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若不是前輩說出來,我還真不知道他也是老師的學生。」苗君儒說道,「可是我打聽到,他不是北大出來的,其父是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從小受父親的影響,略通風水堪輿和玄學,畢業於合肥師範學院,在淮北一所中學裡教書。日軍攻下淮北時,他的老婆和孩子都死於戰火,他一氣之下投筆從戎,參加了八路。」
何大瞎子說道:「他是拜我為師的,我見他對玄學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就收下了他。」
原來是這樣。
教授在校外收學生的情況,在北大很普遍。有些拜北大教授為師的人,經過教授的點撥之後,在某個領域的研究,一點都不亞於北大出來的學生。苗君儒就收了幾個古董界的學生,有些學生的年紀和他相仿,經過他的幫助,這些人在古董界都成了泰斗級的人物,對古董的鑒賞辨別能力,超於一般的人。
何大瞎子的嘴巴沒停,繼續說下去:「我到達八路軍總部,見到地下黨用食鹽向村民換來的金沙時,才決定親入皇帝谷探個究竟。」
苗君儒微微點頭。一個與世隔絕的貧困村子,居然會有金沙,這本身就有許多令人遐想的地方。
秦漢時,黃金為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官方賞賜、饋贈動輒以千萬計,當時中國的黃金之多,令後世驚奇。但在東漢年間,那麼多的黃金突然不見了,令人百思難解,成為最大的歷史謎團。後世學者對於這個謎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四種。其一,認為黃金已用於佛事;其二,認為是東漢對外貿易入超所致;其三,認為大量黃金被埋於地下;其四,認為當時所說的黃金其實是黃銅。
支持每種說法的學者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和歷史佐證,可惜所謂的佐證往往經不起推敲。清末民初時,更多的學者趨向於第三種說法,認為黃金被當成了殉葬品,隨從權貴們埋入了地下。但是據考古資料顯示,在被挖掘的多座漢代墓葬中,並沒有發現過多的黃金。
漢代的巨額黃金究竟去了哪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者們,誰都無法給出最令人信服的答案。
何大瞎子乾咳了幾聲,說道:「總部非常重視這件事,從各支隊伍中挑出精幹的人,命魯隊長帶隊,保護我進谷,並且通過邯鄲城博雅軒孫老闆的關係,找到了精通陰陽術數的何大瞎子,跟隨我一同進谷。我在進谷的路上都留下了標記,我一旦無法出谷,你接到信之後一定會來,按著標記,就知道怎麼走了。」
苗君儒確實發現了林淼申留下的標記,但他進谷後,卻不是完全按著標記走的。在大明皇陵那裡,他和其他人分開了。崔得金一定也注意到了標記,否則絕對不會帶著大家走到石牌坊。
苗君儒想了一下,說道:「一年前發生的事情,我聽別人說過一些,好像有兩撥人馬進了谷。我們在進谷之後,也發現了日本人的屍體,到底是怎麼回事?那日本人是怎麼害你們的?」
何大瞎子說道:「小鬼子是跟著我們後面進來的。外人要想進谷,除了谷口的那條路外,別無他路。」
苗君儒說道:「我聽崔得金說過,魯隊長帶人進谷之後,他奉命帶人守在谷口,就是想接應谷內的人,沒想到隊員出了事。會不會是他們離開後,讓日本人鑽了空子?」
雖然他懷疑崔得金的真實身份,但不相信崔得金敢勾結日本人。他們倆探討推背圖時,苗君儒已經對日本人的軍事做了預測,將在民國三十四年結束,當漢奸的人到時候會是什麼結果,稍微用腦子想一想都知道。一個精通玄學而又精明的人,是會考慮自己退路的。
何大瞎子說道:「日本人的勢力一直都在太行根據地的外圍,據我們打入日軍內部的地下人員透出的消息,日本人得到皇帝谷的消息,是在他到達抬棺村之後。我們想得到的東西,日本人肯定更想得到。所以這一年多來,日軍不斷對太行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就是要弄清這裡的地形。」
苗君儒說道:「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把他抓起來?」
何大瞎子說道:「正因為他是我派來的學生,組織上對我非常信任,所以一直在暗中調查他的問題,只可惜都沒有找到他勾結日本人的有力證據。」
如果崔得金真是一個投靠日本人的漢奸,那這個傢伙隱藏的本事實在太高超了。突然,苗君儒想起了丑蛋。丑蛋具有特異功能,能夠在近距離內得知別人大腦裡所想的問題,如果丑蛋肯幫忙的話,就一定能夠摸清崔得金的真實身份。
苗君儒說道:「這次他跟著我們一起進谷了,不管他是什麼人,我一定不會放過他。」
當下,他還把發生在收魂亭那晚的事情以及進谷之後的遭遇說了。
何大瞎子也笑道:「林教授,你的學生能夠在千屍屋活著回來,本事不小呀。」
苗君儒驚道:「你們也知道千屍屋?」
何大瞎子問道:「死老婆子的陰陽行屍大陣,你覺得怎麼樣?」
苗君儒說道:「若不是她及時收手,只怕我已經命喪此地了。」
何大瞎子說道:「一年前,我們也是被她的陰陽行屍大陣困住,可惜她低估了我和你老師的本事。我們和她拼得兩敗俱傷之後,被谷內的野人抓住,他們把我們關在這裡,我們餓急了,就抓些飛鳥和蝙蝠來充飢。」
苗君儒說道:「我下來就是救兩位出去的。」
何大瞎子說道:「你自己都困在這裡了,怎麼救我們出去呀?我們的腿都已經瘸了,根本走不了路,出去也是累贅。再說了,兩個黃土蓋頂的人,在這個小洞裡生活了這麼久,都已經習慣了,就當是修行吧。」
聽何大瞎子的意思,他們是不願離開這裡了。
何大瞎子長歎了一聲,接著說道:「我們進谷一共二十四人,可能是冬季的緣故,並沒有見到你說的那隻大鼉龍,更沒有見過螣蛇,只是在明皇陵那裡,損失了幾個人。我們發現後面跟著一隊日軍,人數還不少,在石牌坊那裡,是魯隊長和守金自願兵分兩路引開日軍。你說的不錯,除了守金之外,沒有人能夠活著離開這裡。他是抬棺村的人,一定知道谷內的情況,而且谷內的人也會幫他。」
苗君儒說道:「在石棺那裡,我只見到魯隊長和日軍少佐的屍身,另一具已經化成骸骨的人,不知是誰。那個人的手裡為什麼會有傳說中的金鑰匙?當時跟魯隊長他們一起去的人裡面,是不是還有什麼重要的人?」
何大瞎子說道:「除了魯隊長和守金之外,就只有七八個游擊隊員。你說的金鑰匙,他們很可能就是在那地方得到的。有關霸王之鼎的事情,僅僅是個民間傳說,很多人都不相信的。哈哈,很好,很好,終於對上了。」
何大瞎子說的最後一句話,苗君儒沒有聽懂,他問道:「老師,什麼對上了?」
何大瞎子說道:「崔得金寫給我的信裡提到,他懷疑谷內葬的皇帝是曹操。」
苗君儒也聽崔得金說過,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村民們都會到谷口祭拜,而正月二十三正是曹操的忌辰。他在谷內撿到的青釭劍,也證實與曹操有很大的關係,可是谷內出現的明皇陵和九宮八卦陣內的那塊建武元年就立下的石碑,又作何解釋呢?
何大瞎子繼續說道:「既然你進了谷,就應該知道,谷內不可能只葬著一個皇帝。」
苗君儒說道:「不錯,我也覺得谷內葬的不止一個皇帝。」
何大瞎子說道:「我認識一個前清的王爺,雖然清朝皇帝已經退位,但王爺的日子過得還不錯,府內養著幾個道士,每天鑽研術數。有一天,王爺把我請了去,要我幫他看一樣東西。那是一封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於洪武二年寫的密旨,密旨下給一個叫於滿堂的人,要於滿堂秘密將位於鳳陽祖陵內的骸骨起出,送往天機之谷安葬,並持金鑰匙打開洪荒之門,取出霸王之鼎。我查過明史和許多資料,朱元璋曾經在洪武二年下詔於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那個於滿堂是安徽鳳陽人,是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鄉募兵時參加的義軍,一直追隨朱元璋,洪武元年被封為大內親軍都督府檢校。自那以後,明史中並無此人的任何信息。這個人平白從人間蒸發了。鳳陽縣志中有短暫的記載,洪武十三年,該縣一於姓村子,遭大內禁軍屠殺,全村老少無一倖免,此事疑與胡惟庸案有關。於滿堂在洪武二年失蹤,他的族人在十一年後慘遭滅族,你不覺得有問題嗎?」
苗君儒想起了那具坐在太師椅上,被猴王領著眾猴膜拜的遺骸。莫非那具骸骨就是替朱元璋辦事的於滿堂?可惜他無法拿到骸骨手中的那塊金牌,否則,或許能從金牌上知道骸骨究竟是誰。
苗君儒說道:「於滿堂一定沒有完成朱元璋交代的任務,才導致族人罹難。」
何大瞎子咳了幾聲,吐出一口濃痰,說道:「我去過江蘇盱眙和安徽鳳陽的大明祖陵,依這兩處的風水看,最多只能保朱元璋後代六世為帝。但實際上,明朝卻經歷了二十個皇帝。那個前清王爺告訴我,這封信是一直藏在宮內的,老佛爺死了之後,才輾轉到了他的手裡。從順治爺開始,清朝每一代皇帝都不遺餘力地派人尋找那處所謂的天機之谷,王爺承諾只要找到天機之谷,就保我們後代子孫富貴。」
苗君儒問道:「你去了沒有?」
何大瞎子說道:「他們滿人哪裡懂得我們漢人的東西?都已經是民國了,還想著復辟呀?我告訴他,那封信是假的,從紙張顏色和墨跡上看,應該是明末的,有些人就喜歡弄些假的東西出來騙人錢財,想不到連大清的皇帝都給騙了。王爺聽我這麼一說,當場就把那封信給燒了。唉,可惜了那封能夠揭開一段歷史迷霧的書信呀。我沒想到,原來霸王之鼎和天機之谷確實存在。」
苗君儒原來就聽林淼申說過,傳聞九州大地上有一處神奇的地方,內含天地玄機,稱為天機之谷。谷內陰陽互補,藏風聚氣,為上等佳穴所在。如有人葬於谷內,可保後代子孫世代為帝。看來,他現在所處的山谷,就是傳說中的天機之谷了。
他不禁佩服老師的智慧,不僅斷了王爺尋找天機之谷的念頭,也使得這個天大的秘密永遠成為歷史之謎。
苗君儒說道:「其實要想知道谷內的秘密,只要弄清抬棺村的歷史就行了。」
何大瞎子慢悠悠地說道:「抬棺村,村裡的人都姓守。谷內谷外的人,都是相通的,他們就是要守住皇帝谷裡的秘密呀。崔得金在抬棺村待了一年多,應該有所收穫才對。」
苗君儒點了點頭,他也是這麼認為的。若崔得金真是漢奸,就算有所收穫,也不可能告訴老師。
苗君儒說道:「我聽村內一個叫丑蛋的女孩說過,今年上春日本鬼子來抬棺村掃蕩過一次,村內一個叫老半仙的人,本來已經上了山,可掛念著家裡的一本書,想回來拿書,結果遭了毒手。老半仙死得很慘,下半身被村西頭那碾麥子的大石滾子給碾碎了,活活痛死。老半仙死後,手裡還抓著從那本書上扯下來的一頁紙。」
何大瞎子說道:「抬棺村處在茫茫大山之中,若不是有嚮導帶路,只怕我都找不到那裡。依我看,日軍掃蕩的目的很可能就是為了得到那本書,他們那麼折磨老半仙的目的,就是逼老半仙說出書內的秘密。」
《帝王秘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