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老子集注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59]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6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59]“希言自然”,与孔子的“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总是要提到孔子呢?因为二人都是道德哲学的“元老”。

下面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狂风暴雨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那么刮风下雨是谁造成的呢?天地。就连天地也不能保持不变,更何况人呢?

这是传统的中国哲学的特点,寓非常深奥的道理于浅显的事例之中。老子的这个例子虽然非常简单,但没有人能够反驳他。

[60]上面已经说了,人其实不能持久。那么是不是有“补救”的办法?有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这就是说寓人的个体的存在于道、德这样的更加广泛的存在之中。道、德、失,其实差不多都是一回事。道,即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德,即人们对道的认识,或说追求,或说道在主观的映现,其实都是一回事;失,即得道的人的外在表现。

而且在这里,老子与“不可知论”完全相反,老子认为只要诚心向道,道是乐于接受的。这就和儒家所鼓吹的什么“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同了。

【译文】

少说话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所以狂风不会刮到早晨,暴雨不会下一天。谁造成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使风雨狂暴,又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结果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结果就与“德”相同;从事于“失”的,结果就与“失”相同。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而那些使自己的行为与“失”相同的,“失”也乐意得到他。不注意信任,就有别人不信任他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