決口,沈文祁以挽流之策治水效果甚好,此番黃河流域接連受難,唯這白茅堤相安無事。眼下民憤難抑,人心惶惶,臣提議,不如讓沈文祁暫任河防使一職前去治理水患。”

擲地有聲,心中嘩然。

不得不說,與六皇子和太子門下那些人相比,陸宴的話顯然重瞭許多。原因無他,京兆尹直屬陛下管轄,是實打實的皇權派,根本不存在站隊一說。

李棣和許柏林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

陸傢會提沈文祁出頭,這個根本不在他們的預料之內!

許柏林使瞭個眼神。

六皇子門下的太常丞立馬道:“沈文祁雖有功,可也要想想他因何入獄啊?那城西渠坍塌,死瞭多少百姓!他到底是有罪之身!臣以為,不可!”

太常丞這話一落,風向顯然又變瞭些。

雙方爭執不下時,成元帝用拇指摩挲瞭兩下扳指,沉沉道:“眾愛卿以為呢?”

戶部侍郎隨鈺率先向右一步道:“臣以為,沈文祁雖是有罪之身,可他也是大晉百姓。身為大晉百姓,若有治水之才,朝廷有難,理應效力。”

有罪之身這四個字一出,許柏林心裡一沉。

沈文祁的罪是聖人金口玉言定下的,想翻案,那就等同於去拔老虎須子!可若是戴罪立功,就容易多瞭啊......

隨鈺的話一出口,百官不由變得臉色。

今兒是咋瞭

這一個兩個的,難不成......真是要把沈文祁從大理寺獄中弄出來不成?

眾人觀望之際,京兆少尹孫旭向右一步,不急不緩道:“隨侍郎所言入情入理,臣附議。”

孟惟緊跟上去,道:“臣也附議。”

眼瞧著,鎮國公府的陸庭及陸燁,也紛紛出列,齊聲道:“臣,附議。”

長平侯向左一步道:“臣也附議。”

有瞭帶頭的,跟風的便多瞭。

那些與鎮國公、宣平侯府交好的世傢子弟紛紛出列。

李棣握緊瞭拳頭,雲淡風輕的臉色,漸漸皸裂。

左相右眼皮狂跳不止,正要開口,隻見大理寺卿周述安也向右一步,凜聲道:“臣也附議。”

周述安在京中雖無世傢大族的根基,可他在寒門子弟間的名望無人能及。

他一開口,不僅大理寺的眾官員一起跟著出聲附和,更是帶領朝中一些清流,也跟著開口喊起瞭附議二字。

沈文祁入獄的原因,誰心裡都有一把尺。

見此,太子眼眶不由一紅。

沈文祁做過太子中允、亦做過太子詹事,輔佐病弱的他整整七年。去年十月他護不住他,護不住沈傢一傢,他已是心懷愧疚,今日,他絕不會再重蹈覆轍。

太子抬眸,堅定道:“兒臣附議。”

太子開瞭口,洪禦史、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刑部侍郎等太子門生也站瞭隊。

大勢所趨之下,有些看不慣許傢的小官也紛紛折腰。

附議二字,一聲接著一聲,回蕩在宣政殿內......

成元帝看瞭看手中的兩本書,深呼一口氣,似下瞭什麼決定一般道:“宣沈文祁進殿。”

周述安給慕少卿使瞭個眼神,“回大理寺獄,快。”慕少卿點頭。

半個時辰後,宣政殿的大門緩緩打開,沈文祁在百官的註視下緩緩走來。

回想一下沈傢女的容貌,便能猜出沈文祁當年惹瞭多少長安小娘子傾心,說是貌比潘安不為過。

灰色的囚服破舊不堪,十個月的牢獄之刑,令他雙鬢全白,曾經意氣風發的雙眼也變得疲憊又渾濁。

昔日的風采,早已不在。

可唯獨那一身風骨沒變。

他走進大殿之中的模樣,十年如一日。

忠肝義膽,未曾改變。

他跪與大殿中央,挺直瞭背脊,緩緩道:“罪臣沈文祁拜見陛下。”

成元帝眸光微凜,用手指點瞭點膝蓋,半晌才道:“起來吧。”

“謝陛下。”

“眼下豫東、魯西、冀南蘇北等地洪水橫流,南北漕運徹底癱瘓,你有何看法?”說罷,成元帝將手裡的快報和折子遞給瞭內侍,“拿給他看。”

成元帝的話說到無比自然,好似沈文祁還是往日的雲陽侯一般。

大致的情況太子已然詳細說過,但沈文祁仍是仔細又看瞭一遍。

四周的呼吸聲都好似凝固瞭。

須臾,沈文祁抬頭道:“回稟陛下,若想治水,還是要以堤防為先務,不過或疏、或蓄、或泄卻要因地制宜,依罪臣拙見,這水患如此嚴峻,還有一重要問題。”

沈文祁重重地咳嗽瞭幾聲,道:“再怎麼修建堤防,也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其根本,不在堤防,而在沙。隻有阻止泥沙下行,才是治河之本。”

“心中已有瞭決策?”

“是。”沈文祁道。

成元帝若有所思地點瞭點頭,“災情緊急,朕命你為河防使,明日啟程,早些歸來。”

“臣領旨。”

瞧瞧這話,河防使,並沒有代理二字。

李棣不停地吞咽地唾沫。

太常丞又道:“陛下!去年城西渠決口,漕運受堵,莊稼被淹,若是再有一次.......”

“夠瞭!”成元帝打斷瞭他的話,不緊不慢道:“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成的事不必再勸,過去的事也勿在追究。

“陛下!”許柏林也道。

“陛下這與禮不合。”禮部侍郎道。

成元帝用手指頭戳瞭戳那兩本書,咬牙道:“你給朕寫出個河防全覽,朕把這河防使給你做!”

禮部侍郎頷首道:“陛下息怒。”

一聲散朝,群臣恍然大悟,沈傢,砧板上的那條將死之魚。

活過來瞭。

《長安第一美人(永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