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節


「鯨吞?」惠文公大睜兩眼,緊盯張儀,身子微微前傾,「鯨吞何處?」
「巴、蜀。」
惠文公長吸一口氣,再次閉目。
「君上,」張儀緩緩說道,「方今天下,堪與君上爭鋒的,不是三晉,不是燕國,而是齊、楚。齊遠隔三晉,鞭長莫及,不為眼下急務。楚卻不同。楚已得吳、越,下一步必圖巴、蜀。巴、蜀方圓不下兩千里,物產豐饒,民眾數十萬,風俗純樸,毫不遜色於吳、越。巴蜀為楚上水,得蜀則得楚,得楚則得天下。再說,這塊肥肉,君上若不圖之,亦必為楚所得。楚國原本廣大,已得吳越,若是再得巴蜀,君上莫說是出關爭雄,即使偏安關中,亦恐不可得。」
「嗯,」惠文公點頭道,「這當是愛卿口訣中的擊西了。聲東呢?」
「攻韓。」
「攻韓?」惠文公一怔,繼而連連點頭,「嗯,愛卿妙計!還有最後一句,遠交近攻,愛卿可有解釋?」
「遠交燕國以制齊,近攻三晉得實利。不過,微臣以為,此是後話。當務之急是聲東擊西,搶佔巴蜀。」
惠文公凝眉片刻,望著張儀,緩緩說道:「張子給出的四句口訣,高屋建瓴,切實可行,甚合寡人心意。正名一事,蘇子也曾提過,讓寡人否決了。張子今日復提,可見英雄所見略同。不過,此事甚大,尚容寡人斟酌。遠交燕國,寡人原曾有過考慮。寡人長女行將成人,寡人有意在其及笄禮後,嫁予燕國太子,締結姻親。近聞燕國太子心路不正,寡人有些猶疑,經張子這麼一說,此事可以定下。至於西圖巴、蜀,寡人存心久矣。眼下機緣已至,可以考慮。巴、蜀內情,司馬錯清楚,我們可以聽聽他是如何說的。」扭身轉對內臣,「召司馬錯,讓他速來右庶長府,就說寡人請他吃酒。」
內臣應過,匆匆去了。
惠文公當場拍板,又如此明斷,顯然是早有所謀,且其謀與自己所想完全吻合。張儀甚為歎服,起身叩道:「君上真乃賢君矣,張儀赴秦遲了!」
惠文公呵呵連笑數聲,起身將他扶起:「能得賢臣,方是賢君。詩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張子之才,寡人心儀已久,今日天遂我願,快矣哉!來來來,趁司馬愛卿未至,我們再喝幾碗!」
二人又飲一時,司馬錯快馬趕至。
聽說要征蜀,司馬錯眉開眼笑,搓著雙手呵呵樂道:「微臣早就候著這一日了。君上,得蜀則得楚,得楚則得天下!」
惠文公笑道:「司馬愛卿,你這兩句話,前面一句等於沒說,後面一句,張愛卿方纔已經說過了,你是溫剩飯。」
「哦?」司馬錯似吃一驚,轉望張儀一眼,「這麼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這一句話,方才君上也說過了。」張儀接道。
司馬錯又是一怔:「好好好,在下什麼也不說了!」順手端過一碗酒,咕嚕咕嚕一氣飲下,逗得在場諸人皆笑起來。
司馬錯喝完,拿過酒罈又要倒酒,惠文公笑道:「司馬愛卿,你要閉口不說,我們可就聽不成故事了。」
「什麼故事?」
「巴、蜀呀!聽說那兒風光無限,別有洞天,我們都想聽聽呢!」
司馬錯嘿嘿笑起來:「說起巴、蜀,微臣就不溫剩飯了!」
大家皆笑起來,一邊喝酒,一邊細聽司馬錯講述巴、蜀情勢,尤其講了近年在巴、蜀、苴、楚之間的利害、矛盾和衝突。
三人議到天色大亮,雄雞啼曉,秦公似是累了,打個哈欠,緩緩說道:「兩位愛卿,眼下巴、蜀內爭,均向寡人求助,倒是天賜良機。征伐巴、蜀一事,就這麼定下。至於如何征伐,兩位愛卿謀議之後,擬出一個萬全之策,奏報寡人。此事務要絕密,萬不可走漏風聲。待會兒上朝,我們只議征伐宜陽。」
二人齊叩:「微臣領旨!」
這日上朝,惠文公果然與眾臣廷議伐韓,當廷決斷,封公孫衍為主將,甘茂為副將,興兵十萬征伐宜陽。由於宜陽是山地,惠文公同時詔令三軍立即演習山地戰,同時要公孫衍再擬一篇伐韓檄文,傳檄列國。
惠文公的決斷讓公孫衍大惑不解。伐韓宜陽,重在奇兵天降,一定要不宣而戰。惠文公要求傳檄列國,就等於是公開宣佈不伐。再說,用甘茂做副將也讓他不解。雖說甘茂因生鐵貿易而熟知宜陽,但這絕不能構成他做副將的理由。甘茂一直掌管六府,不熟悉三軍,如何能做副將?征伐宜陽不能離開司馬錯。
然而,君上詔命,又不敢不從。公孫衍悶悶回至府中,閉門苦思一日,仍然吃不透秦公真意。
翌日晨起,甘茂求見。甘茂與庫房、輜重連打數年交道,正自憋屈時得任副將,可謂是志得意滿,心花怒放,受命後一宵未睡,徹夜趕出一個伐韓方略,早晨起來,即向主將公孫衍稟報。
公孫衍心中狐疑,卻也不敢輕言,尤其是不能對甘茂輕言。甘茂倘若得知君上並不伐韓,必心灰意冷,從而動搖軍心,有怫上意。思忖有頃,公孫衍打定主意,不露聲色地將他的方案仔細審過,提出幾處修改,連同自己昨夜擬好的檄文一道,報奏惠文公。惠文公閱過,果然不加審查,當即旨令傳檄列國,準備輜重,加緊練兵。
公孫衍心如明鏡,回府後不及多想,順手交由甘茂執行去了。
張儀與司馬錯密議伐蜀。
司馬錯認為,擺在面前的最大障礙不是蜀人,而是蜀道。司馬錯尋到一份由巴蜀商販製作的巴山蜀水圖,指圖道:「張兄,你看,這裡是八百里秦川,這裡是褒漢川,也就是漢中谷地,從秦川到漢中谷地,是寬約六百里的終南山。莫說是蜀道,單是翻越終南山,就是一大難題。終南山山高谷深,峭壁林立,山人、商人雖然走出幾條小道,但若是用來行軍打仗,運輸輜重,卻是萬萬不可的。」
張儀指著圖中的幾條蜿蜒細線,笑道:「司馬兄,這幾道細線可都是通往漢中的?」
「正是。」司馬錯指線條一一解釋,「由西向東,最西邊這條是陳倉道,挨它的是褒斜道,再過來是儻駱道,最東邊的是子午道。這四條中,陳倉道路最好走,但距離最遠,長達一千多里,距離最近的是褒斜道,長約七百多里,但要穿越終南山主脈太白頂,走人可以,走馬難度較大。至於東邊兩條,道阻且長,彎道又多,除去山人,商賈大多不走。」
「既然如此,就走陳倉道好了。」
「陳倉道眼下在蜀人手中。」
「咦,不是聽說漢中地已在我們手中了嗎?」張儀怔了。
「唉,說起此事,一言難盡。」司馬錯輕歎一聲,隨即講起秦、蜀、巴圍繞漢中地的數百年爭奪。
據司馬錯所述,由於秦人距漢中地道路不暢,精力不及,漢中地一直為巴、蜀所有。巴人強了,巴人占,蜀人強了,蜀人占。獻公時秦人東敗於魏後,孝公曾派銳卒出太倉道伐漢中,奪占幾處要塞,但不久又被蜀人奪去。蜀人吸取教訓,在陳倉道連設幾道關卡,從此道進兵難度反而增加了。再說,即使奪得漢中地,南面更是險阻重重。漢中以南是連綿不絕的巴蜀大山,水脈不通,峰巒連綿,幾乎無路可通。巴人、蜀人每次使秦,往返一趟也需數月。許多險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克,大舉出兵,幾無可能。
二人討論幾個時辰,對如何征伐沒有解招。司馬錯有些沮喪,張儀卻不甘心,請司馬錯找到幾個熟悉巴、蜀情勢的商賈,閉府不出,日日聽他們講述巴、蜀見聞,不消旬日,對巴、蜀物業山川漸有所知。巴人據川東山地,盛產鹽鐵,好勇善鬥,有蠻力,能負重,善走山路,沒有文字,迷信神巫,樂天知命。巴人的最大敵人是楚人,近百年來,楚人為取得上水優勢,沿江水蠶食攻擊,巴人抵敵不住,實力大減,只好放棄下游江水,死守涪陵,憑有利地勢與楚人抗衡。蜀人則據川西平川,盛產米糧,擅長灌溉,以農耕為生,最大的對手是巴人。蜀人對巴人山地雖無興趣,卻對巴山之北的漢中川地垂涎不已,有心將之變作如同川西福地一般無二的魚米之鄉,以解日漸膨脹的人口危機。為達此目的,蜀人連年對巴人開戰,漸漸奪占潛水上源,不但將勢力滲透至漢中地,且還擊敗秦人,在漢中佔據優勢。巴人東受挫於楚,西受壓於蜀,在兩強相逼下進退維谷,只好退守幾大鹽泉,拚死力保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後根基。
若行征伐,巴人並不足懼,對手只有一個,就是蜀人。張儀的目光落在地圖上的蜀地,用筆畫了一個大圈。
巴人喜山不喜平川,更不擅長種地,憑借手中食鹽,蜀人不敢不給糧食,因而對蜀地農業不感興趣,歷來不以蜀人為敵。蜀地四周皆塞,加之人多勢眾,不懼巴人,因而幾乎沒設城防。蜀地奉行奴隸制,蜀人只分兩類,一類是天生貴族,一類是天生奴隸。貴族世襲,服從蜀王。蜀王受命於天,自夏啟以來,歷經柏灌、蠶叢、魚鳧、杜宇、鱉靈五朝,近兩千歲。蜀國最後兩朝是杜宇和鱉靈。杜宇又稱望帝,鱉靈是其賢臣,因治水有功,望帝讓國與他,歸隱山林。鱉靈自稱叢帝,改國號為開明,至第十世時改帝為王,稱開明尚王。尚王之子繼統,稱後王,後王之子即當今蜀王,名叫蘆子,乃鱉靈帝第十二世孫。後王過世早,蘆子繼統時年紀尚幼,其母后聽政。母后寵愛次子,使蘆子封其弟葦子為苴侯,統轄苴地。苴侯據有潛水上源及漢中川地,勢力日長,暗中摩拳擦掌,有意問鼎祖地。蘆子亦非等閒之輩,率先起兵伐苴。葦子抵敵不住,只好向巴人求救。巴人苦於楚患,亦想向西拓展,遂與苴侯合兵抗蜀。交戰數年,蜀人佔上風,苴人敗退,但仍憑借地勢和巴人支援,死命抵抗。苴侯見情勢吃緊,提請議和。蜀人見一時不可強圖,允准苴侯所請,引兵退去。
張儀得到這些細情,心底漸漸明朗。苴、蜀、巴、楚爭端紛起,正是圖謀良機。就眼前而言,唯一的難關是蜀道。欲征巴蜀,必辟蜀道,難點在於如何去辟。自己開闢幾乎不可能,一是勞民傷財,二是巴、蜀不會坐視。唯一的可能是,設法說服蜀人和苴人,讓他們自己開闢一條通路。
看似不可能之事,張儀卻是認定了。張儀苦思數日,設計許多方案,又都被他一一否定。正自煩惱,小順兒、小翠兒兩口子帶著兩個孩子風塵僕僕地從張邑趕來。主僕相見,自是一番熱鬧。張儀問過張邑的家事,見他安排得十分妥當,甚是高興,馬上召集所有僕從,當場宣佈小順兒為家宰。小順兒受命,即刻忙活去了。
香女與張儀結婚數年,不知何故,依然沒有身孕。出於天性,香女甚是喜愛孩子。兩個孩子在張邑時與她混得熟了,尤其是那個大的,屁股還沒坐穩,就纏住香女,定要讓她講個故事。
香女看到張儀過來,指著他笑道:「你們要聽故事,該去找老爺。老爺肚裡的故事,保證能講三年。」
兩個孩子看看張儀,卻不敢過來,依舊糾纏香女。
香女無奈,學起講故事的老者樣子,清清嗓子,拉起長腔,有聲有色地緩緩說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個老爺爺,與他老伴相依為命,靠幾畝水田為生。老兩口年老無子,一日凌晨,忽然聽到啼哭聲,出門一看,門口竟然放著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老兩口喜不自禁,祭天禱地,將那孩子養大成人,成為一個美少年。美少年出外打獵,看到一個漂亮姑娘。少年一見鍾情,回來後茶飯不思,老爺爺再三詢問,方知少年陷入愛河。老爺爺四處打探,方知姑娘是有錢人家。眼見少年害了相思病,老爺爺只好硬著頭皮上門,代子求親。姑娘的老父是個貪心人,知道老人家窮,撿起一塊石頭,張口說道,『癩蛤蟆也想吃天鵝肉!好吧,想娶我女兒可以,就拿這麼大一塊金子來!』說罷,將那石塊丟予老爺爺。老爺爺家徒四壁,哪來那麼大的金子,想想傷心,抱上那塊石頭,一路哭著回去了。」
「後來呢?」兩個孩子聽得兩眼大睜。
《鬼谷子的局》